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普小知识

孙小飞老师

  气象科普小知识 篇1

  地球上的氧气能否用完?

  地球上的人、动物以及植物每时每刻都在吸收氧气,吐出二氧化碳,工厂更是吞吃氧气、排放二氧化碳的大户。如此看来,长此以往地球的氧气会用完了吗?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只看到了消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产生氧、消耗二氧化碳的另一个方面。

  浩瀚的林海、草原等各种植物在阳光下,绿叶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从根部运来的水分、养料化合成淀粉、葡萄糖等,同时放出氧气,这个被人类称为“光合作用”的过程永不停歇。据计算,三棵大桉树每天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约等于,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个人每天所吐出的二氧化碳。每年全世界的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大约要吸收几百亿吨的二氧化碳!

  天气预报的由来

  很多人在早上出门的时候,往往要了解以下当天的天气情况,于是天气预报便成为他们获得这些信息的有效手段。17世纪以前,人们通过观测天象、物象的变化,编成天气谚语,以此预测当地未来几天的天气,尤其是“看云识天气“的常识得到了广泛应用。17世纪以后,温度表和气压表等气象观测仪器相继出现,地面气象站陆续建立,这时主要根据气压、气温、风、云等要素的变化来预报天气。但用天气图来预报天气只有100多年的历史。1820年,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布兰蒂斯绘制出世界上最早的天气图,它为切实可行的天气预报创造了条件。19世纪中期,英法两国与沙皇俄国为了争夺黑海海峡而发生了克里木战争,英法两国派出了大批舰队前往参战。1854年11月14日,黑海上刮起了狂风,卷起巨浪,把停泊在海上的英法联合舰队军舰猛烈摔向礁石、海岸,使联合舰队蒙受到巨大的损失。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很震惊,立即命令巴黎天文台调查这场风暴的起因。天文学家勒威耶通过搜集、分析欧洲各地11月14日前后几天的气象资料,终于弄清了这场风暴的来龙去脉,并写出了调查报告。勒威耶认为,只要各地的气象观测网用电报迅速传递气象情况,便可即时绘制天气图,进行天气预报了。根据勒威耶的建议,法国、英国先后开始了天气预报,并很快普及到世界各地。后来,观测天气的手段不断增多,尤其是气象卫星的发射,大大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度。

  枫叶为什么会变红?

  历代的文人骚客对枫树的红叶留下了一串串赞美的诗句。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在他的《西厢记》里所作的秋景描写:“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枫林醉……”枫叶为什么会变红?其实是秋天的气象条件染枫叶醉。植物叶片除了含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等色素外,还有一种叫花青素的特殊色素,它在酸性液中呈红色。随着季节更替,气温、日照相应增减,叶片中的主要色素成份也发生变化。到了秋天,气温降低,光照减少,对花青素的形成有利,枫树等红叶树种的叶片细胞液此时呈酸性,整个叶片便呈现红色。所以说,是秋天的气象条件染红了它。

  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指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发生的气象现象,如雷雨、冰雹、台风、寒潮、大风等。它们常常在短时间内造成集中的、强烈的影响和灾害。气候不同于天气。气候是指某一长时期内(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及以上)气象要素(如温度、降水、风等)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况,主要反映的是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距此平均值的离差值(气象上称距平值)表征。

  天气气候异常的标准

  对于什么样的天气称为异常天气,什么样的气候称为异常气候,人们在使用上往往比较随便,为了避免词类定义上产生混乱,世界气象组织对天气、气候异常,提出了两个定量的判断标准。其一是距平值达到标准差(又称均方差)2倍以上(不管近年是否出现过);其二是在最近完整的30年气象资料中未出现过的情况(不一定距平值超过标准差的2倍),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或称30年以上一遇的罕见天气现象。考虑到一些发展中国家气象观测资料尚不满30年,可以稍为放宽条件,一般用25年以上资料来分析。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天气气候异常”,不过指的是就某个地区来说,出现了30—50年、或者百年之内只有一两次机会的那种罕见天气气候现象罢了。

  气象科普小知识 篇2

  春天与防病

  “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这是北方春天气候变化无常的写照。另外北京的'春天还有昼夜温差大、云雨少、多风干燥等特点。这样的气候特别有利于流感、病毒性肝炎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另外也是气管炎、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怎么预防呢?首先是“春捂”,意在谨防春寒致病;第二,春宜早起,注意锻炼身体,多呼吸新鲜空气;第三,春天宜多吃甜味食品,少食酸辣,以强身补虚,预防肝胆过盛。

  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的字面意义是“女孩”,它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是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变化的一种现象,其特征恰好与“厄尔尼诺”相反,指的是洋面水温反常下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现象现在都成为预报全球气候异常的最强信号。

