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运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②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和团结合作意识。
二、设计意图: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和“小数连加、连减和混合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密切联系生活。以同学们春游购物为主线。在计算每组商品的价线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得到情感体验。
2、改变学习方式。从问题出发,提出猜想,通过自主举例、验证,合作交流,探索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的运算,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及应用意识等多元目标。
三、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
四、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初建表象
出示“春游购物”情况表,让学生仔细观察,哪几组商品的价线刚好合并成整元数?并根据这些信息,说说怎样判断两个小数能否合并成一个整数?
㈡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回忆定律
说一说整数加法有哪些运算定律?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①问题: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也适用吗?
②先独立举例验证,然后小组合格交流。
③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结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3、解决问题,掌握方法
出示小明所买商品及其价格。
①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算法)
②比较算法,哪一种算法更简便?
③小结: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计算简便。
4、尝试练习,理解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对简便方法掌握情况。
5、看书质疑
㈢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㈣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结合现实情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的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
学生完成练习八的第7题
学生直接把结果写在书本上。
学生完成后,指名交流得数,
同桌互批, 全对的打一颗星。
(二)自主练习,巩固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八第8题
0.45+2.85= 17.6+3.9=
6.1-5.78= 143.9=
集体校对,分别订正。
说说计算时的注意点。
提醒: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把小数点对齐后加减。
(三)分层练习
练习单
1.练习八第9题。
学生独立练习
说说如何思考的过程。
如何求王晓芳比李明跳的低的高度,数量关系式怎样?
2.练习八第10题。
(1)读取题中表格中的信息。
(2)完成书中的三个问题。
提醒:正确找到他的最高体温和最低体温,开始时的体温和一天结束时的体温。
3.练习八第11题。
(1)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
(2)同桌互相再提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点拨:妈妈付出40元,求找回多少元,可以用付出的钱减去物品的价钱。
提醒学生提出问题时不要随意增加条件,符合用加减法计算的意思。
4.练习八第12题。
学生独立练习
全班交流,说说如何思考的。
点拨:要求这一天一共耕地多少公顷,要知道上午耕地数和下午耕地数,根据书本上的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下午的耕地数。
5.创编题
① 修一条公路,已经修好了136米,比剩下的少86.4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点拨:先求出剩下的米数,再求出公路的全长。
②一桶油连桶重10.5千克,用了一半后,连桶还重6千克,原来的油和桶各重多少千克?
点拨:先求出半桶油的重量,然后乘2求出一桶油的重量,最后求出桶的重量.关注学生不同的方法。
6.智力迷宫(练习八中思考题)
(1)学生自己独立审题,小组交流想法。
(2)请学生自己解答,再次说说想法。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先写出5.1一( )=2.76,利用已有经验算出减数,然后再用5.1加上算出的这个数。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38页的第1、3、5题。
《补充习题》第39页6、7.
提高题:
小马虎在计算3.42加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了4.25。正确的结果应当是多少?
(五)家庭作业
《课课练》44页。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教材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在本册教科书的第四、六单元中,也已经学习过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了约分、通分和把假分数与整数进行互化的方法。本单元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能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准备。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理解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第四单元中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了通分的方法,同时,三年级借助直观图初步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也将为六年级上册的分数乘、除法计算和分数、小数、百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好铺垫。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三年级上册已学过一些简单的(分母不超过10),但当时采用直观的方法进行学习,没有引导总结一般的计算方法。本册第四单元,系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建立起了“分数单位”的概念。本小节系统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利用类推,让学生自主把握计算的关键——通分,填出通分后的两个分数,并算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结果。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学习方式:同桌交流、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评价任务
任务1:通过观察能说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任务2:通过练习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五单元分数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大家相互补充,比一比谁整理的全面、系统。(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师: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展示整理的结果。
学生大概会出现不同样式的网络结构图。
如:树状整理图,表格整理图,大括号整理图,编号整理图等。
内容包括: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3)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异分母分数加法(2)异分母分数减法
(3)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a、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b、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3、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学生交流时,采用边展示边补充的合作方式。下边的同学可以随时向台上的同学提问,质疑。构建知识结构,进一步理解认识。)
师:同学们归纳整理的能力越来越强,大部分同学整理得都非常的全面,有条理,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展现,既突出了知识体系,又有自己的个性。
三、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师: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他们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请小组的同学,一起回顾一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回顾)
指名交流: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总结完毕,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对于回答特别好的小组或学生,要加以表扬。)
四、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一)自主检测。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组测试题,看看大家能否熟练掌握本单元所学习的知识。
1、解方程
x+2/5=9/10x-(1/4+1/5)=7/10
2、用简便方法计算
3/8+1/5+5/82/5+3/5—5/7
5/12—1/6—5/6+7/122—2/7—5/7
4/7+(17/24—4/7)12/13—(12/13—2/3)+1/3
3、一段红布,做红领巾用去了3/10米,做小红旗用去了3/20米,还剩下7/20米,这段红布原来长多少米?
