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要求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会本科生自信词,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练习用扩大、分辨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难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住在海边,大部分同学都看过日出,水来说说日出的景象是怎样的?指名说说。
二、指导看图:
1、投影图片1和图片2
说说图商会了怎样的景象
2、检查朗读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一段
①指名读课文
思考: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日出?
②指名回答
2、讲读第23自然段
①微机出示图片(一)说说图意
顺序:(天空太阳海面)
②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
③讨论解答:
日出前天空有什么变化?
重点理解词语:天水相接范围目不转睛
太阳是怎样升起的?说说过程
理解词语:一纵一纵一刹那夺目
演示日出的过程欣赏壮观的景象
④指导朗读句子(日出过程的句子)
体会用词的准确
3、讲读45自然段
①微机出示图片(二)
指导观察云太阳
②指名读45自然段
理解词语:分辨灿烂重围光亮
概括段意
指导读句子他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黑边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红色。体会镶、透、染等词好在那里?
4、讲读第6自然段
齐读课文
奇观指什么?
这伟大的奇观指什么?
作者看到这壮观的景形象,心情怎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什么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朗读课文
四、作业:
1练习背诵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练习背诵课文
1、练习背诵第一段
2、指导背诵第23自然段完成思考练习2
3、指导背诵45自然段
4、同桌练习背诵全文
5、抽查
二、指导书写练习用扩大、分辨造句
1、指导写生字
2、理解扩大、分辨并造句
3、书写句子
4、听写生字
三、小练笔
写早晨校园的一处景物
四、作业:
1、熟背课文
2、预习第3课
板书设计:
2 海上日出
冲、跳
上升 躲
露半边 黑云
红霞 透
浅蓝 光亮
教学札记:
学生在观察图画时对于两幅日出图区别之处看不出,只认为第二幅图是
第一幅图的延伸。同时分辨与分辩分不清楚。
《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是巴金的名作,它记叙的是巴金在旅法途中在船上多次看日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光明的追求结构很清晰,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点出为看日出,我常常早起,第2至第5自然段写海上日出过程及景象的不同。第6自然段写作者对海上日出的赞叹,表达热爱祖国之情。
课文的第2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日出前天空的颜色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就与前面描写天空颜色形成对比,让人很快想像到景色,这是太阳升起的序曲。
第3自然段可以说是重点段,也是难点段。重点是作者很具体很细致地描绘了日出的全过程。难点也是这个过程。从最初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到最终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简单的几行文字,却使日出的过程呈一种动态的效果。抓住重点句太阳像负着什么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理解其中负着什么重担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冲破跳出这几个词,让学生体会过程是艰辛的。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明白最初日出费力到后来的跳出海面这个过程,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过程。第4、5自然段分别描述了太阳躲进云里和天边有黑云时日出的景象,观察仔细具体,其中蕴含了科学道理。第6自然段以一个反问句结尾,加强语气,表现这就是伟大的奇观,总结全文。
文章语言平实晓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典范,也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的范本。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目不转睛”造句。
2、熟读课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给2―5自然段加小标题。
3、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全过程的词句,体会日出过程变化。
教学准备:
师: 课件1:重点语句的幻灯片。课件2:日出的影像资料。
生: 课前一星期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观察日出的情景,摘录与“日”有关的词句并做好记录,搜集有关背景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二、 理清写作顺序。
三、 学习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引入课文
1、导语: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有许多令人怦然心动的自然景观。用一两个词语或几句话说说你们看日出的感受。(生说)
2、是啊,登高看日出,使人心胸豁达;在草原看日出,令人精神舒畅;那么在浩瀚的大海上看日出,会给人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巴金,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板书课题:海上日出)看到题目,结合上节课的学习,你能想到什么?(生说)
[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在课前一星期布置学生开展 观察记录的语文实践活动,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2、联系学生生活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目地在于渲染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二、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1、指名朗读课文。
讨论:文章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2、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读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
3、文中的哪一句话概括了我们的共同感受。(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奇观”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这是伟大的奇观。
读读两句话。思考: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句子的比较,使学生对反问句有了感性的认识。]
三、品读课文,美读展示。
1、 为什么称之为“伟大的奇观”?
(1)、画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自己理解句意的方法。
(2)、小组内汇报,师巡视捕捉学情,理顺学而导的策略。
(3)、集体交流:(指名3-5名学生汇报)
重点理解:课件出示
1、“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1)为什么觉得“太阳好像负着重荷?”
(2)为什么是“一步一步慢慢地”请你联系生活中见到的日出情景再联系上下文想想。引导学生体会太阳上升时,给人的一步一步的感觉。
(3)看录像,谈感受。
[多媒体的使用,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加上感情情朗读,这样情景交融,便于学生对文章所描述的景象的了解把握,以期达到入情入景之效果。]
(4)读出自己的理解。(个人展示)
2、“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1)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2)你愿意跟谁比一比读这一句话。(赛读)
3、比较画线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
(1)“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2)“太阳在黑云里放谢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
(3)“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4)“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词句是课文的基本要素,也是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意思相近词语的辨别,加深了对文章的准确理解。]
4、指导朗读
了解了海上日出的壮美与绮丽,想像一下作者看到太阳跃出海面时该是怎样的心情呢?我们该怎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练读(配乐)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指名展示,他人评价。
[评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口表能力,听读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养成有效倾听的好习惯。]
5、齐读最后一段。
[《海上日出》是一篇文情并茂的写景散文,通过指导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进而体味出课文意境。范读、指名读、齐读、默读、赛读、配乐读等多样化的朗读指导既能促进理解,也能展现学生的收获,实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四、拓展延伸
1、默读思考,给2-5自然段加小标题。(提示:抓文中关健词 据板书)[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会用提炼关键词的方法来命题,培养概括能力]
,《海上日出》研究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与反思
2、课件展示收集到的海上日出美景的图片。
写上一句感受最深的话,可以摘抄,可以创作。[目的是让学生进行一种语言的积累,再创作。]
五、指导背诵、积累文字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抓重点词语,把要背的内容串连起来;先部分,后整体,一段一段背诵。)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片段。
六、作业:
1、背诵积累好词佳句(词不少于10个 句不少于5句)
2、 给课文配画或配乐朗诵(二选一)
板书设计:
海上日出
按时间先后的观察顺序
开头—— 交代时间 地点
日出前——颜色变化:蓝、红、亮
伟大的奇观 日出时——跳出海面:慢慢上升、光彩夺目
日出后——云中情景:射进云里、透出重围
结尾——赞叹美景 (篇末点题)
教学内容:欣赏乐曲《日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和欣赏曲,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这一人类共同主题,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2.通过欣赏《日出》,感受、体验单簧管、英国管、长笛所代表的音乐形象以及单个乐器和乐队和奏所带来不同效果。在聆听音乐时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意境美。
3.了解有关组曲的知识,了解音乐能够表现自然界的美景。
教学重点: 聆听音乐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
教学难点: 标题性作品的特点。
教学方法:欣赏法、联想法等
教学准备:教学光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互相问好,开始上课。
二、导入课 师:
听一段音乐片段(日出的主题音乐),谈谈你对这段音乐的感受。音乐在描写什么?
