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教学设计汇编十五篇)

李盛老师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1

  《自然之道》3~5自然段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这三个自然段的教学我是抓住两条线进行切入,一条是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各自情感。让学生在词语归类中明确文中各个角色的态度,并亲自演读,体会心情,并由此归结出疑问,为什么各自所持态度会有如此反差,进而引出第二条主线,抓住两个关键句子(①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②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通过学生的自独自悟和相互交流初步理解“自然之道”,因我们对自然之道的无知,好心却办了蠢事。

  【设计目标】

  1、情感朗读,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初步理解自然之道。

  【设计过程】

  一、出示词语归类题目

  探出欲出又止突然啄焦急紧张冷淡

  极不情愿鱼贯而出结伴而出侦察踌躇不前

  若无其事争先恐后拉到

  幼龟──(探出欲出又止侦察踌躇不前鱼贯而出争先恐后结伴而出)

  我们──(焦急紧张)

  向导──(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

  嘲鸫──(突然啄拉到)

  1、读课文3~5自然段,请找一找上述词语并归类:

  ⑴学生交流汇报,找出相应句子完成上述归类。

  ⑵生自由挑选句子(可以是“幼龟”“我们”“向导”“嘲鸫”的相关句子)朗读,自读自悟,体会以上关键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和心情。

  ⑶生返回表演朗读上述分类词语,(可男女读,分组读,个别比赛读)师指导评价(幼龟:表演理解起先小绿龟的机警、谨慎,后来感受幼龟得到错误信息后的心情。我们:当幼龟遭到袭击时紧张担心的心情。向导:冷淡,与我们形成强烈的对比。嘲鸫:看到美食,急切捕猎的心情)

  2,再次朗读3~5自然段,提出疑问:

  ⑴为什么向导的态度那么冷淡、极不情愿,并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与我们的态度形成强烈的对比)

  ①自读自悟,初步感受“自然之道”,幼龟出巢侦察,嘲鸫捕食是自然之道,向导的冷淡若无其事也是出于自然之道,幼龟得到争先恐后,鱼贯而出是因为得到了错误的信心,我们违反了自然之道……

  ②各生交流,初步理解。

  ⑵我们干了怎样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①读文交流,同桌互说。

  ②全班交流(有了以上基础,生基本能理解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出于对小幼龟的同情,我们却违背的自然之道……)

  3、再次朗读3~5段,体会各种情感,感悟“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2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它是阅读习作的基础。由于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识字方式上可以做进一步的调整。对于认识的字,由于精读和略读课文中的生字都注音,学生认字并不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老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可以对多音字、难读准的生字或易混的生字作指导。

  (2)基于阅读

  指导朗读、默读,诵读课文,展开想象。“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的过程,并得出结论。

  2、教材分析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情分析

  学生的概括能力相对较差,他要通过本文的教学,引导学生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先把整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阅读,了解每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本文,不要过于追求主要内容概括的特别简练,学生能说出大概意思,了解一般方法就可以了。在这样的训练中,逐步引导学生概括的能力,直至最终做到所概括的内容正确、语言简练。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幼龟、沙滩、侦察、企图、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人类办事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3、通过读书、思考、讨论、联系实际的例子、谈感受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明白道理,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评价任务

  1、通过听教师范读、默读、个别读等形式,练习课文朗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带着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2、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人类办事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教学活动过程

  环节学习过程评价要点

  环节一

  激趣导入

  整体感知

  10分钟活动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在小黑板上抄写:

  1、生字新词。

  2、两组要比较的句子。

  第一课时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又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题)

  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1、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

  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

  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4、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嘲鸫”,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4、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5、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1、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

  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儿自己的感受。

  4、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6、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朗读全文,归纳大意

  1、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道”的意思。

  2、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先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楚,就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式地说一说,最后小结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

  明确要求,启动“综合性学习”

  1、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2、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3、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4、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4

  [ 教学要求]

  1、深入学习“救幼龟”的经过,能与大家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培养复述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意识,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和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救幼龟”的经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情感。

  2、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

  明白“救幼龟”是一种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懂得尊重自然规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主线“救幼龟”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自然之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道”

  指什么?(规律) “自然之道”呢?(大自然的规律)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和几名同伴在观察太平洋绿龟离巢入海时,出于善心,救下龟群的侦察兵,却最终导致龟群惨遭食肉鸟捕食的悲剧。)

  二、 学习课文3~4自然段,初识自然之道

  1、课文哪句话点出了课题?(叼就叼吧,自然之道。)

  师:向导说的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呢?读了下面这段话你们就明白了。

  2、课件出示: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3、自由读这段话。

  4、通过刚才的读,你体会到什么?是怎么体会到的?

  生:我体会到幼龟很机警。

  生:我体会到幼龟很危险。

  ……

  5、这段话是用第三人称写的,你能把它换成第一人称来叙述吗?

  (1)自由练习。 (2)指名汇报。 (3)师生评议。

  师:同样是看着眼前的一幕,向导和游客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请女生读游客的话,男生

  读向导的话,我读作者叙述的语言。

  6、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现在,你们明白向导说的自然之道指什么了吗?

  教师小结:向导认为嘲鸫啄幼龟,这是自然之道。作为人类,不能插手介入,可是在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声中,他极不情愿地救下了这只小海龟。这样做带来了什么后果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这段文字。

  三、 学习课文5——8自然段

  1、课件出示: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

  会返回龟巢。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于是,很多幼龟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2、自由读后谈体会。

  3、把上面这段话换成第一人称用巢中幼龟的口吻来叙述。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是我们派出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我们的侦察兵被向导引向大海,我们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于是,我们的很多同伴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4、学到这里,你有何感受?

  过渡:目睹了惨剧发生的经过,游客们后悔莫及,向导更是悲从中来。他们说了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来补救呢?

