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高一满分作文800字7篇

李盛老师

苏东坡高一满分作文800字1

他犹如一颗璀璨的巨星,在中华文学史上,拼命地,大胆地绽放。

如果没有了他,那么也就代表着中华文学史上会少几千首热情,豪放,又带着几点忧伤的诗和词了。

如果没有他,也就代表着在中医药书里记录的四百多个药方就没有了。

如果没有他,那么那些飘逸、灵动,又充满仙意的画像,比如《枯木怪石图》就没有了。

如果没有他,那么中华文学史上就缺少了一个可爱、可敬、又可赞的大诗人了!

他,就是苏东坡……

为什么苏东坡深受大家的爱戴?是因为他的诗词飘逸、潇洒丶颇耐人寻味?或者是因为他自己琢磨出来的有效的药方,能为大家治病?其实不仅仅是这样,如今人们不再一味的只喜欢他的诗了,大家更多的是喜欢苏东坡的品格。

苏轼这个人,他非常的豪爽,直率。他感觉有什么事情,一直憋在心里,就像喉咙里卡了根刺一样。他什么事都敢说,丝毫不管别人的脸色。

当爆发王安石变法时,有两个党派。一个是新法派,还有一个是保守派。两个党派一直争吵不休,都有自己的理由。苏轼想要在朝廷上一展风采,为老百姓,他处处站在平民的角度上思考,他不管个人利益。

苏轼是中间派,他觉得两个党派都有自己的优点。他便一会儿去反对新法,一会儿去怦击旧法。新党派的人物早就看不惯苏东坡了,看他又没有拉帮结派,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大权,还喜欢写诗发牢骚,便一时把自己的攻击对象转移到了苏东坡身上。

就这样,年少的苏东坡第一次经历了贬谪。

苏东坡贬谪到了黄州,虽然那里的环境很艰辛。但是苏轼还是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苏东坡虽然经历了人生的一次苦难,成了一只井底之蛙。但是他不但没有垂头丧气,反而在深深地井底,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读书,交友,耕耘,作诗,忙得个不亦乐乎。想必大家都是被苏轼的这种乐观打动吧。

假如苏轼的经历,换成了李白,杜甫呢?李白,会整天泡在酒馆里,整天饮酒,哭诉自己的经历。而杜甫,则会整天呆在家里,皱着眉头思考为何人生如此苦,从此不问人世。似乎只有苏轼丝毫不管这种艰苦的情况,而乐观的面对生活。

苏轼为何会被大家所热爱,为何会被大家永远的流传?正是因为他这种面对苦难,不放弃的精神打动了我们所有人!

苏东坡高一满分作文800字2

夜深人静处,点一盏夜灯,轻轻翻开厚重的封面。高山流水画,湖泛孤舟图,附上苏子的诗文,为这静谧的深夜增添一份宁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曲《水调歌头》跨越千年,道出了中国人千百年来寄情于月的最高境界。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一曲《西江月》流露出身处他乡的悲伤凄凉,报国无门的无奈叹恨。

没有人会否认苏轼的才气,这位豁达洒脱,不拘小节的天才,他的潇洒气质早已深深地刻在每一句诗文当中。相比于他的才气,更能征服别人的是他随遇而安的洒脱。

二十岁便考中进士的苏轼,在官场崭露头角,深受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和皇帝的认可,从走出眉山到进京为官,再出任地方官,苏轼的前半生走的很顺利。四十三岁的苏轼,才气正盛,心直口快,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可恰恰如此,苏轼创作出了自己诗词人生的巅峰之作,《赤壁赋》《赤壁怀古》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此时的苏轼,不再叫苏轼,苏东坡成了他所为人熟知的名号。在苏东坡眼中,自己不过是把变法的种种不妥吐露了出来,尽管在狱中走过生死一遭,重获自由的苏东坡依旧不改本性,连苏东坡自己都自嘲无可救药。至于他后来被贬惠州,儋州。

无论处境如何艰难,你总能在他的诗句里寻得快乐。苏东坡甚至把儋州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苏东坡没有怨人忧天,没有因此消沉下去,而是随遇而安,无论他被贬何处,总有一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样子。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位旷达洒脱的乐天派诗人总能笑对人生的风雨,在生活中找到乐趣。他能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诗酒,能将自己的激情寄托于美食。世事大梦一场,人生几度秋凉?在苏东坡眼中,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的确,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东坡的才气固然是他驻足文坛的底气,但是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才是他永垂不朽的魔力。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正是因为这副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生活态度,苏东坡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名字,而是一具清白澄澈的灵魂,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待生活随遇而安的精神象征,更是屹立世界文化之上的精神符号。

