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遇到困难要多动脑筋。
2、进行发散思维练习,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说句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知道皮球浮上来的原因
教具准备:
词卡、放大课文、插图、乒乓球、杯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词语。
马龙掏不着石宏夹不住叶莉钩子树洞
二、新授。
1、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句子意思。
(1)齐读第一自然段,想想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
(2)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呢?
(2)几个孩子在大树旁拍皮球,皮球一跳怎么了?
皮球掉进一个树洞里
(3)我们在一起读第一自然段。想想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生回答
(4)总结:第一段主要讲了几个孩子拍皮球,皮球掉进树洞里。
(5)朗读第一自然段。
3、学习第二自然段,理解句子意思。
(1)导入:皮球掉进了树洞里,怎么办呢?我们来想想办法,怎么样把皮球拿出来?(让生分别说说自己想到的办法)
好,现在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几个孩子他们想到了什么办法拿皮球的?
(2)你们自己把第二自然段读一读,看看共有几句话?
指名回答
好,我们来看第一句话。(齐读第一句话)
马龙想出了什么办法呢?齐读第二句话
板书:马龙伸手到树洞去掏。
那结果马龙掏到皮球了吗?掏不着怎么会拿不到皮球的呢?你们谁知道?能告诉朱老师吗?洞很深
(3)课文用了两句话写了马龙的办法。我们继续看,石宏说:“我有办法。”
石宏想出的办法是什么呢?我们把书打开,自己看书,想一想。
请生回答。谁来告诉朱老师石宏想出了什么办法?
板书:石宏用两根树枝去夹。
石宏夹住皮球了吗?夹不住
齐读第三、四句话。
(4)石宏的办法也不行,我们再来看叶莉她想出了什么办法呢?谁来告诉朱老师?
请生回答。
板书:叶莉拿一把钩子去钩。
结果怎样?钩不起来
(5)我们一起朗读第二自然段。
(6)师读板书,那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呢?谁来讲讲?看老师归纳的。
4、学习第三自然段,理解句子意思。(三句话)
(1)马龙、石宏、和叶莉想出的办法都没能把皮球拿出来。最后是谁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朱文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我们来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2)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朱文用什么办法拿皮球?
指名回答:朱文叫大家都打一盆水来,把水灌到树洞里。树洞里灌满了水,皮球浮上来了。演示
朱文想出的这个办法好吗?(好)读句子:朱文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马龙、石宏、叶莉的办法都不能拿到皮球,朱文想出的办法能拿到皮球,所以朱文想出的是好办法?师在“好”字下加着重号
(3)我们一起来朗读第三自然段。
(4)总结:第三段主要讲了写朱文想出一个好办法,叫大家打水来,把水灌到树洞里,树洞里灌满了水,皮球浮上来了。
三、复习巩固。
1、朗读课文。
2、填空:
(1)几个孩子在大树旁( ),皮球( ),掉进( )。
(2)大家把水( )树洞里,皮球就( )了。
小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后你们说这些孩子是些怎样的孩子?(指名回
答)随后进行思想教育:所以,我们也要学习他们做个爱动脑筋想办法的孩子。过渡:现在,看看哪位同学是个爱动脑筋、爱想办法的孩子,能回答以下的问题。
四、引伸课文。
(1)用幻灯片出示故事:(教师朗读)
有一回,几只猴子在大树下做游戏,它们玩得很高兴。一只猴子不小心,
掉到树洞里去了,树洞很深,猴子爬不上来。
一只猴子用盆子打来水,把水灌到树洞里,水灌满了,猴子浮上来了。(2)问题:(个别提问)
a、同学们,你们说这些猴子聪明吗?
b、它们往树洞里灌水对不对?结果会怎么样?
c、它们错在什么地方?
(3)应用什么办法来救小猴子上来?