  5、指名读有关句子,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四、 创设情境,法庭辩论。

  师:由于人类的无知,致使成百上千的幼龟成了食肉鸟的腹中美食。惨剧发生后,太平洋绿龟家族向国际动物保护法庭提起诉讼,要求法庭对旅行团的全体成员追究法律责任。人类应对此事负责吗?如何看待人类在这件事中的所作所为呢?我们来进行一场法庭辩论。

  1、课件出示:

  对簿公堂

  原告(太平洋绿龟) 被告(旅行团成员)

  要求:讲清案情的经过,讲明自己的理由。

  2、分好角色。

  (1)请你以原告太平洋绿龟家族成员代表的身份陈述惨剧发生的经过。

  (2)、请你以被告旅行团成员代表的身份陈述自己的前后行为表现。

  3、分小组练习。

  4、汇报交流。

  (1)请幼龟侦察兵陈述案发那天的亲身经历。

  师扮演法官:人类救了你,你现在有何感受?

  (2)请幸存的小海龟陈述案情经过。

  (在案发当日黄昏,我们太平洋绿龟家族千余名成员正潜伏在巢内。为了避免受到食肉鸟的攻击,我们照例派出了侦察兵,过了很久,我们没看到侦察兵回来,也没有收到任何有危险的信号,更不知道侦察兵已被人类救走了,以为外面很安全,就倾巢出动。没想到沙滩上空突然飞来了许多食肉鸟。结果,我们的许多兄弟姐妹惨遭毒手。正是由于人类的无知,使得我们家族遭受巨大的不幸。我们强烈要求法庭主持公道,让人类受到法律的制裁。)

  (3)被告陈述。

  师引导:①被告人,原告的话属实吗?说说你们的所作所为吧。

  ②向导,你明明知道这样做会给绿龟家族带来灾难,为什么要明知故犯呢?

  (4)自由辩论。

  师:一方是善心如水,却使另一方深受其害。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判决,我请求辞职。不过,辞职之前,我聘请你们来当国际动物保护法庭的法官。

  (5)通过以上的陈述,小法官们,你们会作出怎样的判决呢?为了避免悲剧重演,你对人类有些什么劝告呢?

  五、 总结升华。

  1、学到这儿,你明白了什么?(人类救下一只幼龟,却使很多幼龟惨遭不幸。如

  果不懂规律,好心也会办坏事。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

  2、师:我们也明白了,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是自然之道。你们能举例说说哪些是自然之道吗?

  3、 在我们的生活中,仍然有一些愚昧无知的人在违背自然之道,你能举例说说吗?

  4、 自然之道是纷繁复杂的,但只要我们认识它,尊重它,还可以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呢。想想生活中有哪些这样的现象?

  5、 教师总结:我们只有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六、 作业(任选一题)

  a) 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动、植物的生长或其他自然现象,看看有什么发现,受到什么启发。

  b) 搜集资料或调查访问,了解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过哪些启发,有什么发明创造。

  c) 自己动手,做做实验或搞搞小发明。

  板书设计:

  自然之道

  许多幼龟惨遭食肉鸟啄食

  违背

  嘲鸫 啄 幼龟 救 向导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借助想象等方法体会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然之道的含义,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3、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借助对文本空白处的想象,当堂练笔,提高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2、体会“我和同伴”看到“眼前的一幕”所引发出来的蕴意;

  3、对文本空白处——食肉鸟怎样凶猛地啄噬幼龟的场面的想象,内化语言,感受自然之道,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难点:结合上下文,采用联系对比、换位思考、抓重点词等方法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

  学生:课前搜集太平洋绿龟的图片或生活习性等资料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品析体会——积累写话——课外深化

  使用教材的构想: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质疑,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入三个场景,充分把握语文课的基础训练点,采取“以读促思,联系对比、换位思考、抓重点词”等方法,反复体会“我和同伴”的行为和“向导”的话语,揣摩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受到启示。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整合导入

  1、阅读单元导读,了解本单元的主题以及要求,并粗略了解本单元要学习的课文。(从整体入手)

  2、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了神秘。今天,我们,就将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内在规律。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得到启示。

  3、读题质疑。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自然之道(板书),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预设:道指什么?什么是自然之道?)

  二、自由朗读,疏通字词,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知课文的情感。

  【设计意图:独立识字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检测学生能否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认读生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

  4、了解主要内容,理清线索。

  (1)课文围绕幼龟离巢进入大海写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用“先……再(接着)……最后……”的句式训练说话。

  5、质疑归纳

  (1)分组提出问题,组内解决,解决不了全班提出。

  (2)全班质疑归纳。

  为什么说“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中,你的收获是什么?能小结一下吗?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深入学习海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中心思想的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懂得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就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组中的一篇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课文。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作些什么呢?课文通过一件发生在一群旅游者身上的具体事例来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揭示了“自然之道不可违”的自然规律。

  学情分析:

  从四年级孩子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进行分析,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对自然现象有着关注的热情。所以对于这篇课文,学生是有学习欲望的。但是,学生的关注可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要引导学生对话文本,在读中感悟,在进行语言训练和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科整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的方法理解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手段:多媒体

  板书设计:

  遵循 救

  人 自然之道 龟

  违背 害

  九、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故事情节。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自然之道,(板书:自然之道)

  2、师:听写(旅游 侦察 欲出又止 嘲鸫 若无其事 鱼贯而出 愚蠢)

  3、对照投影检查,师范写“愚蠢”,把写错的改正过来,愚蠢两个字再写一遍。

  出示词语:愚蠢 欲出又止 ……

  4、师:根据这些词语,你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5、师:看来,我们真的是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齐读一遍)

  出示: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假设我们就是这一群人,跟着向导一起上岛,看看在岛上我们都做了什么蠢事。

  出示:阅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

  2、找出有关句子,把你的体会标注在书上。

  3、把你的体会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二、领悟“道”

  (一)推敲关键词,感受小绿龟的处境。

  1、从哪看出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出示: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蹰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1)指名读这段话。

  (2)哪些词句让你有特别的感受?(探、欲出又止、侦察)

  师:你们能演一演小幼龟的动作吗?(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做动作)这是个什么样的小幼龟?(机警、可爱、聪明)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出幼龟的机警、可爱、聪明。

  (3)与欲出又止意思相近的词是哪个词?(踌躇不前)幼龟踌躇不前,欲出又止是有道理的,你看“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4)师:你们看见过嘲鸫吗?嘲鸫是一种异常凶猛的海鸟,有时候甚至会攻击狗这样体形庞大的动物。试想一下,弱小无助的幼龟面对如此凶猛的天敌,又是啄又是拉,处境多么危险啊,此时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紧张、担心)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来读,指名读!