苏东坡高一满分作文800字3

从小就读苏轼的诗篇,但自以为了解还是甚少。

在查阅了很多资料之后,还是觉得很不了解,人无完人,但所有材料都一致指明,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优秀得让人产生敬意,直至有些畏惧。我固然可以用很多很多华而不实的词来装扮他,使人更不理解他,但这是很没有意义的,在搜索了许久后,我决定读一读别人眼中的东坡,来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苏轼——一个人。

其实“苏轼”这个名字我就很喜欢。总是有一种大家风范的味道。

他是一位诗人,终其一生,他写的最多的也是诗。他的诗随着年龄的增大有变化,从豪放到婉约,再从婉约到豪放。但他终究,从他的本心来看,是一个率兴而为的人,比如我还不识几个字时就会背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那种波澜壮阔的豪情,显现出了苏轼的一种奇才,这并不代表他不努力,小时侯由于父亲苏洵的刻苦努力,使苏轼耳濡目染,只有二十一岁的他便考取了进士第二名,他本是应考得第一的。他的诗词与同一朝代的李清照形成鲜明的对比,何尝不可以说此二人性格也是如此,苏轼牢记着忧郁不可以当饭吃,抑郁多了,会把自己逼疯的警句,成为宋朝,特别是后期,少有的乐天派。

在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后,不禁感叹北宋神宗年间朝廷的混乱,黑暗。其实主要是王安石不停在变法惹的乱。看着这些尔虞我诈就足以让人头痛了,苏轼竟还写了一些反对新党的诗,结果很自然地就被找个借口捉进监狱了。后来又被不停地谪迁,来到了杭州。从此我对王安石感觉极坏。

不过人家毕竟是苏轼,被贬到哪就玩到哪。在杭州为官的时候,不但疏浚西湖,把挖出的土建造了“苏堤”,还经常泛舟西湖,享尽欣赏美景之乐。常与黄庭坚,佛印和尚开玩笑,先不断其真假。其中实有一例另人捧腹,摘录如下:

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知道又是来蹭饭揩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右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

苏轼有时候开玩笑也会开得过头,也会刺到某些人的痛处,但大部分人还是真心钦佩他的,以至于他被谪迁到哪,哪里的官员百姓会尽可能地帮助他。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李定等人如何对待苏轼,苏东坡从未恨过一个人,最多只是不喜爱而已。在他看来,恨一个人代表自己的无能与懦弱。在他的这种观点下,一些“坏人”试着改变自己“坏”的身份。当然这也使他自己少受一些苦。可谓是利人利己了。

很有意思的是苏轼与高俅的关系。高俅是《水浒》里最大的反面角色,差不多有点“恶贯满盈”的意味了。而实际上是苏轼向当时还是太子的宋徽宗推荐的高俅,使得高俅平步青云,官升的非常快。且不说这对梁山起义有什么后果。后来苏轼去世后,高俅对苏轼的子孙可算是报恩了,这一点高俅做的还是不错的。苏轼是爱才如命,但他接触,推举的人中,很少有人会不去害他,更不要提回报了,可苏轼依然过他安安稳稳的日子,后被贬到海南,仍旧是陶潜一般的田园生活。有言道“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尽管如此,他仍宽以待人,让人实在佩服。

匆匆几行。似不可述尽我心中东坡形象,他既才华横溢,又很幽默,很豪放。更多的是他一种处世不惊的宽阔心胸。不管他被贬到哪里,他还会用他微笑风趣的心看着一切。

苏东坡高一满分作文800字4

梦回北宋。道中遇雨,但见一人,目光深邃,丰神俊朗,竹杖芒鞋,不觉风雨,谈笑自若。诧异间,恍然大悟,他就是苏轼!

在我眼中,苏轼是天资聪颖的,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他21岁随父进京赶考,他的文章令大文豪欧阳修称赞。继而金榜题名,步入仕途。想想看,刚过弱冠的他能一举成名,这是何等的聪慧啊!

我眼中,苏轼是文采飞扬,豪放不羁的。初入仕途,年轻气盛的苏轼锋芒毕露,因为与当时主张变法的朝廷重臣王安石政见不同,先后被迫流放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知州。当时苏轼虽遭贬,但也不忘远大抱负,每到一处,就为当地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可是拥有济世之才的苏轼怎甘于做一个小小的知州。在一次醉酒之后,挥毫宣泄,却因此卷入“乌台诗案”。虽然死里逃生,但又一次被贬到黄州。这时的苏轼开始反思了,他抛开官场,抛开世俗,将自己放逐于山水之间,从而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不朽篇章,而他面对困难时的乐观豁达,从容潇洒更是给世人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在我眼中,苏轼是一生沉浮却有坦然从之的。元祐元年,久经坎坷的苏轼再次回到朝廷,性情刚直的他却耐不住官场的禁锢,毅然辞官,请求外放。他拿得起,放得下,即使是在颠沛流离的处境中,他也能潇洒的吟唱“大江东去”。