三、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刚才我们听到的是美国作曲家格罗非创作于1931年《大峡谷组曲》第一乐章《日出》的主题音乐。
1.背景资料。 大峡谷是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河中游的游览胜地,峡谷长350公里,深600至1800米,宽8至25公里,河谷的谷底宽度不足1公里,两侧谷壁呈阶梯状。1919年被辟为国家公园。大峡谷的景观宏伟雄壮,气势磅礴。 《大峡谷组曲》全曲分五个乐章:第一乐章《日出》、第二乐章《赤色的沙漠》、第三乐章《羊肠小道》、第四乐章《日落》、第五乐章《暴风雨》。
2.唱主旋律。
师:下面我们把日出的主旋律再来熟练一下。 学生来一句句的跟唱。边唱边划拍。再完整一遍结束。
3.师:完整欣赏一遍作品。同时边听边思考: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大峡谷日出升起是一种什么景象?(壮观、美丽) 师总结:同学们刚才讲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细细的感受一下音乐是如何来表现渐渐升起的日出?
四、分段欣赏乐曲
师:下面来分段欣赏。首先欣赏的是引子部分。要注意听出现的每一种突出的乐器是什么? 1。引子(先将引子部分完整听一遍)。 师:思考:这部分音乐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或者听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或想法? 师:音乐在表现大峡谷的什么景象?(宁静、空旷)用什么乐器?——长笛。
2.师:下面听第一部分。 师说:单簧管的演奏始终陪伴着,那么这部分音乐就叫——伴奏音乐。除了用伴奏音乐来表现日出的变化还能用什么来表现呢?
师:请同学们来听这段音乐。边听边思考:这部分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主题音乐总共演奏了几遍?有什么不同?(旋律:流畅、抒情、优美)
师:主题音乐由英国管,长笛奏出,后面变化的主题音乐重复还由英国管和长笛相继奏出。这里又出现重复的问题,而且还有变化。它在表现什么?——渐渐升起的不断变化日出。
师:接下来听这部分音乐是独奏还是合奏?独奏与合奏有什么不同?
3.下面我们来听一下这部分音乐。 思考:这部分音乐是什么变了?——(是力度、速度、旋律、音乐情绪都变了) 师:最后音乐在辉煌的音响中结束。
4.下面请一位同学上来画大峡谷日出变化过程给他画出来。
五、教师总结
这是一部游记音乐同时它也是一首描写性音乐,通过这节课的欣赏我们知道音乐不仅能传递感情而且还能表现大自然的景象。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音乐有自己的不同感悟,教师做好引导即可。教师一定要少讲,多让学生聆听音乐,让学生自己感悟,体会音乐,表述听到的音乐意境,每个人对音乐的感悟不一样,音乐是视听觉得艺术,让学生多听,大胆想象,发挥想象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揣摩课文的描写顺序,领悟作者描写日出景色的方法。
3、从课文中感受沧海日出的美和壮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沧海日出的壮观和美丽。
教学难点
学习描写日出景色的方法。
教学准备
搜集海上日出的图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么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心情怎样?
去年暑假老师领孩子去北京旅游,来到了北戴河,在那里我们亲眼目睹了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了另人难以忘怀的海上日出,那么浩淼的大海,壮丽的日出,给人以心灵的享受。没看过日出的同学一定很向往吧!今天我们就随同作者一同走近沧海日出感受它的魅力所在。
板书课题:4沧海日出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美”的想象。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用简短的话概括课文内容,并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自由读课文引导展开美的想象。
说一说,你在读课文时脑海里呈现出哪些画面?给这些画面取个名字。
(晓星残月图、满天红霞图、壮观日出图、西山仙境图)
4、诵读课文,品味咀嚼“美”的语言。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诵读,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2)听读评价,听同学朗读,一边听一边评价读得怎样?
(3)朗读欣赏。指名朗读。
5、回归全文,交流倾诉“美”的感受。
小组内讨论:读了课文之后说说“沧海日出没在”哪里?壮观在哪里?
交流汇报。
6、揣摩语言,学习体会“美”的表达。
讨论:从课文中我们学到哪些描写日出的方法?
交流汇报。
三、全课总结,寄以希望
今天我们一起来到大海边看了日出,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更体会了作者细腻的描写方法,希望大家有时间多去观察大自然,并将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在本上,做一个细心的人。
四、语文实践。
1、画一画:根据课文的描写,画一幅《沧海日出图》
2、写一些:用学习到的描写方法,写自己所看到的某处日出的景色。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音画这种题材的音乐,并体会这种题材的表现方法及特点,欣赏《瀑布与溪流》与《日出》教学设计。
2、想象并体验音乐所表现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与重点:
1、对两首音乐的欣赏(建议:难点为正确感悟两首音乐作品的意境美,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2、体会音乐作品对自然风光的描绘
教材分析:
1、九寨沟是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因为仅有九个藏族村斋坐落在这片崇山峻岭之中而得名。本课为节选自管弦乐组曲《九寨沟音画》的第五乐章。
2、音乐表现了九寨沟的优美风光和风土人情,音乐特点是立足与民族音乐的基础之上,又借鉴创新的音乐技法,令人耳目一新,因而,乐曲既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又富有新意使人感到十分亲切自然、清新脱俗。
3、这个乐章用短笛、长笛、单簧管和英国管作连续的琶音和弦的平行进行铜管组的和声长音及全部弦乐的震音和声加上竖琴有力的刮奏以此来描绘这个壮观景象。乐曲在琶音与分解和弦中结束。
4、《日出》是一部游记音乐表现晨曦、鸟鸣、绚丽的山谷和喷薄欲出的太阳,一派阳关灿烂、生机勃勃的大峡谷景象,教案《欣赏《瀑布与溪流》与《日出》教学设计》。大鼓柔和的滚奏表现破晓时冉冉升起的太阳,尖锐的短笛仿佛是鸟鸣,接着英国管吹起一段晨曲。
教学思路本课主要是通过对两部音乐的欣赏让学生体会用音乐的形式表现美丽的大自然;
进一步了解音画这种音乐题材。
教学用具多媒体、音乐资料、搜集相关音乐素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课
复习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
二、导入新课
让学生听由著名歌手容中尔甲演唱的通俗歌曲《神奇的九寨》。引入新课:九寨沟是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因为仅有九个藏族村寨坐落在这片崇山峻岭之中而得名。
三、教材分析
1、《九寨沟音画》
本课为节选自管弦乐组曲《九寨沟音画》的第五乐章。
音乐表现了九寨沟的优美风光和风土人情,音乐特点是立足与民族音乐的基础之上,又借鉴创新的音乐技法,令人耳目一新,因而,乐曲既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又富有新意使人感到十分亲切自然、清新脱俗。
这个乐章用短笛、长笛、单簧管和英国管作连续的琶音和弦的平行进行铜管组的和声长音及全部弦乐的震音和声加上竖琴有力的刮奏以此来描绘这个壮观景象。乐曲在琶音与分解和弦中结束。
2、作品欣赏《瀑布与溪流》,并同时观看九寨沟风情图片。
请同学们在聆听的同时发挥想象,体会所感觉到的意境。然后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用美妙的诗句或者其他的方式来表达。
3、《日出》
《日出》是一部游记音乐表现晨曦、鸟鸣、绚丽的山谷和喷薄欲出的太阳,一派阳光灿烂、生机勃勃的大峡谷景象。大鼓柔和的滚奏表现破晓时冉冉升起的太阳,尖锐的短笛仿佛是鸟鸣,接着英国管吹起一段晨曲。
4、作品欣赏
启迪学生认真体会:这首作品是首游记音乐,乐曲中定音鼓所表现的形象、短笛所代表的形象、以及单件乐器的独奏和乐队合奏的不同效果。
5、课堂总结
请学生来谈谈比较各种不同效果后的感受:音乐进行有时间上的规律、定音鼓由弱渐强表现太阳渐出、短笛模仿鸟鸣等等。单元总结:本单元意在教导我们要爱护环境、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创造一个绿色的、美丽的地球。
教学要求: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随着作家巴金一起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二、检查预习
1、分别观察图1和图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读音。
三、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
2、学习二三自然段。
(1)说一说图1景象。
(2)指名读文二三段,边听边想象。
(3)用投影片帮助理解。
(4)理解重点词语。
天水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5)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概括大意。
3、讲读第四五段。
(1)有云时,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挂图2,指导观察。
由于阳光的作用,云有什么变化?
