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学设计

孙小飞老师

童趣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诵读文言文。掌握一些基本词语的解释。

  2.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发掘自己的想象力。

  [教学设想]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所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是有新鲜感的,再加上文章趣味盎然,可以说是一篇很好的教学材料。因此要尽量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老师则尽量少将、精讲,把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读、写、说、讲、思、听。从课堂中体会想象的乐趣。

  [教学过程 ]

  一 简介作者及《浮生六记》

  二 初读课文

  1 以各种形式为载体,指导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文意自现。

  2 参考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内容,并且把它形成文字,读给大家听。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纠正比较大的错误,对一些文言现象做必要的说明。

  三 再读课文

  1 作者的“趣”从何来?

  “物外”之趣、心之所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丰富的想象力

  2 这个孩子的想象力从何而来呢?他与其他的小孩子有什么不同?

  3 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吗?请与大家一起分享。

  四 试背课文,课内完成背诵

  五 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发挥想象力,告诉我们你在乐曲中听到了什么?

  六 推荐刊物《科幻世界》

童趣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表演《摇船调》,感悟谜语的乐趣,课后收集更多的谜语进行民间文化交流。

  2.猜谜活动交流。

  3.单元小结。

  教学重难点:

  1. 感悟谜语的乐趣。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1.由《猜调》导入:一问一答的歌曲上节课我们学了《猜调》,今天我们再唱一首这样的一问一答歌曲。

  2.聆听(录音)范唱。要求:能听出问什么?怎样回答?

  3.再听范唱。要求:能感悟到“摇船”的感觉吗?如当你有感觉时,请用摇船的动作为歌曲伴随律动。

  4.用投影或幻灯打出歌谱(也可抄成歌片),让学生边听录音边做摇船动作边看歌谱,反应快的学生可以随录音轻声哼。

  5.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分男女声(或小组)试唱歌曲。教师从中获取反馈,纠正个别乐句的错误,如第3、4小节的一字多音,附点节奏等。

  6.各人自学歌曲并设计表演。

  7.各组排列成船形(四组4条船)教师手执口风琴到各组轮流伴奏(不带旋律,曲谱见课本),全班学生随教师的口风琴伴奏边唱边观察各组的表演(即兴)。教师到哪一组中间,该组就边唱边表演,各组唱一段歌词即间→答→问答。师生评价。

  8.学生学习口风琴伴奏:

  (1)找到G音及G=1,并顺次找到“1 2 3 5”四个音。

  (2)学奏伴奏谱8小节。

  (3)在教师弹奏钢琴的旋律下,学生吹伴奏。

  (4)学习最后4小节口风琴伴奏。

  9.两组为一歌队,一问一答(表演、伴奏,均由队员自己承担)。

  10.评价小结。

  11.猜谜语活动

  ⑴各人把上节课后收集到的谜语进行交流。

  ⑵修改收集到的谜语。

  ⑶为《摇船调》编创新的歌词。

  ⑷演唱创作新的歌词的《摇船调》,并进行表演。

  ⑸单元小结:音乐与人的关系给我们带来童趣、乐趣。

  12.教学小结。

童趣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童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时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人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七年级学生又刚接触文言文,因此,本课教学应当把朗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印发资料指导)进行朗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课堂上教师激趣引导,让学生在读中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体会物外之趣,再联系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想像,感受童趣,体验人生,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设想: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为此,教学中拟从课前预习、课堂介入、拓展延伸、课外活动等环节进行设计。自主性学习最看重课前预习。因此,课前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以及朗读的方法技巧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课堂介入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成果的展示以及对课文内容等的进一步讨论探究的过程,拟采用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以及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拓展延伸,就是通过拓展,让语文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锻造学生思维的强度等等。本课的拓展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讲述自己的童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复习、巩固、提高。拟从读、写方面加以训练开展活动。

  (说明: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在设计上应特别重视课前预习训练,把课内、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文本对话。)

  基于以上分析和设想,我的设计是:

  教学目标 :

  1、 朗读以至背诵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利用文下注释、工具书,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复述内容大意。

  3、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 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 竞赛法 自主学习法 讨论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准备:

