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
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文
1、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
(1)是全文的文眼。
(2)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2、讲解第二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
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
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蓝、水、木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
(3)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教师举例示范,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然后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此方法以训练思维推理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第二段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改变,就能提高。这一分析推理的过程用图示可表示为:(略)“輮木为轮”的比喻,说的是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木受绳则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就砺则利”,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车柔、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如为轮、直、利)。根据同样道理推论: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见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一分析过程,同样可以用图示表示:(略)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规律,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
(4)总结本段中心思想:
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5)词语:
輮、槁暴、受、就、中。
3、讲解第三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请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4)词语:
致、绝、假。
五、课后作业
背诵前面学过的几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解第四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
可分为三个层次:
(1)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2)“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3)“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词语:
跬、镂、一、焉。
三、总结全文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四、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
五、完成习题
1、课后思考练习题。
2、基训上的习题。
六、引导学生根据注释读懂原文,积累相关文言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此基础上,将背诵全文
【教学标高】
1、从字词的角度说,要掌握12个生字的读音,掌握文中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的词义,积累4个文言常用实词(于、者、而、故)的用法,掌握6个古汉语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2、从句式的角度说,要了解一些文言文特殊句法,如省略句、倒装句等。
3、从内容上来说,要能概括每一段所论述的中心。
4、从分析能力的培养上来说,要能够从文章的句式中分析它是怎样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5、从手法的赏析上来说,要能发现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如:设喻的妙用、对举的妙用、对比的运用等。
6、从感受与体验来说,要能结合文章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要能把感悟潜移默化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
【教学设想】
1、要加强朗读与背诵的训练力度,让课堂读起来。
2、译读课文中,尽量调动学生自己的潜能,进行自讲活动,老师纠错评点。
3、把分析与概括相结合,先概括各段的论述要点,这是由语言到思想,然后开始分析,让学生说作者的这个思想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这是由思想到语言。
4、对于手法的赏析,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5、对与感受与体验,这是联系生活,加强体验活动,把课文中所获的东西化进于自己的生活。
基于以上的想法,教学活动的思路这样安排:铺垫──朗读──译读──内容──发现──感悟。
【实施过程】
一、铺垫
1、由初中课文《孙权劝学》引入。今天同样来学一篇荀子的《劝学》。
2、荀子乃何许人也?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朗读
1、自读,把不认识的字圈上,并查字典,或结合课X释解决。
2、齐读,后老师正音。(通过课件把要掌握的读音打出来,或板书于黑板让学生来注音。)
3、自由走读朗读,把课文读得流畅。每人至少要读三遍。
4、老师通过齐读来检查流畅的程度。
三、译读
1、自读自译。自己对照注释,自己一句一句讲其大意。
2、同桌对译。一个读原文,一个说译文,两个人相互补充。
3、点一生译。老师针对其译的情况进行纠错或补充。(老师在学生翻译的过程中,要把教学标高的第一条中关于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内容渗透进去。)
4、附全文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空想,(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结果)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四、内容
1、你认为本文是围绕哪一句话说的?
学不可以已也──中心论点,其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2、本文的第二、三、四段各自论述了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表达后形成如下板书:
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弥补自己的不足
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态度──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2)掌握朗读、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荀子的劝学,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和良好的品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教学重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注重本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
基础版第五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散文欣赏,学生通过初中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对这一类散文已并不陌生。本课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这些论证方法对学生学习写议论文有很大的帮
助。
【学法指导】
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结合注解理解文意,把握全文的内容,并注意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作者、作品简介,释题。
2.正音,找出通假字;
3.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让学生找出文中采用了论证方法。
【课时重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也曾是雄心勃勃,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
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的是任何渊博的知识、精深的学问,无不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与荀子《劝学》中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课文: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学习的意义:提高和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二)有关《荀子》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三)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正音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字音,上讲台写出答案)
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 )以为轮
虽有.(yòu )槁.(g?o)暴.(pù)
金就砺.( lì)则利参省..(sān)(xǐng)
知.(zhì)明而行无过
须臾..(xū )( yú )跂.( qì )彰.(zhāng)
舆.( yú )马生.( xìng )非异
跬.( kuǐ )步
骐骥..( qí )( jì)驽.马( nú )
锲.(qi? )而不舍朽木不折.( zh? )
镂. ( lòu )螯.( áo )蛇鳝.( shàn )
(五)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再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剖析文章结构。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论据: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学习的作用(拓展自己)
论证: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注重积累,贵在坚持,用心专一)
四、根据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明确: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第一段:论证了学习的意义。从论证方法来看,属于比喻论证。第二段:是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论述学习的作用。
第三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且中心论点一直贯穿其中。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论点鲜明,论证层次清晰,正反两个方面比喻的论证方法灵活生动,结构非常明了。另外本文的语句整散结合,语势铿锵有力,逻辑严密,雄辩而富有说服力。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做相关练习,并对文中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纳(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字,特殊文言句式)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言知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课时重难点】
1.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言知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一、学生朗诵课文,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2.本文的写作技巧是什么(即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二、讲解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1)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三次,多次今义:参加,加入(3)声非加疾也
古义:强今义:疾病(4)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5)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6)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今义:使用2.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3.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①青,取之于蓝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名句翻译(将名句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将之翻译出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译: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译: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溪流,(就)没有借以成江海的(办法)。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三、总结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填写《配套练习》相关内容 。
3.完成课本练习与思考。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更、书、劝、学、首、迟、发”7个生字,掌握一个部首“又”。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在识字和写字的过程中,即一步巩固识字和写字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2、生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准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入学以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古诗,谁能借着今天这个机会为大家展示一下?
