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的秘密
设计依据:
通过实验的形式让幼儿清楚的看到沙子是不溶于水的一种自然物。丰富感性经验,感知干沙与湿沙的不同。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发现问题,找出答案,运用比较法加深对沙的认识。观察现象会让幼儿觉得好奇、神秘,在这种心理驱动下幼儿能积极、愉快地掌握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通过沙路与水泥路面的比较,幼儿能初步了解现象与事物的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师幼之间互相传授经验这两条途径,验证沙的特性,体验玩沙的乐趣。分组玩沙的环节,能让幼儿进行各种在沙中的操作活动,同时,在教师分组进行指导下,幼儿能更好的玩沙,并得到一定的玩沙经验。通过鼓励的形式,让幼儿想出多种除了教师提供的玩沙游戏。最后让幼儿自己来说一说玩后自己对沙的亲身感受。
活动目标:
1、感知沙子的不溶于水等的特性,说出干沙与湿沙的不同。
2、初步了解沙与建筑物的关系。
活动准备:
水、水桶,磨具、筛子、各种玩沙工具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用比较的方法来了解沙是不溶于水的一种自然物。
T:沙放在水里有什么变化呢?
(小朋友自己做实验,把水倒进桶里,用小棒搅拌并观察)
教师小结:沙不溶解于水。并联想不溶解于水的物体。
二、探索感知沙子的特性及干沙与湿沙的不同(重点)
1.教师和幼儿一起赤脚分别在干沙和湿沙上自由活动,做一做各种动作。
T:小朋友喜欢干沙还是湿沙?为什么?踩在沙上有什么感觉?
2.让幼儿两人一组用筛子筛沙子,边筛边观察。
T:筛子里的沙子哪去了?小石头会漏下去吗?沙子是什么样的?
1、 教师小结
T:沙子是由许多细小的颗粒组成的,沙能流动。
4.请幼儿用力踩踏刚翻的新沙。
T: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5、小结
T:通过我们的小脚用力踩在沙子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沙粒与沙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6、沙与水泥的结构不同,走在上面的感觉也不相同
T:那么用力踩水泥路面会陷进去吗?为什么在沙路上骑车费力,在水泥路上骑车省力?
7.谈话
T:小朋友喜欢怎样玩沙?请你来玩一玩!
(请给本幼儿进行玩耍)
8、教师小结
T:沙子有各种各样的玩法,可以挖、装、筛,可与水混合玩等。
三、幼儿自由玩沙中的各种游戏,探索玩沙的技能,教师分组指导(难点)
1.用各种深浅不同的模子做蛋糕,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帮助幼儿掌握这样几方面的技能:沙的湿度,用手压沙的力量。
T:做蛋糕的这组小朋友要注意利用好磨具,蛋糕不碎最重要的还是压,要压的紧!
2.挖井、造房子等,丰富经验:
T:想做建筑师的小朋友在挖土时要细心、耐心,及时整修,沙土要压紧。
3.筛沙子
T:筛沙子组的小朋友要将沙放在手指、手心上抖动,观察手指、手心上会留下什么?沙还可以放在哪些部位抖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同学们,当你坐在平稳行使的列车上,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在不断后移。这是为什么?(相对运动的缘故)。
1.第一册中我们学过:我们在地球上看到恒星绕北极星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
2.你知道为什么我们每天会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起的。
二、制作模拟实验要求及分析
1.制作两个小用具(太阳平行光线板和十字方向标)
2.准备一个地球仪
注意事项:
火柴与地球仪表面是否垂直粘贴?
方向标的南北方向应与经线一致,东西方向则与纬线一致。
分别把旋转着的地球仪的北极、南极分别超向学生观察
分析:
1.绕轴旋转问题
2.地轴指向北极星的方向。
3.自转方向分别从北极和南极观察地球旋转的方向。
形象的比喻:
手势判断法:
从北极上空观察:用右手大拇指指向北极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逆时针方向代表地球运动方向;
从南极上空观察,用左手大拇指指向南极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顺时针方向代表地球运动方向。
填写实验记录
三、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吗?
从全球看是怎样的?
从地球上任意一点看又是怎样的?
提示: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将制作好的太阳光线板对着美国,观察此时中国与太阳光线的方位关系。
当太阳照向地球时,地球表面,大约有多大面积照不到太阳?为什么?
