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带孩子的8大绝招

刘莉莉老师

  不吃饭就饿着

  在中国,为了哄孩子吃饭,几个大人端着饭碗跟在孩子屁股后面跑,孩子还要谈条件:吃完这碗买一个玩具,再吃一碗再买一个玩具……美国人父母的态度却是:不吃饭就饿着。

  一天中午,Toby闹情绪不肯吃饭。Susan说了他几句,愤怒的Toby一把将盘子推到了地上,盘子里的食物洒了一地。Susan看着Toby,认真地说:“看来你确实不想吃饭!记住,从现在到明天早上,你什么都不能吃。”Toby点点头,坚定地回答:“Yes!”

  晚上,Susan故意做了Toby最爱吃的菜,Toby欢天喜地地爬上凳子。Susan却走过来,拿走了他的盘子和刀叉,说:“我们已经约好了,今天你不能吃饭,你自己也答应了的。”Toby看着面容严肃的妈妈,“哇”地一声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饿,我要吃饭。”“不行,说过的话要算数。”Susan毫不心软。

  睡前,Susan去向Toby道晚安。Toby小心翼翼地问:“妈妈,我很饿,现在我能吃饭吗?”Susan微笑着摇摇头,坚决地说:“不!”Toby叹了口气,又问:“那等我睡完觉睁开眼睛时,可以吃吗?”“当然可以。”Susan温柔地回答。坚定地执行惩罚,却又温柔地表达爱意,这样的方式,既达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又不会损害亲子关系。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有一天,Susan带Toby去公园玩。Toby和两个女孩玩起了厨房游戏。忽然,淘气的Toby拿起小锅,使劲在一个女孩头上敲了一下,女孩愣了一下,放声大哭。Toby大概没想到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站在一旁愣住了。Susan走上前,问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她一声不吭,拿起小锅,使劲在Toby头上敲了一下,Toby没防备,一下子跌坐在草地上,哇哇大哭起来。Susan问Toby:“疼吗?下次还这样吗?”Toby一边哭,一边拼命摇头,以后再不敢随便打小朋友了。

  管教孩子是父母的事

  Susan的父母来了,Toby很兴奋,跑上跑下乱窜。他把玩沙子用的小桶装满了水,提着小桶在屋里四处转悠。Susan警告了他好几次,不要把水洒到地板上,Toby置若罔闻。最后,Toby还是把水桶弄倒了,水洒了一地。中国婆婆连忙找出拖把准备拖地。Susan抢过拖把交给Toby,对他说:“把地拖干,把湿衣服脱下来,自己洗干净。”Toby不愿意,又哭又闹。Susan二话不说,直接把他拉到贮藏室,关了禁闭。听到Toby在里面发出惊天动地的哭喊,中国婆婆心疼坏了,想进去把他抱出来。Toby的外婆却拦住她,说:“这是苏珊的'事。”

  Toby的外公说,孩子是父母的孩子,首先要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虽然小,却是天生的外交家,当他看到家庭成员之间出现分歧时,会很聪明地钻空子。这不仅对改善他的行为毫无益处,反而会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带来更多别的问题。

  其实,除了这位中国婆婆看到的“大开眼界”的事,美国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绝招”:

  哭闹无效

  中国的父母一看孩子哭了,就忙着满足他们的要求。美国的父母却会严肃地对吵闹的孩子说:“你不能用纠缠、耍赖的方式提要求”,或“好好说话”。如果孩子为达目的而哭闹,他们可能会让孩子哭很长时间而不让步,坚决制止孩子使用这种方法。

  孩子永远是父母的骄傲

  约翰经常拿出一个幼稚的图画集让别人看。说实话,那些图画简直就是涂鸦,有些还能辨认出是只鸟或者房子,有的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可是约翰却把它视为宝贝,逐一给人介绍这是孩子几岁的作品,让人充分感受到孩子永远是父母的骄傲。

  学会尊重他人

  孩子从会讲话开始,学得最重要的词就是“Please”、“Can I”“May I”,想得到帮助或其他朋友的玩具,与别人一起玩,都需要征求别人的意见,对父母也这样。

  学会说“不”

  美国人对于外人的随意触碰会感到很不舒服,甚至认为是侵犯。在教会孩子学会说“不”的同时,也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可以随意触碰别的小朋友,更不可以推挤别人。

  成功的定义是广泛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美国人认为孩子成材,不仅仅指学业上的成就,应该包括广泛的含义:遵纪守法、诚实诚信、礼貌修养、团队精神和身心健康等。因此,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功利,也更懂得欣赏、尊重孩子,而孩子也因此收获更多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