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第8课教案五篇

李盛老师

政治生活第8课教案1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国际竞争的实质,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国际竞争的实质,体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国际格局相应的发生重大变化。各国之间将呈现怎样的关系呢?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十七、 透视世界若干力量中心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4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正在形成的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反映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与二战后形成的美苏对峙两极格局有明显不同。这种局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

(2)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105-106页内容,思考所提出的探究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欧盟成员国的增加,有力的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使欧盟成为多极化力量中头等实力单位,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俄罗斯当今的实力虽有所削弱,但仍具有巨大的经济科技潜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其大国地位不容置疑;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目前正在保持经济大国基础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目前世界正在形成的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4)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2、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国际竞争

(1)伴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调整目标,力图为自己确立有利态势。美国极力维护其世界超级大国地位;日本和德国正努力跻身政治大国行列;中国坚定地走**道路。

(2)竞争的意义: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总之,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国际竞争及其实质

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目标的调整,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各国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

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专家点评”内容,了解什么是综合国力?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其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文化、经济、政治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相关链接”内容,了解各国是如何展开竞争的?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制定发展战略,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2、加快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7页图表,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当前,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学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对于维护和实现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等,有重要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 )

CC. 两极格局,两强争霸 B. 美国一极独霸世界

C. 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D.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答案:D

[例2] 当今世界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危害上升,世界各国纷纷谴责并携手打击各种恐怖活动。这表明 ( )

① 和平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② 恐怖主义是和平的主要障碍 ③ 国际社会在反恐上存在共同利益 ④贫困国家的经济发展日趋重要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 ③④

答案 A

[例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 和 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

① 经济实力 ② 国防实力 ③ 科技实力 ④民族凝聚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 ①③

答案 D

★课余作业

分析讨论,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政治生活第8课教案2

公民的道德建设

识梳理知

1.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因

意义:(1)道德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道德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也是衡量个人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尺。

(3)道德对于个人的成长、人生事业的成败、生活幸福的与否都具有重要作用。

①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

②有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③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必要性:①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②对于发展*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③是**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是历史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责任庄严使命。

3.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1)联系:都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2)区别:①产生时间不同,道德自人类社会产生后就始终存在,法律是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②实现方式不同,道德主要是通过个人良心、风俗习惯和社会-,通过教育、批评和自省等方式起作用:法律一经国家制定或认可,就由国家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凭借国家的权力强制施行③调节范围不同,道德调节的范围几乎涉及人们所有社会关系和行为;而法律主要涉及哪些重要的、基本的社会关系和行为。

4.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1)联系:从国家的治理来说,法制与的知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2)区别:①法制以法律的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则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②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道德同样是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评价善恶、荣辱的根本标准。我们必须把得知与法制紧密结合起来。

5.如何加强道德建设

(1)继承优良传统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具有无穷的感染力和永恒的生命力。中华传统美德,凝结在以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之中

(2)弘扬时代精神

①道德的进步,总是表现在为传统道德精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先进道德的发展,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时代精神,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②道德的进步,总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不同历史时期时代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3)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①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发展本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

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世界各国、各民族创造力自己的民族文化,有很多各具特色的道德精华,值得我们汲取和继承,有很多富有成效的道德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4)树立*荣辱观

6.我国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的内容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7.以为人们服务

(1)原因:①为人民服务是*道德的本质特征,也是*道德区别和优越于私有制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②只有以为人民服务,才能正确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

8.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基本内容:①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二者相辅相成②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应当以大局为重,个人利益应当服从国家利益③坚持集体主义,维护集体利益,要保障个人正当利益,使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人价值得以充分的实现。

(2)原因:①在*社会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②*的政治、经济关系,决定了*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3)措施: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尤其是要反对个人极端主义。

政治生活第8课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本框内容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从前后知识的联系上,第三单元是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逻辑延伸,又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从本框内容来看,主要是为引导学生感受具有丰富而绚丽内涵的文学艺术、凝聚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精神和丰富创造力的科学技术,感受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特色,特别是共同装扮中华文化百花园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感受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无穷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体会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的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理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②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③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2)能力目标

①综合分析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与创造力之中,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②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难点: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因为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有所涉及,所以部分理论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基于所带班级是理科学生,因此在教学中又不宜将知识更深刻地挖掘,的目标达成是既让学生能理解知识、有所收获,又不造成学生太大的学习负担。

五、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归纳法

七、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这节课让我们先一起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多媒体展示:绘画、瓷器、医学、文学、书法、石窟艺术、园林艺术等方面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

教师:看过这些中华文化中的部分优秀成果,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华文化的特征,你会想到哪个词语?