请你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画图分析。
宇宙中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分析太阳、月亮。
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真正原因是:
⑴地球自身的特征:不发光
⑵太阳光的照射
四、重复实验
在原火柴位置相对的经线位置加粘一根火柴,用模拟实验说明自转时,白昼黑夜不断变换,请根据日常经验判断地球自转周期
读教材图“昼半球和夜半球”、“地球与太阳的示意图”,了解晨昏线的含义:地球表面由黑夜转为白昼的界线为晨线,相反为昏线。
拓展:
1.查找生命形成的原理,昼夜交替周期与地球上生命形成有关吗?
2.在南半球看太阳和星辰是怎样运动的?
3.在南半球太阳在早、中、晚的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的?
完成课后练习
完成科学作业本上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认识呼吸器官和了解呼吸过程;
2.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能提出和呼吸相关的问题,并运用已有知识对“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作出假设,学会制定简单的对比实验计划,用实验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
3.能根据假设和实验获取的证据进行分析,对人的呼吸作出解释,形成科学的结论;
4.能积极参与集体交流,对他人的实验设计和研究结论提出质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善于质疑。
2.养成尊重事实、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3.尊重他人意见,善于提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1.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知道它们在身体上的位置,了解呼吸的`全过程;
2.了解呼吸的基本功能,知道肺是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水槽一个,火柴,玻璃杯两只,玻璃片两片,表格一张、人体半身模型一个、秒表一只
学生:四人一组,每组:水槽一个,火柴,玻璃杯两只,玻璃片两片,吸管两根,活动记录一份、标有刻度的饮料瓶一只。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呼吸器官
1.憋气活动,初步感知
生试着憋住气,不呼吸。说说憋气时的感觉,体验生命离不开呼吸。
生了解科学家的相关解释(课件出示:大脑如果缺氧3~4分钟,脑细胞几乎会全部死亡。人一般超过5分钟不呼吸就会死亡)。
教师指导:吸气再呼出就是一次呼吸。
2.体验呼吸,认识肺
生口答:我们还有什么方法感觉呼吸?
学生将手放在胸前,深呼吸一次,描述胸部有什么感觉,认识胸腔内这个伸张和收缩的器官是肺。
学生猜测肺可能是什么样的,并将自己的想法试着画出来。
学生展示的自己所画的肺,并说说自己这么画的想法。
出示人体半身模型,学生找出肺在人体的位置。
全面观察肺模型,并用自己的语言对肺进行描述。
3.认识其他呼吸器官
生猜测人体其它呼吸器官。
观看课件,了解人体的呼吸器官。(师点击课件,出示人体的呼吸器官名称。)
生说说人体的呼吸器官,并找出它们在身体的位置。
提问:空气是怎样进入人体,再呼出体外的?
生口答。
课件演示呼吸全过程,生了解呼吸的全过程。
同桌交流,相互说说呼吸的全过程。
再次深呼吸,再次感受呼吸的全过程。(课件同步演示呼吸的全过程)
[观察、体验,完善认知。此环节,几次深呼吸,作用不同。第一次深呼吸,初步感知呼吸,唤起学生的原有体验。第二次深呼吸感知肺的位置和呼吸时肺的变化。第三次深呼吸,结合原有经验,了解呼吸的全过程。在认识了呼吸器官,了解了呼吸全程后的第四次深呼吸,结合动画的演示和对模型的观察,逐步修正学生关于呼吸原有的错误认识,形成科学的认知。]
二、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气体的不同
1.提出问题,进行假设
提问:关于呼吸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自由回答,确定研究问题: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相同吗?
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假想答案,提出自己的假设。
2.设计实验,指导设计
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对比实验在本次探究活动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研究气体的方法,自学课本,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
请两组学生汇报实验计划。
其他组对这两组所设计的实验进行质疑,完善实验设计方案。
汇报组的学生根据其他同学的提问,回答相关问题或进行演示。
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收集进行比较的两种气体;(2)用什么方法比较两种气体;(3)实验操作中要注意什么。
各组修正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
[思先于行,动手之前先动脑。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小组协作制定实验计划,掌握对比实验的基本方法。然后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对实验计划进行质疑、演示、解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操作技能,教师针对交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对实验操作进行适当、有效的指导,为将要进行的实验做好充分准备。]
3.学生实验,交流实验发现
学生按照完善后的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用实验证据验证假设,进行解释。
4.阅读表格,形成结论。
出示吸进的和呼出的气体成分分析表。学生仔细阅读,并比较科学家对气体的分析和自己的实验结果,说说想法。
气体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吸进人体的
空气(100克)78%21%0.4%0.6%
呼出体外的
气体(100克)78%16%4%1.2%
学生运用研究结论和已有知识经验,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不停地呼吸。
认识呼吸实际上是富含氧气的新鲜空气和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这两种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
[能根据实验现象,对研究的问题进行科学解释,形成科学结论,是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此环节,注重让学生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两种气体成分分析的结果对问题进行解释,完善学生对“人为什么要不停呼吸”的认识。]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提问:人每天都在不停地呼吸,我们的健康生活需要新鲜的空气,想知道我们每天需要多少新鲜的空气吗?