  (二)想象补充,体会游客与向导截然不同的态度。

  (1)师:如果你就在现场,面对这样紧张的一幕,你会怎么做?那么同伴,向导又是什么反应?

  同伴——焦急(那焦急地来读读同伴说的话)

  向导——若无其事

  (2)师:沙滩上真的没有事吗?(不是)是啊!我们着急,担心,揪心,向导却若无其事,谁来读读向导说的话?

  师:在我们眼里向导是个什么样的人?(无动于衷、铁石心肠、无情、残酷)那我就要采访一下向导,看他怎么说?(我是中央台记者,我想问问你,你为什么要这么说?)

  (3)此时,我和同伴对向导所说的“自然之道”是怎么理解的?(不要管它,随它去吧……)

  (4)师: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的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同伴们会怎样呼喊呢?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劝劝向导吗?

  (5)分角色朗读。出示课件四:

  生:不能不见死不救啊

  师: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6)在大家的劝导下,向导(极不情愿)的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向导是个生物学家,可他的话我们并没有信任,我们却认为应该救(板书:救 龟 )这只小幼龟,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

  (三)图文结合,比较分析,体会结局的残忍。

  (1)师:然尔愚不可及的事远远不止这些,师范读5、6自然段。(边读边打开画面)

  (2)师:我们干了一件什么蠢事?请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看看我们真的是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啊!此时此刻小幼龟们心理在想些什么?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了他们的心情。

  (3)师:这些幼龟将要面临什么灾难?我们又是怎么做的?默读七自然段。

  (4)这样做是补救吗?对于绿龟,这样的做法,弥补得了付出的代价吗?

  (师引读:看,)

  不一会,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快的叫声,响彻云霄。(理解欢快的叫声、响彻云霄)听到这样的声音,你的心情如何?(引导学生说出好心办了坏事)向导的心情呢?

  (5)是啊,向导心理难受极了,我们救了一只,却伤害了无数只。(板书:害)

  出示课件六:(师引读,学跟读)

  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不会受到伤害。”

  想想,如果不用“悲叹”,行不行?为什么?(齐读)

  (6)师:现在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向导之前说的那句话(出示向导的话,齐读)还会指责他吗?现在你该如何体会“自然之道”的含义?(大自然生存的方式)

  (四)、写话练习

  出示课件七:

  写话练习:

  假如我是葬身嘲鸫之腹的一只小幼龟,我想说……

  假如我是一只吃得饱饱的嘲鸫,我想说…

  假如我是亲身经历这件蠢事的作者,我想说……

  请选择一个写一写。

  小结:我们都感受到了人如果遵循自然之道,就会保护幼龟,如果人违背自然之道,就会伤害幼龟。(板书:人 违背 遵循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我们好心办坏事的故事。

  四、拓展延伸,内化“道”

  师:你还知道哪些违背“自然之道”的事情吗?我们之前学过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拔苗助长》《我要的是葫芦》《“打扫”森林》,都是讲自然之道的课文。

  五、回归升华,真诚解“道”

  师总结:其实,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有生存的规律,如果我们违背规律做事,就会得到与愿望相反的结果。

  六、作业:

  1、把故事讲给家长听,和家长一起探讨有关自然之道的事情。

  2、收集有关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过哪些启发,有什么发明创造的资料。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依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群旅游者出于同情心,从食肉鸟口中救下一只幼龟,却使龟巢里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倾巢而出,导致成百上千的幼龟受到伤害。揭示了“自然之道不可违”的自然规

  律。

  【学情分析】

  同学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究大自然的奥妙,对自然现象有着关注的热情。所以对于这篇课文,同学是有学习欲望的。但是,同学的关注可能仅仅停留在外表。学习本课,除了引导同学热爱大自然,更重要的是启发同学学会理性地考虑,进而引导同学

  维护大自然,探究自然的规律,并学会善于从自然之中获得有益的启迪,有效利用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因此,要引导同学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在进行语言训练和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与科学学科的联系,注重学科整合,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引导同学到大自然中寻找、发现、

  培养同学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设计理念】

  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让同学在自主学习中与文中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协助同学形成正确的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忆上节课内容,用“先……再……然后……”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

  么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对自身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多读几遍,不懂的问题,请在书上做好记号。2、指名分节朗读,注意正音。重点朗读难读的句子。

  三、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1、小组合作学习1~4自然段。

  ⑴ 读明白了什么请说说?

  ⑵ 提出不明白的问题讨论交流。

  ⑶ 当那只出来侦察的幼龟即将被嘲鸫啄食时,对此“俺们”与向导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有关词句,完成下表。(见大屏幕)

  神态 语言

  俺们

  向导

  2、向导和“俺们”为什么有完全不同的态度呢?

  3、最终向导在什么情况下救那只幼龟?

  4、扮演读3、4自然段,着重全体向导看似冷淡的外表下所隐

  藏的对“自然之道”的真知灼见。

  5、感悟启示:

  假如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

  事中受到了教育,得到了启示。请把你的收获告诉给大家。 这是一篇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课文。自然万物,有着它自身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俺们人类该做些什么呢?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俺们:假如不依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发生与俺们

  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

  请大家再次用心读课文,细细体味吧。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你有没有遇见过或听说过不按自然规律办事而最终受到

  自然的惩办的事例?