学生:博大精深。

教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首先,我们来了解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情境设计】多媒体展示:四大发明(图片)及美国学者卡特对中国四大发明的评价。

【问题设置】请大家结合自己对四大发明的了解及卡特对四大发明的评价,概括中华文化相对于世界文化呈现出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并概括出中华文化相对于世界文化具有独特性,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

【问题设置】请大家想一想,我国古代文化中还有哪些了不起的成就,可以说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结合自己所学历史知识回答。(例如:圆周率、张衡的“浑天仪”“地动仪”、九章算术、四大名著等等)

【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以及文学艺术的地位、特点。

【教师活动】学生回答结束,多媒体展示歌德、坦普尔对我国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评价,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同时明确这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第一个表现。

(过渡: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相比较,它具有独特性。而就中华文化自身而言,它又呈现出多样性。)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情境设计】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秦腔《铡美案》的经典唱段“听罢言来怒气生”、越剧《红楼梦》的经典唱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问题设置】请大家思考:秦腔和越剧听起来各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学生活动】简要回答问题。(秦腔的特点:粗犷、豪放、朴实、刚健有力等;越剧的特点:细腻、轻快、婉转等)

【问题设置】请大家思考:秦腔和越剧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原因何在?

【学生活动】学生可独立思考,也可合作探究,找出秦腔和越剧之所以不同的原因。(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从而归纳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第二个表现“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不同区域的文化在交流中既渐趋融合,但还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过渡: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不同的特点;我们的国家,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文化,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情境设计】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少数民族歌舞

【问题设置】请大家注意观察视频中出现了哪些民族,展示了这些民族哪些方面的文化?(比如:服饰文化)

【学生活动】指出视频中出现的民族(朝鲜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说出视频中展示的这些民族的文化(服饰文化、文字、语言、舞蹈、乐器)

【情境设计】请你当策划:学校下周将要举办一次民族文化风情展,如果你们是活动策划,你们将会在这次活动中展出哪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并考虑好展示的方式。

【学生活动】学生可独立思考,也可合作探究,设计出一个生动的民族文化风情展的活动策划。

【教师活动】在学生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的讨论,并给予策划有难度的学生一定的指导。

【学生活动】学生发言,尽情展示自己的活动策划。(展示民族服饰、民族乐器、民族饰品、民族语言、民族建筑等等,展示方式可包括实物展示、图片展示、视频展示、走秀、实地演示等)

【教师活动】在学生展示结束后,引导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不管是哪个民族的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民族的骄傲,这就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第三个表现“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过渡: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共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上节课我们也学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问题设置】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固有的儒、道等文化,通过与外来佛教文化的会通交融,获得新的营养而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所以,在古代中国,儒、释、道三者的神可以并祀于一堂。请大家阅读这则材料,结合教材70页第二段内容,归纳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阅读教材内容并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原因: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教师设问】这种包容性具体指什么?意义何在?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并结合所给材料理解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含义及包容性的意义。

【教师活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断努力进取,中华文化的力量已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与创造力之中。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中华文化之歌(节选)”,一起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

政治生活第8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延续及其影响;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能力,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学生分析】

在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很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传统文化的在今天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难点: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教学方法】

探索“情境问题”互动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确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如果说文化传播是文化横向交流的过程,那么文化继承就是文化从古到今纵向积累的过程。这节课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文化面面观

探究:课本39页虚线框。

问题: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

老师:京剧和书法的由来同学们都了解,下面我介绍一下针灸的历史。

针灸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剌法:人们偶尔被一些坚硬物体碰撞了身体的某个部位,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来疼痛的部位疼痛感减轻了或消失了。最早的针具是砭石(石针),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

灸法的起源与火的使用有着密切关系,人们在烤火取暖时发现,身体某个疼痛的部位经火一烤,疼痛感减轻了,于是受到了启发。后来形成了针灸。

战国时代神医扁鹊、唐代名医孙思邈都擅长针灸。2006年5月20日,针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刚才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老师:什么是传统文化?