生思考并口答:计算人每天需要多少新鲜的空气,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小组讨论:如何获取这些数据?
学生测量一分钟呼吸的次数,并记录。
生演示利用标有刻度的饮料瓶用排水法收集每次呼出气体的含量。
学生实验,获取数据,进行计算。
交流:通过计算,想到了什么?
[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此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实验中学会的排水集气法测量人体每次呼出(即吸进)的空气的量,再利用相关数学知识计算人每天需要新鲜空气。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从具体的数据中体验健康需要新鲜空气。]
四、小结全课
科学研究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研究的过程。关于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研究什么?
一、活动目标
1、乐意探索蛋壳里的秘密,认识几种从蛋壳里孵出来的动物。
2、喜欢阅读科学小书,并愿意和老师和同伴一起讲述:我是×××。
3、对探索、观察感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小书《蛋里有什么》人手一册。
2、磁性图片:椭圆形的蛋剪成齿状上下两片,小鸭子、小鳄鱼、小乌龟、大恐龙。 乒乓球一只,鸡蛋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磁性蛋壳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这是什么?蛋里有什么呢?鼓励幼儿大胆地猜测表达自己的看法。操作磁性图片,引导幼儿猜测认识蛋里的秘密。
2、教师(在蛋壳里面放上小鸭子):蛋里有什么呢?让我来敲敲蛋壳问一问:笃笃笃,谁在里面?教师(拿走上面的半个蛋壳,露出里面的小鸭子形象):出来了,出来了,我是小鸭子!
3、教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蛋里还有什么呢?教师在幼儿闭眼睛的同时,取下小鸭子,将小鳄鱼放在蛋里面,再将蛋壳合起来。
4、请小朋友睁开眼睛,猜测提问:蛋里有什么呢?具体的指导方法同前,鼓励幼儿和教师一起做敲一敲的动作,并和老师一起猜测蛋里有什么,认一认从蛋壳里出来的动物,说出他们的名字。
(二)引导幼儿阅读小书一《蛋里有什么》
1、教师:这是一本有趣的小书,书的名字叫《蛋里有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鼓励幼儿参与提问:“笃笃笃,谁在里面?”并讲述“出来了,出来了,我……”
2、当讲述到乒乓球时,教师可出示乒乓球,让幼儿观察认识,进行简单的解释。
3、教师:蛋里面除了有小鸭子、大鳄鱼、小乌龟、大恐龙,还有什么动物呢?
(三)游戏活动《小鸡蛋》。
1、教师出示鸡蛋:这是什么?鸡蛋里会出来什么呢?教师引导幼儿扮演鸡蛋,启发幼儿用双臂抱住腿,缩成一团,作为鸡蛋。听到教师说:“笃笃笃,谁在里面?”小朋友便张开双臂说:“出来了,出来了,我是小鸡呀!”
2、教师:小鸡跟妈妈一起到外面捉虫子好吗?教师带领幼儿做小鸡走出教室。
四、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云量的多少,把天气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知道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2、用图示法说明云的种类,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3、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
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天气现象并记录了天气日历,那么今天是个什么样的天气呢?生答:……
教师:很好,大家都知道今天是什么天气,那么天空中有什么东西出现呢?
生答:云
二、观察云
1、教师板书“云”字,问:看到这个字,你们想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用网状图记录学生的想法(伴随)
教师:既然大家对云有这么多的想法,我们现在就对云进行探究吧。
教师:云是怎样形成的呢? 你能不能猜测一下?
指名学生回答。(出示小结云的组成)
教师: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根据云量的多少我们能不能知道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么来划分的呢?
