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语文上册写诗歌优秀教学设计

孙小飞老师

初中三语文上册写诗歌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均是歌咏大自然的诗词,属新诗的范畴,是诗人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受到启发,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发情志的典范作品。

  《沁园春 雪》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豪迈之作。通过描写雄伟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抒情和议论为一炉,胸襟开阔,感情奔放,意境恢宏。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诗人采用了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借“雨”这位爱心使者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轻声诉说,倾吐真情,传达了诗人真诚美好的祝福。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了象征手法,展现了不同情景中“星星”这一黑夜中的光明的闪现,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是“朦胧诗”的代表作。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前者分别描绘了盛夏蝈蝈的乐音和严冬蛐蛐的歌儿,借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不停息,歌颂大自然的美好生机;后者着力展示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其安适、宁静的心境。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本单元中一些重点字词和经典诗句。

  2、注意新诗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3、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能够把握诗歌节奏、重音、感情等。

  2、抓住诗歌“意象”的特点,体味诗歌的“意境”。

  3、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揣摩语言,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联系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壮丽山河,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感受诗歌中对美的歌颂,唤起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感情。

  2、展开想象和联想,抓住诗歌“意象”的特点,体味诗歌的“意境”。

  3、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4、揣摩语言,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四、教学设想:

  1、寻找一个切入口,营造学诗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如:适当重组诗歌教学内容,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感染学生,组织诗歌朗诵比赛等。利用网络及信息技术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写作背景,营造情境,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契合点之一

  2、制作课件,融音乐、图画、文字于一体,创建“诗、乐、画”一体的立体教学模式,带领学生一同走进诗人们的内心世界,体会自然的美好和人生的情趣,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契合点之二

  3、利用网络,开展拓展阅读和写作训练,加强课堂教学师生生生互动,扩充教学容量和提高教学效果,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契合点之三

  4、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抓住关键字词适当点拨,启发学生认真的思考和体味,起到抓住一点,带动全篇,突破一点,解决一片的作用。

  篇二: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课外古诗词——《观刈麦》《南乡子登京口北古亭有怀》《雁门太守行》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⑴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情感。

  ⑵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教材分析

  古诗文篇目的学习要以课标推荐背诵的34首古诗词为主。课外古诗词二十首中有三首在课标内,分别是《观刈麦》《南乡子登京口北古亭有怀》《雁门太守行》

  3.中招考点

  几年,河南省中招以课标推荐背诵的34首古诗词曲为考查范围,注重对写景抒情类,爱国言志类作品的考查,试题以简答题为主,题量为2道,总分值为4分。常考考点有:品味炼字,名句赏析,主旨情感,画面描述等。

  4.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早已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不陌生了,但对于常考考点的答题技巧与答题格式很陌生。他们的学习往往是停留在记忆与背诵默写上的,认为只要能背熟默写对就可以了。实际上,由于对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入,在记忆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作品数量的增多而导致记忆的混乱,出错率也比较高。

  二、学习目标

  1.能说出重点词语意思并能根据要求默写诗句。能总结出“古诗文默写”的答题方法。

  2.能说出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总结出古诗文阅读考点“主旨情感”的答题方法。

  3.能说出古诗文“品味炼字”的答题方法。

  三、评价任务

  1. 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能说出重点词语意思并能根据要求默写诗句。能总结出“古诗文默写”的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反复诵读,能说出诗歌大意及主旨,能总结出古诗文阅读考点“主旨情感”的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3.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味诗句中关键字的表达效果,能说出古诗文阅读考点:“品味炼字”的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

  篇三: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诗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设想:诗词的考查重点以默写为主,所以对于诗歌本身的分析可作简要要求,以学生自主探索、查找资料为辅,检查背诵为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滁州西涧 约客

  教学过程

  一、 预习

  二、 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 朗读感知

  2. 作者作品简介

  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即将平定,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3. 理解诗句

  4. 了解内容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还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欣喜若狂

  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明确:“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的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5. 小结

  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后,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三、 学习《滁州西涧》《约客》以学生为主

  1. 朗读诗歌

  2. 作者简介

  3. 诗歌分析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分析诗歌。

  四、 课堂背诵指导与检查

  齐读课文,背诵

  第二课时 如梦令 菩萨蛮

  教学过程

  一、 复习、背诵

  二、 学习《如梦令》

  1. 学生试分析赏读

  交流自己所得资料,整体把握李清照这一独特的女词人和这首诗的情感内容

  2. 小结

  这是一首小令,通过女主人与侍女的对话,反映出女主人对生活的细腻的关注与分析,表现了女主人关切生活,热爱自然。

  写法上比较别致。“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恰好衬托出女主人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应是”一句,用词准确,又恰当地使用了借代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极富创造性。很好地表达了女主人的惜花之情。

  三、 学习《书江西造口壁》

  1. 作者简介

  2.朗读

  3.分析诗歌

  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入侵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王朝的无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这种心情。

  下片即景抒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住人们对中原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末尾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四、 朗诵诗歌。

  五、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