(二)评价完善
学生做完后,全班订正,教师根据学生做的情况进行评价,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五、课堂总结
1、谈收获: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自我评价: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整理与复习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
加减法混合运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万以内的口算进位加法,会正确地进行口算。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愿望,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澄溪小学大队部昨天派四、五年级部分学生到黄沙调查关于《殡葬改革》问题,四年级去了19人,五年级去了26人,大队辅导员从公交公司包来了一辆48座的大客车,你觉得这些小朋友能坐下吗?你有没有什么好方法?(电脑显示大客车,座位数,上车各组人数)
2、只要算出19+26=?就可以了(教师板书:19+26=)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19+26=?可以怎样计算?有几种不同的算法?请四人小组一起讨论?
2、全班交流:学生汇报各小组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生1:10+20=30 9+6=15 30+15=45
生2:19+20=39 39+6=45
生3:9+6=1510+20=30 15+30=45
生4:19+1=20 20+26=46 46-1=45
生5:26+10=36 36+9=45
生6:26+4=30 30+19=45 49-4=45..
3、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仔细看一看,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悄悄的和你的同桌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认为这种方法好?
4、学生反馈
5、第二种方法是怎样的呢?谁能说说。
生1:19+26=45想:19+20=39 39+6=45
6、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下面这几道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7+2756+3864+28
(1)学生自己算一算
(2)学生自己说说是怎样想的
(3)学生反馈
(4)抽做得快的学生说说用的是哪一种方法,帮学生导向计算时选择步骤少的计算较快一些。
7、小结、归纳: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怎样口算。
8、针对练习
54+38 37+46 68+32 76+18
28+43 19+75 27+73 44+39
刚才同学们真聪明,通过自己学习就学会了好方法解题,这道题会吗?1900+2600=
(1)自己算一算,再与同桌小朋友交流算法
(2)反馈
生1:1900+2600=4500想:19+36=45然后在得数后面加两个0就可以了。
生2:1900+2600=4500想:19个百加26个百等于45个百,也就是4500。
生3:1900+2600=4500想:只要算19+26=45后面加两个0就好了。
(3)为什么加两个0就可以了呢?老师不明白能帮忙解释一下吗?
生:后面加两个0也就是把这个数看成了整百数,所以是对的。
10、巩固练习:
29+5756+3818+36
290+570 560+380 180+360
2900+57005600+38001800+3600
(1)学生先独立计算
(2)反馈校对
(3)通过计算你知道了什么?
生1:第一组题都有数字29、57
生2:只要算出29+27=86,整百数相加在后面加一个0,整千相加在后面加两个0
生3:29+57=86想:9+7=16;20+50=70;16+70=86。后面两道题只在86后面加0就行了。
生4:有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也有整百整十数加整百整十数的加法。
生5: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想: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整百整十数加整百整十数的加法想:先把前面的数相加,然后整十数在后面加一个0,整百数在后面加两个0。
11、归纳、小结。
三、巩固提高、知识内化
1、综合练习
37+28 45+17 3400+3900 56+21
230+480 67+27 480+20035+75
教材分析: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是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的基础上编排的。这部分内容的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而且还为后面学习多位数的笔算加、减法做了铺垫。由于前面在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时,学生已经接触了转化的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方法中择优的意识和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和退位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1.师:课件直接呈现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她吗?对,她就是我们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
2.课件呈现:世博园里的一个纪念品商店,商品琳琅满目,吉祥物海宝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1)师:你们看,同学们来到了世博园纪念品商店。这里面的商品可真多啊!其中吉祥物海宝最受游客的欢迎。
(2)课件出示:上午卖出380个“海宝”,下午卖出550个“海宝”。
3.提出问题:你能根据图中的内容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来吗?
(1)可能会有学生提出:
①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海宝”?
②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海宝”?
(2)分析比较:
①这两个问题分别用什么方法计算?你会列出算式吗?
②学生列出算式后,师:这两道加、减法的计算与我们前面学习的加、减法有什么不同?
4.点明课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师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探究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1)课件呈现问题①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海宝”?和算式“380+550=”。
师:刚才我们已经列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算式:对于这个算式,你会计算吗?