学生: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老师:由于传统文化在历史中形成,并延续到现在,所以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很多方面,下面我们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一起来感受传统文化。

1、传统习俗的继承

老师:我们在过民族节日的时候,会有很多传统习俗。

问题:我们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学生:元宵节吃,端午节吃,中秋节吃,清明节等。

老师:什么是传统习俗?它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

学生: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习惯。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

问题:北京故宫有什么样的建筑特点?课本28页图片。

学生:座北朝南,东西对称;宫殿高大雄伟,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深、宽、高。北方建筑至今仍然有这些特点。

老师: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地位是什么?

学生:中国古代建筑以自己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

老师: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老师:中国的传统文艺包括传统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书法等。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唐诗宋词,古代四大名著,王羲之、颜真卿的书法。吕剧、豫剧、山东梆子、山东快书。

老师:中国传统文艺的地位是什么?

学生:中国传统文艺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

概念: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材料:孝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百善孝为先”。三字经:“首孝弟,次见闻。”曾子《孝经》:“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问题:《24孝》之一王祥卧冰求鲤,你能否讲讲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

学生:王祥,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要王祥到河捉鱼。适值天寒地冻,河水早已结冰,哪有鱼呢?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刺骨的寒冰冻得他牙关打颤,全身颤抖。突然间,他身体下的冰块裂开了,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大喜,抱着鲤鱼飞奔回家,煮鱼汤给后母吃。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这个故事发生在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从此那条河叫孝河。

老师: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不仅影响了山东、临沂,而且影响了每一个中国人。像忠孝仁义等中国传统思想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

学生: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政治生活第8课教案5

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关系、国际组织和国际竞争

教学重点: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

教学难点: 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关系

教学方法:讲解法 事实说明法

教学过程:

(一)国际关系

1、定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国际关系是指超越国家界限的各种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一国范围内的任何关系都不属国际关系。

(2)在这些国际关系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即各国政府间的关系)是最主要的,因为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其它一切国家关系的基础。

2、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关系

3、形式:共处与竞争、合作与冲突、屈服与对抗、和平与战争等。其中,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4、决定: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

(1)国家利益是一国制定和确定对外政策及其目标的基本依据,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基本因素。

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与推行本国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国家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而行动的。每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首先是为了维护本国的独立和安全,其次是为了谋求和保护本国经济利益,各国政府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标,都要制定相应的、具体的外交政策。因此,国家利益是国际社会中各主权国家相互交往、合作与冲突的基本前提与缘由。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构成了国际合作的基础。而利益不同则是引起国家间磨擦的根源。在当代开放的世界里,主权国家的利益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在某些领域和方面出现了交叉性和共存性,相互间利益共同之处在不断地增加,因而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同时,就整个国际社会而言,也还存在着国际社会的利益。因此,一个主权国家追求其国家利益并不完全是以损害他国的国家利益为提前的。相反,一个国家在谋求自身的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可以惠及他国,做到互惠互利。所以,在当前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也可以基于共同的利益进行国际合作。

(2)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国家力量也可称为综合国力,它是指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

各个主权国家的力量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方面,这是由各国的国家力量因素的变动引起的。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引起国家力量主导因素的变动,也使国家力量随之发生变化。

构成国家力量的因素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其中,有些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力量因素却不是恒定的。在国际政治生活的不同发展阶段上,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引起了国家力量的主导因素的变化,人们评估国家力量的主要标准从以前的国家人口的数量过渡到军事实力再到现在的经济与科技力量。

5、趋势:由紧张趋向缓和,由对抗转向对话

(二)主权国家

1、地位: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构成: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最重要因素)