(2)指名读第四五段。
想象太阳躲进云层里和太阳透出重围时,云和海水的变化。
(3)理解第四五段,读读想想。
(4)读第五段,体会“镶”“透”“染”等词的好处。
(5)读第四五段,概括大意。
4、讲读第六段。
(1)读文,“奇观”?
(2)这伟大的奇观指什么?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
四、练习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联系全文正确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训练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感受的全过程,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的壮观之美,让学生学会欣赏美的自然现象。
二、学法引导
仔细观察图画,再朗读课文,想一想,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象分别是怎样的,在书中画出来,读一读有什么感受,和同学交流。
三、重点 难点 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晴朗天气里日出的全过程,体会其壮观之美。
(二)难点
凭借语言文字想像的动态过程。
(三)解决办法
课文重点的突破应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把每句话读懂,体会太阳升起时的特点,同时通过图文对照,并利用不同形式的诵读体会的壮观之美,课文难点一是利用动态图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想像基础,二是利用覆盖投影片加深理解。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录像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点拨、交待学习方法,总结学习情况。
2.学生自学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导入: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丽的。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巴金,去领略的壮丽景象。
2.谁看过?是什么样的?当时心情怎样?
(联系学生生活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便于理解课文内容)
(二)整体感知
1.说说图1、图2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学生简单描绘)
2.文中哪些段落写了太阳升起的景象?指名读课文。
注意正音:一纵一纵() 一刹()那 镶()
(三)目标完成过程及重点难点学习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文章里作者向我们交待了什么?
(时间——天还没有大亮。地点——在海上。环境——周围很静。事件——看日出。“常常”说明“我”多次观察日出。)
2.小结第一自然段,写出了作者在海上看日出的时间及周围环境,点出下面是作者多次观察日出的所得。
3.讲读第六自然段。
(1)快速浏览全文,思考哪一自然段作者热情赞美了这一自然景象?找出来读一读。
(2)出示: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①说说什么是“奇观”?这指什么?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少见的景象;“这”指日出的景象;整句话指是雄伟、壮丽的景象。)
②为什么说是雄伟、壮丽的?是一种奇观?(不要求回答。)
请同学们默读2—5自然段,思考:作者描述了的哪几种景象?
(讨论回答:明确写了晴朗的天气和有云情况下的。)
③全文分为几段?每段讲了什么?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我”常常在海上看日出。
第二段(2—3)讲作者在晴朗天气看到的。
第三段(4—5)讲作者在有云时看到的日出。
第四段(6)总起来说是伟大的奇观。
(上述要求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由于课文层次清晰、内容明了,尽量让学生自己概括段意)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沧海日出的美和壮观,体会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3、在阅读中揣摩课文的描写顺序,领悟作者描写日出景色的方法。
4、认识生字,理解“壮观、广阔无垠”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感受沧海日出的壮观和美丽;学习描写日出景色的方法。
教学准备
及对语言文字的赏析和写作手法的渗透。使学生真正达到“我心入书,书入我心”的境界。并从教材中学会想象的手法,让学生创造,加强语文的实践活动,以此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陶冶情操,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巴金爷爷的《海上日出》吗?能描述一下吗?(生回答)
2、小结:日出的景象迷人壮观很多诗人作家都赞美过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篇描写日出的文章《沧海日出》板书课题。
3、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不明白的词语可以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进行交流,理解大意,也可以对你感受深刻喜欢的地方进行批注。(学生读书,师巡视)并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日出的
2、刚才同学们读书读的很认真也很专注。那么,谁能说一说你都读懂什么,了解到哪些内容?(生汇报)
三、细读课文咀嚼文中优美词句
师:同学们说的很正确,那么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再轻声的读一读这部分,边读边去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生读3、4、6段)
问:谁能说一说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是景色是什么样子的,也可以说一说自已的感受。(生汇报,从而引到日出前进行品读)
1、日出前
师:谁来说一说日出前是怎么样的,师相机说“那你来读一读这段”(指名读)
问:听他读后你有什么感受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回答)
师:谁再来描绘一下脑海中的画面?并理解:“广阔无垠”
师:那谁能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么(读这广阔——明快的美)
师:是啊太美了,四周也静极了仿佛都被陶醉了,那么谁能说一说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下面的两句话(生轻声的读并带有神秘感)谁想读
问:他读的怎么样(生评)谁再来读一读
过渡:老师也被日出前的美景陶醉了,但日出时的景色也吸引了我,请大学默读,边读边画你认为比较美的句子或词语。
2、日出时
问:日出时美吧?壮观吗?那你觉得哪美?
师:朝霞色彩变化作者分为四种可见观察仔细,笔触观细腻,这种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问: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生汇报并指名读)
师:他读的怎样?日出怎样(美)
老师也来读一读,大家认真听,老师读的怎样(就在这时……蹦出海面,但要漏两个词不读猛地,蹦出)
师:老师读的怎样(落了词)谁来评一评
问:这样读行不行?为什么?(生评)
师:作者运用的这两个词好不好,那你来读一读这段话
指名读(两到三名,到后来……蹦出了海面)会读了么?(齐读)
师:大自然多神奇,刚开始还慢慢升,后来一下子蹦出了海面现在谁来描绘一下日出除了美,你还感觉怎样?(壮观)
(出示课件升起那一刻)并让生理解“壮观”一词的含义。
师:说的太好了
太阳升起那一刻天空和大海又是什么样的,请大家自己美美的再读一读。(生汇报)
师:作者真的看见了大路吗?(这是什么?)引出联想
问:此时你觉得日出还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神奇)那我们就再一次领略日出时的景色。(课件出示)
生读——————(走进到大海里面去)
3、日出后
师:饱含感情地说:啊,美极了,壮观极了,这时我转身向西望去,只见西面的山峰树木……到红光。还有什么?大家轻声的读一读日出后的景色(生接着轻声读)
师:此时此刻大家有什么感受?