(2)尝试练习:学生独立思考,计算380+550=;
(3)计算完成后,请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算法。
(4)汇报展示
①如果学生是用口算的方法来计算的,就让学生完整的表述
②如果学生是用竖式计算的,请学生将自己的竖式利用多媒体展示平台进行展示,并让其简单地叙述自己的计算过程。特别要引导学生说出: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5)互动交流
①师:刚才同学们想到了两种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其中第一个同学是将几百几十看成几十几个十,得用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口算两位数加数来解决,但是一定要注意最后结果中别漏掉最后的0。
②那我们再来看一看第二个同学列竖式计算的方法,请大家在小组中讨论一下:在列竖式计算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从中提炼出计算法则,适时板书。
③质疑:课件呈现小精灵的问题: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呢?让学生讨论,而后师生共同概括:那是因为十位相加已经满十了,需要向百位进1(课件闪烁进位的1),在列竖式时,我们要将十位往百位进的1写在竖式中,千万不能漏掉。
(6)方法
①课件显示口算方法的过程。
②学生边
③师生共同
2.探究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1)课件呈现算式:550-380=
(2)独立完成计算。
(3)小组中交流算法和计算结果。
(4)全班反馈,交流方法。学生汇报一种方法时,教师利用课件显示出来。
如:
①因为55-38=17,所以550-380=170;
②把550看成55个十,380看成38个十,55个十减去38个十就等于17个十,也就是170;
③请一位列式计算的同学板演,并让其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④课件呈现小精灵的问题:为什么百位上是4减3?
(5)自主梳理笔算方法(课件分步骤出示):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哪一位上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十再减。(课件演示:在百位5的上面点上一个退位的点,并写上一个字体小一点的4,同时在十位写上字体小一点的15。)
三、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1.比一比,看哪组能全算对:P14的“做一做”。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并将结果直接填在书上。
(2)集体汇报,汇报时说
(3)请做全对的同学举手,评出最佳小组。
2.笔算我最棒:P16练习三的第一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直接在书上计算。
(2)完成后,选择一个学生的答题结果用多媒体展示。
(3)涉及进位加或退位减时,教师做出适当的强调。
(4)同桌同学互相核对结果,请做全对的同学举手。
3.桃子熟了:P16练习三的第2题。
(1)学生在答题卡上独立完成,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解题的格式。先列算式,再用竖式笔算,不要忘记单位与答语。
(2)学生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核对,看看格式是否符合要求,结果是否正确。
4.开火车:P16练习三的第3题。
(1)课件呈现题目,分步出题。可以适当增加题目,延长火车的长度。
(2)指定某名学生直接报出答案;其他同学笔算验证。
5.保护视力:P16练习三的第4题。
(1)课件呈现第一幅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①引导学生发现:时间是
②让学生再联系实际说一说,如何保护视力。
(2)课件呈现第二幅图:
①让学生说一说:从这幅图上你又获得哪些信息?
②你能根据这两幅图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③引导学生提出:明明的眼镜度数减少了多少度?
④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让学生独立解答,而后集体订正。
(3)让学生再联系两幅图,说一说自己的感想。适时对学生进行珍惜眼睛,保护视力的健康教育。
四、全课
(一)学生自主梳理: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二)比较概括:笔算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和笔算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方法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说出(同时课件出示):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相同点是: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不同点是:笔算加法时,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笔算减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减,就要到前一位上退1,本位上加十再减。
板 书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
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
作 业
1.熟记: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相同点是: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不同点是:笔算加法时,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笔算减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减,就要到前一位上退1,本位上加十再减。
2.书本p16页第3题利用列竖式计算结果
反思
教学内容
8、7加几(教材第90~91页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
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8、7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8、7加几的'算理。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8、7加几的加法。
教学具准备
学生:学具小棒20根
教学环节
一、游戏导人,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好不好?师:一边拍手一边有节奏地说:小朋友,我问你,9和几凑满十?
学生:老师,告诉你,9和1凑满十……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小号图。
(1)提问:这是一幅小号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
(2)提问:8+7等于几?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3)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面的想法:
①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②左边8个加2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
③右边7个加3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个。
④两个盒子一共20格,现在空掉5格,就是15个。
⑤8+7=8+2+5=15。
⑥8+7=7+3+5=15。
学生在交流第②、③种方法时电脑动画演示小号移动的过程。
2、教学小棒图。
(1)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办法计算8+7=15,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青椒和小蘑菇是怎样想的?
小青椒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的,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是怎样想的?指名说一说。
动画演示,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
(2)小蘑菇的想法和小青椒有点不一样,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又是怎样想的?指名交流。
(3)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凑十法"。
3、(1)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请小朋友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计算。学生完成后交流。
(2)(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下面我们来做个"圈十"游戏。先圈出10个,再计算。
(3)教学"想一想"。提问:不看图、不摆小棒,你们会这样想吗?请你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计算8+9还可以想哪些有联系的算式?"