  例举一、两件,在班上说一说,议一议。

  【板书设计】

  9、自然之道

  “俺们”救一只幼龟 误导众幼龟 →众幼龟被海鸟啄食

  (违反自然之道──→事与愿违)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8

  一、感悟“蠢事”,理清脉络

  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蠢事已经说明了事情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加上一个“愚不可及”呢?读读这句话,你认为作者在说这句话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后悔与自责。)

  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令作者如此后悔呢,自由读课文3~7自然段,说说这是一件怎样的事。

  (作者他们救了一只幼龟而害了许多只幼龟。)

  概括板书“救龟”──“害龟”。

  “救龟”与“害龟”分别是哪几段?(3~4,5~8)

  二、抓关键词,学习“救龟”(3~4)

  读读第三段,你觉得这一段里值得你积累的词语有哪些?(欲出又止,踌躇不前)

  找到这两句话读一读,联系上下文,用你的动作来说明这两个词的意思。(指名表演)

  从这两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幼龟非常谨慎,写出了“侦查”之意。)

  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幼龟很谨慎,你知道是哪个么?(突然,说明其动作快。)

  齐读第三段。

  正在这时,一只嘲鸫用尖嘴啄它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幼龟的生命受到威胁。同学们,此时假如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

  是啊,怜悯之心人皆有之啊,咱们来看看第四自然段,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反应。

  找找游人和向导不同反应的词语。

  1、游人:紧张 焦急 呼喊

  2、向导:若无其事 极不情愿 冷淡

  出示:

  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朗读体会若无其事)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把“极不情愿”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齐读第四段,读出游人和向导不同的态度。

  三、体会句子,学习“害龟”(5~8)

  自由读5~7段,划下印象深刻的句子,在旁边简单地写写自己的感受。

  汇报,哪些句子给你的感受最深?

  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结队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们很快明白: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想一想幼龟鱼贯而出的场面是什么样?读读下文,幼龟为什么会鱼贯而出?)

  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欢乐”与前文哪个词照应?“颓丧”。由这两个词给了你什么感受?)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朗读指导,体会“悲叹”,再说一说向导为什么而悲?)

  指名读5~7段──生评(怎么样?应该读出什么语气?)──指名读──全班读

  【板书】

  自然之道

  救 害

  游人:紧张 焦急 呼喊── 震惊 悔恨

  向导:冷淡 极不情愿 ── 悲叹……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 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 :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九课《自然之道》。回忆: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向导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他们不顾向导的劝阻,要求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导致幼龟误以为安全,鱼贯而出,结果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文章的自然之道。

  二、 精读:自由扫读,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标注在书上。也可以与同学交流。 重点理解:

  1、 学习第三段:找出作者对幼龟动作的描写,模仿动作来理解词语。学习细节的描写方法,理解细节在文章中的写作效果。

  2、 学习第四段:理解导向的话。并说出导向为什么这样说?指导朗读,理解导向和“我”的心理变化(板书:焦急 震惊 悔恨 ;若无其事 极不情愿 发出悲叹)。讨论:导向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为什么不制止?你同意他的做法吗?

  3、 学习五、六段:复述当时的场面。(导:气喘吁吁的奔跑也无济于事。还在喘着粗气的向导 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导读最后一句话。

  4、 理解最后一句话:体味 “悲叹”的心情。指导朗读。扩句练习:如果不是我们 ,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学习如果……就……的复句)

  三、 小结:他们的做法错了,悔恨让他们心痛,他们终于理解了导向的话:“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他们的做法错在哪里?(没有遵循自然规律)正是由于用主观的感情判断自然,导致了错误的见解。所以我们要客观的看待自然,要遵循“自然之道”。(板书:遵循——自然之道)

  四、 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循的自然规律?(候鸟迁徙不能挽留,山涧小鱼难在鱼缸生存,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温室难育参天大树)

  五、 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些自然规律?(阅读人类来自动物的灵感)

  六、 总结: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走进自然,探索自然,合理的利用自然,创造和谐、美好的生活!

  板书设计: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在小黑板上抄写生字新词和两组需要比较的句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第一课时

  一、导入,引出“道”

  1.故事导入。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那是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放学,我背着书包正往家里走,突然,我发现前面不远处的麦地里,一只喜鹊正扑腾着翅膀,却怎么也飞不起来。于是,我疾步走上前去,抱起那只喜鹊。我发现,那只喜鹊的翅膀受伤了。我连忙把那只喜鹊抱回家,用碘酒擦洗它的伤口,敷上消炎药,把它包扎好。不几天,那只喜鹊好了。我很喜欢它,怕它飞跑了,于是就把它的翅膀尖给剪了,并用罩子把它罩住。我每天给它食吃,给它水喝,精心喂养。可是没多久,你们猜,它怎么了?(它却死了)

  2.引出“道”。

  是呀,这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板书课题。

  3、读题,解释“道”。

  学生读课题,说说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

  二、自由朗读,疏通字词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的习惯)

  2、认读生词: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蠢事返回海鸥补救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小黑板展示,对于“若无其事”等词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等方式理解)

  3、名分段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

  4、初读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注意:要将学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进行梳理、归纳,并及时解决;若不能马上解决,可以简单板书,在后面的教学中相机处理,在此环节上绝对不能走形式。)

  三、入情入境,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方法: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自由读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演这个情景。

  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深入研读,对于细节部分要反复推敲,不能读读了事,还要把字词的理解同表演结合起来,如“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就要把幼龟当时的神态、眼神体会出来。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1)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幼龟”和“嘲鸫”,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议,教师抓住“欲言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这两个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

  (2)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和表情的词语,如“焦急”、“冷淡”、“若无其事”、“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去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组再说一说。

  4、讨论:我们干了一件什么“蠢事”?

