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成龙卷风多发区的科普知识

孙小飞老师

  5月14日,武汉、苏州龙卷风事件导致21人死亡。近期,我国多地遭遇极端天气,公众颇为关注。

  强对流天气有何特点,近期多发频发的原因是什么?与历史同期相比,我国龙卷风是否进入多发期?就以上问题,科普时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一、春季和夏季的午后到傍晚最为多见

  什么是强对流天气?

  中央气象台首席研究员张涛介绍,强对流天气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和飑线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强对流天气空间尺度小,生命史短暂并带有明显的突发性。龙卷风作为其中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强对流天气,风速大,尺度小(直径通常在几米到数百米之间),生成和消亡迅速,持续时间由十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龙卷风的多发地区。”张涛说,江苏、广东、湖北、安徽等省是我国发生龙卷风次数较多的地区,其中江苏和广东省最多,年均龙卷风分别为4.8个和4.3个,湖北和安徽省次之,均为2.0个。

  国家气候中心根据1991-2020年记录到的龙卷风资料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有38个龙卷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发生龙卷风相对较多;90年代初及2006年以来发生龙卷风相对较少。春季和夏季为我国龙卷风多发季节。4-8月龙卷风个数占全年的91.7%,其中4月、7月龙卷风分别占全年的18.5%和29.5%。又以午后到傍晚最为多见。

  此外,不同地区出现龙卷风月份略有差异。华南多发月份为4-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4月和7月多发;华北地区6-7月多发;东北地区多发时段为6-8月;西南地区主要发生在7-8月;西北地区7月多发龙卷风。

  二、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是“元凶”

  今年春季以来,我国多地出现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异常活跃,呈现偏多、偏强特征。原因何在?

  “强对流天气的成因主要是在大气层形成上层冷、下层暖的不稳定层结。”张涛说,随着春夏季节的推进,这样的条件越来越易出现。

  具体表现为,低层南方暖湿气流加强,向北输送的暖湿空气带来大量的水汽和热量。同时,春夏交替之间太阳辐射能量较强,对地面升温,进而有利于低空大气升温。暖湿气流的输送和太阳辐射的双重影响,使低层很容易形成一个高温、高湿的下暖湿结构。高空的冷空气也具有一定的实力,特别是西边高空槽带来的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气流之上,就形成了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这是强对流天气产生的根本原因。

  张涛解释,由于这样一个条件在大范围区域形成,一旦有北方冷空气南下,或者地形因素触发,就会激发对流发生,然后随着冷空气东移南下的带动,自西北向东南等多地就会出现强对流天气。近期强对流多发即是如此。

  “龙卷风的.发生除了强对流具备的条件外,还需要低空急流比较强,使其发生概率大大增加。”张涛说。

  当前,龙卷风的预报预警,是世界性难题。张涛表示,龙卷风的特点决定了预报预警的难度。目前,对龙卷风发生的可能性是具有早期预报能力的,但对于何时何地出现的相对精准的预报预警,一部分可以达到分钟级,一部分则完全不可能预报。这依赖于龙卷风自身的强度,以及与雷达站网的相对距离,自身强度越强、与雷达站网距离越近,能作出预报预警的机会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