  1、教师印发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的资料给学生。

  2、教师以资料的形式提供本文的朗读节奏、停顿。要求学生课前反复自主朗读,尽量读出语气。

  3、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幻灯展示几幅童趣图——捉蝉、捕鸟、打陀螺,教师谈话引入。

  (说明:图像可以创设情景,为课堂注入活力,进一步激发兴趣,创造阅读期待。)

  二、简介作者。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简介作者,教师再补充。(说明:学生根据注释介绍,教师补充,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结合起来。)

  三、课堂介入。

  1、朗读竞赛。

  ①学生与老师竞赛。课文共四段,分别指一名学生与老师进行朗读竞赛,其他同学当评委,要求从音准、节奏、语气对老师和学生朗读的情况加以评价。

  ②学生评委评价,教师总结强调字音、节奏、语气。

  ③学生齐读课文。

  (说明:竞赛的形式,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让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敢说话、说真话的习惯;与老师竞赛,其实是教师在进行朗读的示范。)

  2、抢答赛。(落实文言词语)

  ①幻灯逐一出示词语让学生抢答解释。

  第一组词语:细、察、昂、首、项、果、林、兴、方、鞭、驱。

  第二组词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②学生根据各组抢答次数和正误情况,评价那组好。

  ③教师补充,引导学生看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强调解释词语的方法:加字,换字,讲述大意等。

  (说明:在抢答中再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教师再进行方法的指导,这样既注重过程,又重视方法。)

  3、擂台赛(落实课文的内容大意)

  ①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用五分钟的时间再次朗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尝试复述内容大意。

  ②以打擂台的形式学生复述(每人一段)。

  ③学生对复述情况用掌声的多少来评价,教师强调总结。

  (说明: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翻译,不求字字落实,基本原则是为他们创造主动求知的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

  4、合作探究。

  幻灯出示问题,要求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然后六人一组进行讨论探究,最后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问题:①、文中写了哪几件事?作者从中获得了什么“物外之趣”?

  ②、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说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5、学生自由朗读,进行背诵训练,教师巡视指导。(说明:通过自由朗读,进行背诵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加深感悟。)

  四、拓展延伸。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像,口头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

  (说明:拓展延伸,把课堂与课外、语文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体味人生,同时也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五、课外活动。

  1、背诵课文。

  2、写作:《我的童年趣事》

童趣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能正确翻译并领会课文大意。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朗读,疏通并领会课文大意。

  2、积累重点词语,学习古文翻译的方法。

  3、感悟“物外之趣”,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象,获得生活乐趣。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节奏欢快;童年是一首诗,浪漫多彩;童年是海边的贝壳,五色斑斓。想起童年,每个人的心中都是甜蜜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分钟,把自己心中最美的那一段童年与大家分享一下。请一学生讲讲。

  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三、译读激趣:1.简介作者、作品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2.一读(指名4生读),读准字音。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 土砾(lì) 壑(hè) 庞(páng)然大物 虾(há)蟆(ma)3.二读(齐声读),读得流畅(1)在正音的基础上,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与语调(2)全班齐读,力求读得流畅。4.三读(译读),读懂文意。(1)合作探究:采取“小合作+大合作”的办法。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每个小组合力翻译一段,要注意三点: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 ②你是怎样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 ③你还什么问题?(2)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3)小组接龙翻译(组内接龙)。教师巧妙点拨,进行组间交流。(4)教师引导之后总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是:加字法、换词法、推断法、查注释法等。5.四读(放声读),读好停顿,体会情感。 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方法:和语意语言结构一致;虚词放开头领起下文的。如: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教师抽查重点字词的翻译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中“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

  三、问题探究: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3、其实文中所写的都是很平常的事物,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这么有趣而奇特呢?