  5、比较句子: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注: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了坏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多练习几遍。

  四、本课小结

  本来想帮助幼龟,结果却让许许多多幼龟成了食肉鸟的食物,在让人惋惜的时候,它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看看!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11

  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

  1、引入:孩子们,大自然气象万千,充满生机,也充满了神秘,今天我们就将走进大自然,去了解大自然,一起学习第九课,齐读课题

  2、理解课题是什么意思?(自然规律)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在告诉我们什么是自然之道,咱们就赶快走进课文去了解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思考:看看课文里都写了哪些人物动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读书的时候,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在旁边做好标记。可以放开声音大声读。自己读自己的,读出自己的理解。

  2.出示词语,检查认读与理解情况。

  师:课文读完了,词语是不是都掌握了,(出示)谁想读给大家听?

  后两行谁想读给大家听?都读准了,那这个愚不可及的意思你知道吗?生答。

  在字典里啊,“及”的意思是比得上,那愚不可及谁能说说!生说。

  通过查字典理解了关键字的意思,就能准确的理解词语了!

  课文里啊还有个地名,(出示)很不好读,谁想读读。来,请你。生:加拉巴哥岛。 师:你看,还真不好读呢?(再指两生读)

  师:对,它啊,是南太平洋中的一个微岛,谁再来读读请你读。(两生读)

  师:全班一起读读。那刚才的那些词语,同学们都会写吗?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默写,其他同学在你的练习本上写。“愚蠢”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写的。都写对了吗?你们看看题目,谁来说说呀,都写对了吗?请你说。那刚才这是谁写的啊?你能不能告诉大家要把愚字写正确,关键的笔顺是什么呀?。同学们看,就是这一长竖然后再写提最后一点。现在大家会写了吗?

  师:你看,预习的时候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预习字形,试着再写一写,这样预习就更有效了!谁再来说说“蠢”字,怎样才能写漂亮?

  师:观察地真仔细,这春字的一撇一捺要舒展。一起来看我写。写愚字要注意中间要一长竖,心字要拖住,写蠢字要注意,春字要舒展两只虫子藏下面,大家用这种方法再写一遍,看能不能写漂亮。

  3、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来说说吧,课文里写了哪些人物动物?

  那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是啊?看着黑板,谁能用几句简单的话来说说!请你——

  师:刚才他把内容说得很具体,语言可以再简单些!我们来看,我们和向导在加拉巴哥岛看到食肉鸟在啄一只幼龟,我们劝向导救了它结果却伤害了更多的幼龟。像这样,谁能再来说一说?

  师:恩,这回说的比较简单了,也很清楚了,大家看先找出课文都写了谁,再说清楚他们之间发生的事,用几句简单的话就能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白!

  4、提出疑问

  师: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你还有什么不明白?

  师:你对大自然的动物感兴趣,这大自然啊,就像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啊,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三、深入研读,体会文意

  (一)学习课文3—5自然段

  食肉鸟在啄一只幼龟的时候,我们都急死了,向导却若无其事,到底是看到了什么情节,让我们的向导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哪个同学来读读三、四自然段,请你读第三自然段,你读第四自然段!

  1.指生读第3、4自然段,思考:是什么样的情景让我们的向导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2、我们的向导究竟看到了什么样情景,使他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读读文章中的句子。(生读有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查外面是否安全。 学生齐声读句子。

  指一位学生到前面来学着幼龟做做这个动作。

  师和生谈话: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你的心里在想什么?

  假如你遇见食肉鸟会怎样做?外面没有食肉鸟你会怎样做?你真是个称职的小侦察兵,同伴们非常相信你。

  师:可就在幼龟踌躇不前,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他拉到沙滩上去。看到这种情景,我们和向导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呢?

  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我们和向导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画一画有关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

  指名说我们态度是:板书:紧张、焦急

  请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师:嘲鸫啊,连狗和人都敢啄,此时它正在啄一只小幼龟的头,谁再读读?

  师:我听出了你的焦急,看到此情此景,游客们当然担心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齐读)

  师:我们这么的着急,向导的态度是怎样的?板书:若无其事、极不情愿

  出示句子:向导若无其事地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师:若无其事是什么意思啊?

  师:这下就理解准确了,那大家来读读这句话,想想向导为什么这么说?

  4.教师采访学生:假如你就是向导,请问你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可能出现的回答:(1)向导没有同情心;(2)向导了解幼龟的生活习性,知道这种做法可能会给幼龟带来杀身之祸,但迫于游人的压力而不得不做。(3)也许他也没有意识到事情的后果会那么严重;(4)也许他更喜欢鸟类,他希望饥饿了的`嘲鸫有口饭吃;(5)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想给其他人一个教训。

  再出示句子:他极不情愿地抱起小海龟,向海边走去。

  你从极不情愿又看出了什么?

  (向导非常不愿意去做这件事情。但是看到同伴们着急,心里过意不去,就只好抱起小海龟,按照我们的要求把小海龟放进了大海。)

  师:是啊,向导非常不愿意去做这件事情,我们体会着一起读一读。

  那只小海龟得救了,我们应该感到高兴,但是作者在后面的课文里却写道:“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自己默读剩下的课文段落。

  (二)学习课文6-8段。

  首先来回答: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学生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说,注意表达的顺序。

  1、说到侦察兵时,

  2、教师出示句子: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小幼龟从巢穴里鱼贯而出——

  3、从这些红色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幼龟的多,都争着向外爬)

  4、师问生:如果你就是巢穴里的一只小幼龟,你来告诉大家,你们为什么要争先恐后的爬出来?

  (我们派出去的侦查兵没有回来,他肯定看到外面没有危险,而是匆匆忙忙地去大海了。如果遇到什么危险,他会返回巢穴中的。)

  这说明了向导抱走了小海龟是给了后面的小海龟一个错误的信息。就是这个错误的信息使成百上千的小幼龟提前出了巢穴,接着又导致了什么后果呢?