生自由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一首古诗《劝学》(板书课题)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特别漂亮,风格独特他的字被称为颜体。他很喜欢我们班的孩子,据说有一些话要对我们说,你们想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吗?生:“想”﹗想的话你可要认真听课、努力学习了!因为这番话都藏在诗里呢!你们有信心学好么?
生:“有”﹗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字的正确读音。
2、教师领读,学生感知诗的节奏。
诗的节奏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认的字,借助音节学习生字。
4、指名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汇报识字情况。
古诗大家已经读熟了,在这个情境里字音叫得也很准。现在老师把这里的生字都叫出来,我想看看你们是否还能认得准?
学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生字。
1、通过“劝”字,认识一个新部首“又”。书空:横撇、点。
2、多音字:更、发
3、字理图学习“首”,理解“首”指的就是“头”。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以各种形式读古诗。
2、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感悟诗的用意是勉励青少年及早努力,不虚度光阴。
3、生展示自己查阅的有关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四、指导书写生字。
师:作者用28个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青少年时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如果浪费时间就只能“老大徒伤悲”了。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莫过于书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书”字。
1、学生观察字的笔画、结构。
2、指导书写。
3、进行扩词。
五、背诵古诗、巩固生字。
1、送生字宝宝回家。学生将生字卡贴到正确的位置。
三()()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时。
黑()不知()学早,
白()方()读书()。
2、熟练的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重、难点:
1、书写生字。
2、积累有关惜时的名言。
3、掌握两组反义词。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认读生字卡。
2、背诵古诗。
3、在这首古诗里你有什么发现?
反义词:迟—早黑—白
二、指导书写。
劝: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又”做偏旁捺变点。半包围结构:迟、发。
三、课后练习。
1、读一读。
体会情境图的作用:小蜜蜂非常勤劳,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a)生自由读、开火车读。
b)学生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2、写一写。指导学生把这些词写在虚宫格里,要写的美观。
3、背一背。指导学生背诵惜时名言。
4、听写词语。
劝学头发学生迟早首长
【教学目标】
1、积累和掌握文言词类和句式现象;
2、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对比论证”的行文方式;
3、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以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2、本文的比喻论证有何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本文
由先秦文学谈“百家争鸣”;综合上节课所讲《秋水》一文庄子的道家思想引出儒家代表荀子。
二、荀子简介
荀子,名况,赵国人。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主要思想:
1、法后王;
2、人定胜天;
3、人性恶,重视教育。
其思想主要体现有《荀子》一书,被郭沫若称为先秦散文“四大台柱”之一。其文浑厚,逻辑严密。
三、解题
劝,即“劝勉,鼓励”。
四、诵读第一段
1、诵读的准确。先划分节奏,纠正字音;
2、学生朗读第一段;
3、学生归纳其中的词类现象,文言句式;老师指导;
4、指名学生口译第一节;
5、文理分析:
(1)本节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采取什么方法,如何论证观点的?
(3)比喻论证,其中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如何理解喻意?这些比喻的角度有何不同?
(4)这一节作者从学习的哪个层而来“劝学”的。
五、诵读第二节
1、主要步骤同上(第一节);
2、文理分析:
(1)本节的论点是什么?
(2)此节作者依然采取比喻论证,马上一节不同的是,他采取了一组比喻。
讨论:分析、归纳这些比喻论证中的本、喻体及内涵。
(3)此节的第一句有内容上如何理解?在结构上起到怎样作用?
(4)这一节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
六、诵读第三节
1、主要步骤同上;
2、文理分析:
(1)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2)第一次运用比喻论证,分析其此喻意,这一层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证的?
(3)第二层除了喻证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这一句侧重哪个角度的对比?
“鍥而舍之,……,鍥而不舍,……”这一句侧重哪个方面的对比?
(4)最后一层内容如何理解?
(5)这一节侧重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
七、全体学生一齐朗读本文
八、《劝学》是节选,结合本文,拓展思维。本文反映了荀子怎样的思想
九、结合上面的讨论,进一步思考:比喻论证有怎样的作用
十、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
【附板书设置】
一、学不可以已
1、通过学习,可超越前人(横向);
2、通过学习,可提高自身(纵向);
3、总结:只要学习,必有进步,甚至“知明而行无过”。
──学习的意义
二、学习要善假于物
1、过渡:承上启下;
2、比喻论证。
──学习的方法
三、学习必须
1、善于积累:正、反;
2、持之以恒:主观、客观;
3、用心专一。
──学习的态度、精神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优美的青年节祝福语短信摘录45条
三年级上册的狮子和鹿教学设计
学写字的教学设计范文
我要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的狮子和鹿教学设计
学写字的教学设计范文
我要一本书优秀教学设计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版国标第五册数学两篇)
重庆高考排名142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17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229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13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沈阳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山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云南高考排名449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956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91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文山学院和韶关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海南高考排名40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沈阳科技学院和广州软件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重庆交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4385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财贸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青海高考排名168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246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皖西学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景阳冈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方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练习6教学设计
春潮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关于金色的脚印的教学设计
九年级文艺复兴运动教学设计范文
绿色的卫兵第2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咏史怀古诗教学设计范文
画家乡教学设计模板
课文半截蜡烛的教学设计范文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更上一层楼教学设计
忆江南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