读书伴我成长学生演讲稿

秦风学老师

读书伴我成长学生演讲稿

  一路上,我把你当做生命中的一杯杯水,在我干渴饥饿的时候来滋润我;一路上,我又把你看做生命中的一团团火,在我寂寞清冷的时候来慰藉温暖我。我始终相信,一个个文字,就是一幅幅图画;一篇篇文章,就是一道道风景;一本本书籍,就是一个个生命。打开书本,宁静致远,用心灵去触摸文字,一切枯燥的日子都会变得诗意而幸福起来。

  ——题记

  说起读书,已经是久远的事了,我们姐妹俩相差一岁,姐姐到了上学年纪,我却缠着妈妈帮我一起报名。妈妈担心我岁数小跟不上,就委屈了姐姐,让她在家里带我一年。第二年,我和姐姐一起网上了学。因为在同一个班级读同样的书,回家做同样的作网业,接受同一个老师的表扬,我感到读书真好!

  然而记忆中读得最多的书却是父亲每一个月从港务局带回家的“小人书”,那是他当时承诺我们的“犒赏”。我可是没日没夜地看,那一幅幅逼真的连环画,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常常引来母亲的责备。没法,偷偷带进书包,下课了看总行了吧!就这样,我和姐姐用成绩“骗来”了百十余本的“小书”。《黑三角》、《阿诗玛》、《红岩》、《平原游击队》、《红楼梦》……顺其自然成了我们那个年代的“零食”。

  在我四年级时,语文老师是一位老先生,他上课时喜欢抱着那本薄薄的《教学参考书》讲课,上课变成了他“捉弄”我们的时候,也是他“炫耀”才华的时候。爱观察善思考的我,第一次感觉原来老师也没啥了不起的,不就是照本宣读吗?于是,那本神秘的黄色本子成了我梦寐以求的“法宝”。可听妈妈说那书是专门发给老师用的,没地方可买。于是,我只有主动向老师借“书”读读了,其实当时是想抄教参中的词语解释、段落大意(用现在的说法是:预习)。这样,上课时我就有备无患了。从那以后,老师对我课上帮他“解围”有了兴趣,经常表扬我,我也因此变得更自信了。五年级,我成了班长,负责抄小黑板。老师仅有的好文章不由分说我成了第一个“品尝”的人。

  那个年代书籍很少,爸妈也不像现在的家长懂得培养我们。不过,凭着他们的兴趣,我们手边还是不缺书籍的。《电影故事》、《歌曲》、《小说月刊》、《金瓶梅》、《封神榜》、《西游记》等满足着我们的视觉,特别是《电影故事》、《演讲与口才》、《歌曲》等杂志,每月一期。看着爸爸津津有味地阅读,我们不由自主地跟着他去读,他笑我们也笑,他憎恨我们也憎恨,谈电影,谈主角便成了我们饭桌上的一道“爽口菜”。父亲一月回家一次,为了一月一次的“阅读论坛”,我们抢着时间读书、读杂志、读歌词。挑猪草时,姐姐挑,我读;歇一会,再换过来。夜晚,妈妈挑灯做缝纫,我们就靠着仅有的煤油灯用大声朗读陪伴妈妈,这样妈妈没有了睡意,也就不再反对我们读书了。

  我们那时读书的目的很清晰,一是满足开心的欲望,二是学习时省力点。这不有一次,学校组织观看电影《敞开的窗户》,说要写观后感。老师从来没教过怎么写法,可我不犯难!心里琢磨:家里有那么多的《电影故事》,而且里面一般都是电影的简介,或是个别精彩情节的展现,模仿它写一段,再加上自己的感想不就行了吗?就是那一次,我用文字“骗来”了全乡影评的第一名。从此我知道了,这些书都有各自的作用。想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就不能“书到用时方恨少”!想想真是!那个时候是不知道这些经典话语的!哎,都是读来的!

  因为姐姐在六年级毕业考试时依然留恋《红楼梦》,结果考了个不太好的学校,妈妈一气之下,把所有的课外书全部锁进了大橱,我也只好望橱兴叹了!

  初中时,我的兴趣转移至了艺术方面。除了应考,只要一有时间,我就是搜集新歌,学唱新歌。(“每周一歌”的任务驱动)。当时学背歌词可是我的当家本领。那种独特的文字形式,那种诗书意蕴般的文字味道,着实把我迷了两年半时间。其间,我成长着,我也被文字浸染着。写到这儿,不由得想起了这样一句话:“读了(做了),就一定有印痕!”如今,修改文章,推敲用词时,我还依然比较苛刻。大概是被歌词的`工整性感染得太深的缘故吧!

  那是父母外出打工,我成了住校孩子,读书的时间多的是。晚自修、星期日不是读书,就是背书;不是载录,就是模仿创作。可残酷的现实是,没有一个老师推荐我们读课外书,我也没有一本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偶尔同学带来一本,我就死皮赖脸的借,然后承诺她,保证第二天还。于是,挑灯夜读、抄、背便成了我的习惯。在老师的帮助鼓励下,我竟然成了班级的“背书大王”、“模仿天才”。那三年中,我收获最大的便是每一篇习作都成了老师范读的“杰作”。要是课堂上有背诵任务,我就是班里不可否认的“压轴戏”。比起现在的初中生,想想那时,我的阅读面太狭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