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

王明刚老师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完了《金蝉脱壳》这篇课文,知道课题“金蝉脱壳”就是一个成语。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8成语故事

  3、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二、初读课文

  1、布置课内预习要求。

  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成语故事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1)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生字、正音。

  chuō sāi fèng lù bì yùn hǔ

  戳 腮 俸 禄 壁 韵 唬

  (2)指导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腾空 俸禄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戳穿 墙壁 滥竽充数 张口结舌

  4、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指导预习及写字。

  1、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书写习字册。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意思。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清游客们“惋惜-怀疑-惊叹不已”的态度变化过程,理解“点睛”的神奇,理解“画龙点睛”的意思。

  2.理解作者用游客们在点睛前后的变化来表现张僧繇的画技高超,能把游客们的反应改写成人物的语言描写,使故事更加具体生动。

  教学重点:

  1.能够通过阅读故事理解“画龙点睛”的意思。

  2.能够把游客们的反应改写成人物的语言描写,初知把概括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把游客们的反应改写成人物的语言描写。

  教学过程:

  一、抓住特点,导入新课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我们都不陌生,它出自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成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一般都有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画龙点睛”的故事。

  二、理清变化,引导交流

  (一)请大家边读边画出点睛前后写游客们反应的句子。

  (二)学生交流:

  1.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惋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

  (1)理解“惋惜”的意思。

  (2)如果我是张僧繇,你会惋惜地说……

  2.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唬人。

  (1)理解“唬人”,明确这是怀疑。

  (2)你会怀疑地说……

  3.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1)理解“无不、惊叹不已”。

  (2)你会惊讶地说……

  你会赞叹地说……

  4.小结:游客们从点睛前的惋惜、怀疑到点睛后的赞叹不已,说明“点睛”是非常关键的一笔。张僧繇给龙画上眼睛,龙“腾空飞去”;如果说话的时候,用上关键的词句,说的话就变得………?如果写作文在关键处用上几个点睛的词或句子,习作就会变得……?所以我们知道,画龙点睛的意思就是?

  三、清晰思路,妙笔生花

  现在,就让我们同学拿起手中的笔,把游客们面对张僧繇的画作时的表现写下俩,可以在提示语中加上表示动作、语气、神态的词语。

  四、小结方法,明确意义

  成语是中华民族经典文化中的一块瑰宝,言简意赅,表意丰富。如果我们再多读一些成语故事,不仅会帮助我们理解成语的意思,而且能够丰富我们的积累。如果你能学者今天把概括写具体的方法,发挥想象,充实故事内容,相信会对我们同学大有裨益。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5)说说这三则成语分别讲了什么故事。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2.能熟练地复述故事。

  3.能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在学习中正确地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正确地运用。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运用“胸有成竹”。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讲成语故事。

  小朋友,你们一定听说过许多的成语故事,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

  2.师小结并导入。

  小朋友们刚才讲的成语故事很有趣,今天,老师要与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个新成语,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38页。

  二、初读成语故事

  1.学生自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小组交流:

  读了这个故事,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你能不能在小组内将故事复述出来?

  3.班上交流,并让学生复述这个成语故事。

  三、再读成语故事,理解它的内涵

  1.让学生默读成语故事,边读边思考:

  ①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②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③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句话来理解?

  2.小组内交流自己学习的结果,如果不理解的,就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或向老师请教。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①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因为文与可经常去观察竹子,看它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变化,总之,文与可对竹子非常熟悉。)

  ②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第三段话中,猫把那幅当成真的了,并把它抓着玩)

  ③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段话来理解?

  (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最后一段,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理解。

  引导学生说出“胸有成竹”的意思。

  (指画画时,胸中有现成的、完整的竹子,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有成算。)

  四、拓展运用。

  1.过渡:刚才同学们理解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这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它,下面我们就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①师举例:小明平常学习很努力,再加上他在期末前认真地复习了,所以,在期末考试时,小明是胸有成竹。

  ②学生举例,进一步体会”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作业:

  1.让学生用这个成语说1—2句话。

  2.课后将自己喜欢的成语积累下来,写在积累本上。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5

  一、导入

  1、成语接龙

  2、过渡: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关于它的学问多着呢。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跟成语有关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跟成语有关的几个故事。

  二、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心中描画出几位主人公的形象。

  指名说一说你在心中画出了谁的形象?