师:老师仿佛看到日出就在我们校园里,大家想象一下,日出照在校园里,校园是什么样(可从建筑物,学生的脸,书本等想象说)
师评: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师:最后我们用我的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四、谈体会(写作手法和内容两方面)
通过本节课,教师相机交流一下写做手法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来到大海边看了日出,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更体会了作者细腻的描写方法,希望大家有时间多去观察大自然,并将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在本上,做一个细心的人。
六、布置作业
用手中的笔想象描写出,校园内日出前后的变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过程与方法:
由观看戏剧导人课文,然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划分层次,最后对出场人物的语言言、动作、表情等进行分析,从而剖析人物性格,探究当时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2难点:了解旧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以及剧中人物的矛盾冲突。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一定知道现代文学史上才华出众的现实主义作家曹禺,也一定有很多同学看过根据他的剧本演出的话剧《雷雨》、《日出》、《北京人》,或拍成的电影《原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著名剧作《日出》。1. 曹禺,现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建国后,又创作了《明朗的天》、朋旦剑篇》、《王昭君》和改编巴金的《家》等著名剧本。
2.抽取同学介绍作者,并做补充说明。2.积极配合教师,回答问题。
3.请一两个学生谈谈自己对戏剧这种体裁的认识,并做戏剧常识介绍。3.就自己的了解谈谈戏剧的常识,并认真听取老师介绍:
二、作品朗读
1.师:要了解剧本,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与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将自己融入作者所创造的情境中,因此读就非常重要。下面请几个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下课文。注意在朗读时仔细体会角色的情感与心理活动。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角色个性与戏剧语言特色、要注意将自己设想成为所读的角色。
2.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做总结评价。2.听教师总结,吸取经验教训。
三、本课小结
本课时通过对剧本的观看与朗读,初步接触了剧本情节,并对作家及一些重要
戏剧常识有了一定了解。
(第二课时)
一、情节分析,主旨揭示,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向学生介绍整个剧本的情节,便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1.听教师讲述情节,了解全剧内容
2.指导细读剧本,请一至二个同学试着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2.细读剧本,思考分析并积极回答问题。
3.请几个学生就自己的理解概括剧本的中心思想,进行评解并揭示课文主旨。点拨:《日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上层社会的腐朽堕落、尔虞我诈,而下层社会却饥寒交迫、痛苦挣扎。3.思考回答剧本中心思想。生:该剧本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罪恶,认识到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勇于斗争、追求光明的光荣传统。
二、段落研读,人物分析
1.选取重点段落,抽取同学分角色朗读。1.按教师要求分角色朗读。
2.师:剧本主要通过戏剧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课文描写了黄省三和李石青、潘月亭之间的几次大的冲突,它们分别是哪几次?从这几次冲突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2.在教师指导下对朗读段落进行具体研读,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三、本课小结
通过对剧本的具体研读,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并对人物形象、个
性特色进行了详细分析。
四、课末板书设计
日 出
曹禺
黄省三——李石青
黄省三——潘月亭
黄省三性格特点:卑却懦弱
(第三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戏剧各要素分析讲解1.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等特点
2.指导完成练习2.讨论完成课堂练习
一、戏剧各要素分析讲解
1.师:《日出》中,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分,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的处理上,也都有相应的变化。剧中人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他们的说话口气,措词风格也不同。下边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剧中人物的语言。 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1.体会剧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2.补充分析其它要素,动作、表情、人物上下场等。将内容板书。2.听教师补充讲解,积极思考引申。认识到作者总是在剧情发展的最需要的时候让人物登场,让人物下场又是为剧情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上下场都是为戏剧的冲突和发展服务的。
二、练习
1.导人课后思考与练习三、四,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讨论黄省三的命运及文中破折号的作用。
2.指导完成随堂练习。掌握疑难字词。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黄省三控诉潘李二人的台词。体会黄省三的内心世界。
4.组织讨论,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六。
三、本课小结
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研读,具体分析了语言表达与人物形象、个性特色塑造的关系。
随堂练习设计
1正确认读并解释下列词语,体会其韵味。
凄凉 嗫嚅 萧条 世故 凄楚 愤慨 狞笑 安分守己
2:从黄省三的悲惨遭遇看社会现实。
要求:根据课文内容及提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字数500左右。
补充资料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
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第二,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第四,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栖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剧本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主要由人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指示组成。经过导演处理,用于演出的剧本,通称脚本或演出本(台本)。
剧本的特点:
第一,剧本必须适应舞台演出,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发展变化的过程构成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第三,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去组词造句。
2、概括文章段落大意,扩展学生发散维能力。
3、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三段是重点,写观察到日出的
景象和在多云情况下到日出的不同情况。
教学难点: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投影机,幻灯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板书设计
日出前:浅蓝 红霞 越来越亮
日出时:负 纵 升 冲 跳 射
海上日出 薄云:躲时 透过 直射 亮光
日出后: 厚云:镶 透出 出现 染成 光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文章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中国著名作家巴金的《海行杂记》。《海上日出》就是作者在船上几次看到海上日出时所得的总的印象的具体记录,海上的景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绘的?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就会明白了。
二、引导学生自学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2、画出生字、新词,要求自己查有关资料。
3、画出不懂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与学生交流自学的情况
1、学习生字新词:范、扩、辨、红霞、刹那、奇观。
2、请学生回答如何分段,并概括大意。
3、按照分好的段落,分小组阅读(读得流利、准确)
四、进行小组讨论,解说课文。
1、指名第一段,思考问题:这一段作者写了什么?第一句“常常”说明的是什么?这一段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2、发动学生积极回答,自己进行补充说明。
第二课时
一、检查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提问学生对生字词的认识,并造句。(通过检查,了解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把字词教学落实好。)
二、读讲课文第二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问题:太阳没露面之前,天空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在幻灯片上填上答案。
2、第四句中的“知道”是什么意思?
3、导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太阳像~~~可爱”这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4、作者写太阳升出海面是分几层意思写的?
5、齐声朗读第二段。
三、讲读第三段
1、叫学生有感情朗读第4、5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
2、“阳光透过``````灿烂的亮光”这句话为什么说很难辨别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山?
3、“这时候``````光亮的了”这句话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两个“有时候”各指什么样的情况下的日出景象?在第5自然段中有哪几个词用得特别好的?
5、齐声朗读第三段。
五、小结:课文第二、三是如何描绘出一幅海上日出的美丽奇特的景象的。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一遍,体会文中各段与全文的关系。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书面造句。
3、课后搜集巴金爷爷的其他文章阅读,可以举行一个巴金爷爷文章阅读会。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位于城区边沿的乡村小学,虽然没有城区学校那样优越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校内课改气氛较浓,学生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初步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想象力丰富,乐于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对于大海上日出的情景,孩子只是从电视或图片中得到过一些相关的信息。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心捕捉作者的思路,体验作者的情感,借助图片充分发挥想像力,边朗读边在脑海里形成画面,感受海上日出的壮丽。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目不转睛”造句。
2、熟读课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给2―5自然段加小标题。
3、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淘冶学生的爱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课前准备:
课前一星期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观察日出的情景,摘录与“日”有关的词句并做好记录,命名为“早晨追踪活动”。
教具准备: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幻灯片、彩色粉笔。
学具准备:图画纸,彩色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谁出来了?(师用红粉笔板画太阳)
生:太阳出来了!
