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设计范文

马振华老师

  一、学生树立四个观念

  1、基本客观题——观点在作者,答案在文中——确认、整合文本信息,切忌主观阐发。

  作家:选材、构思、运用技巧、表现主旨

  命题:考生理解的主旨与作者要表现的是否一致,考生理解的作者的种种用心与作者写作时的用意是否一致

  2、解题前提——整体把握,理解主旨

  3、培养审读题干的意识

  例:作者在第三段写了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显示答题区位——第三段

  ②显示思考方向——怎样写——考虑表现手法

  ③显示命题意图——作用——考手法的表达效果

  4、遵守答题格式,细心整合

  例:问作用的答题格式:

  点明手法+该手法作用+结合文本内容

  如反衬:突出主体(太阳花)生命力强

  5、弄清各类文章阅读的大思路。

  六类——写景抒情类、叙事说理类、写人抒情(说理)类、哲理散文、托物言志类、小小说

  表现情理的方式、直接抒情、议论

  托物——物之性+人之情

  间接表现:借景——景之情调+人之情

  借事——蕴含道理——议论

  借人——精神风貌——评价

  6、系统归纳有关知识,掌握答题应遵循的格式。

  例1:重要语句分析的'思路

  形式:位置特点——作用、手法——好处

  内容:表现主旨、表现人物、表达感情

  例2:篇首写景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全文抒情基调、为下文内容作铺垫

  例3:结尾句作用:概括上文、卒章显志、强烈的抒情、留下余地,发人深思

  例4:反复的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

  例5:象征的作用:

  二、要点讲解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如下例:

  我国宋代哲学家朱熹对阅读过程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未见道理时,恰如数重物色,包裹在里许,无缘可以便见得,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方见腱。使粗心大意不得。”我国现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也说:“读一本书要越读越薄。”

  对加点词解释恰当的是:

  1、恰如数重物色

  A、形貌

  B、寻求

  C、物品

  D、风物、景色

  2“包裹在里许”中的“包裹”的意思是()

  A、包扎

  B、包扎成件的包儿

  C、包含

  D、包涵

  解析:

  1、此题考查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物色”被“包裹”,且是“数重”,只可能是“物品”。答案:C

  2、此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根据陈述,“包裹”作谓语,对象是钱物品”,仅从搭配角度考虑,“包裹”当指“包扎”。答案:A

  小结:

  1、着眼上文,确定指代词的指代内容

  2、联系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

  3、注意修辞方法,正确解释词义

  4、结合写作背景,确定词语的内涵

  5、注意词语搭配,准确辨析词义

  6、运用下定义的方法,理解科学概念

  (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思路点拨:

  首先,把握句子本身(用了什么词、怎样的手法、有什么修饰、限制,怎样的语气、几层意思)其次,把握上下文(前后说了什么。解说,铺垫,呼应,还是别的?)

  方法:

  1、从整体把握入手,在联系比较中理解

  2、从句子结构入手,理解句子意义

  3、从所处地位入手,准确理解句意

  4、从不同层面入手,深刻领会句意

  5、从修辞角度入手,挖掘隐含意义

  6、从对应关系入手,寻求句子的具体内涵

  小结: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主要考查分析能力:具体——概括;抽象——阐发;含蓄——解说

  主要有:对应语句——对应分析/结构分析——主干、枝叶/位置分析——总起、过渡、总结、总括/主旨辐射——中心主旨/整体探索——特点、意思、背景、目的/还原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