  学生接着谈一谈。

  5、师:是啊,数十只小幼龟已经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多么惨烈的一幕啊。这些小幼龟被食肉鸟们吃掉时,又是怎样的场景呢?请大家结合课本上的插图,想象当时情景。看,一只幼龟正兴奋地向前爬着,它正在美滋滋地想:“我就要见到我亲爱的妈妈啦!忽然一只鲣鸟飞快地俯冲下来,使劲地啄它的头。小幼龟被这样的突然袭击吓坏了,它本能地把头和四肢缩进了壳里。那只鲣鸟并没有放弃对幼龟的袭击,它用又尖又长的嘴朝着幼龟的壳里使劲地啄,几下子就把幼龟的头啄得血淋淋的。一会儿,小幼龟变得血肉模糊,失去了知觉,四肢无力地伸出了龟壳。鲣鸟津津有味地把幼龟吃了下去。

  下面让我们来展开想象,选出其中一种情况写一写,看谁写的具体形象。

  一只幼龟看到同伴都向前爬去,它也加快了脚步,可就在这时——

  一只幼龟便向前爬着,边想回头招呼自己的同伴,可是它还没有张开口,就——

  一只幼龟正低着头奋力地向前爬着,忽然听见同伴一声惨叫,它还没有回过神来,就—— 一只幼龟刚刚把脑袋伸出巢穴,想追赶同伴,可就在这时——

  一只幼龟经过奋力地爬行,终于到达了海边,它激动地想:“我终于可以在美丽的大海里生活了。”突然——

  ……

  学生读自己写的句子。

  师:我们亲眼目睹了这样凄惨的场景,感到了震惊,急忙学着向导的做法在海滩上营救着小海龟,累得气喘吁吁,但是这已经无济于事了,对小幼龟的弥补也是谨小慎微的。所以——

  6、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

  (1)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老师:食肉鸟们因为吃了无数的小幼龟而高兴地叫着,但是活下来的小海龟这时候会怎样想?它们会对我们说什么呢?

  采访学生:你会说什么?

  假如你就是那只小小的侦察兵,你在大海里也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你是不是应该为我们救了你而感到高兴呢?

  学生回答。

  师总结:我们好心却做了这愚不可及的蠢事,并没有得到幼龟们的感谢,所以—— 出示句子:我和同伴慢慢地走在沙滩上。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

  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从这两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伤心)板书:伤心

  (2)比较句子,体会“悲叹”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师:加上“悲叹”好在哪里?(能体现出向导极度悲伤难过的心理。)

  板书:悲伤

  “根本”可以换成什么词语?

  向导为什么会如此悲伤?(非常自责、后悔——幼龟的灾难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师:是啊,幼龟的美好愿望,就因为我们全都破灭了呀!谁再来读一读。

  四、总结提升

  师:是啊,同学们,幼龟入海有原本他们自己的办法,可是现在,看着沙滩上血迹斑斑的幼龟的残体,回想我们当时的做法,如果你就是游客,你想说些什么呢?

  师:如果你是向导,此时,你又有什么想说呢?

  师:是的,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啊!同学们,正如你们所说的,、大自然原本是那样的神奇,每种动物啊,都有他们自己的生存规律,这就是自然之道!

  大家刚才提到了,我们应该遵循规律(板书:遵循),了解规律,尊重这些规律,才不会好心办了坏事,这也是自然之道所要告诉我们的。

  师:同学们,大自然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我们可以多读读课文,多看看课外书,从书中继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当然啊,我们也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实践去体验。老师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大自然的奥秘》,大家课下可以找来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

  自然之道我们紧张 焦急

  (遵循)向导若无其事 极不情愿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12

  一、读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今天,你们将和老师一起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内在规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一篇大自然中发生的真实故事──《自然之道》(板书),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得到启示。

  2、悬疑读文:

  读课文题目,“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意思?带疑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3、自主识字:

  ⑴ 提示学生利用窍门,读准字音。(如,读“愚”字不能读成yí,“吁”不能读成xī)找出难读难写的字,研究特点。(如,形声字占绝大部分;如,写“啄”字第九笔的“点”不能丢掉,写“帽”右边的“曰”不能写成“日”等)

  ⑵ 同桌交流,相互识认。

  ⑶ 着眼学法,重点强化。(由学生提出难认难写的字,并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法,落实识与写)

  4、读课文:

  ⑴ 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读中点拨学生在难读处做上记号,多读几遍,或与同学合作读。

  ⑵ 交流练读情况。由学生自己选择自然段读,相互推荐读,老师注意给学习较吃力的学生机会。学生读的过程中要求其他人认真倾听,读完后由学生自己有重点地点评。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难读的字词句,教师要让学生读到位。

  整体感知。说说初读课文的印象或说说故事主要写了什么。先让学生读读课文,再让其组织语言来说。尊重学生自己初步的读书感受和见解。

  二、探读课文,读出自我发现

  1、自主探读:

  指导学生细读课文,读出重点,读出感情,与作者情感共鸣。提示学生联系课后连接语提示的内容读课文。

  2、心声吐露:

  ⑴ 与同桌相互交流;

  ⑵ 在全班展示自己的读书体会。教师做要点板书。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着眼学生感悟,抓点精读: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内容回答后,再做深入探究。(问学生有什么问题)

  ⑴ 学生提问并品读:为什么说“似乎在侦察”?

  (是“我”见到幼龟的动作后的猜测,但并不了解真的是这样)当时出现了什么情况?(“突然”“啄”“拉”)向导怎么做?

  ⑵ 学生提问并品读:向导怎么会是这样的态度?

  (“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为什么做自己不愿做的事?他为什么不给“我们”解释?(面对的是“焦急”、是责怪──“不能见死不救”、情况十分紧急)

  ⑶ 理解“自然之道”并导读(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延迟评价,从学生的讨论中适时导入故事发展的相关内容),那么,“我们”干的是一件什么事?

  2、“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理解“愚不可及”)愚在哪儿?那么,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

  ⑴ 学生读书,抓词抓句感受当时的事态。

  (适时出示挂图或点击课件)

  幼龟:“鱼贯而出”“争先恐后”“结队而出”(要经过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它们可能会想什么?

  食肉鸟:“许多”“吃得饱饱的”“发出欢快的叫声”。(可结合先前的“颓丧”体会)它们又会想些什么?