谁来说一说。学生可能想到:
①因为9+8=17,所以8+9=17。
②因为9+9=18,所以8+9=17。
③因为8+10=18,所以8+9=17。
④因为17-9=8,所以8+9=17。
(4)小结:我们计算8+9的时候可以想以前学过的算式,这个办法真不错。(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吗?
学生口答。
三、寻找规律,巩固新知
1、电脑出示"8加几"的题目,学生口答。
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把加上的数分成2和几,就知道得数是十几。
小结:发现了这个规律,就会算得又对又快。
2、电脑出示"7加儿"的题目。
提问:那么7加几有这样的规律吗?谁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目的得数?
3、组织口算比赛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余打手势。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提问:光会计算还不够,我们还得学会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看,面包房里有3袋面包,第一袋装了9个,第二袋装了8个,第三袋装了6个。幼儿园王阿姨要为班上15个小朋友准备点心,你觉得买哪两盒比较合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四、全课小结
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只要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2、学习5以内的加法运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5以内加法
难点:真正理解5以内加法,会应用。活动准备:
红花三朵;水果磁性教具若干;5以内的加法算式卡片若干。活动过程:
一、复习5以内的数的的分与合
1、教师和全体幼儿进行问答游戏,进行5以内数的分与合的练习师:小朋友,我问你,5可以分成1和几?
幼:肖老师,我告诉你,5可以分成1和4、、、、、、
2、教师和个别幼儿进行问答游戏,缩小幼儿之间的能力差距师:××小朋友,我问你,2和3合起来是几?
××幼儿:肖老师,我告诉你,2和3合起来是5.
3、教师请幼儿两两合作并交换角色进行练习。
二、学习5以内数的加法
一)复习3以内加法,巩固对“+”“=”的认识
1、老师昨天奖给小明2朵大红花,今天又奖给他1朵大红花,小明两天共得了几朵大红花呢?(教师边说边演示)
2、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我们用加法算式怎么写出来呢?(教师板书:2+1=3)昨天奖到的2朵大红花用数字2来表示,今天奖到的1朵大红花,我们用数字1来表示。问共有几朵,我们用加法。
“+”“=”又表示什么呢?(引导幼儿说说符号的含义,进一步复习巩固)
二)学习5以内数的加法
1、小朋友,看,这是小明的妈妈在超市里买的水果,看看她都买了什么?(出示不同数量的各种水果)
现在老师要出题来考考你们,请你们算出橘子和苹果一共有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幼儿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用加法算式怎么来写呢?(教师板书,并引导幼儿读出算式,并说说算式中各数和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2、教师和幼儿编应用题
如:小明的妈妈在超市里买了1个西瓜,买了4个脐橙,请问西瓜和脐橙一共有多少个?
编出一道就以各种方式请幼儿说出算式或写出算式,并说说算式的含义。
三、游戏巩固练习
1、教师一一出示5以内的加法算式卡片(如1+3=),请全体幼儿抢答。
2、教师出示5以内的算式卡片,请个别幼儿回答,对于有困难的幼儿,引导他利用实物等辅助进行计算。
3、把幼儿分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答得又对又快。
四、活动延伸
回家与爸爸、妈妈比一比屋子里5以内的加法谁找的最多。(比如:3个凳子跟2个桌子可以组成5。1根黄瓜再加上4个西红柿是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2.会利用这些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 .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求未知数 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填空
( )+20=50
300+( )=360
50+( )=86
( )+200=700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学习了加法,今天我们来研究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1.教学例1(演示课件“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出示第一幅图
提问:①谁能说一说图的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③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教师板书:
(3)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4)教师板书:
60-25=35(本)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③怎样求第一个数?
教师板书
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
(5)出示第三幅图:
提问: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列式?
(6)教师板书:
60-35=25(本)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③怎样求第二个数?
教师板书:第二个加数=和-第一个加数
(7)归纳
提问:第(2)题求的是第一个加数,第(3)题求的是第二个加数,它们的关系式都用减法求出,这两个关系式能不能合并成一个关系式呢?
教师板书: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8)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算式.
验算:375+89=454
454-89=365 (差不等于其中的一个加数,说明加法的得数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
练习: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算式.
