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本地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黄飞老师

朔州本地传统文化有垒旺火、骡驮轿、秧歌戏、走西口。

一、朔州本地传统文化

垒旺火

垒旺火是朔州的传统习俗,也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历史悠久的风俗习惯,一般在春节和元宵节时才点旺火,以图吉利。旺火点燃后熊熊燃烧,火势旺盛,所以取其意叫旺火,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旺气冲天。“点旺火”又叫“发旺火”,取“发财”、“发达”之意。民俗“有谁家的‘旺火’旺,谁家的福气旺”之说。

除夕那天上午男人们的事情主要是垒旺火。人们一般是先劈柴,柴弄好后,就是在院子里摆放石头当作旺火的基石,基石一般都是往年用过的石头,沙石居多。摆好石头后就是往石头缝隙里填引火的稭草。接着就开始往石头上一层层绕圆圏放炭。这是技术活,必须眼活、手巧,才能放得结实、稳当、美观。等放到一定高度时,便可往中心空位里放柴了,放柴要竖直,每一根柴都要捅到稭草上,一定要小心,最担心的是怕把垒好的炭弄倒,这也是过年垒旺火所忌讳的。

把柴放好后,继续放炭,并且每层要缩小圆圈,一直放到超过干柴高度,最后就是设计打造旺火的顶盖。 这道工序更需要耐心和功夫,而且寻找这么一块正好严丝合缝的炭,也不容易。 把顶盖弄好后,上面还要帖上写有“旺气通天”等字的大红字条。

两个旺火,小一点的用来安神;大一点的是接神用的。那些年,村里有煤窑,本村人用炭不花钱,所以,家家户户的旺火台垒得特别大,最大的足足有一人多高。

有一年大年三十,朔州人在奔马广场,垒了好几个旺火,最高的一个足有一丈多,那炭的形状像垒城墙的砖一样,全是机器切割下的,大小一样的。那天晚上,我好奇地带着朋友去观看大旺火,那场景十分壮观啊!只记得当时,挤得人很多,熊熊燃烧的大火直冲天空,一片祥和与欢腾。

骡驮轿

骡驮轿是朔州传统民间婚俗中的一种迎娶工具和婚俗习惯。骡驮轿,顾名思义,便是骡驮的花轿。骡驮轿是前后两头高大壮实的骡子,中间一乘花轿,“轿杆”是骡驮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长而结实,架在花轿的两侧,前后搭在骡背上,跟着骡子的步伐轻微的上下颠簸,而“轿杆”的两端绑着由上乘皮革做成的“达腰”,“驮”的力点就在这里。

骡驮轿这种古老朴素的娶亲方式,承载的是历史、文化、风情和黄河流域深邃的农耕文明。

花轿的造型比较独特,四根立柱支撑着轿顶,立柱装饰精美,栩栩如生的龙凤雕刻在每根柱子上,雕有“鸳鸯戏水”等象征着吉祥的图案在木花棱上活灵活现。花轿的轿盖,木雕花窗,娶亲的时候,骡驮轿上边盖着大红绸,两边的辕木也都用红绸缠裹,上边还有“双凤凰”,“双蝴蝶”等两两相对的图案,寓意着夫妻之间和和美美,相亲相爱。

唢呐奏起,鞭炮鸣响,骡驮轿就可以启程了,这时候骡子也威风,头戴着红绒球,大家从老远就能听到骡子脖子上锃亮的铃铛走起来“哗铃--哗铃”的响声,娘家人依依不舍地送出老远。快到男方村子的时候,根据习俗必须要有人在路边放两串鞭炮,提醒家里人盆里开始点旺火了,随时做好迎亲准备。

赶骡驮轿的轿夫,东家是不敢怠慢的,是一定要把饭菜、酒肉、烟等,准备齐全的,如小气的话,不是在娶亲路上延误时间,就是把骡子打的一惊一乍的,让坐轿的颠来倒去。对待好的东家,前后两个轿夫把骡子赶成一顺的步伐,走的又快轿又平稳,到了村子里给你在大街上逛一圈,一是显示东家的威风,二是夸夸新媳妇的漂亮。