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教师具体说明气象学家如何划分晴天、多云、阴天的。
2、学以致用:学生根据理解判断云的类型。(出示云的图片)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4)带好文具,将你观察到的天气情况记录到天气日历记录表中。
注意:如果有太阳注意不要直视太阳。
4、师生反馈。注重学生对云量、高度、形状的描述。
三、对云的分类
教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根据云量的多少对天气状况进行了划分,我们来看一看科学家把云分成了几类吧。
师根据学生刚才的观察反馈引入云的分类并介绍云的分类。
学以致用:出示云的图片,学生判断云的类型。最后提问:现在你能说说气象学家是根据什么对云进行分类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说明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四、了解天气谚语,丰富学生生活常识。
五、师生小结。
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对云的观测的收获,教师提示坚持记录天气日历。
附:
板书设计
云的观测
卷云
积云
层云
1.能观察、了解糖果的形状,知道糖果的种类很丰富。
2.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3.知道不乱扔糖纸。
1.幼儿选择2―3种不同的糖,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盒子装、布袋装、纸包等)带到幼儿园。
2.每张桌面贴上不同颜色的糖果图形(建议用吹塑纸)剪成糖果小屋的轮廓。
3.墙面上布置大糖果的轮廓作为超级糖果屋(用绉纸围成,简单且效果好)。
4.双面胶撕成段,事先贴在“糖果屋”内,以便幼儿粘贴糖纸。
1.认识各种各样的糖果。
――糖果宝宝有个家,请你们剥开自己带来的糖果的糖纸,为糖果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家,放入糖果小屋。
――糖果家的宝宝可真多呀!看看有哪些不一样的糖宝宝?
――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与感受:有各种各样的糖,如棒棒糖、棉花糖、巧克力、椰子糖……有硬的有软的,有大的有小的,有不同颜色的,有不同图案的糖纸的,等等。
2.尝尝甜甜的糖果。
――大家一起来吃糖。尝一尝甜不甜,闻一闻香不香。
――嘴巴里的糖果有什么变化吗? (变小了)
――教师和幼儿一起念儿歌:花纸包里,有个宝宝,剥开尝尝,宝宝变小。
3.给糖果穿花衣裳。
――请幼儿将吃完的糖纸贴在桌上的“糖果小屋”内。
――幼儿与教师一同把糖果小屋“搬”进墙上大屋。
1.儿歌并不是学习的重点,可以把它作为幼儿发现和感受糖果变化的经验总结。关键是让幼儿关注事物的变化,发现其中的联系:糖果放在嘴里会溶化变小。
2.超级糖果屋的制作可尽量夸张些,贴的位置要稍低,以利于幼儿观察。
3.可将活动延伸到日常生活,引导幼儿利用墙面超级糖果屋互相交流,获得有关糖果的经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看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索: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中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1、实验方法:选择2个一样的生态瓶,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把实验前后生物的活动情况进行对比并记录,再得岀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举生物的形态适应环境的具体实例。
2、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
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教学难点:
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找出图中的动物。
1、找动物,意识到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2、交流我们的发现。
3、资料卡。
(1)保护色:生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越相似,就越容易隐蔽自己,有些动物,如变色龙,能改变身体的颜色,适应不同的环境。
特点:不易被发现。
作用: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
例子:北极熊 雷鸟 变色龙 比目鱼
(2)警戒色:毒箭蛙用鲜艳的颜色来警告掠食者——不要吃它。
特点:色彩鲜艳,容易被发现。
作用:对敌害起预先示警的作用。
例子:黄蜂 有毒毛的蛾类 银环蛇 瓢虫
(3)拟态:枯叶蝶借助与枯叶相似的外表保护自己免遭其他捕食者的侵袭,这是一种昆虫对另一种昆虫或植物形态的模仿。
特点:酷似他物,不易识别。
作用:利于避敌,捕食。
例子:竹节虫 枯叶蝶 螳螂 蜂兰
活动二: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还有哪些呢?
1、了解其他动物适应环境的事例。
青蛙冬眠 乌贼释放墨汁 壁虎断尾
2、整理研究结果。
给处在丛林、沙漠等不同环境中的士兵设计服装。
板书设计:
1、保护色:
特点:不易被发现。
作用: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
例子:北极熊 雷鸟 变色龙 比目鱼
2、警戒色
特点:色彩鲜艳,容易被发现。
作用:对敌害起预先示警的作用。
例子:黄蜂 有毒毛的蛾类 银环蛇 瓢虫
3、拟态
特点:酷似他物,不易识别。
作用:利于避敌,捕食。
例子:竹节虫 枯叶蝶 螳螂 蜂兰
教学后记:学生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教材分析:
科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学科学必须要学自己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科学。本课采用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的思想着力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科学,在动手动脑中学知识,重视从学生的视角来展开研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本课的开始,教材以一段文字引发学生进入声音世界,指出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声音,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然后安排了两个造声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办法制造声音;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最后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设计思路:
本课所呈现的教学活动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点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结构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制造声音,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多法验证——归纳结论,拓展应用。本课教学的关键,贵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自主设计实验,强调多法并举和方法创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知识与能力: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学会尊重事实,学会通过收集第一手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现象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保鲜袋、小鼓、鼓槌、音叉、尺子、橡皮筋、绿豆、钹、干净的透明瓶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声音,提出问题1、谈话:老师这儿搜集了好多种声音,想试一试你的耳朵灵不灵,猜一猜这些声音都是什么物体发出的,有兴趣吗?
