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的读书笔记个人感触六篇

阿林老师

《伤仲永》的读书笔记个人感触1

读了《伤仲永》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再聪明的人,如果不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努力,是不可能进步的。

《伤仲永》这篇文章讲述了:仲永的天资与通晓事物的能力比一般人高得多。他从里没见过笔墨,就知道是用来写字的。在他四五岁时,就能不假思索地提笔写诗。他写的诗很有意境,乡里的秀才都自叹不如。特细的事他有一个唯利是图的爸爸,让他写是赚钱,不让他学习。在他二十岁时,那种灵性就消失了。我想:如果不是他爸爸贪财,那么仲永将是世界上的一个美好的奇迹!仲永,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诫后人:再聪明的人如果不努力学习,总有一天,他会和努力学习的孩子并无两样。

我的小表弟很机灵,大家都夸他聪明。舅舅就带他走访亲戚,叫他说几句好听的话。想借他的聪明来不劳而获。小表弟就晚了一年上小学,基础知识也不舍很扎实。小表弟就是常常做舅舅的”赚钱工具“,而失去了灵性。

聪明的人有很多,那要看你把聪明用在什么地方。使用在踏踏实实的的学习,还是作家长的”赚钱工具“?答案当然是前者,后者所得到的,只有金钱利益,而前者得到的却是至高无上的精神利益!保持灵性的方法除了本能的自觉,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

《伤仲永》的读书笔记个人感触2

我站在窗前,百般无聊,随手拿起一本书,看到了一篇文章《伤仲永》。原来讲的是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因没有受得良好的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变成了一个普通人。

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离不开后天的学习。

俗话说“勤能补拙”.即使你的脑子不聪明,但如果你肯用功读书,认认真真地学习,你也会取得好的成绩。正如我的一个姐姐,她并不聪明,她的老师也这样认为,但她从不放弃。她一直比别人多用两倍的时间去学习,凭着自己的努力,她最终取得了好的成绩。

同小仲永一样的人,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天资聪颖,但不用功学习,最终也难成大器。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伤仲永》的读书笔记个人感触3

这篇古文是北宋时的改革家王安石所作,王安石是一位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和诗人,他非常怜惜方仲永,故写此文以教育后人。其文之意是,方仲永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连笔墨纸砚都没有的家庭,长到五岁,也没有见过书具,忽然有一天,他哭着求父亲让他写诗,父亲感到诧异,就近借来文房四宝,仲永即书诗四句,其间每首诗都体现了忠孝这种封建社会最高的道德观念。总之,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故邑人奇之,纷纷给以礼遇,甚至用钱币向仲永求诗了。此时,方仲永在当地就成了一个神童。但这样的神童竟被他的父亲当作摇钱树,领着他环谒于邑人,使他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以至于到十二、三岁,才思减退,二十岁时,竟泯然众人矣.

由此看来,方仲永这个神童到后来竟变成为一个平庸之人,究其原因是父亲对仲永的不使学,加之邻里乡亲的捧杀。我们现代的神童也有,比如:两、三岁的孩子就能认识一、两千个字,能背几十首唐诗;七、八岁的孩子英语能跟外国人对话,还会几国语言;十一、二岁的孩子考取了大学,成为了少年大学生等等。这些孩子如果不使学,家长一味的娇惯,就会成为骄傲自满、目空一切之人。特别是有些孩子有艺术天赋,家长就带着他们到处演出,书也不读了,从小就培养他们挣钱,加之社会的捧杀,慢慢地这些孩子的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这样长此下去,孩子不就成了第二个、第三个方仲永了吗?前车之鉴,足以为训。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必不可少的,不管你幼年时的天资多么聪颖,如果不经过学习,不接受教育,再聪慧的孩子也会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

《伤仲永》的读书笔记个人感触4

王安石曾说:“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这段伤仲永中的话充分体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它像一把钥匙,既可以开启人生的动力,也可以打开成功之门。

