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2、理解童话深刻的内涵。
3、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表演进一步理解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进行表演。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舞台剧,分析人物性格,展开想象。
一、导入:
《皇帝的新装》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篇童话,他是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天才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极力刻画了统治阶层的种种荒诞可笑的行经,揭露了封建统治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今天,我们班天才的演员将在这里给大家上演这个天才的喜剧,请欣赏由115班各大天王联袂主演的舞台剧《皇帝的新装》。
二、整体感知:
1、在横线上填上你认为最合适的词语
一个的皇帝
一群的大臣童话主要刻画了哪些人物?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些人物关系的话,你觉得是哪一个字最合适?
“骗”字。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
3、在骗与被骗的故事情节中,简要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骗子:狡猾、贪婪
皇帝:愚蠢、奢侈、虚伪、昏庸
大臣:自私、阿谀奉承
百姓:怕被杀头、怕被嘲笑
孩子:纯洁天真、无私无畏
三、拓展延伸:根据人物性格展开联想的翅膀:
1、有一天,皇帝在更衣室里,有个大臣来报告重要军情,皇帝会作何反应?
2、老大臣走后,两个骗子会说些什么?
3、游行大典结束后,皇帝回到宫中会做什么?
4、假如没有人把真相说出来,事情会怎样发展呢?国家、皇帝、大臣、骗子会有怎样的命运?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续写课文结尾(写在练笔本上)
要求:
1、大胆想象,富于创新;
2、情节合理,文意相关;
3、300—500字。
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童话内容,赏析文章语言,理解童话想内涵。
一、快速回顾课文内容,思考:
1、这篇童话围绕什么来展开的?即童话的线索的什么?
明确:新装
2、围绕新装发生了哪些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展新装、揭新装
3、骗子为什么会得逞?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皇帝对新装的喜爱?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和作用?
二、合作探究:
1、写大臣、官员和皇帝三次查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写法有何不同?
2、阅读7—13自然段,思考:
A、这段文字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老大臣"看布"的经过,由此可看出老大臣是一个怎样的人?
B、这段文字中有三处写老大臣的眼睛,都分别表现出他不同的内心活动,请结合课文,做简要分析。
明确言:A、动作,心理活动。虚伪愚蠢(见风使舵、老谋深算)
B、第一次写老大臣“眼睛睁得特别大”,是说他吃惊的样子;第二次“眼睛越睁越大”,是说他在竭力想看见布料;第三次写“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是说他装着真看见的样子。
3、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有一个小孩来揭开这场骗局?
明确:自私自利是罪恶之源,只有无私才能无畏。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四:讨论:
1、你对骗子骗取皇帝的钱财并愚弄皇帝这一行为如何评价?
2、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身处当时的情景,你会讲真话吗?
板书设计:
皇帝:爱新装(愚蠢、奢侈、虚伪、昏庸)
骗子:做新装(狡猾、贪婪)
大臣:看新装(自私、阿谀奉承)
皇帝:展新装(荒诞可笑)
百姓:赞新装(怕被杀头、怕被嘲笑)
孩子:揭新装(纯洁天真、无私无畏)
设计理念:
1、通过分角色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情,把握人物个性。
2、师生围绕“皇帝为什么会上当受骗?”等问题进行阅读对话,从而深入探讨文章主旨。
3、激发引导学生对故事作批判性创新阅读与思索。
4、提供情境,舒展学生想象的翅膀。
课前准备:
1、翻阅图书广泛地了解安徒生,作成资料卡片。
2、预习全文,自我设计最想与人探讨的问题。
教学流程:
一、学生交流资料,简介安徒生。
教师可适当作补充。
二、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个性。
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课文中不同角色的语气。
(1)、各学习小组分角色合作朗读。(学生自由点评:谁读得最好?)
(2)、在学生小组分角色合作朗读的基础上班内演读,挑选第5至第14段。(教师可饰演老大臣一角参与其中)
2、教师与学生对话
全文围绕“骗”来展开故事情节,文中的各色人物与“骗”的关系怎样?
(骗子行骗;皇帝受骗;两位大臣骗己骗人;老百姓传骗;小孩揭骗)
三、交流对话,师生合作探究。
四、拓展训练、链接生活。
1、本文想象丰富,故事情节曲折,让我们一起根据下面的情景提示展开想象的翅膀,做一次想象之旅。
(1)游行大典结束,皇帝回宫以后……
(2)过了一年,骗子又来了……
2、我们身边有着样自欺欺人的事吗?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五、延伸阅读
1、再读安徒生的其他作品,以“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为话题,谈自己的阅读体验。(教师将选择“丑小鸭”这一形象与学生交流)
2、学习小组各自编排课本剧,准备班内汇演。
精彩片段实录
师:皇帝为什么会受骗?
生:皇帝太爱漂亮了。
生:骗子的骗术太巧妙了,他们声称“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样一来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师:分析得很好。能结合课文并有自己的阅读分析。
生:皇帝受骗还因为他身边没有贤明的大臣,他被蒙在鼓里。
生:可是哪有人敢对他说明真相啊!
师:说得也是。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部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这篇课文是安徒生从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民间故事移植过来的。故事最早的篇名即是《赤身裸体的国王》。在黑暗的中世纪,什么荒唐可笑的现象都有。昏君穷奢极欲、蛮横专行,大臣们也总是明哲保身、曲意奉承。
生:被压迫愚弄的老百姓也总是胆小怕事,人云亦云,而骗子总是投机取巧,欺骗有术。
师:说得太好了。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启示我们要说真话。
生:启示我们要有辨别是非、真假的能力。
生:启示我们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敢说真话。
师:你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实在太好了!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旦这个社会说真话的反而倒霉,人们也就不敢说真话,因而假话成风,荒唐可笑的现象也就时有发生。
师:这场骗局最后是由谁说出真相?
生:一个小孩。
师:这场骗局最后是由一个小孩儿说出真相,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分组。教师巡视参与部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因为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还未被当时不良的世风所影响。
生: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
师:说得对。让孩子发出“天真的声音”,也是安徒生用童语写童话的具体表现。同时,这“真”“美”的举动也和充斥前文的“假”“丑”的行为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未来美好的希望。
师: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可以探究到安徒生的童话为何如此优秀这一问题的答案吗?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部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作者想象丰富,善用夸张手法。
师:我们同学感觉到安徒生想象丰富,善用夸张。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中的描写作具体的分析。
生:文章第一节写皇帝酷爱新衣到了荒唐的程度——“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这里用了夸张突出了皇帝的昏庸。
生:作者安排骗子所说的衣服的“特性”就极富想象,这种特性为下文的骗局展开作了“保障”。
生:在骗局面前,皇帝、大臣、官员的表现大体相同却各有特点。例如皇帝的骄傲、狡猾,老大臣自恃年高资深又可怜等等都让人印象深刻。
师:分析的很透彻。对于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人认为是在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虚伪、愚蠢;有人认为是揭示人性的弱点,教育人们不要自欺欺人。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生:我认为是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不做自欺欺人的人,而做一个
诚实勇敢的人。因为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作品往往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
众生:没有。
师:好! 对于文中的人物,如皇帝、大臣、骗子、百姓等我们大致有了一些共同的认识,你能“另辟蹊径”对他们做一番别样的评价吗?
