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六篇)

王明刚老师

  《平均分》教学反思 篇1

  本节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设计的两个例题,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问题一下去,五花八门的答案都出来了,()为了引出平均分,还颇花了点时间。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哪几种分法最公平啊,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几种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学生七七八八地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接着的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桃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梨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平均分》教学反思 篇2

  《平均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浅显地理解怎么去分?重点和难点就是什么是平均分。在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一个春游的情景,给二年级的五个同学分配食物。我预设可以出现多种分法,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却很自然地进行了平均分,而此时的我,却没很好地利用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仍然生搬教学设计,顺着自己头脑中设想的走下去,追问学生“你还有其他的分法?”此时的学生用沉默代替了回答,起来说的学生也说的跑了题。课后,我陷入了思索中,课前的预设与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说明了什么,只说明我只是僵化地跟着设计在走,当新的生成出现时,我不知如何把握。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对学情的分析不透彻,没有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如何分?”有了什么样的基础。

  反思自己的教学,觉得自己在教学中缺乏“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的比较,如果开头由不平均分开始引入到平均分,这样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会更加清晰和深刻,理解起来更方便。

  于是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我灵活地进行了处理,开头由不平均分引入,再到平均分。在教学中,当出现不平等的分法时,一些同学的反映强烈:“这样分不公平,小朋友们会吵架的。”这是学生真实而可贵的想法,他们在生活中经历了分东西不均而发生争吵的事实,这就是他们对分东西的理解。平等分配已经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头脑里,只是他们不会说“平均分”这个名词罢了,于是我及时捕捉住这一生长点,利用他们的观点,及时生成“平均分”的概念,学生的思想得到认可,形成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很决地就揭示了本课的主题“平均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解决一道题目,得到一道题目的答案,而是期望学生能掌握一种方法,会利用这种方法去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课前的准备一定要充分,才能最大可能地应对所有的状况。课前的准备不仅仅指准备好教学用具,同时还有更多的内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反应,都应该属于这个范畴之内。我们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想好应对的办法。教学机智是应该具备,但防范于未然更能帮助我们掌握好课堂。

  《平均分》教学反思 篇3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是表内除法(一)中的基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在教学目标上,紧紧围绕“平均分”这个概念,通过具体情境体会“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体会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体会到什么是平均分。初步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如何进行平均分。在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的概念后,再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体会到平均分就是需要把所有的物体都分完,无论怎样分,只要分的结果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了低年级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征,将教学图示利用课件展示给了学生,突出了把平均分的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实物图形来引导学生想象,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手段,进行知识间的转化。另外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师单一的讲授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项学习方式。

  还有以下不足需要改进:教学重难点把握有偏颇,不断强化分的形象思维过程,没有把此过程上升到逻辑思维的高度;对数学语言的锤炼不够,注重了分的过程,没有强化分的结果平均分成了几分,每份是多少;环节的设置上,题的类型过于单一,没有有难度的习题,没有梯度,导致学生后期注意力不集中;对时间的安排上,没有充分利用课堂的黄金二十分钟进行新授;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的太多,没有大胆的放手把课堂教给学生,小组探究时对学生的组织不够等等。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改进,多研究教材,把握好每节课的重难点,有效突破重、难点,层次分明;精选习题,注意设置梯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应该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平均分》教学反思 篇4

  今天讲了二年级下册的《平均分认识》一课,蔚主任听了我的课,本节内容非常少就是认识平均分,在集体备课时,备课领导也突出指出本节课内容主要让学生经历什么是平均分,在学生分的几种情况下,追问那种分发公平?为什么公平,学生不难得出每份分的同样多,然后引出平均分的定义。

  在执教时我也清晰的知道本节课的难点是每份和几份的区别,但带的问题实施起来有些麻烦,用什么巧妙地方法让学生能够区分得需要斟酌,我采用了做游戏的形式联系学生区分,可在分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3份和一份3个的混淆。课下蔚主任给我指出在讲定义让学生摆出三种情况时,一定要让学生把三份用圆圈圈起来,明确3份指的是什么,还要着重指出每份指的是什么,这里凿实了下面的摆一摆自然就不会出错。经过指点让我体会到注重点要抓住时机。而且方法要得当,方法正确画龙点睛,方法错误:“(例如我让学生大量练习摆小棒,)”,就有点画蛇添足了。

  《平均分》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是除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圆片课件等,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直观感受和理解“平均分”,并在实践和交流透彻理解掌握新知识。

  本节课的优点有:

  1、生活情境融入教学,提高学习兴趣。新课一开始,从“分”字入手,利用课本的插图:学校组织同学们明天去参观科技园,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说一说他们所看到的,再引出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分糖果,然后学生就动手分糖,在分得过程中发现了要“公平分”也就是“分得同样多”自然而然地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初步让学生感知平均分。

  2、以学生为主体,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本节课从始至终都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来理解感受“平均分”。刚开始时在普通的分糖果中感受提炼出特殊的分即“平均分”;然后又自己动手探索“如何分”;最后又是挑战自我的“有多少种平均分”。这样由易到难,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3、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学练结合,学习效果好。在设计教学包括习题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完一个知识点马上就检测巩固,张弛有度,学生轻松地就掌握理解了本节的重点知识,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习效果较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语言表达等能力,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4、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发展。习题设计以基础题为主,又有拓展提升,注意学生智力的提高和优生培养,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需要改进的问题:

  (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好。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

  (2)教师讲的太多,以后要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精炼和准确;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平均分》教学反思 篇6

  《平均分》是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比较抽象,比较难理解。而平均分又是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以二年级去参观科技园,同学们正在分食物导入,让学生说要每个同学分的一样多才算公平,从而得出平均分的定义。这节课有了一个自然流畅的开始,更让孩子们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让学生用圆片代替要分的食物,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 力,让学生在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让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的方法有多种,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以后的每份的数量是相同的,让学生明白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作为数学老师,要特别注意语言的干脆、规范、严谨。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我的预想内时,觉得有点措手不及。

  对重难点的突破还不够,应在分析教材上多加的努力。在突破重难点时要多想办法。

  在做练习时,应加强看图题的讲解和练习,特别注意让学生理解题意。还可以多设计一些“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相对比的题,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使学生先复习了“平均分”的意义,同时用实例一步步引出除法的概念。同时我着重对除法的含义以及规范的读写方法进行了反复的强化练习,以便夯实基础。

  整堂课完成得较为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由于对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把握不够,个别实例有点“难”,超出了其理解能力,导致不能很好的起到引导的作用。再次就是,对学生的课堂把握能力不足,特别是在课上出现的教学设计中没有的“意外情况”时候,有点不知所措,不能灵活应对。争取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将本节课中的优秀经验发扬利用。同时加强自身的学习,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改正本课中表现出的不足。并不断向老教师看齐,吸取先进的经验,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