  小结:一边读一边把你读到的情形在脑中还原,这样读书会更有效。

  过渡:现在首先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著名的南郭先生的身上,通过他的故事来了解滥竽充数的含义。

  三、学习《滥竽充数》

  1、课件播放朗读动画

  2、怎么学呢,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题目中每个字的意思。滥竽什么意思?充数什么意思?其实滥的是什么?

  3、师:好,查完字典了解字意后,我们来读一读课文,掌握故事的来龙去胧。

  课件出示:小组学习,哪些地方表现了南郭先生的滥?从哪儿看出他在充数?他又是怎么充数的?充数的结果如何?每个人跟其他小组成员表达你自己的看法,并且互相提出疑问或补充。

  4、交流反馈:经过讨论你们又有了新发现吧,来,说一说你们的看法。

  课件出示阅读练习: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A、圈出这段话中的动词,演一演。

  B、用一个成语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

  C、想象南郭先生得到俸禄后的神态动作心情,写一段话。

  D、从“居然”一词你读出了什么?

  5、充数的结果如何呢?

  逃走了——他愿意走吗?从哪儿知道?谁来读一读这句?读出他当时无可奈何的心情。逃走之前他又会想些什么?体会他的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6、为什么充数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A、用“总是”造句。

  B、用“不要……而要……”造句。

  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怎样才能杜绝滥竽充数这种现象呢?

  7、师:好,在掌握了故事的来龙去胧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老师想问问大家,作者喜欢南郭先生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8、小结:在许多文章中,作者悄悄地把自己的爱憎或态度隐藏在字里行间,我们只有反复朗读,细心揣摩才能体会。

  9、能不能通过我们的朗读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呢?试一试。

  评价,你觉得他哪儿读得好?你也读读?

  你觉得他哪儿还需要改进的,也来读读看。

  10、现在同学们结合这个故事说说滥竽充数的含义是什么。

  11、生活中有没有滥竽充数的现象?说来听听。怎样才能让这种现象不存在呢?

  12、学了这个故事,我们有什么收获?

  四、总结学法。

  师: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滥竽充数,回顾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

  课件出示:了解成语意思。

  读课文,熟悉故事内容,理解课文重难点,在理解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成语的含义。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见闻及感受。

  过渡:我们下面就用这种方法学一学《自相矛盾》这个故事。

  五、学习《自相矛盾》

  1、生按第一项学习。查完字典汇报,师相机出示矛与盾的图片,学生说说它们的特点与作用。

  2、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最难也是最关键的第二项。为了帮大家学习,老师帮你们出了几道题,(课件出示)大家可以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第二步学习。

  A、矛戳盾有几种结果?可是楚国人是怎么说的?他为什么这么说?这样说的结果是什么?

  B、模仿他的语气,加上动作,读读他的话。

  C、如果你们就是在一旁围观的人,你们互相会怎么议论?说一说,演一演。

  D、最后还可以与小组成员一起演一演这个故事,评一评谁演得最棒。

  3、师检查学习情况。

  A、矛戳盾有几种结果(相机出示关联词练习)

  B、理解夸口的含义,明白他夸口的目的,读出夸口的语气。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成语含义。

  5、齐读《自相矛盾》。

  6、师:生活中你碰到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吗?小组内交流一下,每个人都得说。

  7、按组汇报。师:说说你们这一组交流了哪些事情。

  8、拓展延伸:谈了这么多,你们有什么收获?如何才能避免自相矛盾呢?

  A、自己:实事求是,说实话就不会自相矛盾。

  B、识破别人:用事实检验。

  六、小结两个故事的共同点。

  师;今天同学们共同努力学习了两个成语故事,现在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

  (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七、小练笔

  过渡:是啊,凡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不然就得像南郭先生那样灰溜溜地逃走。

  课件出示:小练笔:南郭先生逃走了,如果你是他的好朋友,会对他说些什么?请以《南郭先生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