生:皇帝被当众揭穿真相但未杀害小孩、百姓,还是有些仁慈。
生:大臣们也是迫于形式。
生:骗子精明,敢于愚弄最高统治者。
生:百姓尽管是无辜的,但他们有着致命的人性弱点,不敢做“出头鸟”。……
师:同学们能多角度的看待一个人,而且言之成理,有理有据,很好。当然我们在评判一个人的时候重要的是把握他的主要特性,辨证地评说他的“功”与“过”。由此我们也能更好地明确我们的人生态度。
教后反思:
这是一篇情节简单,思想内涵却较深的童话。所以本课的重点也就在于如何把握全文的主旨。教师有必要借这一课的学习,教会学生分析,把握课文内涵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的学习,知识的传授,不是被动地让学生接受,而是利用了让学生讨论、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在互助、交流的过程、自主地获得。这种自主学习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这种自主不是对学生阅读过程的放任自流,也不是说学生的阅读感受都是正确的。而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追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间的最佳结合点。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本课在一遍遍的阅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多次分角色朗读课文时,教师的平等参与激活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人物心情,基本上把握了人物个性。从而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体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意味着师生的交流是平等地与文本对话,教师的引导与分析,并不是代表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教学中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课文丰富的内涵,并调动了学生的人生体验,体现了解新课改理念,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更主要的是把学生带入正确的思维轨道后让他们注意驰骋,在“另辟蹊径”评价人物,学生思维空前活跃,评价的有理有据,使阅读过程也就成了一次愉快的旅程。
“课文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我们教任何一类体裁的文章,要以点带面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一类文章的方法。在这点本课设计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个生字。
2.练习阅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剧本,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认识剧中人物的主要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观点来评析剧中的人物。
4.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体会虚荣者的愚蠢和虚伪,懂得在生活中要做一个诚实、不虚荣的人。
5.表演课本剧,初步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
教学重点:
1.能复述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认识剧中人物的主要特点,能用自己的观点来评析剧中的人物。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剧本,认识剧中人物的主要特点,用自己的观点来评析剧中的人物。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皇帝的新装》是根据安徒生同名童话作品改编的一个三幕剧,写人一个皇帝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滑稽故事。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交流剧本知识:
请大家打开,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平常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你了解哪些有关剧本的知识,把你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2.学生交流。
3.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3)说说你了解这个剧本的哪些内容。你所用“这是一个( )的皇帝”来概括主角。
三、学习第一场
1.指名分角色朗读。
2.指名评价:他们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3.请用几个词概括这几个人物的特点。
四、小结
骗子的荒唐胡说,正中了这位昏庸荒政的皇帝的下怀,一个贪慕虚荣不理朝政、愚蠢昏庸的皇帝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场
1.自由朗读第二场,
思考:第二场在什么地方?主要任务是谁?讲的是什么?
2.交流讨论:
你试用几个词或一句话概括老大臣和官员的性格特点吗?
3.分叫色朗读第三场。
二、学习第三场
1.学法同第二场。
师:谁揭露了谎言?
为什么安徒生要安排一个无知无畏的孩子来揭露谎言?
2.分角色朗读。
三、总结全文,扩展练习
1.你最想演哪个角,他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呢?
2.一句“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是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件衣服”就把一过人骗的团团转。虽然这句话在问中只出现了一次,但由这句话所引起的发应却很多,请你找一找,体会一下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你认为那些大臣和官员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不认为这样一群人会组成一个怎样的国家呢?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你从这些人身上的饿到一些什么启示呢?
4.你想对其中哪个人物说些什么呢?
5.自由分组排练课本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整个 事件的脉络。
2、情感目标:深刻领悟全文的主旨,体会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分析体会人物形象,体会寓意。
【教学方法】
1、自主性学习。
2、合作性学习。
3、研究性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我国古代一些昏庸帝王的,流传至今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故事,导入《皇帝的新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跳读全文一遍,给本文加一个副标题“──记一位××的皇帝”。
2、简要复述整个童话故事,理清事件的脉络。(根据提示)
三、局部分析,细致品味
1、看似简单的骗局为什么能得逞呢?(从施骗者、受骗者、行骗道具──新衣三个角度考虑。)
2、能否想一个更好的手段来行骗呢?为什么?
3、分析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
1、让学生给文章结局进行续写或给文章补写一个具体情节。(培养想象力、联想力)
引述爱因斯坦的名言:“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引导学生去体会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从而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或思路去重新理解自己以前所看过的童话故事。
2、让学生讨论:应该批判谁?应该学习谁?
3、本文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自由发言)
4、教师归纳、总结: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出丑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以皇帝为代表的反动统治阶级的虚伪与愚蠢。同时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童话的特点;理清童话的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3.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们看电影、电视中的皇帝举行游行大典,哪一个不是龙袍加身、皇威显赫的?(老师语调较低)但大家听说过有赤身裸体、招摇过市的皇帝吗?(此时老师提高语调)就有这样的事!“太可笑了”“不可思议”“骇人听闻”……(等学生到词穷言尽之时,教师再大声地一字一句地)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就有这样的一位皇帝,你们想不想看?这篇文章就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滑稽(jī)陛下(bì)头衔(xián)
骇人听闻(hài)钦差大臣(qīn)随声附和(hè)
御聘(yùpìn)勋章(xūn)称职(chèn)
2.解释下面的词语。
不惜:本课指不觉得可惜,舍得。
炫耀:本课指夸耀。
称职: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称,适合。
愚蠢:头脑迟钝、不灵活。
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救药,用药救活。
妥当:稳妥适当。
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惊吓。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主见、一味盲从。附和,跟着别人说。
勋章:一种较高等级的荣誉证章。
3.文体知识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被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他们人格化。
4.作者简介
安徒生(1805—1875),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出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注意边听边想象,看能否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中心人物?
【交流点拨】人物:皇帝、骗子、老大臣、官员、侍从、百姓、小孩;中心人物:皇帝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几个情节?
【交流点拨】以新装为线索;爱新装—织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
3.接龙复述课文。
【交流点拨】提示:(1)皇帝有何嗜好?课文是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
(2)两个骗子怎样设的圈套?
(3)皇帝先后派了诚实的老大臣和官员去看织布,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他回去是如何向皇帝汇报的?官员有何心理活动?他又是如何汇报的?
(4)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说了什么?
(5)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
(6)最后谁说出了真话?
(7)结果如何?
(二)深层探究
分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仔细思考下列问题。
1.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是哪一句?为什么骗术能步步行通?
【交流点拨】(1)“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2)骗子胡说那件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无能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而阿谀奉承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2.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交流点拨】因为骗子说“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大臣们怕人说自己不称职,老百姓怕人说自己愚蠢,皇帝既怕被人说不称职,又怕被人说愚蠢,所以都不敢说真话了。
3.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交流点拨】“仍然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如果让“戏”就此收场,则害怕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格做皇帝;继续“演”下去,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虚伪。
4.为什么老百姓刚开始不敢说真话,后来却又敢说真话了?
【交流点拨】老百姓开始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好像他们都看见了皇帝穿着的“新衣”。大人们说的都是假话。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说的是实话。老百姓们私下里低声地把这孩子的话传播开来,最后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也都说了实话。
老百姓胆小怕事,他们怕触犯皇帝,又怕受人讥笑,因而不敢讲真话。但老百姓的顾虑远不像官员那么严重,比大臣们要少点私心。没有官可丢,没有职可罢,因而能把真话传播开来。
5.这场骗局为什么是由一个小孩子来说出真相的?