6274+52016=58290 24138+8289=32327
2.教学例2
教师:过去我们学过填括号的题,如:( )+15=40,想一想,用上面的关系,怎样算出括号里的数?(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40-15=25,所以括号里填25)
教师指出:括号里的未知数可以用字母 表示,变成例2.(板书:例2 求 +15=40中的未知数 )
介绍x是拉丁字母,读作〔eks〕,用汉字注音读“爱克斯”,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
提问:(1)在等式 +15=40中, 表示什么数?
(2)怎样求出 是多少?
(3)根据什么用减法计算?
教师板书:
强调:等号要对齐
检验:把25代入原式中的中 ,看等式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练一练:求 +48=62中的 .
3.教学例3
例3 270加上什么数得700?
提问:(1)所求问题是什么?
(2)要求的数用什么字母表示?
(3)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
270+ =700
=700-270
=430
练一练:(1)18加上什么数得60?
(2)一个数加上180得420,这个数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用减法检验下面加法的得数对不对.
1265+7426
=8591 3758+298=4056
2.填空.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加数
8
270
36
31
加数
57
440
90
和
24
62
100
820
62
3.先把下面各式中的“( )”换成 ,然后说出 是多少.
( )+18=37 80+( )=530
4.求未知数 .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求一个加数?利用加法各部分间关系可以干什么?
求未知数 要注意什么?
五、课后作业
1.(1)18加上什么数得60?
(2)一个数加上180得420,这个数是多少?
2.求未知数x.
x+527=1002 625+x=1500
198+x=225 x+37=101
3.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12米,宽8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板书设计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加、减法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本节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利用课件演示三幅图,由学生分别列出算式,把第2题、第3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别总结出关系式,再归纳出一个求加数的关系式。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导能力。
第二层次,利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验算加法,使学生掌握两种验算加法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三层次,利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加法中的未知数。教学中注意利用已有知识推导新知识,着重介绍了书写格式,为以后正式学习解方程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能根据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年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估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正确估算。
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情况年进行估算,并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知道矿泉水瓶可以回收吗?矿泉水瓶是用塑料作成上午属于可回收物质,可以回收再次利用。大家看看二年级一班一个月来回收矿泉水瓶子的情况。出示主题图。
收集矿泉水瓶子的情况
第一周 180个
第二周 340个
第三周 192个
第四周 219个
二、自主探究。
1、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学情预测:
第一周和第二周一共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第四周比第三周多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第三周和第四周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
哪一个问题是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的?现在就来解决它。
2、解决问题,培养估算能力。
第三周、第四周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
怎样列式?
板书:192+219=
不计算,估一估得数是多少?
小组合作讨论,再交流,汇报各自的估算方法。
①192接近190,219接近220,190+220=410
②192接近200,219接近200,200+200=400
③192接近190,219接近200,190+200=390
教师要肯定每一种估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掌握一般
估算方法:
在估算时,可以把书3看成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
提问:如果没收集500个送一次,大约再收集多少个有可以送一次?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①500-410=90
②500-400=100
③500-390=110
3、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一个月能收集这么多矿泉水瓶,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讨
论,适时进行环保教育。
三、应用拓展。
1、估一估,连一连。
完成练习二十第5题。
2、估算。
583+417= 719+179
631-409= 529-247=
3、解决问题。
①北京到大连,飞机票620元,火车票147元,乘火车比乘飞机大约便宜多少钱?
②一本书又37页,看了142页,大约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③电风扇245元,电饭锅187元,妈妈有400元,够吗?
4、开放题
调查你的家庭收入:爸爸月收入( )元,妈妈月收入( )元。
每月的家庭开支情况。节余情况。
教学内容
教材P28页例1,P30页练习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教材P28页例1,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根据例1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
2、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计算
3、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4、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5、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8页例1,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三)自学检测
1、填空
387+425=( )+ 387 525+( )=137+ 525
300+600=( )+( ) ( )+65=( )+35
甲数+乙数=( )+( ) 偶数+( )=奇数+( )
2、连线
56+68 50+B
B+50 68+56
二、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
(3)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优点?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做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三、达标训练
1、填空题。
(1)360+482=( )+ 360 128+275=125+( )
(2)( )+ 78 =78 +149 133+( )=125+133
2、连线。
38+175 47+B
B+47 175+38
3、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89+91+11 268+147+32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四、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1)450+320=( )+ 450 65+95=95+( )
(2)( )+ 100 =100+150 250+( )=125+( )
2、下面的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1)84 + C = B + 84
(2)10 + 20 + 30 + 40 =10 + (20 + 30) + 40
3、简便计算。
81+78+19 679+132+121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教材P30页习题。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40+56=96(千米) 56+40 =96(千米)
a+b = b+a
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第45~46页及练习七第4~8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利用“一图两式”的学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第45页情境图的课件。
2、学生准备7根小棒、7个小圆片、7朵花(模型)、7个三角形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1= l+2= 3+1= l+3=
4+l= 1+4= 2+3= 3+2=
计算后指定一至二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填空。
二、新课引入
1、教师谈话。
同学们都会计算得数是2、3、4、5的加法和5、4、3、2减几的减法了,大家会算得数是6和7的加法、6和7减几的减法吗?