  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作者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赋予了自然景物新的形象。 四、体验与反思:1、本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请谈谈你的感受。

  (提示: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

  五、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以“童趣”为题,写一篇小短文,突出“童趣”。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的能力。

童趣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歌曲,学生能够感受一年四季的欢乐景象,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创编活动,能够提升实践及创造能力。

  【知识与技能】

  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处理好歌曲中的力度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

  处理好歌曲中的力度变化。

  三、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组织活动,学生说说“我最喜欢的的季节”。(学生自由发言并说明理由)

  2.教师总结:从大家的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一年四季都充满了无限的乐趣,今天就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去四季中寻找童年的乐趣吧!引出课题《四季童趣》。

  (二)感知歌曲

  1.初听歌曲,整体感知

  播放歌曲,请学生完整聆听,设置提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天真、活泼地)

  2.复听歌曲,剖析内容

  (1)再次聆听,思考:“歌曲中讲述了小朋友在四季中分别干了什么?”(春天—放风筝;夏天——捉小鱼;秋天——摘苹果;冬天——滑雪橇)

  (2)引导: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呢?(四季充满乐趣,生活无限美好)

  3.教师范唱,解决难点

  (1)教师范唱,引导学生观察:谱面有什么特点?(有很多休止符和力度记号)

  (2)追问:细心的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老师是怎样将力度记号表现出来的呢?(时强时弱)让我们带着节奏朗读歌词体会休止符的作用。(更加充满趣味性)

  4.学唱旋律,把握力度

  教师弹琴,学生随琴模唱旋律,尝试表现出歌曲中的力度变化。

  5.教师弹琴,完整演唱

  (1)教师弹奏伴奏,学生加词齐唱歌曲。

  (2)分成四组,每组唱一个季节,再次感受四季的乐趣。

  (三)巩固提升

  分发乐器,以小组为单位尝试为歌曲中色块处的旋律编配伴奏,并推选代表上台展示。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收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性评价及情感升华,再次感受四季的乐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2.作业:画出一幅你最喜欢的季节美景图。

  五、板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3、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4、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

  藐(miǎo) 项为之强(jiàng) 鹤唳(lì) 怡(yí)然

  凹凸(āo tū) 为壑(hè) 癞(lài)虾蟆

  2、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三、探究阅读

  1、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2、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粗词的意思。

  ⑴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⑵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⑶ 以丛草为林(树林)

  ⑷ 兴正浓(兴趣)

  ⑸ 方出神(正)

  ⑹ 驱之别院(赶、驱逐)

  ⑺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⑻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⑼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的动物。

  ⑽ 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3、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⑴ 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⑵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⑶ 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① 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③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四、作业

  1、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2、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一、研读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3、学生思考:

  ⑴ 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⑵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⑶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体验与反思

  1、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讨论

  问题1: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要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3、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三、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

  如:1、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

  2、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

  3、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四、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得到一点启示:对初一学生而言,文言词汇的积累和文言翻译这一环节还是尤为重要的。我深知古文言文教学定要与时俱进,但一篇文章如果你连它怎么翻译都一点搞不懂的话,那其它的什么理解分析就更谈不上了,因为古言文不像现代大那么简明易懂,掌握翻译方法还是必要的,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过程申我应该在这方面下点功夫。就《童趣》这篇课文的翻译而言,针对学生对古言文翻译一无所知的情况,有必要详细讲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比如换字,加字这样的翻译方法,应该从大中多举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原来文言文的翻译并没有想象中的难,文言文跟现代汉语联系还是很密切的,这样学生就能树立信心,培养对文吉文的兴趣。另外对重点字词的翻译也应当详细讲解,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此外,我觉得上课时应显示出十足的激情和豪情,要让自已先热情饱满,语调抑扬顿挫,表情丰富,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灵动,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

  针对以上种种情况,我觉得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逐步探索与改进,在反思中醒悟,在醒悟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让自已的语文课扎实而又灵动,让学生都能热爱语文,热爱文学。

童趣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熟练朗读文言文,把握正确的语气、语调,并进而读通文句;

  2、感受物外之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

  重点:准确朗读,读通文句,感受物外之趣。

  难点:背诵课文,读懂文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课文序言导入课文讲述,板书课题及作者姓名,简介之:

  1、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分钟。

  三、一生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难读字音:

  zhì miǎo nǐ jiāng lì yí lì hè páng

  童稚 藐小 拟 强 唳 怡 砾 壑 庞

  四、齐读课文,教师指出注意点(句读、字音等)。

  五、学生自读课文五分钟,要求读通课文。

  六、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1、请简要描述这张插图的内容。

  2、画中的少年是谁?画中的白鹤是真的吗?这些白鹤实际上是什么?