【交流点拨】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说明了小孩子既天真又大胆、率真,从一个侧面反衬了成年人的自私和虚伪。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三)主旨探究
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四、板书设计
服装费用:不惜倾其所有
爱新装(引子)心思兴趣:最爱炫耀新衣
换衣次数:每一天每一点钟
织新装(开端)色彩和图案:分外美观
布的特征:神奇怪异
心理:都怕别人知道自己看不见
看新装(发展)神态:装模作样地看了又看
言行:点头赞美“真是美极了”
穿新装(高潮)动作:扭了又扭
心理:让别人觉得确有新衣
揭穿者:小孩揭穿
揭新装(结局)原因:天真单纯揭穿
方式:私下传开皇帝
表现:发抖又摆傲姿
五、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你会怎样?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么?你是怎么做的?说给大家听听。
【交流】学生畅所欲言。
【小结】说真话需要勇气,现实生活中,同学们要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情节,文章以新装为线索,写了爱新装——织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几个情节。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文本,走进童话中的人物和语言。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人物赏析
1.请用下面一句话说说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皇帝:
我认为皇帝是一个的人,因为。
示例:我认为皇帝是一个愚蠢的人,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
【交流点拨】生甲:我认为皇帝是一个爱美的人,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换穿新衣服。
生乙:我认为皇帝是一个虚伪自欺欺人的人,因为他明明看不见这衣服,却装模作样地看衣料,穿新装。
生丙:我认为皇帝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因为他身为皇帝,不去管理国家大事,不去关心臣民百姓,而是整天呆在更衣室里,可见他是个昏君。他听信骗子的谎话,他还听信内臣们的话,赤身裸体去游行,都说明他一点儿头脑都没有。他是个十分昏庸的皇帝。
【小结】本文塑造了一个昏庸无能、愚蠢至极、爱慕虚荣、自欺欺人的皇帝。
2.大臣、骗子、百姓、孩子各是什么样的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交流点拨】(1)大臣——虚伪、愚昧、阿谀奉承。
骗子——狡猾、善钻空子、行骗有术。
百姓——胆小怕事、人云亦云。
孩子——天真无邪、敢说真话。
(2)最喜欢小孩。
3.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
【交流点拨】(1)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2)骗子骗皇帝,以骗对骗,只不过是以毒攻毒罢了。
(3)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入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
(4)两个骗子也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病态的社会人生。
(5)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捞取个人钱财。
(二)语言品析
安徒生童话中的语言如山中一股涓涓细流,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孩子幼小的心灵,那下面就让我们带着一份崇敬去慢慢品味这份美味佳肴。请仔细品味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好看的新衣服。为了穿得漂亮,他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交流点拨】用“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除非”等词语把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夸张到极点。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和爱慕虚荣。
2.“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交流点拨】作者运用了心理描写,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一句“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里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还用了“极”“十二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饰语。这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愚蠢。
3.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交流点拨】一“转”一“扭”写出皇上做作的丑态。也表现了皇帝的自欺欺人。
4.“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
【交流点拨】四个“多么”写出了众人的虚伪。
5.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交流点拨】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既说明皇帝喜欢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也写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穷奢极欲,又为后文行骗作了铺垫。
(三)写法探究
本文想象丰富而且奇特,夸张大胆而且合理。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存在的,为什么却又能够令人信服?
【交流点拨】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存在的,却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提炼概括、集中创造出来的。历史上穷奢极欲、昏庸暴虐、不理朝政的皇帝,做出逾乎常理、骇人听闻的事情,是屡见不鲜的。高官巨宦一味阿谀逢迎皇帝,只求保住官位,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童话家安徒生在这样的社会现实的基础上,驰骋丰富而大胆的想象,叙述出这样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这样的人物形象。骗子手段高明,善于设骗;皇帝贪婪虚荣,甘心受骗;官员阿谀奉承,乐于互骗,形成了这篇童话巧妙的布局。既有现实生活的充分依据,又表达了对这样的皇帝和大臣的强烈憎恶之情。文中描写皇帝、大臣甘愿受骗、并且骗人,直到皇帝在游行中听到老百姓都道出了他在裸体游行的真相以后,还硬撑着把那丑剧扮演下去,都是人物特点的逻辑发展,因而能够让读者信服。
三、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
皇帝:愚蠢、昏庸、虚伪、无能
人物形象大臣、百姓:虚伪、自私、阿谀奉承
小孩:诚实、天真、无私、无畏
主旨: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四、拓展延伸
你也用夸张的手法,想象一下“皇帝回宫以后会发生什么事”,续写《皇帝的新装》吧!
【交流】示例:那个光着身子的皇帝在游行受到嘲笑后恼羞成怒,当场宣布:“谁再说坏话,立即处决!”结果四五十人被就地处死。从此,皇帝再不穿别的衣服。有一次,他的爱妃陪他喝酒,无意间讲了一句:“啊呀,把胸膛弄脏了!”就被打入了冷宫。另一次,一位大臣辞职后说:“再不用看不穿衣服的皇帝了。”也因犯了皇帝的禁令而被杀。有一次皇帝巡行京城,因为经过的街道多,说笑的老百姓也越多,皇帝竟杀了一千多个老百姓。有一个慈心的老大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想了一个办法,他对皇帝说:“您向来喜欢新衣服,还是另做一套新的换上吧!”可是皇帝硬说这套神奇的衣服永远不会旧,还把他关进了监狱。人们请求皇帝给予“言论自由,嬉笑自由”,皇帝一律拒绝。以后大家都对皇帝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但皇帝仍然疑心。他命令士兵,凡是有笑声的家里,都要把人抓出来杀掉,结果激起了人们的反抗,大家一起拥到皇帝跟前,撕他的肉,并大声喊:“撕掉你空虚的衣裳!”最后,连士兵也站在人民一边。皇帝就像被天上掉下的一块大石头砸在头顶上,身体一软就瘫在了地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整个 事件的脉络。
2、情感目标:深刻领悟全文的主旨,体会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分析体会人物形象,体会寓意。
【教学方法】
1、自主性学习。
2、合作性学习。
3、研究性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我国古代一些昏庸帝王的,流传至今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故事,导入《皇帝的新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跳读全文一遍,给本文加一个副标题“──记一位××的皇帝”。
2、简要复述整个童话故事,理清事件的脉络。(根据提示)
三、局部分析,细致品味
1、看似简单的骗局为什么能得逞呢?(从施骗者、受骗者、行骗道具──新衣三个角度考虑。)
2、能否想一个更好的手段来行骗呢?为什么?
3、分析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
1、让学生给文章结局进行续写或给文章补写一个具体情节。(培养想象力、联想力)
引述爱因斯坦的名言:“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引导学生去体会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从而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或思路去重新理解自己以前所看过的童话故事。
2、让学生讨论:应该批判谁?应该学习谁?
3、本文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自由发言)
4、教师归纳、总结: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字的音、形
稽 陛 衔 骇 软差 御聘 勋 附和 爵
2、掌握词义
炫耀 滑稽 赏赐 陛下 头衔 御聘 呈报 精致 无双 骇人 听闻 随声附和
3、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童话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朗读能力,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人物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紧扣主题分析理解内容。采用讲解讨论等办法解决。
难点
想象能力的训练。采用“添枝加叶”法进行补写、续写训练。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简介故事梗概,训练听读,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2、分角色朗读课文。全班分四个小组,每组选出几位同学自选文中最精彩的片断进行朗读比赛,其他同学按练习六进行评议。
3、讨论。采用前后相邻的四位同学一组,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推举代表进行课堂发言,训练分析理解能力。
4、“添枝加叶”补续写练习,训练想象能力。
5、完成字词常识小测验,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中外历史上封建统治者昏庸无能、骄奢淫逸、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例子不鲜见,请同学举个例子。(例如,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导致“安史之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丹麦著名的童话家安徒生创作的、揭露19世纪初丹麦丑恶而黑暗的社会现实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2、了解作者
指导学生结合提示掌握要点。安徒生,丹麦人,世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你读过他的什么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歌颂劳动人民的善良、纯洁,同情不幸的穷人,鞭挞统治阶级和剥削者的残暴、贪婪、虚伪、愚蠢,批判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是安徒生童话的主题。
3、关于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教育儿童的一种文学形式。
(二)明确目标
目标(略)
重点分析课文一、二部分。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范读①标出生字词,②了解内容,③理清结构层次及线索。
2、学生用最简炼的语言简介故事,并概括一下本文主题。(不要求十分准确,深刻,点到即可,教师简单肯定一下,保护学生的发言积极性,但要提示学生通过课文分析加深理解。)