只可惜天妒英才,新党又重新执政,对早已不问政事的苏轼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沉重打击,这无辜的文人知道数年之后才得以昭雪,却不幸病逝在回朝途中,这个旷世奇才永远闭上了眼睛,不必再理会世俗的纷争。

苏轼在政治道路上一世坎坷,在情感路途中也不尽人意。

一贯豪放豁达的苏轼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他一生有三个女人为伴,他的第一任妻子名叫王弗,15岁时嫁给苏轼,她的善良与聪明能干,伴苏轼顺利的步入仕途,可却在11年后,带着苏轼的爱与牵挂离开了人世。四年之后,苏轼才续娶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她温柔贤淑,伴他经历了26年的风风雨雨,最后也离他而去。无依无靠的苏轼在人生最低落的时候,遇到了出身卑微却善解人意的舞女王朝云。她成了苏轼孤独失意岁月里的解语花。然而34岁的朝云也是先他而去了。从此,这人世间的一切都化为了孤独,多情的苏轼只能与凄冷的月儿为伴了……

苏轼的一生可谓曲折多难,但他本人却并不消极。即使官场乌烟瘴气,也掩不住苏轼的光芒万丈;即使世俗再浑浊不堪,也污染不了苏轼的白衣胜雪;即使人生再坎坷艰难,也打不垮苏轼挺直的脊梁;即使死神再无情,也带不走苏轼情深似海。

我喜欢苏轼的词,更喜欢他融于词中的气度品格。他既有柳永的柔情委婉,也有辛弃疾的豪迈直爽;他既有李白的豁达潇洒,也有杜甫的济世情怀;他既有陶渊明的冲淡自然,也有范仲淹的远大抱负。

我想,苏轼这落寞的文人,其实并不落寞,因为他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苏东坡高一满分作文800字5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的人生一路坎坷,你或许只看见了他连连被贬的政治生涯,但他那只神来之笔和超俗的性格才是名垂青史的原因。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苏轼的狂。这并不是说他的骄傲和自大,更多的是宣扬了他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精神。“鬓微霜,又何妨!”38岁的苏轼被贬密州,丝毫没有一点步入中年的模样,反倒朝气蓬勃,风华正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那两年,苏轼写下一首首震古烁今的词,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连当时的皇帝听后也是赞不绝口。苏东坡既展现出了自己的英雄气概,又流露出自己的伟大志向。何为狂?“锦帽貂裘,千里卷平冈。”

其次是苏轼的乐观,林语堂说过:“苏东坡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就是这样的一位乐天派,就算一路被贬,也从来没有忘记乐观生活的真谛。被贬黄州期间,如有神助,写下多首千古绝唱,字里行间中都流露出他从容乐观的精神。但乐观豁达的背后,经历了无数的苦难。“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没有怕,他为了人民付出了自己的心血。独自一人守着东边的一块土地耕种,尽情享受这当下的美好,这才是真正的乐观。“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生活不需要过多的嘈杂与世俗的沾染,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

最后便是苏轼的生活情趣。“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是个美食家,走到哪都能如鱼得水,开发当地的美食,甚至还自己发明了东坡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是个旅行家,一生游遍了大半个中国,写下无数美景。他也是一个书法家,一个画家。他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对未来怀有无限的憧憬。他热爱生活,体贴民情。他坚定自己的内心,用自己的方式开心的过完一生。外界的喧嚣与他无关,他只想要自己的一番清净。“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任性逍遥,随缘放旷,这才是他生活的本质。

千年之才苏轼,这样叫一点也不为过,这样人间的奇才,诠释了生活,定义了狂野,发扬了乐观。我拼命追赶,去成为那个我想成为的千年之才——苏轼。

苏东坡高一满分作文800字6

穿越回苏轼的年代,让我对苏轼更加崇拜。原本以为苏轼豪迈奔放,却不曾知道他也有细腻的一面。这两种性格让他发挥的淋漓尽致。

苏轼的一首《念奴娇》,气势磅礴。我看他站在长江岸边,看着“乱世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此情此景将苏轼衬托得很伟岸。再看苏轼的神情,凝重的望着江水,若有所思。我想此时《念奴娇》已在他的心中成形,豪迈之情跃然于心中。

