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24-25页红点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步骤的观察、猜测、比较、概括,引导学生自己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
2.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掌握其数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并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拟定自学提纲
自主预习
1.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24页情境图)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认真观察情境图,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
(教师把这两个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究一辆大巴车和一辆中巴车在济青高速上相遇的问题继续探索乘法运算的规律。
2.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多媒体出示)
(1)运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方法,通过自主解决上述问题,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会用自己的话表述,会用字母表示。
(2)乐于把自己学习的收获、困惑、体会与大家分享,乐于与同学合作。
教师引导:有信心达到这两个目标吗?(有!)
老师的指导会对你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请看自学指导:
3.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4页到25页第二个红点前的内容,重点看图上同学的对话。思考:
(1)如何求济青公路的全长,有几种解法,如何列式计算。
(2)比较两种解法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猜想?再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5分钟后汇报自学成果,看谁能独立用多种方法解答黑板上的三个问题,并能发现乘法运算的规律。)
4.学生按自学指导自学,教师巡视,关注学困生。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调查学情: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请放下。
1.小组交流:
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困惑和体会,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班内汇报:
师指小组选代表按顺序汇报自学指导中的思考题,其余同学随机质疑、补充。
课堂生成预设:
(1)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教师追问:第一种算法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种算法呢?
预设一:先算两辆车1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再算两辆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
预设二:先算大巴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中巴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再算两辆车2时共行多少千米。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
(2)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
(110-90)×2110×2-90×2
=20×2=220-180
=40(千米)=40(千米)
教师追问:你能说说两种算式的意思么?
预设一:第一种算法是先求大巴车1小时比中巴车多行的路程,再求大巴车2小时比中巴车多行的路程;
预设二:第二种算法是先分别求出大巴车和中巴车2小时行的路程,再求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的路程。
(3)观察、比较两种算法的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一:第一种算法是先加(或减)再乘;
预设二:第二种算法是先分别相乘再加(或减),但计算结果相同。
(4)据此,你有什么猜想?
预设:两个数的和(或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
(5)怎样验证你的猜想呢?
(师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学生观察、汇报。重点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算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上比较。
通过观察,有何发现?引导学生回答:
举例验证:(125+12)×8=125×8+12×8
(40-4)×25=40×25-4×25
(8+16)×125=8×125+16×125
(80-8)×125=80×125-8×125
…………
(6)通过验证,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两个数的和(或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
教师总结: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你会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用字母表示:(a±b)c=ac±bc)
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通过以上研究,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课堂预设:
预设一: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预设二: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减,结果不变。
预设三:两个数的和(或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
预设四:这个规律叫乘法分配律,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a±b)c=ac±bc
2.如果是多个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这个规律还存在吗?你怎样验证你的猜想?
课堂预设:
举例验证:(2+3+5)×4=2×4+3×4+5×4
(1000+100+10)×3=1000×3+100×3+10×3
…………
教师总结:多个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
设计意图:将乘法分配律适当拓展
3.在记忆这个规律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乘法分配律,避免常犯的错误。
课堂预设:
预设一:括号里的每一个数都要乘括号外的数。
预设二:括号里的数必须是相加或相减,如果是相乘就不是乘法分配律。
预设三:这个规律还可以倒过来看。
教师追问:怎样倒过来看?
预设:几个数都乘同一个数,再相加或相减,可以先把它们相加或相减,所得的和或差再乘这个数,结果不变。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教师引导:怎么样?学会了吗?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己?
1.考一考(课件出示第26页第2题)
(1)指4名学困生板演,其余同做在练习本上。
(2)展示不同答案:谁的答案和板演者不同?请到黑板前展示出来。
课堂预设:(以第一题为例)
(80+70)×5(80+70)×5
=80×70+70×5=80×5+70×5
2.议一议
(1)你认为谁的答案对,为什么?谁的答案不对,为什么?
(2)第一种答案是把括号里的两个加数相乘了,不符合乘法分配律,所以错了;第二种答案符合乘法分配律,所以是正确的。
(3)用同样的方法评议其余3题。
(4)同桌互改
(5)统计错题情况,让小组代表说说错误原因。
(6)学生各自订正错题。
3.全课小结:你在本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课堂预设:
预设一:我知道了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预设二:我又体验了探索数学规律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预设三:我感受到我们山东省的交通真是便利,作为山东人我感到自豪!
五、当堂训练
1.出示课本第26页第3题
2.《新课堂》第17到第19页信息窗2第1课时内容。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还满意吗?谈一谈你的感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教学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趣,提出猜想
(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做第一小题,右边的两组做第二小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开始)
7×28+7×72
7×(28+72)
(2)、评出胜负。(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可以看出右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问同学)你们有什么意见吗?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吗?)
这两道题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
7×28+7×72=7×(28+72)
(3)命名猜想。
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我们就先将他的这个发现命名为××猜想。(板书:猜想)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是否也成立。
2、商场“五一”举行让利大折扣,王老师趁这机会去为参加校园歌手比赛的五位同学挑选服装,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
(1)看到这幅图画,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你想提什么问题?
(2)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
(3)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4)交流反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65×5+45×5(65+45)×5
(5)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3、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板书:举例)
把自己举出的例子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谁来说一说自己举的例子,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等号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可举三个例子)轻声读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4、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2)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与结果不一样的例子?能不能举一个这样的反例。
(3)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同学,恭喜你!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这个规律在数学上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
(4)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用字母表示:〔a+b〕×c=a×c+b×c
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各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5)大屏幕出示关于乘法分配律的总结,学生齐读。
三、探索发展,应用规律
(1)、我们发现了乘法分配律,那么它对我们的计算有什么帮助呢?(板书:应用)(学生举例说)
(2)对,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请同桌合作研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好?请看大屏幕:谁来读一下题。
四、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报,全班共同校对。
明确:根据什么这样填写?第1题和第2题在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自己判断。然后请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每位学生都用两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指名板演。
明确:这两种算法有什么联系?符合什么规律?
小结:通过长方形周长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也说明了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看到,乘法分配律我们早已不自觉地在运用了。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各自按运算顺序计算,指定两人板演,共同订正。
提问:每组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哪一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小结:有时是先乘再求和比较简便,有时是先求两数的和再乘比较简便,大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对待。
五、总结回顾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城的优质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通用五篇)
课文母鸡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写贺卡教学设计
长城的优质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通用五篇)
课文母鸡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版国标第五册数学两篇)
重庆高考排名142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17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229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13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沈阳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山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云南高考排名449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956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91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文山学院和韶关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海南高考排名40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沈阳科技学院和广州软件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重庆交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4385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财贸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青海高考排名168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246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皖西学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景阳冈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方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练习6教学设计
春潮教学设计
写贺卡教学设计
电脑住宅教学设计(精选三篇)
龟兔赛跑教学设计
新课标四上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课文给予是快乐的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同声旁认一认课文教学设计范文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六篇
皂化反应教学设计范文
海燕教学设计范文(精选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