3、标题的作用——线索 具体表现为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试新装—展新装。由此可以把全文分成三部分——引子(1)发展(2—22)高潮、结局(23—结尾)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分析第一部分
提问。正如中国的不少皇帝经常沉溺声色犬马一样,故事中的皇帝有什么特别的嗜好?(爱新装。)爱到什么积度?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也不、除非、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总是。)生活中爱一种东西真能达到这种程度吗?(不能。)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从哪些方面夸张?(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皇帝是一国之主,却不理朝政,不关心国家大事,沉溺于“新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昏庸、荒唐、不称职等。)总结:这样的皇帝落入骗子的圈套也就不足为怪了。
本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故事的开端、引子,为下文埋伏笔、做铺垫。)找出为下文埋伏笔的地方。(除非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2、讲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是故事的发展,从情节上看可以分为几层。(三或四层:骗子做新装,老大臣看新装,官员看新装,皇帝亲自看新装。)
首先让我们来看荒唐的骗局的制造者两个骗子的狡猾之处。他们为什么说能织出“最美丽的布?”(因为皇帝喜欢,投皇帝所好。)为什么说做出的衣服有一种奇怪的特性?(这是骗子最狡猾的地方,因为他们知道①愚蠢的皇帝肯定愿意用最简单的办法来分辨是非,以巩固统治。②所有的人都不会承认自己的愚蠢。真可谓一箭双雕。果然,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无不落入他的圈套,以下种种奇妙的想象都是由“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引出的。)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关键的作用。)
看新装的三个场面,写法上同中有变,请学生细读体会以下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并明确答案
(1)老大臣、官员和皇帝看新装时的心理描写有什么相同之处?(都经历了惊、怕、赞的过程。)描写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写老大臣一再写眼睛睁得怎样大,写其心理多用悲叹的语气,语言突出衰朽的特点,写官员没有动作描写,写其心理活动用不肯定的语气,突出其狡猾。写皇帝心理用了反问,既写其恐惧,又突出骄横。)为什么这样写?(年龄、年份、资历等不同,所以表现也有别。)
(2)文中提到老大臣、官员以及后面提到皇帝的随员时,用了以下褒义词,“诚实”“有理智”“称职”“善良”“高贵”,特别是多次提到“诚实”,用意是什么?真的是在赞扬吗?(讽刺。他们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而欺骗皇帝——不诚实、不称职;他们为虎作伥——不善良;他们在皇帝面前奴颜卑膝——不高贵;他们的理智就是用来保全自己利益,又是多么自私。)
(3)所有的人都没有看到布,为什么嘴里却极力称赞并不存在的布,找出最能解释原因的心理描写并简单分析。
老大臣:“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
官员:“我并不愚蠢呀?”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皇帝:“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4)骗子在这场骗局中名利双收(得到很多生丝和金子,得到御聘织师的头衔,爵士的封号,只有为国立功的人才能得到的勋章。)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总结)作者不留痕迹,不露声色地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可笑,他们自以为聪明,口是心非,自欺欺人,原因就是一个“怕”字。怕丢了权势(皇位、官位),怕丢了性命,而这样做又恰恰表现了他们的愚蠢至极,虚荣透顶,骗子的骗术的得逞,又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本部分是故事的发展主体,集中揭露了皇帝、大臣的虚伪愚蠢。
(五)作业
1、整理字词。
2、准备片断朗读比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每组收几份,其他同学课下自己打分订正,课代表收起来,教师检查。)
1、生字注音
滑稽 陛下 头衔 骇 钦差 御聘 勋 附和 爵士
2、解词
炫耀 滑稽
陛下 御聘
呈报 精致
无双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3、《皇帝的新装》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国)人,世界著名________作家,作品还有________、________。
(二)明确目标
重点 1、高潮部分讲析;2、进行朗读比赛;3、想象能力训练。
难点 作者为什么叫一个孩子说出真话,戳穿骗局。
(三)整体感知
速读第三部分,了解内容。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这一部分是故事的高潮,皇帝及其大臣的愚蠢、可笑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下面请一位有表演才能的同学上讲台表演一下,皇帝照镜子试新装的情景。(注意抓住关键动作、语言等)
2、教师指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将荒唐、可笑推向极致,最后干脆让皇帝脱光衣服当众出丑。至此,叫学生看课本的插图,使荒诞的场面更加具体、生动、鲜明,在学生情绪进入高潮时,提出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叫一个孩子说出真话?
(2)皇帝心里有些发抖,却摆出更加骄傲的神气,为什么?
讨论明确①只有未涉人世,纯洁天真的儿童,才能无忌地直言真实,说出真相,表现了作者对未来世界的希望和信心,也告诉人们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敢于说真话,无私无畏。
②皇帝的表现是为了掩饰其内心的恐慌。
总结。这篇童话以讽刺之鞭无情地挞伐了腐朽的封建王朝,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把他们的愚蠢、卑鄙、虚伪、自欺欺人的丑行,掏出来示众。还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浪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3、通过朗读比赛的形式,再欣赏一下文中的精彩片断。
全班分四小组,每小组选代表朗读自己选定的精彩片段,约3分钟,其他同学评析。)教师总结,表扬优胜组。
4、想象能力训练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本文很好地运用了想象,同时也给我们留了很多想象空间。下面,就让我们运用想象,为故事“添枝加叶。”要求学生按教师的提示,任选两条,进行合理想象,并写成文字。(每段100字左右。)
(1)有一天,皇帝在更衣室里,有个大臣来报(重要军情)________________(想象一下,皇帝的反应。)
(2)老大臣走后,两个骗子________________(想象一下骗子会说什么。)
(3)城里的人们都在怎样讨论这种神奇的布料,说什么,想什么?
(4)皇帝看新装后,回到宫里________________(想象一下,皇帝想什么,做了什么?)
(5)游行大典后,皇帝回到宫中________________(想象一下,他会怎么做?)
(6)假如孩子没有把真话说出来,事情会怎样发展。
要求每位同学任选其中两题,发挥想象,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小组交流,并选出想象合理的当堂在全班交流。
(五)总结、扩展
想象做为一种思维活动,不但文学创作中不可缺少,而且也是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途径之一,万有引力的发现,蒸汽机的发明,无一不是凭借想象,愿我们每人都生出一双想象的翅膀,把我们的世界创造得更加美好。
(六)布置作业
1、进一步进行想象练习,把课上练习第⑤条整理补充一下,使之成为一篇新童话。
2、课后自读《安徒生童话》,进一步体会其丰富的想象。
(七)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丹麦]
一、教学目标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文鉴赏。
1.由开始教学借助联想和想象的作品的教学单元,引出《皇帝的新装》(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作者安徒生和阅读本文应该注意之点;看注释,查字典,阅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辨析字形和它作为词素的意义。
滑稽的稽:念jī,从“禾”,从“腻”。
陛下的陛:念bì,从“阝”,从“坒”。
头衔的衔:念xián,从“金”,从“行”。
骇人听闻的骇:念hài,从“马”,从“亥”。
钦差大臣的钦:念qīn,从“金”,从“欠”。
更衣的更:念gēng,当“改换”讲。辨析与“更多”的“更”,gèng,当“越发”讲,音、义都不相同。
随声附和的和:念hè,当“跟着唱”、“跟着说”讲。辨析与“和好”中的“和”,念hé,当“和睦”讲,音、义都不相同。
自称的称:念chēng,当“说”讲。辨析与“相称”的“称”,念chèn,当“适合”、“配得上”讲,音、义都不相同。
圈定的圈:念quān,当“画圆形”讲。辨析与“猪圈”的“圈”,念juàn,指养猪的棚栏,音、义都不相同。
4.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清晰正确。
5.这一单元为“想象世界”,想象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点,要始终把握这一重点进行教学。预习前,指导学生猜读,一个新的情节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合起书自己先来想象想象:
读到“为了要穿得漂亮”,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图漂亮图到什么地步。
读到“来了两个骗子”,你想象一下,这两个骗子会怎样行骗。
读到“都看不见衣服”,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会怎样想,怎么办。
读到“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你想象一下,这个老大臣看到骗局会怎样表现。
读到“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工作进行的情况”,你想象一下,这个官员看到骗局又会怎样表现。
读到“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看到骗局又会怎样表现。
读到“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你想象一下,宫内宫外看着光身子的皇帝将会怎么样,结局怎么样。
想一想,读一读,体会体会安徒生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多么精妙,自己哪些想象也很好。检查预习时,可以让学生介绍些自己所想象的情节。
6.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写出皇帝的什么情况?表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写出这位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他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每个钟头都要换一套衣服”,整天都“在更衣室里”。表明了他的心思兴趣都在穿漂亮衣服上,为穿漂亮衣服,不惜花费,奢靡无度,穿漂亮衣服成了他特有的癖好(板书:皇帝 癖好新衣);他整天时光都消磨在穿漂亮衣服上,昏庸懒惰,荒废朝政(板书:昏庸荒政)。这就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为故事的发生做好了铺垫(板书:故事铺垫)。他还喜欢“显耀一下他的新装”,这又为后文写他穿着那套“新装”——裸体游行预作了伏笔。
7.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写骗子向皇帝行骗。骗子怎样诱使皇帝上当?他的哪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骗子先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抓住了皇帝癖好新衣的特点,针对这个特点行骗,投其所好(板书:骗子 投其所好);又说用这种布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抓住了皇帝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针对这种心理行骗,击中要害(板书:击中要害);因而能够诱使皇帝上当。
“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又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骗子胡说那衣服具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针对着皇帝的上述心理,而且抓住了、针对着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2)皇帝听了骗子的话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应?