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魄宏伟,视野扩大,将苏轼的豪迈毫不保留的体现了出来。

我站在他身后,望着他的背影,心中不住的受着颤动。苏轼大概也不会知道,一千年后的现在,有多少人为他倾倒,为他着迷。

苏轼的豪迈让人觉得格外的真,格外的美,且其中夹杂着一股悲凉,于是《念奴娇》便有了另一种心境,这便是一种悲凉的美。

苏轼有的只是豪迈吗?不是的。在他的心中还有一抹细腻。

这一抹细腻在他的《水调歌头》中便可体会。

来到苏轼的居所,正看见他与明月对饮。我想苏轼此时心中是有些忧愁的,中秋佳节,却孤身一人,和家人远远相隔,心中滋味定是不好受。

我看着他端起酒杯与那明月对饮,便可知他心中的苦闷。

《水调歌头》的上半阙便将这种感受呈现出来。将苏轼婉约脱俗的一面展示给了我们。下半阙将对世事的无可奈何,以及苏轼阔达的胸襟表现出来。文章的结尾让人不得不佩服苏轼的胸怀。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便能体现。

我依旧站在那里,看着苏轼渐渐舒展的眉毛,想必他已明白其中的道理,文章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苏轼对家人的想念和祝福。苏轼的神情间分明有着细腻的情感。

看到这里,我想不要再去打扰苏轼,他只是简单的活着,却带给我们太多珍贵的东西,不得不让我佩服他。

回到现代,再看苏轼的诗句,他的心境,他的韵味也能领略一两分。

苏轼的豪迈,苏轼的细腻,都让我为之着迷。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

历史长河中他依旧在原地做他自己,后人也永远不会忘记他。

苏东坡高一满分作文800字7

提起苏轼,我们并不陌生;提起吃货,我们更加熟悉。但若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你可能会惊讶,堂堂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散文书画样样精通的文豪苏轼,居然也是个狂放不羁热爱美食的吃货?实际上的确如此,我们与这位文学大家在某种程度上竟是同类。

苏轼同学真的很爱吃,而且没人能阻挡他对吃的向往。《东坡志林》中有记载:有一次苏轼患了眼疾,别人都劝他少吃肉类荤腥,他却说:“你们说得有道理,我倒也想这么做,只是我的嘴他不听我的啊。”仍忍不住不吃肉。还有一次他在雨中赏牡丹,赏着赏着肚子饿了,居然突发奇想要吃炸牡丹,“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连花都不放过,果真是吃货。

苏轼不仅爱吃,而且很会吃,他在吃的方面有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他写过许多关于美食的文章,其中较有名的是他的《老饕赋》,它将中国古代烹饪与饮食表现得十分精妙,其中说:“滃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杏酪之蒸羔。”意思便是吃肉要吃猪颈后部那一块最好的肉,吃螃蟹只吃霜冻前最肥美的大螯。要把樱桃放在锅中煎成蜜,用杏仁酱蒸成精美糕点,光是看文字便让人迫不及待的想去效仿。

为何苏轼对美食如此了解?这与他曲折的官场经历相关,因为他经常被贬,他去过许多地方任职,可谓足遍神州大地。也正因如此,才让他与许多美食结下良缘。

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宋神宗一怒之下贬去黄州,而刚到黄州不久,苏轼便在朋友圈上发表新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大意是“黄州的鱼真好吃啊,我一看到竹林就闻到了笋香。”不久之后又更新:“静洗锅,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火候足时他自美,饱得自家君莫管。”这边是有名的“东坡肉”。小伙伴们见了都纷纷点赞,直呼想吃。而宋神宗内心却是“我想打人。”

晚年的苏轼命运更加坎坷,因政见不合他被一贬再贬,最后甚至排挤到了极其偏远的海南儋州。在此期间苏轼经历了亲人离散,友人疏远,爱妾病死,自己也年老体衰,孤苦无依,穷困潦倒。若是换了旁人,估计早就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了。但吃货苏轼偏不,还有那么多人间美食没吃过,怎能轻易消沉呢?这不,他又研制出了新菜式——“烧羊蝎子”。将羊脊骨放入锅中煮透,再浇之以酒,放盐少许,用火烘烤,等骨肉微焦后亦可食用,味道鲜美异常。他还勇敢尝试了在当时没人敢吃的生蚝,对其赞不绝口,迫不及待给儿子写信。“无令中朝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千万别让朝中的人知道了啊,我怕他们都来这跟我抢。

余光中说:“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没错,苏轼有着十分有趣的灵魂,很会苦中作乐,自我调侃,又能荣辱皆忘,随遇而安。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跌跌撞撞,起起落落,是他用自己惊人的乐观豁达拯救了自己,也给后人带来许多启示。美食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爱好,追求,也更是一种慰藉,即使是在偏僻山林,破烂小屋,但能饮上一杯浊酒,吃上几口鲜肉,吟上几句小诗,又何尝不是一种舒适,一种快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