  ⑵ 读课文最后一句话,体会向导“悲叹”的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3、着眼学生体验,探微发幽:

  回归课题,引发话题。

  谈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和感悟。

  (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这个生存的法则和规律是不能违背的)

  违背“自然之道”的后果。

  (自作聪明,只能好心办坏事,聪明反被聪明误)

  怎样才会不违背“自然之道”。

  (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和开课导语谈谈:谈候鸟迁徙不能挽留,谈山涧小鱼难在鱼缸生存,谈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谈温室难育参天大树,以及尊重大自然,不要人为地破坏大自然等等。从而使学生懂得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共存的道理。同时激发学生主动走入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二、走出文本,开展实践活动

  1、导读课后“综合性学习”提示,明确活动目的及要求。

  2、自由组合,分小组讨论确定活动内容及拿出活动安排,全班交流:

  (要求选定组长,搞好分工,排好时间,并作好相关记载──可以以日记、活动报告、行动纪实等形式反映)

  3、学生分组行动,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也可结合后续的学习内容进行)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情感目标: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2、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 读出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看图想象,感知惨状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九课,请大家齐读课题。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课文讲的是我和同伴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 ),因(救了一只海龟)而(伤害了许多海龟的事)。这就是课文的插图。

  (二)探究原因,逐步悟道

  一、从图片上我们感受到许多的小海龟受到了海鸟的袭击,这真是惨不忍睹的一幕,造成这一惨状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文中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结合课文说一说,这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是什么?(救了一只幼龟)

  二、对于这件事,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

  三、整理学生的问题

  a、我们救幼龟的原因是什么?

  b、为什么说救一只幼龟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现在,就请你们打开书,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一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做好批注。

  四、交流,汇报以上问题。

  读完了课文,我们先来探讨第一个问题

  1、“我们”救幼龟的原因是什么?谁来读读你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a:看见探头幼龟遇险

  出示: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龟巢,却又欲出而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文字。

  在读的过程中,哪些词语让你有特别的感受?

  2、点拨:“欲出又止”是什么意思?它的出是为了什么?那么止呢?想出来又不敢出来,这就是欲出又止。请从这段话中找一个与它意思相近的词语——踌躇不前。

  小幼龟的欲出又止完全是有道理的。因为: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3、你们了解嘲鸫吗?它是一种异常凶猛的海鸟,不仅捕捉体型小的动物,有时甚至攻击跟狗一样体型庞大的动物。试想一下,弱小无助的幼龟面对如此凶猛的天敌,处境多么危险,这个场面多么令人紧张、担心啊!此时此刻,如果你在场,心情会怎样?(紧张、揪心)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b、不顾向导的劝阻

  师:(过渡)此时此刻,面对一只可爱、鲜活的幼龟,而它正危在旦夕,人们怎能无动于衷?如果你在现场,面对这样揪心的一幕,你会怎么做?

  那文中的我和同伴的反映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己读第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做好记号。

  课文是怎样描写我和同伴的反映的?——谁来读读这个句子,文中是用哪些词语形容我们的心情吗?紧张、焦急

  是啊,我们着急,我们揪心,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向导的态度怎样?可是向导却若无其事。谁来读读向导的话。文中用了哪一个词来形容——冷淡,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个句子。读到这里,你对向导说的自然之道有什么理解?(不要管他,随它去吧……) 板书: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师: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的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看来,我们救它的态度很坚决。

  师:向导在我们无知而又激烈的逼迫下,是怎样做的?

  出示: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着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想一想,这个句子中的哪个词语进一步说明了向导的冷淡?“极不情愿”,向导不情愿是为什么?是不想救海龟吗?——是因为他知道“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现在,我们再来回读这一段的内容,通过不同颜色的词来比较一下作者及同伴的态度。

  2、看来救海龟是理所当然的,是人之常情,那为什么说救一只幼龟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过渡)一只可爱的幼龟得救了,我和同伴以为做了一件好事,可是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出示:然而,接着发生的事情让大家极为震惊。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幼龟多、爬行的速度快)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成群、鱼贯而出)

  师:为什么它们会成群的出来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小海龟,侦察兵出去好一会儿了还没回来,你会怎么想?(哇,外面很安全,快爬呀,机不可失……)

  师:是啊,带着一份向往,一份期盼,海龟们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海龟之所以结伴而出的原因的?

  出示: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行。

  师:成百上千的幼龟就这样浩浩荡荡地奔赴大海,成了黄昏海岛一道亮丽的风景。可就在这时,天空中出现了几十只食肉鸟。如果你是海滩上的上海龟们,你会怎么想?此时此刻,你们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金色的沙滩上满是小龟的血迹……)

  师:是啊,幼龟遇险,游人怎能见死不救?救它是人之常情,而正是这人之常情,却给幼龟们带来了灭顶之灾。

  三、设法补救,深化认识

  1、师:由于我们的无知,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于是无遮无拦的一大段沙滩顿时变成了食肉鸟的天堂。想象一下,食肉鸟是怎么饱餐一顿的?(引导学生从动作、眼神、声音、气势等方面说,可以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食肉鸟当时的动作、叫声、还建议大家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来描绘。

  2、面对这样的惨况,向导是怎么做的?体会到什么?我和同伴呢?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比较不颜色的词语:摘、抓、奔、奔跑// 赶紧、迅速、气喘吁吁)尽管这样,我们还是不能弥补我们带给幼龟的伤害。

  3、出示: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此时向导又怎样?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1)向导为什么而悲?为什么而叹?