师:不错,它就是我们上个星期“早晨追踪活动”的主角――太阳。经过一个星期的细心观察,小情报员们一定搜集了不少情报吧?
2、同学或小组之间交换活动卡互相交流,师巡堂了解情况。
“早晨追踪”活动卡
追踪对象:太阳活动目标:观察日出的情景,感受日出的美丽
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参加人员__________记录员__________
(一)观察记录
日出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出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出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用一两个词语或几句话说说看日出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摘录与“日”有关的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咱班的同学可真了不起,个人都是出色的情报员!现在,老师想请情报员们侦察一下这幅图(师出示课文插图),看一看,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日出景色?跟你们见过的日出情景有什么不同?
生各抒已见。
师:看了这幅海上日出图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1:我觉得海上日出的景象太美丽了。
生2:我真想亲眼看看海上日出的整个过程。
师:是呀,实在是太美了!巴金爷爷年轻的时候多次观察海上日出的景象,他非常喜欢这幅大自然画卷,就用文字把这些美丽的画面描述了出来。今天,我们就走进《海上日出》,一起去看看这些美丽的画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整知。
1、默读1―2次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边听配乐朗读录音,边看图想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读课文,找出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3、四人小组互相交流,帮一帮学习慢的同学。
四、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写有下列句子的幻光片,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读一读,注意读准带点字的音并说说带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1、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注意引导学生用“目不转睛”造句。
2、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刹那间”的近义词“转眼间”,并比较说说“果然”与“忽然”、“突然”的意思。
3、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
注意引导学生从“好像”一词推知这是作者的想像。
4、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相机引导学生回忆“辨”的形近字,比较说说与“分辨”的区别。
5、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 )围,替黑云镶了道发光的金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见到过的“相片镶在镜框里”等现象具体理解“镶”的意思;指导观察“镶”的字形,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并练习书写。
6、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五、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四人小组练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具体描绘海上日出的情景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海上日出的?把自己融入到课文中去,边读边想像作者看到画面。
2、师读第一自然段。提问:从第一自然段中你知道些什么?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1)让学生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生边说师边用彩色粉笔板画先是“一片浅蓝”,接着是“一道红霞”,最后是“彩霞满天”的画面。
(2)引导学生说段意并给画面加小标题。
(3)提问: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象是怎么做的?他的心情怎样?
(4)指导学生看图练习背诵。
六、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生看板图口述日出前天空的变化。
2、师:太阳出来时和太阳出来后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海上日出》这篇课文。
二、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划出描写太阳颜色和形状的词语。同桌说说太阳升起时的颜色和形状。
(1)师:太阳是怎样升起来的呢?引导学生完成幻灯片的填空题,说说用上所填词语的好处,再边读边用动作摸拟太阳上升的动态过程。
这个太阳好像( )似地,( )慢慢地努力( ),到最后,终于( )了云霞,( )了海面,颜色( )。
(2)学生用彩色笔在画纸上画下想象到的画面,并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图画的意思。
(3)学生互相评画,修改,推出代表作贴到黑板。
(4)引导学生看图口述日出时的情景,再次感受日出时颜色美,光线多变化快的壮观。
(5)想像说说当时作者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心情怎样?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女生齐读第4自然段。
(1)提问:太阳在哪里?由于太阳的照射,大海和天空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看课文挂图想像水天一色的画面,体会“伟大、奇观”的意思。
(2)概括说说自然段的大意,并从课文中提炼小标题。
(3)想像说说作者看到这水天一色的奇观时,心情怎样?有感情地读一读,体验画面的美丽。
3、男生齐读第5自然段。
(1)出示幻灯片上的句组让学生品读,比较说说哪一段话的描写更好。
太阳在黑云里发出的光亮,穿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画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走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涂成了紫色或红色。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2)学生讨论说说:当作者看到太阳被黑云挡住时,心情会怎样?太阳冲出重围时云和周围的景物有什么变化?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师相机介绍作者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光明的感情。
(3)说说自然段的主要意思,筛选出小标题。
(4)学生有感情地练读,边读边想像画面,体会“伟大、奇观”的意思。
4、师:看了海上日出的美景,作者有何感受呢?全班齐读,第6自然段。
(1)提问:这是什么句型?句子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2)师出示句子,生选择表达这句话正确意思的句子,在括号里打“√”。
①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
②这就是很伟大的奇观。()
(3)学生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师指导学生读好反问句。
5、师生一起看图口述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情景,加深对“海上日出”的印象。
三、划分段落,概说大意
生独立完成,互相交流,师不作统一划分,只要能说出正确的理由,可有多种划分方法。
四、谈话总结,学习写法。
1、师:今天我们通过品读课文,想象作画,充分感受了海上日出的壮观美景。虽然我们还没看过真正的海上日出,但读了巴金爷爷的这篇文章,就如同亲眼看见了大自然的这一伟大奇观。作者为什么能把日出的景象描绘得如此逼真形象呢?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细心观察,用心感受,用词准确,抓住特点,发挥想像……)
3、鼓励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把在“早晨追踪”活动中观察到的日出景象描写下来。
五、配乐朗读,整体感受。
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音乐,美美地朗读课文,再次感受“海上日出”这一伟大的奇观!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体现新课标中“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理念。《海上日出》是一篇语句优美,描写生动形象的名作,我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去讲解,而是让学生多读、多说,以“读”为主,以“读”代“讲”。通过默读,听录音范读,小组练读,自由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画面,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
此外,我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在课前一星期布置学生开展以“早晨追踪”为名的语文实践活动,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能根据课题理清课文脉络,找到相应小节,并了解游记的一般写法。
2、感知作者抓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正确表达。
3、欣赏描写泰山日出的语句,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
感知作者抓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正确表达。
教学过程:
一、认识泰山,导入课题
(课前播放泰山影像资料)
师:说到中国的名山大川,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五岳”
(出示齐读)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师:说到五岳,人们必然会想到素有五岳独尊、五岳之长之称的泰山。
(出示齐读)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交流
(1)闻名中外
A、你还能想到哪些与之意思相同的词语?(出示)
B、泰山如此有名,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你对它的了解?
泰山的闻名不仅因为它的无限风光,还因为它独特的政治地位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泰山的闻名是因为它无限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早在1987年12月11日,泰山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游览胜地
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使得泰山成为旅游者向往的地方。
带着对泰山新的认识,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句子)
过渡:能够亲自登上泰山,一览泰山美景,那是一件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啊。今天机会来了,我们将共同学习第十七课,一起去——(齐读)登泰山观日出
二、抓住课题,理清文脉
1、师: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两个部分内容(指名说)
请你快速找出相应的小节。
交流:2——6登泰山 7——8观日出
2、师:为了看到泰山之巅云开日出,作者凌晨就开始了登山。(出示)请大家大声地读一读课文第2——6小节,边读边圈出表示时间和地点变化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登山过程的。
3、师:(黑板出示线路图)这是作者登山的部分线路图,我请两位同学根据刚才所圈划的语句完成这幅线路图。(分左右部分,时间、地点)其余同学在书上的空白处试着画一画线路图。
师:从线路图上,你发现登山部分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交流:时间推移地点转换(这就是一种时空转换的写作顺序)
师:这两种写作顺序穿插记叙我们也称之为时空转换顺序,这是游记这种文体写作的一般方法。(板书:游记)
(结合线路图引说登山顺序)
三、深入研读,指导写作
1、师:巍峨含柔媚,清风草木香。(出示)作者在登山的过程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仔细默读第2——6小节,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交流,逐句出示
(1)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山势高)(指名读)
(2)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山势多变)
(3)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云雾美)
(4)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路面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山路险)这山路真似九天银河,让人举步维艰。(指名读)
2、通过学习,你发现这四句话有什么共同点?
