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突围的读后感范文

马振华老师

  黄州突围的读后感1

  是为了教《记承天寺夜游》而读《黄州突围》的。

  说来惭愧,这竟是第一次读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尽管他的大视野、大胸襟为文学爱好者们所钦佩,开创了“文化大散文”这一代文体,模仿者众多;尽管他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尽管他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可我,学识太浅陋,视野太狭小,总怕自己承受不了余先生的那份深刻。

  但,我终于读了,《黄州突围》是我读的第一篇。读了便沉入其中,读了便无法放下。

  那是苏轼的“黄州”。

  “乌台诗案”的细节我无法再现,也无须赘述,再没有比余秋雨先生更凝重、更深情、更耐人寻味的文字。只是唏嘘,历史总是一幕幕重演,在你始料不及的时候。高贵的灵魂被奸邪、丑陋践踏,让你无从辩白、无从洗刷,只有哀号,只有沉默。

  你寂静无声,这寂静,“迟早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你诚恳的自我剖析,你反思自己的过往,你的内心平静如水, “庭下如积水空明”,你回归清纯与空灵。艺术的妙境却也在这份宁静与澄澈里潜滋暗长,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黄州”——成就一份成熟的淡定,坦荡的从容。一代文豪,千古词人,“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

  于是,我在记忆里搜寻,一个个“苏轼”向我讲述他们的“黄州”经历。

  “李陵案”该是司马迁的“黄州”吧,沉重的枷锁铐锁住太史公的双脚,他紧紧咬着自己的嘴唇,他的泪喷薄而下。“面对大辟之刑,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之死无异。”好吧,就让我以腐刑赎身死,让我来完成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在坚忍与屈辱中,司马迁面对极刑而无怯色,完成了那个属于太史公的使命,《史记》所记录的历史终在历史的长河流淌,司马迁也把自己的人格荣耀载入史册。

  还有——居里先生的猝然长逝不可否认让居里夫人身陷科学探索的“黄州”;双耳失聪便是贝多芬音乐路上的“黄州”;教皇的束缚与压制可不正是米开朗琪罗艺术上的“黄州”?但他们越过人生的冰河,坚定地继续摘取人生路上最美丽的花朵。

  我又想起最近在重温的《平凡的世界》,田福军应该就是我们党的优秀领导的代表,有魄力,有远见,身陷“黄州”,坚持理想。苗书记把他“挂”起来,让他当一个与鸡鸭为伴的防疫站站长,他从“黄州”突围,他让黄原百姓手里的黑面馍变成了黄面馍,黄面馍变成了白面馍。少平满怀青春的理想,要实现自我,揽工的日子里晚上却只能在蚊虫不息的敞口窑里,伴着工友的汗臭、脚臭、屁臭舔舐血迹斑斑的伤口;他的理想唤醒者,他最爱的晓霞逝去,在凄风苦雨里,他沉默着,没有沉沦,继续追寻人生的意义。润叶告别少安,告别青春,埋葬自己的爱情,她把自己的心紧紧锁闭,只到扑倒在向前伶仃的断腿前,她明白了奉献是最无私的爱,相守是最真挚的情。

  好吧,我们来试着找寻他们身上的共性。是对理想心心念念的坚持吧,灵魂的高贵足以战胜一切困苦。身体的折磨,精神的摧残,贫穷的煎熬都浇不灭心中理想的圣火。失意而不失志,伤心而不伤德。那份信念就是那透着亮光的灯,即使前方雾霭重重,只要有亮光,阴霾终将散去。

  “黄州突围”,“突”出个千古词人,“突”出个彪炳千秋,“突”出个精神成长,“突”出个壮美人生。

  黄州突围的读后感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涛声依旧,时代虽已远去,但苏东坡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将永不离去。

  谈起苏东坡,不论是在书画上,还是在诗词中,都有着极高的声望,他似乎像一位圣贤,在当时的社会没有人理解他,有些超然物外。但是,他的观点却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受到无数的赞赏。

  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东窗事发,苏东坡因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流放黄州。身边的繁华好似潮水一般退却,昔日的得意刹那间也烟消云散了。面对这一切的不公世道,他心中有恨,但是身为人臣,他终究选着了恨自己。就像余秋雨先生在文中所说那样:“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他们的正当用途决不在这里。”

  这场灾难对于苏东坡来说,也应该算得上是一种福了,或许我们这样想:倘若没有这次变故,他将永远只是一个在污浊的官场里自命清高的一名文官罢了。但是,经历了四年的黄州流放,昔日的故友一个一个疏远自己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将那子虚乌有的罪名强加在他身上之后,才真正的大彻大悟,从而真正的认清楚世界的真面目,在这之后,他发现了做人应该低调,不能张扬。

  在我们看来,这个由无尽的困难、挫折所形成的包围圈是极难突破重围的,但是,苏东坡却坚持下来并陈宫的突围出去。他并没有害怕,更没有退缩,只是试图在为自己做着最后的辩护,仔细地解释那子虚乌有的流言,对于一个文化人,它仿佛就像是一个被命运玩弄的小丑,一个命运的奴隶,这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孤独。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四周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先生这样评价。

  他突出重围,像凤凰在烈火中重生一般,经过砺炼,他成熟了。

  有时候体验挫折和磨难就好像人生心灵的一次烈火重生,是人生的一次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