皇帝听了骗子的话,觉得“那真是理想的衣服”,“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对于自己的职位不相称: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以为这样就可以维持住他的专制统治。骗子的荒唐胡说,正中了这位昏庸荒政的皇帝的下怀。皇帝于是付了很多现款,让骗子马上开始工作。骗子行骗也就初步得逞。
(3)课文写出骗子怎样进一步行骗?
课文从骗子“织布”的情景,进一步写出他们的行骗。“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他们却“装作在工作的样子”,“急迫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既可装满“自己的腰包”,又可表明他们确实在织布,用了很多原料。“忙忙碌碌,一直搞到深夜”,假戏真唱,煞有介事,作势骗人。骗子表演“织布”,故事也就正式发生(板书:故事发生)。
8.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1)骗子在装模作样地“织布”,皇帝也一心惦记着那衣料。他为什么先派大臣去看衣料?
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但“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表现出他很心虚,害怕自己看不见这布。这是由于“愚蠢”和“不称职”而产生的心虚。正是由于心虚,一心想知道布织得怎样了的皇帝,才先派他那“诚实”的、“很有理智”、最“称职”的老大臣去看。
(2)课文怎样描写老大臣看衣料?这样描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课文写出老大臣看到骗子,“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着”,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惊骇万分”;他虽然不承认自己“愚蠢”、“不称职”,但没敢说出“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这时,骗子请他走近一点,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这是先发制人:花纹这么美丽,色彩这么漂亮,如果竟然看不见,那你真是愚蠢透顶,一点儿都不称职。这一棒打出了老大臣的保官心理和严重顾虑。他经过考虑,决定“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骗子却又问他:“嗳,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这又是趁势一击,逼着老大臣表示意见。这一击逼得老大臣投降了。因为怕人说自己愚蠢不称职,为了保住官位,他随骗子之声附和地说布料“美妙极了”,“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并且注意地听着骗子对布料的色彩和花纹的描述,“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他已经甘愿受骗,并且帮助骗子去骗皇帝。骗子行骗也就进一步得逞。这位老大臣哪有一点儿诚实、理智、称职的味道?
(3)课文描写另一位官员看布料,和描写老大臣看布料有什么异同?
另一位官员在老大臣看过并对皇帝赞美了布料以后,又被皇帝派去看布料。他的资格又比老大臣浅。所以他在听着骗子描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布料上“美丽的花纹”的时候,虽然觉得自己“并不愚蠢”,也产生了“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的想法,这是与前面写的老大臣的不同之处。这表明老大臣已经帮助了骗子行骗,他也只想保住官位.决心“不能让人看出”自己没有看见布料。这是与前面写的老大臣的相同之处。骗子行骗又进一步得逞。
课文写另一位官员看布料,写得远比老大臣看布料简单,又写出了两人不同的心理活动,这就避免了描写同一事物的雷同。
(4)课文写出皇帝怎样去看布料和看布料的情景?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皇帝想看布料的心情早已不能按捺,在布料还在织布机上的时候,就“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隆重地亲自去看布料。他看到两个骗子“正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这一回用不着骗子谎言赞美布料,两位看过布料的“诚实”的官员就自动代劳了。这两位根本没有看见过布料的官员,“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就抢先对皇帝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以表示自己看见了布料,替骗子效了劳。
皇帝听见两位官员这样说,心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为了保住皇位,维持统治,他于是赶紧说:“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二分的满意!”并且装模作样地“仔细地看着织布机”,表明他在观赏布料。这位皇帝为了保住尊严,维持专制统治,也只能这样受骗、骗人了。
全体随员虽然连一个布丝也没有看见,也都说:“哎呀,真是美极了!”表明他们都看见布料了,并且建议皇帝穿着这美丽的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从皇帝到所有随员都各图保位(板书:君臣各图保位),在空织布机前做着受骗、骗人的表演(板书:受骗骗人)。骗子行骗已经完全得逞故事也进一步发展(板书:故事发展)。
9.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1)课文写出骗子装模作样地忙了一个整夜,“缝好”了那根本不存在的“新衣服”以后,怎样写出皇帝换上“新衣”?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课文写出“皇帝带着他的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亲自来了”,表明皇帝要隆重地换穿新衣以后,先写骗子的骗人表演:“两个骗子每人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并且指给皇帝和骑士们说:“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真像实有新衣。他们还让皇帝在镜子面前换上“新衣”,意思是让皇帝看看是否合身,是否好看;他们还让皇帝脱下所有的衣服,换上那根本不存在的'“新衣”,“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皇帝系上了“后裙”,真像是细心地服侍皇帝换上了新衣。意在表明如果皇帝和骑士们看不见新衣,就是愚蠢和不称职。再写皇帝和骑士们甘愿受骗;皇帝在换上“新衣”以后,“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赤身裸体作出这又“转”又“扭”的丑态,意在表明他在端详那“新衣”是否合身、好看,确实看到了、穿上了“新衣”。骑士们都齐声赞美“新衣”,表明他们都看见皇帝穿上“新衣”了。君臣都在做着受骗、骗人的精彩表演。
(2)皇帝在大群官员的陪同下,穿着“新衣”——赤裸全身游行起来了(板书:皇帝裸体游行),老百姓的反应如何?
老百姓起先都说:“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好像他们都看见了皇帝穿着的“新衣”,说了假话。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说的是实话。老百姓私自低声地把这孩子的话传播开来,最后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也都说了实话。
(3)为什么小孩子能说实话,老百姓先说假话最后也能说出实话?
小孩子天真无邪,没有顾虑,所以能说实话。官员有顾虑,怕显出不称职、太愚蠢,故而先说了假话;但老百姓的顾虑远不像官员们那样严重,没有官可丢,没有职可罢,所以终究说出实话。
(4)裸体游行的皇帝听到老百姓真话以后的反应如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皇帝听到老百姓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以后,既“有点儿发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意识到受了骗,为在老百姓面前裸体游行、大出其丑而“有点儿发抖”;却又心中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在已经识破骗局的老百姓面前,装作确实穿着美丽的新衣,硬把裸体游行的丑剧表演下去(板书:硬演丑剧),来保住皇帝的尊严,维持住专制统治。这篇童话也就在皇帝裸体游行的丑剧高潮中结束(板书:高潮结束)。
(二)口头复述故事。
我们已经从头至尾分析了故事情节,为了更好地理解童话的情节结构的特点,现在请同学们把故事连贯起来,口头复述一遍(可指定口头表达能力较差、或者不善于在大众面前说话的同学复述。)要求:(1)叙述有条理,情节完整;(2)不遗漏人物重要的对话和心理独白;(3)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三)教师讲解情节特点。
童话是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来反映生活。夸张是童话情节的基本特点。两个骗子在织布机上空忙,描述并不存在的布的美丽花纹,皇帝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大臣们手里托着并不存在的后裙,这些情节当然是夸张的,但又使人感到真实可信。据安徒生自己说,这个童话的题材来自西班牙作家所提供的民间故事,经改写后,更符合丹麦的生活实际。骗子怎样诓人,皇帝怎样上当,群臣又怎样瞒骗,写得合情合理。“最奇异的童话是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的。”我们在这篇童话里看到的皇帝、官吏,不正是当年丹麦封建统治者的真实写照么?安徒生把自己不敢明白说出的一切,隐藏在夸张、诙谐的故事里,引起读者深思。夸张中包含着合理性,是《皇帝的新装》的情节特点,也是安徒生童话的情节特点。
(四)分角色朗读。
根据“思考和练习三”的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时要进入角色,读出感情。
(五)语言特色。
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安徒生童话的语言通俗、流畅,保持着口语化的特色。故事叙述就像拉家常一样:“许多年前,有一位皇帝……”“有一天,他居住的那个大城市里,来了两个骗子……”你听听,写得多好!同学们作文也常用口语,但往往把口头上所说的甚至不必要的话写进去,使文章显得杂乱、啰嗦,这是缺乏提炼的缘故。安徒生重视提炼语言,所以他写的童话,语言既简洁又生动形象。例如描写皇帝在镜子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大家赞美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把皇帝和周围的人的神态夸张地描写得活灵活现,十分生动。
教学目标
①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
②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教学重点
领会作品内涵,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学习默读课文与朗读课文。
②学习生字。
③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近几年反映宫廷生活的电视剧很多,大家一定从电视上看到过许多皇帝,那么他们都穿什么样的衣服呢?皇帝的服装又给你什么感觉呢?(威严、高贵)可是竟然有这样一位皇帝,他不穿衣服,赤身裸体在大街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这一故事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作者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
整体感悟
①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在默读前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a.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回视、不指读。
b.速度要快,每分钟约500字。
c.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d.圈出不会认读的字。
②教师板书重点字,教学生认读。
炫耀 妥当 分外 滑稽 陛下 御聘 头衔 爵士 勋章
③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指导简单评析。
[要求]分别担任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小孩子、其他人、旁白。
a.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准确表达语气。
b.听读的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出故事大致情节。
④请学生复述课文并作简单评析。
要求抓住重点情节、重点人物的重点语言复述,并注意模仿人物说话语气。
⑤理清故事情节。
在前两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划分故事情节、层次。
教师板书:皇帝爱新装成癖一骗子做新装一大臣官员等人看新装一皇帝穿新装出丑
以上两个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理清故事,为下节课的讨论打下基础。
小结
阅读童话类文学作品,可以像阅读本课一样,先从情节人手,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理清课文内容,明白层次、结构及详略,然后再做细致的揣摩、探究。
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字、词语。
②熟悉课文情节并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本节课以探究性讨论为主,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教学设计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并记录好讨论结果(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出示问题)
①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②故事中的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③你怎样理解故事的内涵?