李白儿时是一个非常淘气厌弃学的小孩子,经常从私塾中逃出来玩,因此成绩并不优秀,可是后来他经过“铁杵磨成针”这件事后,开始认真学习,非常刻苦。终于从一个光头小子成为了一名千古流名的大诗人,他的诗和精神被人们千古传颂。

文中的方仲永堪称奇才,一个生长在农产家庭的五岁男孩,从未受过教育就会写诗,而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可是为什么仲永在十二三岁时的才能就大不如从前,甚至到了二十岁时就完全和普通人一样丝毫没有差别呢?因为他的父亲发现从他身上可以取利,于是不让仲永学习。爱迪生曾说:“天才是1%的灵感和99%的汗水。”即使你再聪明,没有充分的后天教育也是一个无用之人。所以,方仲永就这样“泯然众人矣”了。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他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培养,那么唐宋八大家有没有可能变成唐宋九大家呢?

夸美纽斯说:“正如田地愈肥沃,蒺藜便愈茂盛一样,一个聪明绝顶的内心,如果不去布下智慧与德行的种子,它便会充满着幻异的观念”。

《伤仲永》的读书笔记个人感触5

“艺不少学,过时悔”“见事不学,用时悔“。是呀,年少学艺,事半功倍。年少时懒惰荒嬉,直到“一头白发催将去,万两黄金买不回。”少年的时光真的很宝贵,年少时不知努力,等老迈时,徒留悲伤,追悔莫及。

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勤奋努力有关。《伤仲永》写的是一位天资聪颖的“神童”,因被唯利是图的父亲四处拜访乡友,而没能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叫人不扼腕叹惜吗?命运不为天控,且为人管,待若有资不学,终将为常,何叹息。

但是读了《伤仲永》后我的心中有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有人说过“经一事,长一智”“社会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大学,缝事就留心,随时就能学习”如果伤仲永真的很有天资那么他在“社会大学”又学到了什么呢?人只有在拒绝学习时,才是真的老朽了。那如果伤仲永真的有天资的话,他为什么没有在“社会大学”里储备实际经验后,从而一举成名呢?

艺不少学,过时悔;见事不学,用时悔。

《伤仲永》的读书笔记个人感触6

我上幼儿园时,记忆特别强:老师讲述的故事,我都能原样讲给爸爸。妈妈听;背诵的唐诗少说也有二三十首吧。如今我念小学三年级了,成绩当然也是名列前茅了。因为这,我的爸爸。妈妈寄于我很大的希望,常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名牌大学。别学伤仲永,自以为聪明,放松学习。长大了还比不上平常人。”他们讲的这些话,我不知听了多少遍,尤其是我跟伙伴出去玩时,他们总是不厌其烦的说着。

不久前,我找来了宋代王安石写的经典文章《伤仲永》。刚开始读时,觉得爸。妈的话有理。可后来,我就不认同了。

伤仲永四岁时能写诗,确实很了不起。后来跟着爸爸四处拜访乡里人,荒废了学业,这是事实。但这能怪他吗?他为什么哭着要学具?那是他很想读书的呀!因为他家“世隶耕”,贫穷得很,父亲不得不带他在拜访乡里人时,写些诗,换些钱度日。由于社会的原因,当朝宰相王安石,也不能让仲永免费读私熟。所以我觉得,仲永才华消失的原因,最主要还是他的家庭贫穷造成的,是那个落后的社会造成的,他家贫穷读不起书呀!

跟仲永相比,我现在幸运多了,不但吃穿不用愁,而且从小学一年级起,我就享受9年义务教育权利,可免费上学了。到了二年级还搬进新教室上课,那可是刚盖起来的窗明几净的教学楼,可漂亮了,有的教室里还配上了电脑。多媒体等等,功能可齐全了。我想,如果仲永真的有在天之灵,那他一定是羡慕不已啊!每想到此,我就从心底里感谢敬爱的共产党,感谢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农村。

我希望爸爸。妈妈今后不要再对仲永持偏见了。有了共产党的领导;有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有了这样好的学习条件;我怎么还会“泯然与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