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生活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注意到有些人天性乐观开朗,而有些人则总是抑郁沉闷;有些人喜欢交际,而有些人则缄默内向;有些人总能积极主动的抓住机遇,而有些人似乎天生谨小慎微。人类这些不同特点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其实,这只是人格不同决定的。
“人格”一词在生活中有多种含义。有道德上的人格,它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人;有文学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人物心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在心理学上,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对人格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我们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那么,究竟是谁在决定人格形成和发展——遗传、环境,还是其他因素?
首先,从个体发展的角度讲,人格显然受遗传影响。行为遗传学家在人格遗传方面得出结论,在人格的大五因素(外倾性、神经质、认真性、宜人性、开放性)中,其总体遗传率大约40%,而另外对人格起主导作用的则是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站,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环境。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施行者,因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如何,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发展。
二、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
父母教育观念是指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子女过程中所持有的有关儿童发展、对儿童期望及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和认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教育场所,所以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儿童的成长意义重大;同时,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基础,直接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的采用,与儿童的发展更是息息相关。甚至一些研究者还认为父母的教育观念不仅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间接因素,它可以通过影响父母的教育行为、父母的教育认知过程来对儿童的发展起作用,而且也可以作为影响儿童发展的直接因素而存在。
(一)父母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家庭教育的重点
现代家庭教育观念由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亲子观、教育目标观、教育期望观、人才观等要素综合构成,其中儿童观、教育观、亲子观是核心要素。科学儿童观是科学家庭教育观念形成的基石,它影响教育观和亲子观的形成。各要素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最后形成了整体的家庭教育观念。所以,转变或改善家庭教育观念需要从各个构成要素入手[3]。
科学的儿童观是科学家庭教育观念形成的基础,首先,儿童既不是一个缩小了的成人,也不是无知无能的白板,而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独立的个体。
儿童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儿童的教育要结合儿童的自身特点进行,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做到因材施教。儿童是一个有着主观能动性的社会个体,其发展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积极能动的方式与他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科学的教育观是科学家庭教育观念形成的关键要素,承认儿童的个体差异性,承认教育的非万能论,承认教育的有效性,承认儿童的发展是先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否认教育无用论。这是形成科学教育观的前提。
平等亲子观即“亲子平等”是现代幼儿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是科学家庭教育观念的重要前提条件。平等亲子观的形成至少需要做到下列三点:首先,平等亲子观必须建立在家长和儿童彼此尊重的基础之上。古往今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首先是儿童对家长的尊重,但父母对子女的尊重却很少被提及。父母如何尊重孩子的权利、人格、意愿,这是平等亲子观面临的首要问题。
其次,儿童和父母的彼此了解、相互沟通是平等亲子观的前提条件。在生活中,父母和自己的孩子可以抛开家长与子女这种关系,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流,将有助于彼此间情感的增进、沟通的顺畅、了解的加深。或者,也可以通过互换角色的方式进行换位思考,这也有助于相互理解、加深情感联系。
再次,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是平等亲子观的集中体现。孩子不是父母的缩影,不是父母意愿的反映者,不是父母希望或梦想的实现者,而是一个有着自己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独立于父母的独立个体,只有认清这点,才能真正表明平等亲子观的形成。
(二)家庭教育观念更新的实施途径
目前,引导家长教育观念的主流力量不是专业机构,而是电视和图书等传媒机构。虽然,有关家庭教育的电视节目和图书为改善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念已经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仅仅依靠这两种力量的自发作用尚不足以完成培养正确教育观念的任务。首先是家长对电视节目的收看和对图书的选择都存在较强的随机性,难以提供稳定而系统的指导。其次是家教图书市场良莠不齐,既存在着一些高质量家庭教育指导产品,也存在着很多观点偏激的、甚至不科学的误导性读物。因此,还需要有关机构给予恰当的引导。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人格的形成、培养和塑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关系到我们国家能否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任务。
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人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具有两大基础,一是遗传生物基础,一是环境基础。性别、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体型等因素是由遗传决定的。没有与生俱来的生物性的个体(包括它的生理器官和系统),人格便无从产生。人格的形成和表现,同时也离不开个体生存的环境。有些环境因素影响着所有的个体,有些则仅影响特定的个体或某些个体。人格的形成和表现都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出生后,最早接触的环境就是家庭。家庭环境的各处因素,例如家庭结构的.类型(如残缺家庭、寄养家庭)、家庭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子女的多少都会对儿童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庭教育,在儿童人格形成上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
1、家庭;
2、学校;
3、儿童所在的集体;
4、儿童本人;
5、书籍;
6、偶然出现的因素。
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了解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培养和塑造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一、家庭是儿童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充分的时间可以使儿童与家长朝夕相处在一起,接触机会多,影响面广泛。从儿童受教育的顺序来看,首先是家庭教育,其次才是学校教育。我们经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素质、人格、举止言谈、生活方式、教育态度等等都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儿童,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儿童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外教育科学研究证明,从出生到7岁,这是一个人身心发展,尤其是大脑发展的最旺盛时期。此时儿童生活在家庭及周围环境中,外界刺激会在他们大脑里留下痕迹,刺激反复呈现,就会转化为内在信息,促进儿童大脑潜能的发展,促进儿童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发展。而此时儿童大脑潜力的发展又对未来的学业和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其人格的形成也有深远的影响。