④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与现实意义?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预期结果]
问题一、二:故事的主人公是皇帝,这是个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极端奢侈、不务正业的皇帝。
问题三: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批判了说假话的世风。
问题四:故事中由一个小孩戳穿了骗局,揭出了真相,意在教育我们要保持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教师依次出示问题(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问题一:皇帝无疑是愚蠢的,昏庸**的,那么骗子骗取皇帝的钱财并愚弄皇帝这一行为值不值得肯定呢?为什么?
预期结果:有人也许会说骗得好,这样的皇帝,不骗他骗谁。而且愚弄了皇帝,也给百姓们出了一口气。有人也许会说骗子是可耻的,因为他们的动机就是骗钱,并不像一些“侠客”一样劫富济贫,伸张正义。
问题二:如果你当时在现场,你会像那个小孩一样勇敢地站出来,第一个说真话么?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情况么?你是怎么做的?说给大家听听。
预期结果:可能有同学说自己会站出来说真话,有可能有同学会说不敢。多数同学肯定都会遇到“说还是不说”的情况。至于如何做,可能有些同学不会讲真话。这一问题,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站出来说实话。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通过这个环节的讨论,达到深刻领悟文章内涵、培养敢说真话的高贵品质的目的,同时,培养多角度思维方式,也是这一节课的重点环节,所以,教师的“导学”特别重要。在讨论中,一要“导”学生说真话,二要“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结合生活实际分析。
小结学生发言,布置作业
①教师小结
一场闹剧,以骗开场,以骗收束,围绕“新装”,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荒诞、可笑,揭露他们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声过后,留给我们的却是严肃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
②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选》中的《丑小鸭》、《海的女儿》、《豌豆上的公主》等。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重点)
2、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难点)
3、培养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在《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篇中,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逛(guàng)
炫耀(xuàn)
报酬(chóu)
忙碌(lù)
滑稽(jī)
裁缝(cái)
御用(yù)
聘任(pìn)
勋章(xūn)
陛下(bì)
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呈报:报告(上级)。
②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这里是荒唐的意思。
③随声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④无双:没有第二个(能够相比)。
⑤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⑥炫耀:特意强调自己的某样优势。
3、整体感知
1、这篇童话的故事围绕一个什么字展开故事情节?骗。
2、故事围绕皇帝的“新装”写了哪几个片段?请用一个字把课文的情节线索填完整。
(爱)新装,(织)新装,(看)新装,(穿)新装,(议)新装,(揭)新装
3、试从文中找出运用了“夸张”这一修辞手法的句子,画出来。
【预习检测】
1、小组检测:“预习导学”
2、小组评分()
【课堂探究】
1、文中人物面对根本不存在的“新装”,各有什么表现?心理又是怎样的?
皇帝:(表现)夸赞新装,举行游行大典。/(心理)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也怕丢了王位。
老大臣:(表现)盛赞新装,声表满意,奉承皇帝。/(心理)怕别人说自己愚蠢和不称职。
诚实的官员:(表现)盛赞新装,随声附和,奉承皇帝。/(心理)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更怕丢了乌纱帽。
百姓:(表现)赞美新装,称衣服合皇帝的身材。/(心理)怕显出不称职、愚蠢。
孩子:(表现)指出皇帝没有穿衣、新装不存在。/(心理)童言无忌,实话实说。
2、这篇童话对人物的刻画全面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技巧,你认为文中哪位人物的个性最为突出、生动?试从文中找出与之相应的极尽夸张的情节。
a、昏庸愚蠢、虚伪奢侈的皇帝: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
b、虚伪愚昧、阿谀奉承的大臣:“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c、狡猾贪婪的骗子:自诩“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他们迫切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空织布机上忙忙碌碌,直到深夜。”两个骗子之所以敢深入皇宫行骗于皇帝,是他们看破了皇帝的昏庸腐败及举国臣民虚伪、愚昧的现实,投皇帝所好,借皇权皇威,以“掩目僵舌”的手段,迫使人们在事实面前说谎。
d、自私虚伪的百姓: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的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e、纯洁天真、直言无忌的孩子:“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随堂检测】
完成课后练习二,将答案写在课本上。
【拓展延伸】
孩子说了真话,老百姓也说了真话,可皇帝为维护自己的权威,依旧把戏演了下去,因为他害怕国人知道自己的昏庸愚蠢。可见说真话需要付出勇气和代价。在生活中,你应该也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体验吧!试着在以下情境中想象一下自己对老师的回应和结果,注意对心理活动的描写尽可能细致一些。
情境设定:课间,老师把你叫到办公室询问“怎么没把昨天布置完成的教学案交上来?”
【布置作业】
完成校本作业,预习新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领会文章深刻的内涵,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寓意。
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问答法、讨论法、教师总结点拨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童话,同学们喜欢童话吗?(喜欢)
喜欢童话的同学没有读过安徒生的童话呀?读过安徒生的什么童话呢?
(《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
大家都读过安徒生那么多童话,那大家了解安徒生吗?有谁给老师谈谈安徒生的?