  (2)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事情前后他们的态度,一开始我和同伴的态度是焦急、紧张,现在是震惊、后悔,向导一开始是冷淡、而现在是悲叹。

  (3)师: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向导说的那句话: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你还会劝告吗?你还会哀求吗?你还会指责吗?现在你对向导的话,有更深的理解了吗?(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的规律)

  4、写话练习:假如你是那只被叼走的小海龟,你想说 ;假如你是那只吃饱了的海鸟,你想说 ;假如你是亲身经历这件事的作者,你想说 。

  (四)回归升华,真诚解“道”

  1、师:我们本想帮助幼龟,结果却让许多幼龟成了食肉鸟的食物。在让人感到惋惜的同时,它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呢?(自然处处有规律,要遵循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作者经历这件事,回来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这样一句话来告诫人们: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伯罗蒙塞尔 其实作者的这句话也是原自向导的这句话: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2、向导那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却是那么意味深长。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人类也曾因为不了解自然之道,违背自然界的规律,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你了解哪些?(《拔苗助长》《被喂饱的熊是死熊》《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五)走出文本,内化“道”

  1、完成小练笔。

  2、走进大自然,留心观察一下,生活还有哪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

  板书设计:

  9、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遵循 保护

  违背 伤害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14

  一、读题质疑。

  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今天,你们将和老师一起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内在规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一篇大自然中发生的真实故事──《自然之道》(板书),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得到启示。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问题预想:“道”指什么?什么是自然之道?)

  二、初读课文,概括故事。

  1、了解主要内容。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是自然之道?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文,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和同伴到南太平洋旅游,因救一只幼龟,而伤害了许多只幼龟。随机板书:游客、向导)

  2、理清线索。

  从同学们的话中老师知道,我们和同伴本想救幼龟反而伤害了幼龟。请大家迅速浏览课,看看文中哪几节写了救龟?(3、4节)哪几节又写幼龟受到伤害的?(5至8节)

  3、学习词语

  读了一遍课文,同学们抓住了主要内容,理清了线索。文中有一些好词语值得我们积累,老师请大家读一读。

  踌躇不前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争先恐后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同学们,这些词语中要注意哪个字的读音?

  4、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注意提醒学生读准下面字音:巢、踌、躇都是翘舌音,“颓”的韵母是uí,“鸥”是零声母。“吁(xū)”不要读成“yū”,“啄”不要少写一点。

  (2)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时注意:“孵”“嘲”字可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穴”字的最后一笔是捺,“餐”字要着重指导写准、写好上半部。

  三、学习“救幼龟”

  1、“踌躇不前”在文中是形容谁的?同学们找到那个句子,读一读,再联系上文想一想什么是“踌躇不前”?(欲出又止)

  2、正在这时,一只嘲鸫用尖嘴啄它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幼龟的生命受到威胁。同学们,此时假如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

  (是呀,怜悯之心人皆有之,谁能忍心见死不救?)

  3、自由读第4节,画一画游人和向导的不同表现。

  (1)游人:紧张焦急

  (2)向导:极不情愿

  多媒体出示:

  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朗读体会若无其事)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把“极不情愿”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四、自学“伤害幼龟”

  一只可爱的幼龟得救了,我和同伴本以为做了一件好事,可是接着发生的事却出乎意料。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5至8自然段,这四个段落中一定有一些句子能引发你深刻的感受,请你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做一点批注,写写自己的感受。

  1、学生读书,批注。

  2、学生交流感受,教师随机出示重点句子。

  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结队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们很快明白: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想一想幼龟鱼贯而出的场面是什么样?读读下文,幼龟为什么会鱼贯而出?)

  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欢乐”与前文哪个词照应?“颓丧”由这两个词你想到什么?)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朗读指导,体会“悲叹”,再说一说向导为什么而悲?)

  指名读——生评(怎么样?应该读出什么语气?)——指名读——全班读

  五、回归课题,引发话题。

  (1)同学们,多么难忘的一次旅游啊,此时的你受到了什么教训,得到了什么启示,你最想说什么?

  (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遵循这个生存的法则和规律,大自然就受到保护;违背这个生存的法则和规律,大自然就受到伤害。)相机板书。

  (2)你接触过这样违背自然之道的事吗?你认为怎样才会不违背“自然之道”?(学生充分交流课外知识:如候鸟迁徙不能挽留;山涧小鱼难在鱼缸生存;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温室难育参天大树……以及尊重大自然,不要人为地破坏大自然等等。从而使学生懂得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共存的道理。同时激发学生主动走入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六、总结拓展,升华“道”

  (一)如果幼龟会说话,它会如何谴责人类?

  (二)为了保护加拉巴哥群岛上的幼龟,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请你给岛上游客写一份“旅游须知”。

  师: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作些什么呢?通过学习课文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也希望同学们能认识和探索自然的规律,尊重自然的规律。

  七、拓展延伸------小辩论。

  1、学到此,让我们再回头读一读向导最初说的那句话。(多媒体出示)

  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①读

  ②这句放看似普通却意味深长。同学们,联系向导后说的话,你有什么问题?(多媒体出示)

  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还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正方:赞同反方:反对

  八、启示。

  1、现在让我们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学了这课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2、自然界处处都有规律,我们要发现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出示图片)

  3、谁还知道这们的例子?

  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启示。顺应自然,遵循规律,才能保护自然,造福人类。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了神秘,今天,我们就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内在规律。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自由朗读,疏通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2、认读生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4、初读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入情入境,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方法: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自由读三、四、五自然段。

  2、读中理解

  (1)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教师抓住“欲言又止”、“踌躇”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

  (2)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和表情的詞语,如“焦急”、“冷淡”、“若无其事”、“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 “叼去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讨论:我们干了一件什么“蠢事”?

  4、比较句子: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注: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了坏事,是“愚不可及”。

  四、本课小结

  本来想帮助幼龟,结果却让许许多多幼龟成了食肉鸟的食物,在让人惋惜的时候,它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第二课时

  一、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1、请大家看看这幅插图,想想图上讲了什么?

  2、课文六、七自然段就叙述了这幅图的场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默读六、七自然段,同时想象:

  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自己的体会。

  4、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并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比较句子,体会出“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1)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2)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6、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当时你们就是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朗读全文,归纳大意,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自然之道”的意思。领悟:“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二、明确要求,引出“综合性学习”

  1、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和要求。

  2、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综合性学习。

  3、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4、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