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的历史知识大全最新

秦风学老师

汉代人已吃“鸳鸯火锅”

到了汉魏时期,人们吃火锅更为普遍了。从考古发现来看,此时已有各式各样的火锅,火锅的材质也不局限于青铜一类,出现了铁火锅、陶火锅等;除了吃分餐制形式的“小火锅”外,那时人们还吃起了可以放不同料汤、烧煮不同口味的鸳鸯火锅。

南京博物院在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中考古出土的一件分格鼎,直接证明墓主、西汉江都王刘非是一位十足的火锅“吃货”。而且,不只证明他喜欢吃火锅,还证明他吃的是“鸳鸯火锅”。分格鼎,就是将鼎分成不同的烧煮空间,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汤串味,其饮食原理就是现代的鸳鸯火锅,方便有酸、辣、麻、咸等不同饮食习惯的食客。鼎分5格,中间圆格外面再分出4格,可以将猪肉、狗肉、羊肉、牛肉、鸡肉这类肉品,放在不同的格内,从而能吃到5种不同风味的火锅。

刘非很会吃火锅,在分格鼎旁边还出土了两套“染器”。所谓染器,就是吃火锅时放作料的盘子。从这些来年的考古发现来看,染器有的是盘状,有的则呈杯状,如果有加热装置,则称为“染炉”。从染炉的出土来分析,汉代人吃火锅与现代人的吃法稍有不同,将调料加热后,再涮蘸着吃。

2007年初在南水北调工程、湖北郧县境内上宝盖遗址上发现的一只陶质火锅,则与现代鸳鸯火锅设计完全一样。经鉴定,此火锅系西汉时期炊具,可见当时的鄂西人也吃火锅了。类似的陶质火锅,在重庆云阳2000年前的一座汉墓中也有发现。这是一件釉陶质釜灶,釜灶相当于今天的烫火锅,应该是根据墓主生前生活中的实物,原样制作出来的随葬明器。可见,以吃火锅著称的重庆人,在2000年前就好这一口了。

火锅的千年秘史

烧烤是偶然性的发现,是神明的眷顾

水煮是革命性的进步,是主动的觉醒

火锅是创造性的发明,是民主的萌芽

这是为全球火锅爱好者专门书写的《宇宙火锅历史知识指南》,请随我们一起,探索火锅渊源,解锁千古之谜。

一顿火锅,几千年的美食文化

从考古来看,火锅在中国确有几千年的历史。

商周时期“小火锅”

商周时期,人们最常用的炊具就是“鼎”。这种鼎其实就是一种火锅,将炊器与盛器结合到了一起。

三国时期“鸳鸯锅”

这时的火锅,用一种叫“五熟釜”的炊具烹煮,分成五个不同的烧煮空间,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汤串味,近似于现在的鸳鸯锅。

清代“涮肉火锅”

乾隆皇帝曾在紫禁城举办了一场火锅party“千叟宴”,1550多个火锅同时沸腾,品尝者多达5000余人。

解锁一顿健康的火锅

火锅虽然美味,却经常和“不健康”挂钩。营养专家告诉你几个要点,让你同享美味和健康。

汤底:限制油和盐

清汤锅底或者菌汤锅底是首选。如果觉得味道不足,可以选用番茄或者番茄酱熬制的锅底。如果喜欢麻辣口味的锅底,建议在煮食材之前,适量撇掉上面的辣椒油。如果还是觉得太油腻,可以准备一小碗白开水,过一下水再蘸料吃。

食材:注意荤素搭配

注意各种食材之间均衡搭配,吃1份肉类,至少搭配2份蔬菜,最好边吃肉边吃菜。最好选瘦一点的牛羊肉,也可以用鱼虾贝蟹代替部分肉,保证优质蛋白摄入的同时,又降低了能量的摄入。

顺序:先素后荤

多数人吃火锅喜欢先下肉或海鲜,等汤底“鲜”了再煮菜。但这样容易造成肉类摄入过多。吃火锅应该先素后荤,并且最好先涮土豆、红薯等淀粉类食物,不仅保护肠胃,还可以增强饱腹感,同时还能避免先吃肉带来的蛋白质浪费。

蘸料:控制脂肪摄入

不管是麻酱还是香油蒜汁,脂肪含量都十分可观。可以用小米椒、沙姜、香菜、青柠、蒜等香料类食材配上传统的蘸料。

温度:不能过烫

食道黏膜正常耐受温度在40°C~50°C。当你觉得吃到嘴里的食物比较烫时,一定不要往下咽。容易损伤上消化道,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消化道疾患。

饮料:避免甜和凉

很多人吃火锅喜欢配冷饮,一冷一热会强烈刺激胃部,甚至导致胃痉挛。如果选用含糖量高的饮料,更容易让热量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