  3、蚊子为什么会变成白鹤? 4、“飞蚊成鹤”,表现了少年时期的“我”的什么特点?

  5、用文中的语言概括“我”这样做的好处?

  6、“我”为什么能获得“物外之趣”(自身具备什么条件)?

  7、文中除了“飞蚊成鹤”之处,还写到了什么“物外之趣”(即把什么看作什么)?

  8、为什么“我”“呀然一惊”?文中的庞然大物指什么?

  9、“我”为什么要打癞蛤蟆并“驱之别院”?

  七、师生共同合作,解答上述问题,了解全文大意。

  八、集体朗读课文,请一学生简述故事内容。

  九、小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1、在自己的本子上翻译全文;

  2、熟读全文,背诵全文。

童趣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了解各层大意,复述课文并当堂成诵。

  2、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学习并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象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作者作品简介

  沈复,中国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擅长诗画、散文。

  《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三、文言文导学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和现代汉语都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两者同源而异流,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我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很多事情。文言文中的很多词汇、语汇,至今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

  3、学号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而是要自己用心领会,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把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律,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四、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并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2、再听范读(可小声跟读):注意朗读要求,理清文章层次。

  3、男、女生比赛读。

  4、学生齐读:要求能够复述文章大意。

  5、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6、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例如: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2、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7、更高的朗读要求:整体平缓

  平稳——字字珠玑

  舒缓——疏通词句承接

  从容——给读者以思索的空间

  深沉——达到探幽发微的目的

  8、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词句。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五、看图讲文章大意

  本文具体叙述了作者幼时的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把“”想象成“”。第二件趣事是把“”想象成“”。第三件趣事是观看的情景。

  作者把这份乐趣称之为“”。

  字词学习

  1、老师一边范读,一边明示句子层次,让学生正确把握句中停顿。学生可同时提问,回答中插入文言文的一些语法知识,如通假字、词性活用、语序等。

  明察;藐小;鹤唳。凹凸;土砾;丘壑;癞虾蟆

  2、文中代词指示的事物。

  3、字同意不同的字:

  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观(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

  之:见藐小之物(的,结构助词);昂首观之(指“夏蚊”,代词)

  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当作);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4、沿用至今的成语:

  明察秋毫——原来形容视力极佳,目光敏锐,连极其细小的东西都看得一清二楚,后来形容人很精明,能够洞察事理。(同义词:火眼金睛、洞察一切,反义词:茫然不解、蒙昧无知)

  夏蚊成雷——夏天的时候,成群文字的叫声就像雷声一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听到风声和鹤鸣都害怕,看见一草一木都像是追兵。形容几段惊恐疑惧,或者妄自惊扰。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课后)。

  怡然自得——形容心满意足、十分愉快的样子。(同义词:怡然自乐,反义词:黯然伤神)

  庞然大物——庞然,高而大的样子。指形体、体积很巨大的东西。仙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虚弱的东西。(同义词:硕大无朋,反义词:秋毫之末)

  六、分析课文、疏通文意

  边翻译边分析;然后总结翻译技巧:1、加字;2、换字。

  1、必细察其纹理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果如鹤唳云端。

  4、以丛草为林。

  5、兴正浓

  6、方出神

  7、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七、布置作业

  1、抄写黑板上的生字词、课文及注释。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培养文言文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感悟“物外之趣”。

  一、检查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研读欣赏

  (一)教师导学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分析2、3、4段,思考一下: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外,还要有丰富的想象,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3、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4、那么,作者是怎样想象的?