(安徒生是十九世纪具有世界影响的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他出生在丹麦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他的一生写了160余篇童话。刚刚同学们说到的《白雪公主》、《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都是他的名篇。他的童话一直以来都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因为他的童话通常很幽默风趣,同时也揭示了生活当中的一些现象,告诉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安徒生的一篇童话,大家知道是什么麽?(《皇帝的新装》) 设计意图:以轻松的心态融入课堂,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对童话初步认识,更有利于课堂的进一步学习。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童话并不直接说明一个道理,而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揭示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我们这篇文章是怎样揭示生活的美与丑、真与假的呢?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大家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分到角色的同学能够把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读出来。
①旁白:如作者给孩子讲故事,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
②皇帝:微胖、富态,语调傲慢,神情自负。
③骗子:油头滑脑,油腔清调,阿泱奉承。
④老大臣:年迈、苍老,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
⑤诚实的官员:对皇帝毕恭毕敬,貌似“诚实”实则狡猾。故作姿态,语调低沉。
⑥骑士们:庸庸碌碌,阿谀奉承,随声附和。
⑦典礼官:讨好皇帝,语调温柔。
⑧百姓们:不敢说真话,心里却明白。
⑨小孩子:无所顾忌,天真单纯,对大人的说法不理解,高声叫了出来。
⑩小孩的父亲:想借孩子的话,指出真相。说话坦然,但声音较低。
大家都朗读得很好。特别是小A能够把人物的性格把握得很好。
2、角色朗读完毕,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来简单概括一下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大臣、随员、皇帝看新装;皇帝穿新装、展新装;小孩揭穿新装。)
3、本文的核心的“新装”。现在,请同学们围绕着“新装”,按照时间的顺序把本故事分为五大部分。
一(1)皇帝爱新装[故事的引子]
二(2-4)骗子“做”新装[故事的开端]
三(5-22)君臣看新装[故事的发展]
四(23-32)游行穿新装[故事的**]
五(33-36)揭穿假新装[故事的结局]
一(1)皇帝爱新装[故事的引子]
问题1:爱到什么积度?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也不、除非、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总是。)
问题2:生活中爱一种东西真能达到这种程度吗?(不能。)
问题3: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问题4:皇帝是一国之主,却不理朝政,不关心国家大事,沉溺于“新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昏庸、荒唐、不称职等。)
总结:这样的皇帝落入骗子的圈套也就不足为怪了。
问题5:本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故事的开端、引子,为下文埋伏笔、做铺垫。)
设计意图:递给学生整体把握故事内容,使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整体而又深刻的印象,并学会梳理文章线索。
三、课后思考题
1、故事中的“新装”存在麽?
2、故事中出现了皇帝、老大臣、官员、骑士、骗子、百姓、小孩等等一些人物。面对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谁在说假话?(在原文找出句子)
3、为什么他们都说假话而不敢说真话呢?
4、你们觉得皇帝、大臣、百姓是什么样的人?
5、大家都在说假话,最后有没有人说真话呀?
6、为什么小孩能说出真话?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讨
前面我们已经理清了故事的脉络,现在我们围绕“新装”,分小组来探讨几个问题。
1、故事中的新装存在麽?
2、故事中出现了皇帝、老大臣、官员、骑士、骗子、百姓、小孩等等一些人物。面对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谁在说假话?(在原文找出句子)
⑴老大臣说假话:“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 “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⑵一位诚实的官员说假话:“是的,那真是太美了!”
⑶两位诚实的官员一起说假话:“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
⑷皇帝说假话:“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分满意!”
⑸皇帝的全体随员说假话:“哎呀,真是美极了!” “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
⑹皇帝的所有骑士说假话:“一点也不错。”
⑺皇帝身边的所有人说假话:“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 “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贵重的衣服。”
⑻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说假话:“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3、为什么他们都说假话而不敢说真话呢?
⑴皇帝说假话:是为了不暴露自己的愚蠢和不称职,为了保皇位维护他独断专行的统治。
⑵老大臣、诚实的官员、骑士们说假话:是为了保住他们的地位和职务。
⑶市民中的成年人说假话:是怕别人说自己太愚蠢,怕招来杀身之祸。
4、你们觉得皇帝、大臣、百姓是什么样的人?皇帝:愚蠢昏庸、穷奢极欲、荒唐虚伪、自欺欺人、极端奢侈、不务正业。大臣:虚伪奸诈,自欺欺人,明哲保身。百姓:胆小怕事,人云亦云。
5、大家都在说假话,最后有没有人说真话呀?
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6、为什么小孩能说出真话?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
答:因为孩子总是无所顾忌、直言不讳的,如果改成成人来说,反倒不真实。其实,它虽出自孩子之口,却代表了所有老百姓的意见,以至大家都重复着“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这句话。
7、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仍然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如果让“戏”就此收场,则害怕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格做皇帝;继续“演”下去,则是为维护自己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虚伪。
二、主题总结
《皇帝的新装》是一场闹剧,以骗开始,又以骗结束。通过学习这篇童话,我们从中懂得一个什么道理?
真话实话随时有,最重要的是有敢说的人。作为一个真诚的人,要敢于正视现实,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反对社会现实中的假丑恶现象,让真、善、美充满人间。如果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诚实,那么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册第六单元第26课《皇帝的新装》
教材简析:
一、主题:本文是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
帝上当受骗,当众出丑的故事,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愚蠢虚伪、自欺欺人的丑行。
二、情节:开篇即夸张地述写了皇帝喜欢穿新装的癖好,接着讲述了两个骗子投其所好,轻而易举地骗过了皇帝,而后为皇帝“做”新装,是故事的开端。后来皇帝两次派大臣与官员查看新装,他们什么也没看见,可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愚蠢不称职,都一味儿地夸赞布料华丽漂亮,这是故事的发展。最后写皇帝穿上“新装”上街游行,当众出丑,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三、特点:采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地夸张是本文的显著特点,特别是用夸张手法塑造皇帝与大臣们的形象,从而更突出了他们虚伪、自欺欺的丑行。
四、这种情节曲折的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但对童话的意义很可能明于心而不明于口,教师要适当点拔,使之对主题的理解水到渠成。
五、学生对文中问题的理解分析极易人云亦云,且理解肤浅,务必引导学生要独立深思,各抒已见,对问题的认识一定要言之有据。
教学目的:
1、感知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
3、领会童话深刻内涵,培养学生敢说真话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
2、出示学习目标。
3、作者、体裁简介。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标上段序、听准字音并思考:
⑴皇帝有什么爱好?他的新装“新”在什么地方?
⑵根据“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情节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明确:⑴爱新衣;新在“布:人间最美”,“特性奇怪:不称职、愚蠢者看不见”;
三、、分析人物形象
合作探究:
⑴总括起来,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字,文章所写的人物与这个字分别有什么关系?
⑵仔细阅读课文对几个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的描写,然后说说他们的性格特点。
明确: 受 揭
骗
皇帝 孩子
骗子 大臣
行助
皇帝:愚蠢、虚伪、奢侈、昏庸;
骗子:狡诈、善骗;
大臣:虚伪、自私;
孩子:天真纯洁、无私无畏。
四、探讨主题
1、皇帝甘于受骗,大臣乐于助骗,甚至百姓纷纷传骗,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2、故事中由一个小孩揭穿骗局,有什么用意?
明确:1、上层人物愚蠢、虚伪、自私、腐朽,整个社会假话成风。(揭露前者,批判后者,这就是这篇童话的主题)
2、教育我们要保持纯真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五、质疑问难
六、小结:一场闹剧,围绕“新装”,刻画出了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荒诞、可 笑,揭露他们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声过后,留给我们的却是严肃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真诚,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反思的。
七、作业:续写课文结尾(写在练笔本上)
要求:情节合理,文意相关;200-300字。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童话故事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
2、合作探究故事中离奇现象产生的诸种原因,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表演课本剧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初步学会运用想象,扩展故事情节,进行课本剧表演。
三、教学难点
分析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关系,来体会童话所揭示的深刻意义。
四、课型:
探究合作、课本剧表演课
五、课时:
两课时
六、授课班级:
初一(1)、(2)班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这是为什么呢?(童话故事生动、有趣,想象奇特,同时在每一
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
二、整体感悟,合作探究
1、用一句简洁的话浓缩故事情节。
2、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1)一个无比威严的、至高无上的皇帝的竟然会赤条条地、一丝不挂地走到大街上游行,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背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呢?
(2)谁在骗?谁受骗了?
3、教师
三、由浅入深,突破难点
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1)最精彩的是哪一种骗?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具体举例说明。
[教师
(2)由皇帝、大臣、百姓用谎言营造的怪圈,最终是被谁捅破的?
(3)小孩子其实只说了谁都能说出口的一句真话,犹如一把利剑。皇帝及其一帮人阵脚大乱,提着裤子仓皇逃窜了吗?
