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记阅读答案

张东东老师

  《无声记》阅读

  田洪波

  1967年初夏的早春,古城芙蓉街筒子楼28户人家惊讶地发现,闲置多时的206室,悄然搬来了一户新邻。

  像树叶被劲风扫过,新邻搬迁基本未留痕迹。早晨撞见外出买豆浆回来的女人,才知新邻在不同时间里,肩扛手拎,加上几次自行车驮运,简单家居就搬置齐了。邻居叹息他们的无视,很快打探出男人是翻译家,女人原是某高校副教授,现在做丈夫助手。

  上下楼之间,很少能见到夫妻两人。他们二楼的家,门也很少开,静,不是一般的静,即使炒个菜,也好像羞答答的,很少弄出动静。有人好奇扒窗户,望见屋里各角落堆满了书,翻译家在书桌前写写画画,女人则要么端杯水过去,要么帮着查找什么资料,再或者手中摇着一把莆扇。有时两人也互动一下,女人给翻译家擦汗,翻译家腾出手爱抚一下女人的脸。

  筒子楼里住的都是平民百姓,哪见过这样的阵势。芝麻谷子类的信息悄然传播开来,再怎么忙,有时也会下意识朝206室瞭上一眼,似乎不这样,心里就不踏实。翻译家经常收到一些信件和稿费,信件大家不感兴趣,稿费明显夺人眼球,女人们更是啧啧有声。在一个黄昏,女人挨家挨户送去豆腐,每家一斤,说是用稿费聊表一点心意。

  当晚有人家飘出豆腐的清香,翻译家两口子却躲在屋里。他们似乎不需要人们的感谢。有人炸了豆腐丸子,端了一小盘送上门去,翻译家两口子半天才开门。他们好像早忘记了送豆腐的事,对邻居的热情,反倒不好意思起来。

  这样的温馨一幕转瞬即逝,不知从哪天起,吹起一股邪风,一帮人上门将翻译家反剪双手,押出筒子楼,继尔将他推上批斗台。有邻居这才真切注意到,翻译家戴着一副深度眼镜,清瘦,身高在1.8米左右。他的眼睛很有神,属于宁死不屈那种,面对指控,决不妥协,决不低头,决不认罪。

  此后的日子,天空似乎整个都是黑的,人们看不到什么希望,只看到更多的人被批斗。翻译家有时回来得很晚,身上常伤痕累累。

  翻译家回屋之后就再无动静。女人有时会外出买药品,也是匆匆忙忙,脚步轻盈。邻居关切询问,女人下意识叹口气,并不解释什么,冲人点下头,就怕得什么似的走开。有邻居上门送去慰问品,女人眼含泪花,说什么也不肯收。

  糟糕的还在后面。女人也很快被牵连批斗了。女人微胖,头发半白,时间不长,整个人瘦弱下去,头发全白了。两人有时搀扶着回来,有时则几天不见人影。

  叹息和同情萦绕于筒子楼,人们束手无策,有几次看着夫妻俩回屋,人们长久注视,默不作声。古城愈加死气沉沉。

  冬天来临,下起了清新的小雪,人们却并无惊喜,多是行色匆匆,满腹心事。一声惊叫打破沉静,筒子楼的邻居,疯了一般奔向206室。们从窗外看到,翻译家夫妇双双吊死在居所。

  警察来了,有关领导也迅速赶到了。人们发现,夫妻俩脚下的凳子,倒在一条上好的苏联毛毯上,据说那是他们夫妻新婚时一个苏联朋友送的。

  桌子上留有遗书,一看就知出自翻译家之手。毛笔小楷,还散发着墨香,言明不想惊扰大家,对邻居平日里的关照表示感谢。

  有人哽咽说,他们肯定是半夜寻的短见,怕凳子倒在地板上有动静,惊到邻居,才辅上了那条心爱的毛毯啊!更多的人啜泣起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翻译家夫妇悄然搬进筒子楼206室,是因为羞羞答答怕见人。

  B.翻译家工作勤奋,成果颇丰,因而也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C.文中将筒子楼的“平民百姓”和“一帮人”进行对比,表现了“平民百姓”的善良和“一帮人”的恶毒。

  D.翻译家夫妇死后,警察和有关领导迅速赶到现场,表现出警察和有关领导对翻译家死亡的高度重视和极同情。

  E.“更多的人啜泣起来”,表达了“平民百姓”的哀痛之情,同时也暗示“平民百姓”更多地想起了翻译家夫妇曾经送给自己的豆腐。

  8.小说中主要写了三种环境:筒子楼周围的社会环境、吹起一股邪风的政治环境、冬天下雪的自然环境,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分别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为什么以“无声记”为题?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进行探究。(5分)

  参考答案:

  7.B,C。(A“是因为羞羞答答怕见人”错,D“极大同情”错,E“暗示‘平 民百姓’更多地想起了翻译家夫妇曾经送给自己的.豆腐”错,B2分,C3分)

  8.①写筒子楼这样的社会环境,表现出翻译家夫妇与邻里和睦相处的良好人 际关系,从而表现翻译家夫妇良好的人品;②写“邪风”这样的社会环境,表现 特殊时期政治斗争对人身心的摧残,也表现翻译家高压之下宁折不弯的精神;③ 写“冬天”这样的自然环境,烘托一种悲凉的气氛,为翻译家夫妇的死作铺垫。 (答①或②得2分,答③得2分)

  9.①表现翻译家夫妇的性格特点,喜欢静;②来时不张扬,死时不惊扰,表 现翻译家夫妇良好的人品;③“无声”贯穿小说始终,具有线索作用;④“无声 ”引发个人方面的思考,如何做人;⑤“无声”(悄无声息地死去)引发社会方 面的思考,如何营造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