1、学习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
(1)学生摆小棒(两人一组面对面地坐)。
教师提醒学生一边摆5根、一边摆1根,然后要求两个学生都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观察,并各写出一个加法算式。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所写的加法算式,教师配合学生说的过程在黑板上板书:5+1= 1+5=
教师:写出的两个算式相同吗?
学生:不相同。
教师:大家都是根据同一组小棒写出的算式,为什么两个算式不相同?
学生1:因为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的,我先看到的是左边的5根小棒,后看到的是右边的1根小棒,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5+1”。
学生2:我先看到的是左边的1根小棒,后看到的是右边的5根小棒,所以写出来的算式是“l+5”。
教师:由于每一组的两个小朋友坐的方位不同,观察的角度也不相同,所以写出的算式就不相同。
(3)先让学生计算5+1和1+5的得数,然后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4)引导学生比较5+1=6和 1+5=6。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
学生:在这两个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相同,相加的得数相同;两个数在算式中的位置不相同。
(5)学生两人一组在桌面上摆7个小圆片,先去掉1个小圆片,并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7-1=;然后再从7个小圆片中去掉6个,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又写出减法算式7-6=。
让学生算出两个减法算式的得数。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并说一说7-1=6和7-6=1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2、学习第 45~46页“摆一摆”的三组例题。
(l)屏幕上出示“摆一摆”前面的情境图,并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图上画了些什么,说明了什么?
学生:图上画了几个小朋友摆小棒、摆花、摆三角形的活动。
教师:图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通过摆学具算加法和减法。
(2)学习“摆一摆”第一组例题。
学生摆花,先摆加法算式后摆减法算式,边摆边计算。
让学生交流自己摆的过程和结果,着重说一说四道题的得数是怎么来的。
(3)学习“摆一摆”第二组例题。
①学生摆小棒算5+2和2+5,并在算式后面的方框里填得数。
②学生摆小棒算7-2和7-5,并在方框里填得数。
③引导学生比较5+2=7和2+5=7、7-2=5和7—5=2的联系,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根据一幅图可以写两道加法算式或两道减法算式和两道加法算式的联系。
④引导学生根据摆和算的过程比较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教师:根据5+2=7和7-2=5,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交流:7-2=5和5+2=7两个算式有联系,如果不摆小棒,想5+2=7可以算出7-2=5。
3、学习“摆一摆”第三组例题。
(1)让学生摆三角形,边摆边写出加法算式3+3=6。
(2)让学生根据摆三角形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6-3=3。
(3)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如果不摆学具,你能算出3+3的得数吗?怎样算?
学生:如果不摆学具,我们可以想6的组成:3和3组成6,所以3+3=6。
教师:如果不摆学具,怎样算6-3的得数?
学生:可以去想加法3+3=6算出6-3=3。
教师:4+2和5+2是不是也可以想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回答后再说一说想数的组成计算这两个算式的过程。
教师:可以想加法算出6-2、6-4、7-2、7-5的得数吗?
学生:可以。
让学生试着用想加法算减法的方法算一算。
4、学习写算式。
(1)教师在黑板上示范6+1=7和6-2=4的写法,并讲解写算式的要领和要求。
(2)学生练习写算式。
(3)学生交流并互相评价所写的算式。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46页“做一做”的练习。
先学生独立计算并在书上填得数,然后交流、评价计算结果,评价时指定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方法。如果有的学生计算有困难,让他们边摆边算。
2。 巩固练习算式的写法(教师指定几个算式让学生练习写法)。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七的第4、5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
2、做第6题,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连线的理由。
3、做第7题,完成后评价时特别注意学生对等号的处理。
六、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交流本课时学习的内容和收获。
2、教师对全课时的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小结,小结时注意突出根据一幅图可以写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的客观事实,并强调用多种方法计算有关6、7的加减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一、创设情境上星期老师到图书馆去调查了各年级的借书情况,制成了一张表,看:出示“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年级一本数:你从表中知道了什么?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边问边板书:加法) 学生提问题 年级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一年级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说明你们都很爱动脑筋。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探索计算方法:
师:要求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应该怎样列算式?