  由自然景物→新形象→心情(乐趣)→物外之趣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三、看图复述课文或背诵课文(多媒体展示)

  四、合作探讨,各抒己见

  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趣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出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象。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象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的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六、课后作业

  1、你有没有和作者同样的经历?给大家谈谈你的童年趣事。

  2、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抄录在语文学习本上。

童趣教学设计9

  《童趣》(人教版语文教材七上第一单元)是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遇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以后文言文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如何打响这第一炮?教学中,我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从读、练两方面入手,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一、趣读

  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关键。但许多学生往往因为对文言文畏难或不感兴趣而不愿意多读,所以我首先着眼于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在趣字上下功夫。如在教读《童趣》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师生二人转:

  读文时,我只读出句子的开头一个字或几个字,然后让学生读出这句话中余下的字。这样,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形成以下的朗读格式:

  余忆(注:教师读,下同)童稚时(注:学生读,下同),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文白夹杂读:

  对每句话,我有选择的用白话文说出意思,然后让学生用书上的文言相接,形成以下的朗读格式:

  我回忆童稚时,能够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看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因此时常有物外之趣。夏天蚊虫的鸣叫声像闷雷一样,我私下把他们比作群鹤舞于空中,心理这样想着,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我抬头观看蚊子,项为之强。有时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让它们冲烟而飞鸣,把这当作青云白鹤观,果然就像鹤唳云端,为此我怡然称快。我常常在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下身子,让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细视,把丛草当作林,把虫蚁当作兽,把土砾凸者当作丘,凹者当作壑,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天,我看见二虫斗草间,看的正入迷,忽然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只见它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当时我年幼,看的正出神,不觉呀然一惊。待我神定,捉住癞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对于以上的两种方法,由于学生以前没有这样读的经历,所以感到非常有趣而且轻松愉悦,读的也就格外卖力。两三遍之后,我让学生合上书本,我提示开头的一个字或几个字,学生很快就说出了后面的句子。然后再让学生两两组合,自由练读,不一会就有多半的学生会背诵了。

  二、趣练

  以前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都是教师逐字逐句的讲析,告诉学生那些文言词是重点,什么意思,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如何转变这种方式,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呢?我在教学《童趣》时,采用了以下步骤,效果极好。

  1、明确目标,

  让学生学有方向。在学习之前,我先告诉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 熟练诵读,按要求背诵,增加积累。

  ⑵ 理解文言实词,促进课文内容的理解。

  ⑶ 理解、翻译好文句。

  ⑷ 全面理解,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2、分组学习,实现兵教兵:

  首先,我把学生平均分成五个小组,每组七人,然后每组选定一个组长,负责对本组的七名同学的学习进行监督和管理。

  其次,我让各组的成员之间进行合作、讨论、交流,要求每个成员都能够熟练地完成以上四个方面的学习。最后,我要求成员之间进行互查互帮,共同提高。

  3、成果展示,落实学习效果:

  在小组自学的基础上,我采用两个随机的方式让学生到黑板展示自学的成果:

  ⑴ 我随机到各组抽取学生。

  ⑵ 学生到我这儿随机抽取事先准备好的试题。

  学生事先明确了学习的目标,避免了盲目,学习有了盼头。分组学习时,学生互查互帮,人人都主动参与,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习有了劲头。成果展示时,学生人人踊跃,个个争先,偿到了学习的甜头。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讲的极少极少,但效果却极其显著,也使我受益匪浅。

童趣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

  录音机、投影仪。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儿歌唱道(教师唱):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鸣──。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仪或彩屏显示。

  1、检查预习,让学生试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

  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粗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⑴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⑵故时有物外之趣。

  故:所以。

  ⑶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私:暗自、暗暗地。

  ⑷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⑸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

  ⑹果如鹤唳云端。

  唳:鸟鸣。

  ⑺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丘:山丘。壑,山沟。

  ⑻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抽打。

  ⑼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之:的。

  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⑽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于:在。

  ⑾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之:指蚊子。

  ⑿徐喷以烟。

  以:用。

  ⒀使之冲烟而飞鸣。

  之:蚊子。

  ⒁蹲其身,使与台齐。

  其:自己。

  ⒂以草为林。

  以:把。

  ⒃神游其中。

  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⒄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被。

  ⒅驱之别院。

  之:它。指癞蛤蟆。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⑵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⑶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⑷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⑸作/青云白鹤/观。

  ⑹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⑺蹲其身,使/与台齐。

  ⑻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⑴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提示: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⑵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提示: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⑶蹲其身,使与台齐。

  提示: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提示:(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⑸见二虫斗草间。

  提示:(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⑹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提示: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研读欣赏

  1、教师导学:

  ⑴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⑵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