(1)这四个句子都是写泰山,但是描写各不相同。你看——出示红色字体,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角度不同,感受就不同
(2)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修辞手法好处就在于能够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但是,同样是比喻,这两个句子,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
出示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有的像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小结:不再是简单的比喻,比喻的同时还写出了云雾的动态美。谁能读好它,读出这种云雾扩展飘动升腾的感觉。
指名读,男女生齐读
3、这真是“白雾横天,飞云遍岭,一片虚幻迷朦”啊。这云雾还像些什么呢?你们看——(出示云雾图片)
你能不能仿照课文,也试着来写一句比喻句,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上两三句或者用上动态描写的手法。
出示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
交流、点评
小结:山的静与云雾的动相映成趣,这真是巍巍泰山多胜景,青山云雾共长天。
4、过渡:作者从凌晨两点半开始登山,到达日观峰,已是7点10分,这漫长而且艰辛的登山之旅,为的就是看到泰山日出啊。
5、(1)出示“泰山日出”图片
师:用一个词语说一说这日出带给你的感受。(壮美蔚为壮观……)
带着这样一种感受,自己先大声地读一读日出的过程并试着完成这样的填空。
(2)填空
(3)从所填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作者抓住颜色的变化,形象地写出了日出前天空的变化。
(4)引读日出时的句子(这里作者抓住的是日出时形状的变化来写的。)
(5)选择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读好它
6、日破云涛万里红,看到日出,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齐读)“啊!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情不自禁”你是怎么理解的?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交流
作者抑制不住的是历经艰辛登上泰山的之后的喜悦,抑制不住的是看到难得一见的泰山日出的激动。带着这样一种心情,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呼喊——(引读)“啊!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
四、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登临了泰山,仰泰山之——(高),览云雾之(美),察山路之(险),观日出之(壮丽)。同时还感受了作者比喻的精妙,动态描写的逼真。这登泰山观日出真是“幽径通天,云雾飘盈,无尽胸臆,冉冉朝阳里。”让我们再读课题,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第十七课登泰山观日出)
《登泰山观日出》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杜甫是我们熟知的一位大师人,他写过一首诗叫《望岳》,一起来念一念其中的这两句。(出示)
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意思就是说,登上了那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杜甫所写的这座山就是泰山(板书:泰山),从杜甫的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了泰山的高大。
生2:我感受到了泰山的雄伟高峻。
生3:我感受到了泰山的高耸入云,它把旁边的山都给比下去了。
师:是啊,泰山被推为五岳之首,五大名山中最高的一座。今天我们就要跟随着作者的步伐登上这座高山去观看那里的日出。(板书完整课题)一起来读课题。
生:登泰山观日出。
师:课题由两个短语构成,中间略作停顿,再来读一读。
生:登泰山观日出。
二、初读课文,感知写作顺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出示默读要求)谁来把要求念一念?
生:(1)依据课题,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然后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你读了这两部分内容之后的感受。(2)这篇课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游记,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篇游记的?用直线划下有关语句。
(生默读课文,思考圈画)
师:先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划分和感受。
生1:1-6小节写了登泰山,读了这个部分,我感到泰山非常的雄伟高大。7-9小节写了观日出,我感受到了日出的变化多端。
生2:我也是这样分的,我感受到泰山的巍峨高大,感受到了日出的壮丽多姿。
师:看来,泰山和泰山日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这篇游记的呢?找到作者的行踪了吗?
生1:我找到的句子有:第二小节,凌晨2时半,我开始登山;第三小节,到了中天门,刚4点半;到达对松亭时,天已微明;7点10分,我终于到达了日观峰。
师:有没有谁要补充的?
生2:到达对松亭之后,作者经过了南天门,最后才达到日观峰的。
师:我们再请个同学来完整地说说,先说时间,再说地点。
生3:凌晨2点半,我开始登山。
师:开始登山,也就是说此时我们在——
生:山脚下。(板书:凌晨2点半 山脚下)
生3:4点半,到了中天门;天微明十分到了对松亭;途经南天门,7点10分,登上了日观峰。(师板书相应时间和地点)
师:发现了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这篇游记的?
生:作者是按照时间和地点的顺序来写的。
师:是啊,作者按照时间、地点的变化顺序写了这篇游记。(板书:时间 地点)
三、研读课文,欣赏美景,感悟写法
(一)研读“登泰山”
师:课文1—6节,作者写了登泰山的整个过程,一路上,在不同的地方他看到了怎样不同的景色呢?默读这几个小节,把作者看到的景物找出来。
(生默读圈画)
生1:在山脚,他看到了整个泰山;在对松亭看到了山势和云海。
(板书:整个泰山 山势、云海)
师:山势就是什么?
生2:就是山的形状。
师:是的,山的样子、形状。那么中天门、南天门这儿呢?
生3:中天门天还黑,作者忙着赶路,所以没有写到景物。在南天门,作者看到山路,也就是有高又窄的石阶。
师:真是好孩子!读书真仔细!中天门一笔带过,是略写;南天门写到的景是石阶,但这一节更多的是在写人。
师:(指板书)作者写景的时候用上了许多优美的句子描绘了“整个泰山、山势、云海还有石阶”,那么让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个地方的美景呢?这里的景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曲线划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批注。
(生朗读课文,并作圈画、批注)
师:和大家来交流分享一下吧。
生1: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一句: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这个句子用上了比喻,把泰山比作成了一堵墙,形象地写出了泰山雄伟高大的特点。(板书:高)
师:发现作者用上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的特点,再找找,句中还有哪些词语也写出了泰山的这个特点?
生2:还有“顶天立地、天有多高、山有多高”这些词语也写出了泰山雄伟高大的特点。
师:(出示夜色中的泰山的画面)看,这就是顶天立地、高耸入云的夜色中的泰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好这个句子。
生:(齐读)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师:继续交流。
生1:我最喜欢的是对松亭的云海: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这句话用上了比喻的手法,把云比做成了棉絮、绸带、浪花,让人感受到了云海壮观美丽的特点。(板书:美)
师:也注意到了修辞手法的运用,那么,这里只用到了比喻吗?
生2:还用上了排比。
师:是啊,三个比喻组成了一个排比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边读边再好好感受一下,对松亭的云海究竟有哪些特点?