师:请同学们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求出结果。
(生练习,小组讨论交流)
2.师:谁愿意把你想出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可能会说口算的方法,以及用拨算珠的方法,肯定学生的想法,并通过拨算珠的方法,强调要在对应的数位上拨算珠,也就是数位要对齐。)
3.鼓励学生用笔算的形式计算。一起回忆竖式计算。
师:在列竖式时,两个加数要怎样?如何计算?
师:应从哪一位算起?
教师列竖式计算:
百 十 个
1 4 3
+ 1 2 6
2 6 9
3)指名说笔算过程,以及在结果中每一位上数表示什么?
4)小结:三位数相加时应怎样列竖式,从哪里算起?
2、要想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可以进行验算。
2)将例题中的两个加数位置交换,该怎样列式?
(板书竖式: 1 2 6 )
+ 1 4 3
3)学生笔算,看计算的结果和例题相比会怎样?
4)说明:在笔算是要检查加法做的对不对,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计算一遍,看得数是否一样,这样的检查叫做验算。
5.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三位数笔算加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用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验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在书上算一算。(生独立计算)
2)你想怎样验算?
3)汇报。你是怎样算的?怎样验算的?
想想做做第3题第4题。
教学内容: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1、教材p56~58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1、开门见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运算律”。
2、看:(运算)我们学过哪些运算?
“律”指什么?那今天我们要研究什么?
3、想想,今天会研究哪一种运算的规律?为什么先研究加法?(一年级先认识加法)从几步计算研究?(一步)
4、好,我们就从简单的入手,先研究简单的,再研究复杂的,好吗?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
仔细看图,你能提一个最简单的用加法计算的一步问题吗?
预设:跳绳的有多少人?
女生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怎样列式?
28+17=45(人)17+28=45(人)
17+23=40(人)23+17=40(人)
观察第一组两个算式,你发现什么?引导板书:28+17=17+28
那第二组两个算式呢?板书:17+23=23+17
3、引发猜想,举例验证。
问: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
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板书:猜想验证)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举例验证猜想。学生写等式。然后交流算式,初步感知规律。
4、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问:观察这些等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小结: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表达方式。
①教师提出: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同桌讨论。
汇报:
预设1:我们用数字(文字)表示
2:我们用符号表示
3:我们用字母表示
②比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
出示板书:a+b=b+a
指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
想一想,以前学习中什么地方用过它?
引入:简单的研究过了,下面我们要研究稍微复杂一点的,这幅图,你还能提什么问题呢?
(二)研究加法结合律。
1、再次出现主题图。
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后,板书等式:(28+17)+23=28+(17+23)
观察比较上面算式,思考:等式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丰富表象,初构规律。
完成书上的两组算式,再次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变”与“不变。
问: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验证,确认规律。
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举例验证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得出加法结合律,尝试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
(三)比较两种运算律的异同。
说说两种运算律不同点是什么?相同点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第2题,重点让学生说说后面两题两个数结合了有什么好处。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讲第4个是交换和结合律一起使用。
3、比一比,谁算得快。完成第三题。
4、拓展560+(140+70)=(□+□)+□
(64+□)+27=64+(□+27)
71+68+□
你认为□里填什么数会使你的计算简便?怎样简便计算?
5、游戏:找朋友。
(1)哪两个同学手上的树叶的和是100?
(2)同桌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一个与它的和是整百、整千的数。
四、全课总结,引申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那么在减法、乘法、除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律》这一节课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接触过加法的验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识,对此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运算律的基础。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学习方法中学会学习。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做得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求知。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兴趣,现实的问题情境、有趣的数学游戏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所以上课伊始,我以学生身边熟悉的: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上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样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通过情境,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根据提供的信息来选择所提问题有联系的条件进行分析、计算,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二、注重策略方法,指导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一开始学习加法交换律时,让学生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得出观察、发现、猜想、验证、结论这一学习方法。并应用这一方法去学习加法结合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去探究加法的结合律,合理地构建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在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猜测中产生举例验证的心理需求。在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得28+17=45、17+28=45之后,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相等。我适时提出这样的猜想:“是不是任意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都相等呢?”学生不敢肯定,有了举例验证的内在需求。二是注意让学生在交流共享中充实学习材料,增强结论的可靠性。课上的时间有限,学生的独立举例是很有限的,我通过让学生同桌合作,共同举例,达到资源共享,丰富了学习材料和数学事实,知识的归纳顺理成章。三是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学生思维的浪花又一次激起,有的用图形表示:△+○=○+△,有的用文字表示:甲数+乙数=乙数+甲数,也有的用字母表示:a+b=b+a。这样的思维方式既是对加法交换律的概括与提升,又能发展符号感。
三、及时评价、鼓励。
在课堂上我及时评价总结,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捕捉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闪光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当然,一节课下来也有不少遗憾。在课堂教学中,我没有准确把握好每一个孩子,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够。整节课,由于新授部份花的时间较多,显得有些拖沓,有些细节引导还不是很到位,还需要加强,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挖掘,不断学习。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累计30多个常用偏旁部首,能说出其名称、表示的大概意思,能写出偏旁部首和例字。
2、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3、能够根据偏旁部首猜猜字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孩子们,这学期我们认识了很多的部首,也交了很多朋友,快到期末了,部首们想挑战你们,看看你们还记不记得它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部首们可聪明着呢,它们设置了许多的关卡,看看你们能不能闯关成功。
二、 闯关
1、第一关:说出下列生字中的部首名称和表示的意思。要求每人依次说一个部首并说说它所表示的意思,再读读字。(抽生汇报)(设计意图:部首与生字相结合,生字大多数为本学期认字表中及写字表中生字,既巩固了部首又复习了生字)
师:你们好厉害啊!全都认识了。你还知道什么部首?