  拉尼娜现象是由前一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庞大冷水区域在东太平洋浮出水面后形成的。它的典型特征是中、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表温度距平降至-0.5℃以下。因此,拉尼娜现象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但是,并不是每次厄尔尼诺以后都会出现拉尼娜,据统计,大约不足一半的厄尔尼诺年之后会出现拉尼娜现象。80年代以来,先后在1984—1985年、1995—1996年出现过拉尼娜现象。

  二十四节气

  现在世界通行的历法是阳历,而华人计历更多采用“农历”,“农历”又称“夏历”,对应于“阳历”又称“阴历”,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观念了,进入战国,魏国人石申编制了一张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运行关系的星图表,这是全世界第一张星图表,标志着中国的天文学走入一个*。

  阳历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计算,这一周一共是365 天5 小时48 分46 秒,为方便以365 天做为一年,每隔四年设一个闰月,使原本28 天的二月增加为29 天。

  阴历则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作为计算单位,这个周期大致是29 天12 小时44 分4 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阴历一年只有354 天,比阳历少11 天,为了使它能够符合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个月,称为“闰月”,所以我国古时就有“十三月”的名称,后来又用“19年7闰”的来设定闰月。目前在科学指导下,闰月设置就更精确了。

  为了充分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这二十四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指出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长短,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和的结果,对农事耕作具有相当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一般更适用于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自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为了方便记忆和传颂,古人还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歌谣和诗歌。

  什么是雾?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层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1公里的理象。雾可以分为多种,常见的有辐射雾和平流雾。辐射雾是地面空气因夜间辐射散热冷却达到水汽饱和状态后形成的,这种雾大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又比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平流雾是由于空气的水平运动造成的。大雾也属于灾害性天气,许多公路交通、飞行航运等事故就是由于大雾造成的,同时,雾和空气中的污染物质结合在一起还会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人工降雨

  人工增雨是人工影响天气的一种。人们在适当的天气条件下,通过飞机、大炮、火箭等对局部大气云层施加催化剂,往往可以达到增加降雨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增雨量可达10%-30%左右。

  现代人工增雨活动开始于1946年,50多年来,其科学技术基础已被大量的室内实验、数值试验研究和外场试验所证实。

  目前,全世界有20多个国家开展了这项工作,特别是美国、俄罗斯、以色列、乌克兰等国家的气象部门通过长期深入的科学试验研究,已经掌握了当地的云雨特点,并且发明了一整套相应的人工增雨技术,不仅在实践上证实了人工增雨的效果,还将其作为一项气象业务长期开展起来。

  1958年,中国吉林等省遭遇旱情,空军出动飞机进行了人工增雨试验,从而揭开了中国有组织进行人工影响天气的序幕。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气象部门在福建古田水库开展了为期12年的高炮人工增雨随机试验,取得了相对增雨24%的良好效果。

  近年来,中国的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规模更是越居世界前列。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开展了人工增雨,拥有专职人员约500名、兼职人员2万名、专用高炮6000多门,每年进行飞机降水作业500多架次,各地每年投入经费总计超过2亿元。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各个省(区)都有一支从事人工降水的科技队伍。

  据专家介绍,人工增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天气,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干旱。人工增雨要求的条件也十分苛刻:要有充足的云量,云层一般要有1公里的厚度,上千公里的面积;要在零下8摄氏度的气温下播洒催化剂,时机要好,部位要准。因此人工增雨也不是时时处处都能搞的。

  据统计,目前全国作物受旱面积已达2.23亿亩,1514万农村人口、1110万头大牲畜发生了临时性饮水困难,每天有3000万劳动力战斗在抗旱前线。

  面对严重旱情,2001年上半年,北方各省区及南方部分省区的气象部门和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和空军、民航等部门的有力支持下,严密监视天气变化,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累计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270架次、飞行620小时,同时还组织实施了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作业区增雨效果十分明显。

  呼风唤雨原来只是传说中神仙才有的本事,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适当的天气条件下,通过飞机、大炮、火箭对局部大气云层施加催化剂,完全可达到增加降水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平均增雨量在10%-30%之间。

  飓风的性别

  凶猛的飓风往往都有一个温柔的女性名字。比如刚刚象一场战争蹂躏了新奥尔良的“卡特里娜”(Katrina)、正在北卡横行得让人心惊胆战的“奥菲莉娅”(Ophelia)、还有今年将要先后降临的“玛利亚”(Maria)、“丽塔”(Rita)和“威尔玛”(Wilma)。

  据说,一开始,人们是用圣人的名字来给飓风命名的。比如,1825年7月26日袭击了波多黎各的叫圣Santa Ana;1876年和1928年的9月13日袭击了波多黎各地区的叫“San Felipe I”和“San Felipe II”。古人好象更有智慧,他们认为飓风如此无常而又如此无法控制,因此非圣人不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