生:(齐读)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始于科学的确定学习目标。本教材所在单元的课文都是戏剧。单元学习要求明确提出:阅读剧本,要了解戏剧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展开矛盾、塑造人物形象的,尤其要注意体味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征。课文节选部分虽然只是一个片断,但是情节比较完整。学习这篇戏剧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藉此了解戏剧相关的知识,还可以很好的丰富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深刻了解旧时代的黑暗,从而更加热爱今天的美好生活。结合戏剧特点和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感知课文大意,把握戏剧中主要的矛盾冲突。(教学重点)
2、品读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教学重点及难点)
3、结合时代背景,感受作品“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主题。(教学难点)
创意特点
1、教学设计紧扣学情,化繁为简。虽然课文较长,但整个教学设计我力图通过简明的环节设计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本课教学主要流程为三环节:第一环节——抓矛盾、明剧情,即通过找出戏剧中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让学生了解选剧的情节发展始末,认识话剧的突出特点。第二环节——品语言、析人物,即通过品读人物之间富有个性的对话,把握人物性格,认识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第三环节——知背景、揭主题,即教师通过作者创作意图和戏剧创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曹禺先生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旧社会深刻的控诉。
2、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目标明确。在整个设计中,我力争让学生在方法的引领下理清戏剧情节,在情景的创设中品读人物形象,在背景的穿插中理解作品主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积极主动,饶有兴味的开展语文学习,培养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3、注重创设情境,教师引领示范,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无论是教师的范读,还是作品背景的适时穿插,我时刻注意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能沉入课文,感同身受,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欢,共泪水,真正走入作者的心灵世界,体会作品主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语:戏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戏剧可以让快乐的人怡情乐性、压抑的人宣泄放松、善良的人得到安慰、邪恶的人得到警示。从表现形式的角度可以把戏剧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等。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话剧《日出》,见识人生百态,感受戏剧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作者)
二、抓矛盾明剧情
(一)方法引领
话剧《日出》以20世纪30年代都市生活为背景,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全剧一共四幕,我们学习的是第二幕的节选。虽然是节选,但情节却有着相对的完整性。我们学习的课文又是怎样的剧情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剧情。
为让大家更好的概括,老师教给大家概括的方法:(出示课件)
1、前提:找人物,知身份
戏剧总要靠各种各样的人物表现展开情节,这些人物什么身份、什么关系是了解剧情的前提。所以,解读剧情首先要找出剧中出现的人物,明确他们的身份。
2、关键:读对话,抓矛盾
话剧主要靠对话展开情节,对话中,人与人之间发生了怎样的矛盾冲突,这是我们了解剧情的关键。所谓矛盾冲突就是人与人之间围绕某件事发生的语言、行为等方面的争执与交锋。戏剧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剧本必须要有尖锐的`矛盾冲突。
下面,就请同学们速读全文,根据方法提示,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思考概括剧情。
(二)学生活动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2、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同桌结合,一个人用自己的话简述剧情,另一个人予以补充纠正。
(三)全班交流
教师特别提醒:概括剧情时要语言简洁,情节完整。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出示课件)
《日出》节选剧情:
大丰银行小职员黄省三被银行开除,向银行襄理李石清求情。李石清给不仅拒绝,还让他去拉洋车、要饭、偷东西,甚至是自杀。银行经理潘月亭更加残忍无情的拒绝黄省三并打晕他让茶房王福生拖了出去。
特别强调:
课文写了黄省三和李石清、潘月亭之间三次大的矛盾冲突:
第一次:失业的黄省三向李石清求情遭到拒绝;
第二次:李石清唆使黄省三去拉洋车、要饭、偷东西,甚至让他去自杀;
第三次:潘月亭无情地拒绝黄省三的再三请求。
小结:通过分析,我们认识到话剧主要靠对话展开情节,对话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是我们了解剧情的关键。
三、品语言析人物
(一)分析黄省三(出示课件)
1、读中思考
话剧《日出》中的黄省三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知识分子。面对被银行开除,衣食无助的现实,他只能找上司求情复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黄省三的语言,边读边思考在他在求情过程中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表明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出示课件)
学生思考
2、全班交流
教师点拨:通过黄省三在找李石清、潘月亭求情过程中的语言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出示课件)
黄省三的态度变化:他从苦苦哀求继而到绝望的抗争,最后是尽情的宣泄。
黄省三的性格特点:胆小懦弱、逆来顺受、本分老实。
小结:可见,黄省三的态度变化彰显在其极具个性化的语言中,这说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也是戏剧中独具一格的要素。
3、再读体会
(1)黄省三个性化的语言中,集中抒发他内心怨恨的内容更能打动人心。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对应的语段。
学生发言,老师明确:“好,我起来,我起来,你们不用打我!……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
(2)怎样读,才能宣泄出人物内心的怨恨呢?下面老师选读示范其中的内容,请同学们认真听读把握。
老师范读“五年哪!……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注意突出语调的高低变化,重音以及节奏的快慢读出黄省三宣泄的无奈绝望。
(3)下面请同学们在听读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的朗读,为便于情感的抒发,请大家全体起立自由朗读,并按照舞台提示边读边加上态势语。
学生自由朗读。
(4)下面找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后师生点评。
(二)分析李石清、潘月亭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深刻感受到个性化语言的魅力。戏剧中矛盾冲突的另一方李石清、潘月亭又是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继续结合他们个性化的语言来分析人物性格,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学生思考,全班交流。教师强调仍然要通过语调的变化,声音的起伏,节奏的快慢去读出上层社会人物的无情残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
师点拨总结。(出示课件)
李石清——冷酷无情、阴险卑劣;潘月亭——唯利是图、凶狠残忍
小结:通过戏剧中颇具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我们认识了黄省三的胆小懦弱、逆来顺受和老实本分,也体会到了李石清、潘月亭的唯利是图和冷酷残忍,可见话剧正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为我们展示出世间美丑,人间百态。
四、知背景揭主题
(一)探究主题
1、黄省三悲剧性的命运让我们唏嘘不已,李石清、潘月亭的恶言恶语更让我们为之切齿。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黄省三悲剧性的命运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答案。(出示课件)
学生思考。
2、全班交流
教师点拨。(出示课件)
原因一:身后无人撑腰;
原因二:“做事凭心”,不懂投机钻营,更不会溜须拍马。
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世界不是替你这样的人预备的”,这足以说明以黄省三为代表的勤奋肯干、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知识分子以及千千万万旧时代、旧社会的老百姓在现实中面对上层社会的疯狂压榨剥削是没有活路的。可见,课文虽然只是节选了全剧一个片段,出场人物不多,但结构完整,情节紧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相关背景知识介绍(出示课件)
1、《日出》题记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理解: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2、《日出》简介
话剧《日出》以20世纪30年代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全剧以交际花陈白露和聚集在她周围的各种人物的活动为线索,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展现出上层社会的腐朽堕落、尔虞我诈与下层社会的饥寒交迫、痛苦挣扎,无情地批判了旧中国那种“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极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它称得上是当时中国都市社会的一面镜子。
师引导学生认识:本文不足者:黄省三;有余者:李石清、潘月亭。(板书:损不足以奉有余,不足者—黄省三;有余者—李石清、潘月亭)
可见,话剧《日出》暴露了上个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社会都市生活的黑暗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
3、欣赏视频
《日出》以它尖锐的矛盾冲突、个性化的语言、深刻的主题、鲜明的人物形象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备受读者喜爱,多年来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长演不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其中的精彩片段,进一步感受作品深刻的主题。(播放视频)
视频欣赏。
在悲凉的音乐声中教师补充《日出》剧情:小职员黄省三被开除后,走投无路毒死了自己的孩子,自尽被救后发了疯。而在第四幕中李石清则被潘月亭无情的解雇,成为了又一个黄省三。这些,无不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4、了解曹禺
《日出》剧作者曹禺先生以其经典的创作震动了30年代的文坛,奠定了他在整个话剧史上的地位。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曹禺先生。
曹禺,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原名万家宝,字个石,祖籍湖北潜江。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话剧《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
五、课堂总结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剧是生活的镜子,是浓缩的人生。课下,大家可以1、阅读《日出》全文。2、阅读曹禺先生的成名作《雷雨》。3、编排《日出》课本剧。相信在阅读实践中大家会更深刻的了解戏剧、感受多味人生。
附板书:
日出
曹禺
不足者:黄省三;损不足以奉有余;有余者:李石清、潘月亭。
教学目标
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手段
借助图片、投影、电脑等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观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海上日出》,随着作家巴金的描写,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分别观察图画1和图画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从课文中把描写太阳升起景象的部分找出来。
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全班评议,正音。