(4)可见他们——
(5)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2、教师
安徒生用笔也达到了极至,并在故事高潮处戛然而止,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四、拓展延伸,发挥想象
1、教师提示:
引述爱因斯坦的名言:“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引导学生去体会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从而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或思路去重新理解自己以前所看过的童话故事。
2、学生进行课本剧创作表演。
(1)两位导演上台抽签,决定表演次序。
(2)两个班级的学生表演小队依次进行表演。
(3)其余学生做为观众,边观看边填写表演
五、交流
1、学生讲评,发表自己的观感及对表演者的看法。
2、采访参加表演的学生,由他们谈一谈自己对此次表演的感想。
3、教师
一、教材分析:
《皇帝的新装》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童话,它出自丹麦作家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之手文章讲述了一个昏庸无能、虚伪愚蠢的皇帝上当受骗的荒唐故事,安徒生通过夸张和想象手法的运用,揭示了统治阶级的虚伪本质,这篇童话不仅生动有趣,也对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童话一直较受学生欢迎,这类课文生动有趣,故事情节吸引学生,初一新生基本能把握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学生从童话文字表面深入到对童话深层含义的理解仍需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清故事情节,理解童话中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背景,让学生体会作者写作目的,从而透过表面文字,领悟人性中“虚伪”弱点,培养学生诚实的品格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运用,掌握人物描写方法
难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分析,把握主题思想
五、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问题引导;分角色朗读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前有这样一个人,一天他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走,迎面来了个富翁,嘲笑着说:“吆,你脑袋上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帽子吗?”这个人并不因此难过、自卑,而是反唇相讥:“吆,你帽子下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脑袋?”这个人的回答多么巧妙、多么睿智!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对,他就是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
安徒生,同学们对他有多少了解?有没有同学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安徒生
(二)文学常识
(1)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2)童话:它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过渡: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下面,请一位同学完成以下填空)
(三)检查预习
给划线字注音
炫()耀陛()下御()聘()
骇()人听闻头衔()滑稽()
钦()差大臣称()职勋()章
(四)课文分析
1、会概括
提问: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明确:一个愚蠢的皇帝穿上一件并不存在的新衣服举行游行大典
2、找线索
提问:围绕这个线索,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
3、理情节
提问:小组合作,请任选一部分分角色朗读
要求:注意语速、语气、感情、停顿
4、析形象
提问:童话中的人物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过渡:刚才同学们都自己对童话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做了分析,下边请小组合作把你们的分析进行总结,然后把小组总结的结果写到黑板上来同学们的总结都比较具体了,这是老师的总结)
明确:
皇帝:爱慕虚荣、自欺欺人、狡猾、愚蠢、大臣:阿谀奉承、虚伪、愚蠢
骗子:狡猾、贪财小孩:诚实、天真、勇敢无畏
5、悟道理
(1)提问: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大臣:为了保官;百姓:为了保命;皇帝:为了保住皇位,维护尊严
(2)这则童话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谓,敢于说真话
6、续写
皇帝回到皇宫后,会发生什么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童话的文学常识,理解文章蕴涵的思想内容。
2.做阅读提要,用连贯的语句复述故事情节,理清写作思路。
3.朗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4.理解童话中夸张和想象的作用,提高阅读浅析童话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说故事-说人物-探主题-谈看法”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
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掌握分析人物,理解主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做一个纯正无邪的人,提升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究童话深刻的寓意。
教学设想
《皇帝的新装》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童话,足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文章的内涵;以提问的方式讲述,启发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 简要介绍安徒生和童话的知识
2、读准字音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勾画人们在新装前的语言和表现
思考两个问题:
(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皇帝)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故事内容。
(描述了一个昏庸无能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讽刺统治阶级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行。)
2、全文围绕皇帝的那件“新装”写了哪几个片段?
(爱—做—看—穿—展)
3、再读课文,接龙讲故事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阅读,提高阅读水平与能力,那么学生是否能迅速、准确地把握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则是衡量阅读水平与阅读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准。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能够用简洁的语言去概括故事内容。(学生能回答出故事内容即可,思想内涵可以在分析文本后再归纳。)故事内容较长,它以“新装”为线索,让不同人物在这骗局中登场,整理成几个片段,可以让学生对故事的条理把握更清晰。
(三)研读文本,把握人物
1、主人公——皇帝已粉墨登场,让我们走近他,了解他,请大家用“一个-----的皇帝”的句式,为这篇文章加一个副标题(板书)并陈述理由。
(要求自由表达,独立思考并完成,然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
如:
“一个愚蠢的皇帝”:根本没有布,根本没穿衣服都不知道。
“一个虚伪的皇帝”:天天换,时时换,刻刻换,只为追求外表美。
“一个昏庸的皇帝”:不关心国家百姓,只知道穿新衣服。
“一个无能的皇帝”:听信大臣的话,没有自己的主见。
…… 2、这个可怜的一国之君真是丑态百出,他之所以会赤条条地在大街上游行,除了他自己的责任外,还有谁的原因?(引出第二批人物:两个骗子和大臣们)你们如何去评价他们?(要求独立思考,然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
如:
大臣们:不敢说真话,极不称职。欺上媚上,只为保住乌纱帽。
骗子:①骗子行骗,是为了捞取钱财。
②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安逸不理朝政,设下骗局教训他。出发点是好的,希望他做个好皇帝。
3、不管骗子如何吹嘘这布料的神奇,不管大臣们如何吹捧布料的鲜亮光彩,真理总是会像黎明之星,出现在黑色的夜空。是谁第一个戳穿了这个骗局,扯下众人的面具?
(小孩子)
为什么让一个“小孩子”道出真相?
正所谓“童言无忌”,让一个小孩说出真相符合实际。其次,它虽出自孩子之口,却代表了百姓的意见,以致大家都重复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在这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混浊世界里吹来一缕清风。真理之星火开始燎原。
让新装失去了神奇,让官员掉下了面具!童话的神奇色彩与现实意义同时呈现了出来!
4、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领会童话的深刻内涵。
(可以读片段。针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朗读语气,引导学生朗读)
如 旁白:自然、平缓
皇帝:傲慢、自负
骗子:油腔滑调、阿谀奉承
大臣们:语调迟缓,故作镇定,毕恭毕敬
小孩:天真
……
设计意图:1-3题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通过人物语言、心理的分析去把握人物形象,并从中逐渐领悟童话深刻的内涵。而对骗子的评价,则可以是多角度的。在进行上述环节教学时,安排学生先独立思考后讨论,是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空间。第4题的设计,是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并加以朗读指导,从而更好读出感情、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人物有更深的印象,让人物形象在语言中再现。
(四)体会感悟
当我们初读《皇帝的新装》时,我们会为皇帝赤裸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滑稽丑态而发笑,笑声过后的现在,我们不由得深思,想想,你在这童话中收获了什么?
如: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不能像皇帝、大臣般不称职。
要敢说真话,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
要把聪明用在正道上,为集体、国家做贡献。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受迷惑……
教师总结:在现实生活中,诱惑、虚荣总会有的,只要我们说真话,做真事,当真人,只要我们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只要我们多一份责任心,多一份爱心,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率真,世界就会更美好!
设计意图:学生在充分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谈情感体验,是水到渠成,让他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虚伪、欺诈是多么丑陋,而真诚、坦荡是多么高尚。
(五)迁移训练(作业)
同学们打开你的想象空间,为这篇童话续个结尾。
设计意图: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除了口头语言的,还有文字语言的,续写即是一个培养想象力的机会,又是个培养表达能力的途径。
(六)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
皇帝
大臣 被骗
官员
百姓
小孩子 揭骗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苏教版第十一册语文“习作4”教学设计
愚人食盐教学设计范文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模板(通用五篇)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
苏教版第十一册语文“习作4”教学设计
愚人食盐教学设计范文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模板(通用五篇)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版国标第五册数学两篇)
重庆高考排名142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17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229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13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沈阳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山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云南高考排名449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956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91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文山学院和韶关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海南高考排名40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沈阳科技学院和广州软件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重庆交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4385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财贸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青海高考排名168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246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皖西学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景阳冈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方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练习6教学设计
春潮教学设计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
与音乐对话作文教学设计范例
课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设计模版
山雨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三篇)
高二语文灯下漫笔教学设计
小青蛙教学设计11篇
大班社会活动:感恩的心
西门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几十加几十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森林你好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