(4)教师分析“救猴子”和“拿皮球”的不同原因。
(5)因此,碰到难题要动一动脑筋,才能把事情办好。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
大课文挂图马龙伸手去掏掏不着。
石宏用树枝夹夹不住。
叶莉用钩子钩钩不起来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遇到困难要多动脑筋。
2、巩固四素句,能用“孩子”说一句四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巩固掌握四素句。
教学难点:
知道皮球浮上来的原因及用“孩子”说四素句。
教具:
幻灯片、小黑板、量筒、玻璃杯、乒乓球、一盆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过的生字词:
1、用小黑板出示:皮球、浮上来、孩子、跳高、树洞、很深、灌到、灌满、盆子。
2、说说你是用什么识字法来认识这些字:皮、球、盆、跳
二、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
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第一句写了谁在干什么?(板书:拍皮球)
(3)这句话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高兴)师生齐读这一句。
(4)他们正玩得高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指名回答,教师并板书:一跳、树洞)
(5)做实验,把乒乓球放在长筒瓶内。
(6)齐读第二句。(指导用着急的语气朗读)
(7)皮球为什么拿不出来?(指名回答,板书:很深)
过渡:当皮球拿不出来时,这些孩子怎么样做呢?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导看图。
(2)朗读第二自然段(分组读),并理解其内容:
A、把孩子想办法拿球的动作“.”标出来。(“打”、“灌”)要求全体同学表演这两个词的动作。(板书:打水、灌)
B、孩子们用什么东西打来水?水灌到什么地方?水灌满后皮球怎么啦?
(指名回答,教师并用实验模具来进行直观演示)
(3)请个别学生做实验演示,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拿皮球的过程。
(4)指导学生用开心的心情朗读这自然段。(教师示范,学生跟读。)
(5)利用板书,背诵课文。
4、小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后你们说这些孩子是些怎样的孩子?(指名回答)随后进行思想教育:所以,我们也要学习他们做个爱动脑筋想办法的孩子。过渡:现在,看看哪位同学是个爱动脑筋、爱想办法的孩子,能回答以下的问题。
5、引伸课文:
(1)用幻灯片出示故事:(教师朗读)
有一回,几只猴子在大树下做游戏,它们玩得很高兴。一只猴子不小心,掉到树洞里去了,树洞很深,猴子爬不上来。一只猴子用盆子打来水,把水灌到树洞里,水灌满了,猴子浮上来了。
(2)问题:(个别提问)
A、同学们,你们说这些猴子聪明吗?
B、它们往树洞里灌水对不对?结果会怎么样?
C、它们错在什么地方?
(3)应用什么办法来救小猴子上来?
(4)教师分析“救猴子”和“拿皮球”的不同原因。
(5)因此,碰到难题要动一动脑筋,才能把事情办好。
(三)四素句巩固训练:
1、判断下面哪个是四素句?为什么?(幻灯片)树洞很深,皮球拿不出来。几个孩子在大树下拍皮球。有一回,几个孩子在大树下拍皮球。
2、巩固“四素句”定义。
3、用“四素句”卡片,开火车说出不同的“四要素”
4、做游戏:词语接龙组成四素句。
5、用“孩子”这个词语说出四素句。(全体训练,指名回答)
板书设计:
皮球浮上来了(开心)
(高兴)拍皮球 打水
(着急)跳 灌
树洞 (很深)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数蛤蟆音乐教学设计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设计
绿色千岛湖教学设计范文
部编版比尾巴教学设计模板(通用五篇)
数蛤蟆音乐教学设计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设计
绿色千岛湖教学设计范文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版国标第五册数学两篇)
重庆高考排名142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17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229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13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沈阳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山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云南高考排名449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956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91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文山学院和韶关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海南高考排名40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沈阳科技学院和广州软件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重庆交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4385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财贸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青海高考排名168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246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皖西学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景阳冈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方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练习6教学设计
春潮教学设计
部编版比尾巴教学设计模板(通用五篇)
比大小教学设计
鸟语教学设计
自己去吧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无私的爱教学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b、p、m、f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六篇
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教学设计
海底世界名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