播放制作的声音课件:国歌声、雨声、鞭炮声、鸟鸣声、欢呼声、打雷声……
学生汇报。
提问:你能从这些声音中知道些什么?
2、保鲜袋发声。
谈话: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
学生实验、交流方法。
3、身体发声。
谈话: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请一个人上来做,老师也参加。
提问: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4、小结: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
5、关于声音,请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吧!
学生提出关于声音的诸多问题,选择“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设计意图:一是将学生带入到轻松优美的声音中,让学生放松身心,愉悦性情,同时也感受到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声音,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二是想办法制造声音,可激发学生对研究声音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发声的方法很多,丰富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
二、制造声音,观察现象,猜想原因 1、提问: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学生交流。
2、交流:用哪些方法可以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呢?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可以用耳听、手摸、眼睛看的方法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3、提出实验和观察要求:下面老师给你10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制造声音,这儿老师有两点建议:(1)制造声音时不易用力过猛损坏器材,控制好声音的大小;(2)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注意观察每一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比一比谁的发现最多!
学生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课后记录表。
(1)橡皮筋: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拔动橡皮筋。
(2)钢尺:一只手在桌子边缘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
(3)音叉: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
(4)鼓、鼓槌、绿豆: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
(5)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
4、交流与猜想:(1)各种物体发声时分别有什么现象?(2)尽管不同的物体用不同方法发出的声音不同,但它们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现象?(3)由此推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5、小结:各种物体在敲打、碰撞、摩擦等外力作用下发出声音时都有一个共同现象,即物体发声时都有振动现象,由此可以推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在以往执教这一课的诸多课例中,由于教师的指导不够到位,学生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怎样制造声音上,忽视了对发声物体的观察,导致了学生动手多,观察少,对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推测缺乏深入的思考,只关注外力作用。为避免重蹈覆辙,教师提出了明确的活动目标,通过交流明确了观察方法和要求,展开了有目的的探究活动,保证学生有针对性地获取充分的感知信息,让学生的猜想有根有据。]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归纳结论
1、预设实验方案:你能想办法让我们看到或感受到物体发声时在振动吗?比如,老师击鼓后怎样看到鼓面在振动,你可以设计个实验来证明给大家看。其他的发声物体如音叉、小瓶、气球、水、锣、笛子等都可以设计一个看得见振动现象的实验,比比看,谁的方法多,做法妙!
学生选择材料,讨论实验方案。
2、交流:(1)选择什么材料,怎样进行实验?(2)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交流时可以对设计不完善的实验进行修改,对设计中没有用的材料提示学生运用。)
3、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倾听和指导。
4、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5、归纳结论:以上实验现象可以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出声音。
[设计意图:教师启发学生想办法让振动发声现象显性化,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充分表达、交流实验方案与实验结果,体现了个性的张扬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四、应用所学,升华认知,感受快乐
1、教师击锣、锣声发出的声音很长,怎样去做才能使锣声立即停止呢?(用手摸锣面或用其他物体的接触锣面。)
2、手摸喉咙发声,感受发声时的现象。
3、欣赏歌曲(假如幸福拍拍手):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歌声,用心体会振动发声带给我们的快乐。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生活,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并能使学生有用所学知识去改变生活的意识。]
五、拓展应用
1、老师送给你一件小礼物:麦杆,试一试能让它发出动听的声音吗?
2、课后制作会发声的麦杆。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唐老鸭减肥记
小学美术教案四篇
幼儿园优秀教案!大班安全教案轮滑安全我知道
关于汉语拼音教案三篇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唐老鸭减肥记
小学美术教案四篇
幼儿园优秀教案!大班安全教案轮滑安全我知道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和电池做游戏
找最小公倍数教学教案
爬天都峰优秀教案设计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新疆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1849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746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要多少分宁夏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湖南师范大学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广东高考排名2474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宁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审计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2639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安顺学院要多少分广东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东高考排名94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6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要多少分甘肃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46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辽宁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内蒙古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42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小班降教育爱干净讲卫生教案范文
三年级下册独果教案
乌龟滚下坡的教案
爷爷的毡靴教案
小学语文识字学词学句教案
关于汉语拼音教案三篇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案
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优秀教案
鳄鱼哇尼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教案
大班绘本活动:獾的美餐
有关房子的大班美术教案五篇
大班科学活动送给携物的礼物教案
幼儿元旦教案(通用六篇)
小班教案 | 小班综合:小兔子找太阳
幼儿冬至节优秀教案(通用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