3、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4、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外交,和平解决国家争端。

(三)国际法

1、定义:各国公认的调整国家关系的有约束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简言之,国际法就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

2、产生: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

3、制定:各国在相互交往中通过协议方式制定

4、作用:

①确立辨明国际问题是非曲折的标准和法律依据。

②规定国际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减少国际纠纷。

③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建立各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以便明确国际责任。

(四)国际组织

1、定义:若干国家或社会团体为特定目的,通过条约或协议建立的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

2、分类:

按不同标准分有政治性和专业性;世界性和区域性;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3、作用:

①发展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交流与合作的纽带;

②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关系争端主要力量;

③争取世界和平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4、联合国

(1)成立时间: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日)

(2)宗旨原则:

①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②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确保非会员国遵循上述原则,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

(3)主要机构:

①联合国大会(审议机构)

②安理会(维和机构)

③经济与社会理事会

④托管理事会

⑤国际法院(司法机构)

⑥秘书处(行政机构)

(4)主要作用

①维护世界和平、缓解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

②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

(5)中国与联合国

①地位:创始国之一、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②关系:中国对联合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从联合国及有关组织得到有益的支持。

(五)当今世界主题

1、和平问题

(1)定义: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原因:和平是主流

①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②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制约

(3)问题:世界不稳定

①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③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

2、发展问题

①定义:

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政治试题《高三复习教案.§第46讲 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关系、国际组织和国际竞争_政治试题》。也称南北问题

②趋势:

从数量增长转为质量提高,更加重视知识经济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③问题:

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

3、关系: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六)国际竞争

1、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

关于综合国力:

①定义:

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

②构成: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等七个方面

2、要求: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

针对练习:

2004年4月,伊拉克武装分子绑架了多名中国公民。事发后,中国指示我外交部门全力营救;中国驻伊使馆使尽浑身解数,通过多种渠道,终于使人质安全获释。5月,巴基斯坦发生一起造成十几名中国援巴建设人员伤亡的恐怖袭击事件。我驻巴使馆官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全面介入救护及善后工作。

1、材料表明(D)

A、战争与冲突依然是世界的主题

B、打击恐怖主义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问题

C、反恐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D、当今世界局部的冲突与恐怖主义依然存在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英凡强调,和平解决争端以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是安理会的重要职责。历史证明,武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争端和矛盾。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意识到,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难以营造持久和平与安全。以对话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安全观正在逐渐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之一,而和平解决争端,正是这种新安全观的具体体现。 根据材料回答2—4题

2、关于安理会的论述正确的是:(B)

A、安理会是联合国全体会员国组成的审议机构

B、安理会是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C、安理会是负责联合国经济和社会方面活动的机构

D、安理会是为了解决国际争端而设立的司法机构

3、联合国的原则有:(A)

① 各会员国主权平等②履行规定的义务③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④维护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新安全观来源于(D)

A、旧安全观 B、 国家的意识 C、人民的意识 D、物质世界

5、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增多,某些西方国家通过间谍活动,窃取别国经济和科技情报的事件频繁发生。这表明( D )

A、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同追求国家利益是对立的

C、霸权注意依然存在

D、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6、在54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中,一些国家试图把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作为先例,宣扬“人权高于主权”,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外长则在发言中明确表示反对上述观点。这是因为( C )

①一国主权是该国人民享有人权的前提

②人权问题就是主权问题

③尊重国家主权是联合国的基本原则之一

④宣扬“人权高于主权”是强权政治的表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2002年1月1日作为欧洲联盟统一货币的欧元正式流通,这将对世界金融的整个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据此回答5—6题。欧洲联盟是( B )

A、欧洲地区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B、欧洲地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C、世界上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D、世界的国际政治组织

8、在欧盟国家中,实现共和制的有( A )

A、意大利、德国、芬兰

B、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

C、法国、德国、瑞典

D、法国、荷兰、比利时

9、2003年3月20日,美国等国家绕开联合国,发动了对伊拉克战争。政府发表声明,强烈呼吁有关国家停止军事行动,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政治解决伊拉克问题。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简要回答政府为什么要采取这一立场?