秧歌戏

朔州秧歌戏是集舞蹈、武术、戏曲等为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其地方特色浓郁,艺术魅力独特,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是塞北戏曲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早年间,朔州的百姓们在庆祝节日,祝寿宴会或者是其他活动中,为了娱乐大家,更为了烘托节日的氛围,宴会上必不可少的一种表演形式就是秧歌,他们把这种形式称之为“踢谷子秧歌”。民俗活动主要以民歌演唱为主,配合两三个艺术舞蹈表演的简单小戏,称之为“小秧歌”。以演戏为主,主要讲诉民间故事的秧歌称之为“大秧歌”。而朔州的秧歌戏便是由“踢谷子秧歌”、“小秧歌”和“大秧歌”的相结合而演变来的。

塞北的朔州,尚武风气浓重,很多人喜欢习武,几乎每村每寨都设有自家的武场还有教练,他们练武闲暇之余,便手拿鼓锤,腰配花鼓,敲打出动耳的声音,使武术逐渐变得柔美,慢慢的演变成了刚柔结合的独特舞蹈,于是逐渐产生了踢鼓秧歌,久而久之,练习踢鼓秧歌的队伍和练习小秧歌的队伍集结在一起进行排练,便组成了一个“秧歌坊”,把两种秧歌的表演形式融合在一起,逐渐形成更完善的秧歌戏。

走西口

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便是朔州市右玉县的杀虎口,走出杀虎口,便到了曾经济发展昌盛的主要枢纽归化与绥远、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而当初这些地方大多数都被山西商人所垄断。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

走西口堪称一部辛酸的移民史,也是一部艰难的奋斗创业史,那一批又一批的贫苦老百姓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就像永远落不了根的莲蓬,不知道哪里才是他们的家。也因为他们的生生不息,为落后的内蒙古中西部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不同地域语言的结合和交融,更是带动了文化的传播,拉近了地区间的距离,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传承一方文化,但朔州的传统文化并不仅仅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积极发展,也为塞北其他地区带来了可观的影响。 民俗文化是历史的根脉,也体现着一方百姓的安乐喜好,民众的意志与文化的传承相互叠筑在这条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闪烁着璀璨星光,照耀在中华大地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二、朔州市简介 

朔州,位于中国山西省北部,桑干河上游,西北毗邻内蒙古自治区,南扼雁门关隘,地貌轮廓总体上是北、西、南三面环山,山势较高,中间是桑乾河域冲积平原,相对较低,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下辖二区一市三县(朔城区、平鲁区、怀仁市、山阴县、应县、右玉县),共73个乡镇(含街道办),1591个行政村;总面积1.06万平方公里,  2017年常住人口177.6万。

朔州市平均海拔1000米,寒来暑往,四季分明,是全国避暑胜地和京津地区避暑休闲的“后花园”;全市拥有各类规模的旅游景区景点80处,其中4A级景区4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处;历史上先后涌现出西汉著名女诗人班婕妤、三国名将张辽、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恭、明朝宰相王家屏等一批杰出人物。

2017年,朔州市生产总值98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2亿元,增长2.7%,占生产总值比重5.7%;第二产业增加值400.6亿元,增长6.3%,占生产总值比重40.9%;第三产业增加值523.5亿元,增长8.9%,占生产总值比重53.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5316元。

三、朔州地理环境

朔州市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内外长城之间,东经111°53'~113°34',北纬39°05'~40°17',西北毗邻内蒙古自治区,南扼忻州市雁门关隘,北距古城大同129公里,南至省府太原200公里,东到首都北京502公里。朔州境内西、南、北三面环山,中部和东部是平川,整个地势由西向东倾斜。西部山地主要山峰有鱼渠岭、双华岭、大梁山等,海拔在1750到2000米之间。南部山区主要山峰紫金山,海拔2127米,山高峰巍,悬崖绝壁,坡度在35到40度间,山上多松、桦等。北部山地主要山峰有黑驼山,海拔2147米,为城区最高点。中东部为平川区,面积约占城区总面积的70%,恢河横跨其间,为主要农产区。境内主要河流有恢河、黄水河、七里河、源子河等,均为桑干河支流。

朔州本市的专科学校有哪些2024(大

朔州本市的本科大学有哪些2024(名

朔州本市所有的大学名单有哪些202

2024年朔州低保户申请条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