  ①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②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③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2、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⑴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⑵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板书或彩屏显示(主要列举前两件事):

  自然景物思维方式新的形象物外之趣夏蚊成雷联想和想像群鹤舞空怡然称快草丛、虫蚊、土砾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癞始蟆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三、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提示: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参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3、不忍心。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点评】

  本教学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对学生详情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了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比较恰当的,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以学生自学为主,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同时,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教学目标设置合理,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对教材钻研得比较深入。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课时安排合理。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可以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值得重视的是,本教学案依据教材本身的因素,把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以至创造力放在比较突出位置,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教育。

  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和创造之美,突出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本教学案还注意到尊重学生于对所学内容的独特感受,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培养学生延伸思维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童趣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①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象,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象,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难点:

  ①指导学生掌握诵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②培养学生丰富想象、联想能力以及仔细观察并表现生活细节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法2讨论交流法3质疑法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趣”。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童年》是啊,童年就像一首歌,有着轻快优美的旋律,“充满着幻想和好奇的童年生活,真的如阳光般灿烂”,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也有属于自己的“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清代作家沈复的童年趣事吧!

  二、读“趣”

  第一遍,听读——听录音;

  第二遍,领读——正确地掌握停顿;

  第三遍,跟读——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用充满童真的语调)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yí)然,凹凸(āotū),为壑(hè),癞(lài)虾蟆

  ☆学法指导——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比如“项为之强、明察秋毫”

  三、析“趣”

  1、合作疏通文意。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④以丛草为林(把……当作)

  ⑤项为之强(脖子、颈)

  ⑥兴正浓(兴趣)

  ⑦方出神(正)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驱之别院(赶、驱逐)

  4、小结

  作者围绕“物外之趣”,写了童年时的三件趣事,表明他观察非常细致,有着丰富的想像力。

  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继续析“趣”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2、.第一件是把夏蚊看作群鹤,“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怡然称快”。(拟蚊成鹤)

  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作大自然;(神游“山林”

  第三件,把癞蛤蟆看作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怜虫惩蟆)

  三、赏“趣”:

  三件趣事中,你最喜欢那一件?为什么?

  四、悟“趣”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思考: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象,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五、联“趣”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象,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说说(写写)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象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完成印发的练习题。

  7、板书设计

  仔细观察

  善于联想

  想象丰富

  热爱自然

  保持童心

童趣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2、体会作者的观察想象,发展自主想象能力。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内引生活,激趣导入

  以猜谜的方式内引生活,调动经验,缩小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散读,初步把握:

  要求在对照注释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2、学生试读,师生评价:

  学生尝试在初步了解基础上读清文句节奏句读。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感知文章的情味并基本会意。

  4、师生齐读,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文章:写了“我”儿时的那几件事?

  (“物外之趣”三件事:一、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二、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三、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进一步研读课文。

  2、对小组间提出的疑问等进行互动解读。

  四、体验升华,拓展延伸

  学生根据自身体验畅谈,体验迁移,内化学习成果。

  1、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说理由。

  2、在文句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说想象。

  3、通过联想想象,感知“物外之趣”,说发现。

  4、交流类似的经验、乐趣,说感受。

  5、拓展文本,朗读、讨论、体会成年人的“童心”“诗意”。

  五、总结激励 ,结束全文

  1、在学习的基础上吟诵读背。

  2、收束教学,鼓励总结。

童趣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和表演,体验与本课主题童趣相关的音乐内容,感受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2、能在音乐实践中编创适当的歌词,表现歌曲。

  3、能用线条、点表示自己听到的`音乐。

  4、能准确地按节奏拍击,边唱歌边做拍手游戏。

  教学内容

  聆听《玩具交响曲》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第一乐章。引导学生体会乐曲活泼、有趣、快乐的音乐情绪。

  2、复听乐曲,试着让学生说出音乐中有哪些特殊的声音,在听到乐曲中模仿鸟儿的叫声用手势表示出来。

  3、听着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或模仿敲击某种乐器。

  教材分析:

  歌曲《打花巴掌》

  《打花巴掌》是一首说唱风格的北京儿歌。歌曲为2/4拍,一段体。

  4.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蜗牛与黄鹂鸟)是一首民族特色浓郁的港台歌曲。由陈弘文作词、林建昌作曲。采用2/4拍,五声徵调式,一段体结构。