(1)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我国政府从国家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折,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

(2)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我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3)联合国是当今代表性最广、影响力、规模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解决地区冲突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解决伊拉克问题上,应该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用。

10、材料:2003年,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政府在外交上的三件大事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第一,4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在泰国曼谷举行的中国-东盟领导人关于非典问题的特别会议。中国作为抗击非典的积极参与者,与东盟国家一道商讨防治非典的办法,赢得了与会各国的赞许。第二,6月1日,*胡锦涛出席在法国埃维昂举行的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并发表题为《推动全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讲话。第三,8月27~29日,朝鲜半岛核问题首次六方会谈成功地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外交第一次穿梭外交取得的成果。通过会谈,各方坐上了谈判桌,走上了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道路,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赞扬北京六方会谈的成功举行说明与会各方对中国的信任。在促使朝鲜半岛核问题走上和平解决道路方面,中国发挥了应有的重要作用。

(1)中国为什么要促使朝鲜半岛核问题走上和平解决道路?

(2)材料是说明了我国新一届领导人奉行何种外交政策,这又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首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人类的共同愿望,朝鲜半岛需要和平,中国需要和平,亚洲需要和平,世界需要和平。20世纪,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类历打了几千年的仗,这两次世界大战是最为惨烈、沉重的,给世界人民的教训也是最深刻的。其次,联合国成员国应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要和平,不要战争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人类需要维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原则。再则,国家利益影响国家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和平解决争端符合各方利益,符合朝鲜半岛有关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利益。

(2)温家宝出席在泰国曼谷举行的中国-东盟领导人关于非典问题的特别会议传达了“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共同发展”的信息,体现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在朝核问题上中国的努力和胡锦涛出席在法国埃维昂举行的南北领导人

非正式对话会议,并发表题为《推动全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讲话,体现了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这三件大事都共同体现了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远酝夤叵档幕本准则;加强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1、材料: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沈国放日前在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国际研讨会上,做关于“未来世界秩序中联合国安理会的作用”议题的主旨发言时指出,安理会不是橡皮图章,也不是一件宫廷摆设,应当避免在安理会搞实用主义。指出:中国古人就有“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说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安理会也应与时俱进。安理会改革必须体现国际关系的现状,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同时应增加其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其工作效率。改革是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能做到的,应立即做起来。有难度的,应实事求是,逐步解决。

(1)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2)在未来的世界秩序中安理会应该发挥哪些作用?

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古人就有“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说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安理会也应与时俱进。安理会改革必须体现国际关系的现状”就体现了这一哲学观点;“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同时应增加其工作的透明度,”体现了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改革是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能做到的,应立即做起来。有难度的,应实事求是,逐步解决。”这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要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质的飞跃;同时也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第一,安理会是多边合作的主要场所。第二,安理会是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场合。 第三,安理会是履行和平解决争端的核心机构。安理会既倡导和平解决争端,部署维持和平行动,又能在特殊形势下采取应急强制性干预手段,它是维护国际关系稳定的有力工具。 第四,安理会是推动国际关系法制化的重要渠道。

12、材料1:2003年6月27日,在“全国非核家国“会议上正式宣布台湾将于2004年3月20日大选日或之前举行台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咨询性公投,此举引起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的坚决反对。

材料2:2003年9月17日,第58届联大总务委员会作出决定拒绝将岗比亚等少数国家提出的所谓“台湾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提案列入本届联大议程,从而再次挫败台湾-分裂中国的图谋。

材料3:2003年12月8日,温家宝总理访美时指出,坚决反对台湾-任何分裂中国的言行,美国总统布什表示美国恪守美中三个联合公报,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任何旨在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的决定。

(1)从政治常识的角度分析上述三则材料体现的道理?

(2)近年来,中美关系一波三折,但总体看正在走向成熟和务实,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1)材料1涉及到的台湾要加入世界卫生组织是违反国际法的。世界卫生组织是世界性、政府间的专门性国际组织,其成员都是主权国家,而台湾只是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主权实体性质,所以台湾无权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台湾-推动所谓的“公报”及妄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