二、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儿童的最亲密的社会生活群体,家长与儿童之间具有血统的亲密情感。
在这个集体中,家长对儿童的成长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爱抚,这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此指出:“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缺少父母之爱的儿童,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就会经常处于紧张忧虑之中,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发展。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都十分关注儿童出生后与父母分离对其成长的影响的问题研究,他们一致认为,儿童出生后与父母分离,将使儿童产生精神上的痛苦和焦虑,影响其整个一生的人格风貌。一般认为,所谓“破裂家庭”对儿童人格形成有较大的影响。破裂家庭有两种情况:一种为父母死亡,一种为父母离婚。这两种情况对儿童都是很不幸的。有人认为父母离婚,甚至比父母死亡对子女的人格影响更大。破裂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很悲观,人格孤僻,心情苦闷,一遇不顺心的事,易钻“牛角尖”,但也可能具有坚强、果断、自立的一面。有些调查还表明:破裂家庭中子女的犯罪率也比一般家庭的子女要高。
三、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父母的言行、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等方面的影响来实现的。
1、父母言行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模仿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儿童的许多态度和行为不是直接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通过对周围环境中的榜样的模仿获得的。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最直接、最经常的榜样。一般来说,孩子会静悄悄地学习家长的言行举止:母亲爱打扮,讲虚荣,孩子也爱打扮,讲虚荣;父亲脾气暴躁,举止不文明,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待人接物的态度,父母的情感、意志、理智等特征都是儿童早期学习的榜样,在孩子身上能看出父母的影子。
2、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娇生惯养是最常见的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因为是独生,全家人一切都围着孩子转,一切都顺着孩子来,这种娇生惯养的孩子,容易形成一些什么样的人格呢?
(1)胸无大志,安于享受,不求进取。
(2)任性、自私、脾气暴躁。
(3)怯懦、娇气、不能吃苦。
(4)胆小怕事。
(5)懒惰、依赖、独立性差。
有些父母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所以对孩子常常施之以“棍棒教育”,其结果同样给孩子的人格发展以很坏的影响。有的孩子在体罚之下,长期在压抑和畏惧的精神状态中生活,致使从小人格就变得抑郁、颓唐、精神难以振作起来;有的被打怕了,失去了少年儿童应有的天真活泼的天性,变得呆滞又怯懦;有的为了逃避挨打,学会了撒谎,不诚实,对大人察言观色,投其所好;有的孩子经常挨打,变成了“厚脸皮”,毫无羞耻之心,破罐破摔;有的甚至变得冷酷无情,寻找对象,以发泄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憎恨。
3、家庭气氛影响着人格的形成。在宁静愉快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孩子与气氛紧张、冲突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人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一个家庭,夫妻之间相亲相爱,兄弟姐妹之间互敬互爱,与邻里相处相敬如宾,往往易使儿童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一个家庭父母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经常打骂争吵,往往会使儿童形成粗暴、蛮横、孤僻、冷酷等不良人格特征。
4、父母的文化程度,尤其母亲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儿童人格的发展。
总之,人格的形成,起之于童年,早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影响是巨大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作为父母不仅要承担抚养子女的责任,而且更要承担教育的责任,应该高度重视儿童良好人格的早期培养,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从幼小抓起,从细微入手,逐步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为其以后人格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简短的伤感个性句子集合59条
安全教育演讲观后感五篇
伤感个性句子摘录60条
有关伤感个性句子集合60条
家庭教育13个注意事项
家长该如何陪孩子玩
影响孩子成长的禁忌
精选家庭教育作文汇编九篇
安全知识学习心得体会集锦12篇
家庭教育作文集合9篇
重庆高考排名142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17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229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13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沈阳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山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云南高考排名449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956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91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文山学院和韶关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海南高考排名40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沈阳科技学院和广州软件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重庆交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4385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财贸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青海高考排名168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246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皖西学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家庭教育作文集合八篇
家庭教育作文300字集合8篇
小学英语学习计划汇总7篇
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计划十四篇)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总结(四篇)
如何正确的进行孩子的横向比较
家长培养孩子的忍耐力的方法
父母不信任孩子的危害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作用
父母怎样教育孩子
孩子发脾气的原因都有哪些
怎样培养孩子爱提问的好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好习惯
如何教育出一个勤快娃
初中生家庭教育中的四项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