  第一节5-2

  内容:歌曲:《打花巴掌》

  重难点:

  1、通过聆听和表演,体验与本课主题童趣相关的音乐内容,感受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准备:琴录音机

  过程: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二新课教学

  (1)完整地听歌曲范唱,第二遍提示学生拍击节拍,随着歌曲准确地轻轻地拍击。

  (2)说一说歌曲唱出了什么内容?你听到了什么?简短地叙述歌曲内容。

  (3)听范唱录音,轻声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4)随录音填唱歌词。

  (5)分小组演唱,比一比哪一组歌儿学的快。

  (6)学生之间展开评价,找出不足。

  (7)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学生讨论。

  第二节6-1

  内容:歌曲:《蜗牛与黄鹂鸟》;聆听《玩具交响曲》

  重难点: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复习柯尔文手势。

  3、复习歌曲。

  二、基本部分:

  1、表演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1)结合歌曲《蜗牛与黄鹂鸟》安排好一个参与歌曲表现的练习,教师可提示学生在歌中哪几处比较合适。

  (2)分组演唱,请一名同学,试一试演唱好。

  (3)选择出最合适的一种方法完整地演唱。

  (4)结合歌曲提示学生

  2、编创与活动:

  (1)、可分小组处理成有一定力度变化,可表现各种情绪的。

  (2)、分小组设计,并表演给大家看。

  三、结束部分:

  小结。

  第三节课时:6-2

  内容:歌曲:《蜗牛与黄鹂鸟》,聆听《出发》

  重难点:准确地读出带词的节奏。能够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歌曲。

  教学准备: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复习柯尔文手势。

  3、复习歌曲。

  二、基本部分:

  1、表演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1)结合歌曲《蜗牛与黄鹂鸟》安排好一个参与歌曲表现的练习,教师可提示学生在歌中哪几处比较合适。

  (2)分组演唱,请一名同学,试一试演唱好。

  (3)选择出最合适的一种方法完整地演唱。

  (4)结合歌曲提示学生

  2、编创与活动:

  (1)、可分小组处理成有一定力度变化,可表现各种情绪的。

  (2)、分小组设计,并表演给大家看。

  三、聆听《出发》

  1、完整地聆听第一乐章。引导学生体会乐曲活泼、有趣、快乐的音乐情绪。

  2、复听乐曲,试着让学生说出音乐中有哪些特殊的声音,在听到乐曲中模仿鸟儿的叫声用手势表示出来。

  3、听着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或模仿敲击某种乐器。

  三、结束部分:

  小结。

  教学回顾:

童趣教学设计14

  【设计思路】

  《童趣》一文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且篇幅相对较长,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教学设计上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本文作者童年之趣,不让学生探究过难、过深的问题,就不至于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畏惧心理,从而让学生对文言文简洁典雅的特点产生好感,为今后学习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激趣──读趣──探趣──品趣──找趣──创趣六个环节,一“ 趣”串珠,思路清晰。既注重 了基础知识的落实与文言文的诵读训练,又给学生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学会创造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发:重视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习得语感,培养能力。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法: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以四人为一小组较合适),合作解决,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与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老师适当引导、点拨和评价。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用心学,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要注意熟读、领悟、积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文言文阅读要注意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问题。

  ⑵ 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⑴ 过程:六大环节为:导入(激趣)──朗读(读趣)──翻译(探趣)──研读(品趣)──练习(找趣)──拓展(创趣)

  ⑵ 方法:运用“诵读法”和“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法”,教师授之以法,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物外之趣”。作者明察秋毫的观察力,和那颗鲜活生动、充满奇思异想的童心,使这篇文章洋溢着新奇烂漫的童趣,向作者学习借助观察和想象,寻找生活乐趣,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多遍,做到读正确、读流畅。

  2、看看课文下的注释,了解作者,能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自己查工具书找出答案,查工具书仍找不到答案的等到课上和同学老师一块解决。(可设置“质疑卡”“疑难卡”交给老师,老师选择典型性问题在课上提出与同学一起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室、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教师有感情地朗诵一首诗《童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边朗诵,边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理解)