师:恭喜过关,继续闯关。有的部首宝宝们长得可像了,你们来
2、第二关:火眼金睛 辨一辨(生字中的部首有什么不同)(抽生说
出部首的名称,再教读部首对应的生字)(设计意图:区别本学期所学的相似部首)
师:哇,我们又闯过一关了。部首宝宝们可喜欢交朋友了,除了你们,它们还想交更多的朋友,你能给他们找找朋友吗?
3、第三关:找朋友(让生写出部首对应的汉字,可以出示相应题单,抽三名,依次展示并及时让其他孩子补充)。(注:既然是写一写,就可以结合写字表。所出部首为语文天地中应掌握及写字表部首出现较多。设计意图:既巩固部首又复习生字)生汇报
4、第四关换新衣 快过年了,部首们也想穿穿新衣,看看你能给它换几件新衣服呢?(做做部首加减法,可出示题单。请一人汇报然后再让他出一个字考考其他同学)(注:所找练习题为语文天地中题)生汇报
5、做游戏还有些部首宝宝们也想换新衣,拿出你们的制作的卡片,在小组内拼拼字吧!(设计意图:巩固部首和字)
小组汇报,师出示“讼”让生猜猜,拿出字典查查。引出捉迷藏。
6、第五关 捉迷藏 现在想和你们捉迷藏,你瞧,都跑到字典里去了,你能快速地在字典里面找出它们相对应的字吗?要求,分组查字(ppt出示用表格的方式出示要查的字 览、舀、翔、醉,分组查字)(注:所选字为认字表中生字,部首是本册要求掌握的。设计意图:运用部首查字)生汇报。
师:孩子们, 好朋友就应该互相帮忙,部首给你们的帮助可大了,如果你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根据部首猜一猜哦。
7、第六关 想一想 猜一猜 (设计意图:学会运用。根据部首猜字义猜读音)
加法的简便运算(1)
教学内容:P20:例3“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课件出:题目中有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115+132+118+85
=115+85 + 132+85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
5、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 75+168+25
6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5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3、P20做一做1、2
五、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加法的简便运算
115+132+118+85
=115+85 + 132+85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
第4时 加法的简便运算(2)
教学内容:P21:例4“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幻灯)
第一组 第二组
72-6-4 72-(6+4)
85-8-2 85-(8+2)
126-70-30 126-(70+30)
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道女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
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1.出示情境图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数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 尝试各种算法 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 指名上黑板板演算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66-34
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
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34-66
师:同学们想出这么多种方法,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一种?把你的理由讲给同桌听一听。
4、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5、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才选择具体的算法来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题你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如:将例4的总页数改为266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
5、⑴独立列式计算;⑵指名板演
6、那“145-34-86”这道算式可以简便计算吗?看来,在今后计算时,我们要观察算式数据有什么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巩固练习:P21做一做1、2
小结 :今天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加法的简便运算(2)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青年节快乐的祝福语汇总52条
九年级语文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嫦娥奔月的教学设计范文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九年级语文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嫦娥奔月的教学设计范文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版国标第五册数学两篇)
重庆高考排名142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17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229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13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沈阳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山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云南高考排名449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956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91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文山学院和韶关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海南高考排名40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沈阳科技学院和广州软件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重庆交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4385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财贸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青海高考排名168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246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皖西学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景阳冈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方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练习6教学设计
春潮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设计方案汇总六篇
我的家乡教学设计
语文这儿真好的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9篇)
语文七色花教学设计
关于小小的船教学设计
有关爷爷和小树的教学设计
鲁科版化学选修4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1节水溶液第一课时教学
万里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