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与合情阅读题及答案

李盛老师

合理与合情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①实践过程的展开总是面临理性化或合理性的问题,包含形式和程序两方面,但无法忽视实质的内涵。从实质层面看,实践过程的理性化既涉及“合理”,也关乎“合情”。

  ②“情”首先具有实在性的含义,所谓“实情”“情境”等等,便体现了这一点。在本体论层面,“情”所表示的首先是事物多样规定的真实性,既涉及实在性,也关乎特殊性、差异性,在此意义上,“情”更多地与存在的真实情境相联系。相对于“情”的以上含义,“理”所展示的首先是普遍的法则、原则或规范。实践过程中的合“情”与合“理”,意味着既合乎普遍的法则和规范,又适合于特定的实践情境,二者的统一,构成了实践过程中理性化的具体形态。

  ③“情”的另一基本含义涉及人的内在情感。情感具有实质的价值意义:如果说,普遍的规范、原则主要从形式的层面体现了一定的价值取向,那么,情感则从实质的方面展现了具体的价值意识。情感的这种真切性和具体性,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实质的价值内容。相应于此,“合情”意味着在实质的层面合乎一定的价值取向,与之相对的“合理”,则表现为从形式的层面循乎价值原则,二者从不同的方面赋予相关实践活动以正当性,这种正当性本身同时体现了价值意义上的合理性或理性化。

  ④就主体间的交往而言,除了通过对话、讨论、相互批评等语言活动而达到的彼此理解之外,还涉及主体之间基于情感的沟通。言说者对于聆听者不仅应当晓之以“理”,而且需要动之以“情”:不仅应当通过理性、逻辑的力量而使聆听者不能不接受其所说的内容,而且需要通过情感的感化,使之心悦诚服。仅仅凭借理性和逻辑的力量,往往容易使言说成为冷峻的强制,难以使人乐于接受。唯有同时渗入真情实意,才能使人既“信”又“服”、达到“信服”之境。

  ⑤另一方面,从听者对说者的态度看,则应当有同情理解的意向。广而言之,这里同时涉及人我之间的相“感”。在中国哲学中,“感”既指事物(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谓“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又指人对世界、他人由“感”而“通”,所谓“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里的天下兼及他人,与之相联系的“感”既不同于静观,也有别于逻辑的思辨,“通”则不仅指理性层面的“达理”,而且也包括情感层面的“通情”。与单纯的程序合理性不同,通“情”而达“理”以人我相感、情理交融的方式,体现了主体间交往过程的合理性。

  ⑥以上主要从实践过程中的主体间关系及主体性之维,考察实践过程理性化的不同内涵。从引申的意义看,上述过程所内含的“合情”与“合理”,也关乎主客体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也就是说,变革对象的实践过程所涉及的合理性不仅仅表现为合乎理性的谋划、计算(合理),而且在于它同时既关注具体的实践情境(实情),也体现了基于喜爱或爱惜之情(合情)。

  (选自杨国荣《“合理”与“合情”》,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合理”与“合情”是并行不悖的,此现象只有在实践过程的理性化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得以彰显。

  B.“合理”与“合情”是相互统一的,其原因并不是源于纯粹理性化的分析,而是来自于实践过程本身。

  C.“合理”与“合情”是并行不悖的,此现象在生活中很普遍,理性化程度越高,包含的情感因素越多。

  D.“合理”与“合情”是相互统一的,其原因在于情感因素总是在影响人们的理性判断,根本无法回避。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开宗明义,明确提出关注的问题是实践过程的理性化,并指出分析时既要着眼于其形式和程序,又要顾及其实质的内涵,由此引出中心论点。

  B.第②③段承接上文,阐明“情”既具有实在性的含义,又涉及人的内在情感;并且将其与“理”作了对比,进而论证了“合情”与“合理”的关系。

  C.第④⑤段从“主体间的交往”这一角度进行论述,首先点出聆听者对言说者应有同情理解的意向,然后指出言说者对聆听者更要有基于情感的沟通。

  D.第⑥段作总结及延伸,指出无论是从主体间关系及主体性之维来看,还是从主客体关系及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来看,都需要既“合理”,又“合情”。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实践过程中理性化的具体形态,既要合乎特定的实践情境,又要合乎普遍的法则和规范,“合情”与“合理”须相互统。

  B.实践活动本身的正当性赋予了“合情”与“合理”内含的价值原则,二者分别从实质和形式的层面体现了一定的价值倾向。

  C.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式的通“情”达“理”包含理性与情感两个层面,虽然缺乏程序合理性,但却在实质上更具合理性。

  D.在实践展开的具体过程中,如果既关注合理的谋划与计算,也关注主体的喜爱或爱惜之情,就能够正确解决理性化的问题。

  试题答案:

  1.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与C项,将“合理”与“合情”的关系理解为“并行不悖”,互不影响,井水不犯河水,这是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且A项“只有……才”过于绝对,C项“……越高,……越多”无中生有。D项,谈论的话题是“人们的理性判断”,而非“实践过程的理性化”,不符合文章原意。

  2.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题思路】C项错误较为明显,“首先……,然后……”次序颠倒。

  3.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正确,见②段最后一句。B项,因果倒置,应该是“‘合情’与‘合理’赋予‘实践活动’以正当性”,见③段最后一句。C项,曲解文意,“与单纯的程序合理性不同”并非指“缺乏程序合理性”,“单纯的”这一修饰语的重要性被忽视,见⑤段最后一句。D项,“如果……,就……”属于充分条件,而原句所给条件较原文范围缩小了,缺少“关注具体的实践情境(实情)”这一条,见⑥段最后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