小黑板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注意“范”、“辨”、“扩”。
三、讲读课文。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想:“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这天“我”早上起来看日出,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出示图1,指导观察:按从天空到太阳再到海面的顺序观察,然后说说。
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一刹那间的景象。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图画没有也不可能把过程表现出来。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全班边听边想象
再看图,结合图来自由读课文,并理解词语“水天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默读第三自然段。
太阳是怎样出来的?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请具体描述太阳升起的全过程,说说你读懂了哪句话。
出示练习:按课文填空,想象一下句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并说说用上所填词语的好处。
A太阳像()似的,漫漫儿,()地,()向上升。
B到了最后,它终于()云霄,完全(),颜色()。
朗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两段描写的景色。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四、作业
朗读课文。
抄写课后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二、三自然段。
快速阅读课文,说说二、三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二、讲读四、五自然段。
在有云的情况下,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图,指导观察:注意观察天上的云,太阳在什么地方,由于阳光的作用,云有什么变化。观察后说说。
云薄时的日出是怎样的?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一段讲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云厚时的日出又是怎样的?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出示课件,理解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太阳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的景象,还有太阳从云里出来后,太阳、云和海水呈现的景象。学生看看、读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三、出示练习: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填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换词比较“镶”“透”“染”,说说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朗读四、五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四、讲读第六自然段。
自由读,理解“奇观”的意思。
这伟大的奇观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前边讲到的海上日出雄奇、壮丽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使这种思想感情更加强烈。)
练习朗读全文,试着背诵课文。
指导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五、总结:
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背诵课文。
听写生字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书面造句。
做一课一练。
预习《燕子》。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作者描绘的海上日出的美景中感受大自然的壮美。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知识目标:
在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注意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借助画面理解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
教学难点:
引导雪生凭借图片或课件结合文字描述,展开现象,去感受日出时的壮观景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了解《日出》,激发浓浓的趣。
导入语:同学们,您们细心地观察过日出吗?“日出江花红胜火”,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日出就意味着新生、意味着希望、意味着光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著名的描写日出的美文,它是由我国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在年青时写的一篇文章。谁能把了解到的巴金爷爷的情况,与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交流介绍巴金的资料和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即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阅读兴趣,又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整体感知,享受《日出》,体验文章的美。
1、这篇课文很美,下面老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耳朵静静地倾听课文朗诵用心来感受日出的壮美。
2、你们能读出日出的美吗?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教师在屏幕上出示容易读错的生字和有必要和大家一起来解释的新词,大家阅读时重点注意)。
3、谁能说说作者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景象?(引导得出:课文中写了在天气晴朗时看到的日出景象和有云时看到的景象。)课文哪些内容分别作了介绍?
4、提问:读了课文,有什么地方是自己不明白的?(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来读课文,共同解决这些疑问。
三、解读释疑,研读《日出》,领悟深深的意。
1、通过细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写了天气晴朗时和有云时的日出景象,那么这两种景象你更喜欢哪一种?(指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结合两幅彩图来分析认识。)
2、谁能找出描写精彩的句子读一读?(全班交流,鼓励大家起来用自己所理解的情况充满感情地来朗读,感受语言的美。)
3、播放日出的录象片段,仔细观察和自己想象的日出景像有什么不同。(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日出的直观感受,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4、下面,我们重点来研读用动态描写来写日出的美和日出时有云的情况下出现的奇观。
(投影出以下句子,引导学生在感受的同时评讲句子的准确性和形象性。
(1)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引导探究:从天空是一片浅蓝到出现红霞,这一变化非常迅速,只在一“转眼间”;“红霞”给蓝色的天空、大海抹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既体现了海上日出的特色,又将这幅壮观的画面无限延伸,让人感到视野开阔、心旷神怡。)
(2)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引导探究: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红霞慢慢布满了蓝色的天空;渐渐焕发出光彩;天空的霞光映在海水中,海天相接,绚丽壮观。)
(3)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引导探究:这句话先将太阳升起的过程形象地比作“负着”“重担”,又用“慢慢”、“一纵一纵”、 “使劲儿”具体描述如何上升,具体的动态又和负着重担的感觉极吻合,强调了上升的缓慢和吃力。)
(4)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引导探究:可结合上句太阳升起时的艰难来理解:太阳尽管很吃力,可仍然不懈地努力上升,一旦冲出海面便发出夺目的光芒。读这句话时语速稍快,在“刹那”、“夺目”、“突然”三个词上要加重语气。)
5、教师小结:正是通过这些准确生动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日出的壮观美景;让我们来共同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比一比,谁能把课文中最美的句子背诵下来。
四、交流体验,探究《日出》,感悟殷殷的情。
过渡语:到这个时候,大家对课文后面所说的日出是“伟大的奇观”都有了了解了吧,谁能想想说说,巴金爷爷写这篇文字所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小结感受:课文主要讲了巴金爷爷在海上看日出时的事情,日出是那样的美丽壮观。)
1、谁能说说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说说日出能代表什么?(设想答案为:日出是代表着希望、日出代表新生,日出代表我们同学们,像早上的太阳,朝气蓬勃地生长着……
总结语:日出是代表着希望、日出代表新生……希望大家将来都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2、简单处理课文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鉴赏课文,结合《日出》,品味语言的美。、让我们再一次来朗读品味课文,和巴金爷爷一起来看日出的壮观美景吧!(可以配上音乐,舒缓课堂的气氛。)
板书设计:
海上日出
晴朗时
有云时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天鹅的故事教学设计范文
人教版第九册夕照观潮教学设计
烤鸭教学设计范文
关于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天鹅的故事教学设计范文
人教版第九册夕照观潮教学设计
烤鸭教学设计范文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版国标第五册数学两篇)
重庆高考排名142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17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229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13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沈阳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山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云南高考排名449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956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91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文山学院和韶关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海南高考排名40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沈阳科技学院和广州软件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重庆交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4385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财贸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青海高考排名168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246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皖西学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景阳冈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方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练习6教学设计
春潮教学设计
关于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钟面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小学英语你的好朋友是谁教学设计
三年级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优秀模板
小青蛙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火烧云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定语从句教学设计
不!是乐谱错了教学设计模板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