  童年

  童年,是我们人生旅程中极其美好的一段时光。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

  童年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一颗闪烁不定的星星

  今天我们要学的《童趣》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二、朗读(读趣)

  1、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2、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正音:

  童稚 zhì 藐 miǎo 小 鹤唳 lì 云端 凹凸 āo tū 土砾 lì 沟壑 hè 怡 yí 然

  3、教师提示、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明确:文言文朗读要根据句意停顿,不要读破句子。

  ⑴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⑵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⑶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⑷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⑸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

  4、老师范读,生体会朗读的情感与语调:

  明确:文言文阅读要注意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问题。本文应该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恬淡、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

  5、指名朗读。

  6、布置学生再读,边读边体味情感。

  三、翻译(探趣)

  1、学生分组合作,用现代文翻译课文,教师走下讲台指点。

  2、指名翻译,意思合理就加以鼓励。

  3、分小组创造性翻译课文。

  (目的: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出示幻灯片)

  从下列三种假设的情景中任选一种:创造性翻译课文

  ⑴ 假如这些事是你亲身经历,你在翻译中需加进你自己的感受。

  ⑵ 假如你是童年沈复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伙伴”为题创造性地翻译课文。

  ⑶ 假如你是沈复的师长(父亲、母亲、老师),请以“儿子(学生)的傻事”为题,创造性地 翻译课文。

  四、研读(品趣)

  1、教师提出问题:作者记叙了儿时哪几件“物外之趣”?

  ⑴ 观察蚊飞的乐趣。

  ⑵ 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

  ⑶ 惩治虾蟆,为小虫打抱不平。

  (这一步要让中下生有发言的机会,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敢说、乐说。)

  2、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

  ⑴ 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让学生各抒己见)

  引导理解: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

  教师小结: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物外之趣”。作者明察秋毫的观察力,和那颗鲜活生动、充满奇思异想的童心,使这篇文章洋溢着新奇烂漫的童趣。所以说,观察是写作起步的基础,联想是文章飞翔的翅膀。

  ⑵ 品味语言特点,自由发言后,教师小结:作者以生动的笔调,简洁的语言,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并通过“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惊恐”等语句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

  3、学生疑难问题解答、质疑(学生疑难卡和质疑卡上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提出来让全班同学讨论):

  可小组互相解答,解答不了的全班商讨,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如学生可能会提问:癞蛤蟆已捉在手,作者打了它几十鞭子,它竟没有死,为什么?“我”为小虫抱不平,对癞蛤蟆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其处死?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将癞蛤蟆打死,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答案不求一致,学生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五、练习(找趣)

  1、请同学们边读边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寻找梳理文中字词:

  ⑴ 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

  ⑵ 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

  ⑶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简单讲解什么是通假字)。

  ⑷ 找出文中的成语。

  2、学生分类寻找、整理:

  整理内容大致如下。

  义同字不同的字:察──观──视──见 唳──鸣 素──白

  字同义不同的字:观 昂首观之 (看)

  作青云鹤观 (景象、景观)

  察 明察秋毫 (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 (观察)

  神 定神细视 (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 (感受、想象)

  时 余忆童稚时 (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 (经常)

  成语: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通假字:项为之强 “强”通“僵”。

  六、拓展(创趣)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有这类趣事么?如有的话,告诉我们大家,我们都来分享你的乐趣。

  (教师可说自己小时侯的趣事:过家家,视布娃娃为孩子、骑小板凳想象为骑马开火车等)

  学生互相说,指名说。

  七、总结

  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希冀。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祝愿大家在初中阶段善于寻找、体味更多的乐趣,让你的青少年时期过得比童年还要美好。

  八、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检测学习效果。

  建议:本课内容较多,也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为两课时完成。

童趣教学设计15

  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课前可安排预习。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

  录音机、投影仪。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儿歌唱道(教师唱):“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鸣一一。“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仪或彩屏显示。

  1、检查预习,让学生试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

  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二、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研读欣赏

  (一)教师导学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

  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板书或彩屏显示(主要列举前两件事):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三、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参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3、不忍心。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