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比赛设计模板1
改革迫在眉睫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课程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崛起
(1 )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________建立的政权。
(2)东晋时建立代国 ,不久被前秦所灭,____________后,再度崛起。
2.发展
(1)386年,________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史称______。
(2)398年,拓跋珪迁都______,北魏历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统一
(1)完成:439年,北魏统一____________,初步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影响
①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推动了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的转变。
③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矛盾激化
(1)北魏靠武力统一北方,各种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2)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也激化了阶级矛盾。
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激化了矛盾。
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_______________。
(2)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___________,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
(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____________,改革______落后的统治方式。
(2 )和______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2、课堂识真
知识点一 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
B.曾被其他政权吞并
C.曾多次迁都
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是在( )
A.386年 B.398年 C.439年 D.471年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 )
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 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 ③重用汉族儒生 ④兴办太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知识点二 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4.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 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以上言论本质上反映了( )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
B.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C.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
D.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迷惑敌人的手段
5.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 ③都城偏远 ④南朝政权的威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大多由于( )
A.鲜卑族的落后 B.统治者的残暴
C.战争不断发生 D.汉族不断反抗
知识点三 冯太后和孝文帝
7.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
A.拓跋珪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8.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 探其精奥”。这表明孝文帝( )
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
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
C.改革了鲜卑族传统教育方式
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
3、课后见功
图二 太武帝 拓跋焘(423~452年在位 )
图三 冯太后(441~490年)
(1)简述北魏道武帝和太武帝对北魏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
(2)冯太后辅佐孝文帝执政时,面临着哪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她所选择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是什么?
(3)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冯太后 ?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10.阅读下列材料: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投奔他们,成为坞堡中的一员。坞堡主又称为宗主,与堡户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后,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坞堡,被迫承认坞堡组织的合法性。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 代管征收赋税和 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有许多的弊端,宗主往往隐冒户籍,“五十、三十家为一户”,借此逃避赋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可知,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
(2)该制度的推行有何危害?
(3)它的推行与孝文帝改革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第7课改革迫在眉睫)
1、课前导学
一、1.(1)拓跋部 (2)淝水之 战 2.(1)拓跋珪 北魏 (2)平城
3. (1)黄河流域 (2)②畜牧经济 农业经济
二、1.(2)赋税收入 徭役征发 3.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
三、1.(1)汉族先进文化 (2)儒家经典 2.(1)统治经验 鲜卑族 (2)冯太后
2、课堂识真
1-8 A C D A A A C B
3、课后见功
9.(1)386年,拓跋珪重新建立了鲜卑族的代国,并改国号为魏;398年,他迁都平城,并于第二年称帝。拓跋珪为北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拓跋焘最重大的贡献在于统一了黄河流域,拓展了北魏的疆域。
(2)问题: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社会动荡不安。方式: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冯太后能在北魏发展的历史关头,积极辅佐孝文帝进行改革,顺应民族融合发展的潮流,不愧是我国历的女改革家。
5、拓展空间
10.(1)宗主督护制。
(2)剥削农民,隐冒户籍,逃避赋税,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也造成地方割据势力。
(3)它的推行激化了矛盾,改革迫在眉睫,导致孝文帝进行改革。
高中历史教案比赛设计模板2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原因、主要形式、作用。
2.能力要求:
(1) 分析和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通过对垄断组织的形成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新发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本节重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层次分析,它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即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这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垄断组织的形成,就其内容来说,它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它使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基本定型,它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其能力要求来说,它需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才能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形成正确的认识。
2.难点分析:本节难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的分析,学生往往只停留在教材的字面分析,难于深入理解其深层含义。
课堂教学设计
师: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背景和条件
师:工业革命的进行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请同学们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从社会政治前提、市场的需要、技术的准备等方面思考。
生:(思考、回答)
师:(归纳)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后,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政治前提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尤其是更为广大的世界市场呼唤第二次工业革命来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了物质的技术的准备。
2.主要成就
师: 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科学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四个方面的具体成果请同学们看表。(放投影片)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
类别 年代 内容 国别
电力 1866 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德国
70年代 电力成为新能源
-十年代 电灯、电车、放映机相继问世
内燃机
交通工具 七八十年代 汽油内燃机 德国
80年代 本茨制成汽车 德国
90年代 狄塞尔制成柴油机 德国
1903年 飞机试飞成功 美国
通讯
手段 40年代 有线电报开发成功 美国
70年代 贝尔发明有线电话 美国
90年代 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意大利
化学
工业 石油化工工业产生
1867年 诺贝尔发明炸药 瑞典
80年代 从煤炭中提取卤、苯、人造染料
塑料、人造纤维开始生产
(教师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插图)
3.特点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思考一下,就两次工业革命发明的进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投影: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一些主要发明)
年代 内容 国别 发明人
1765 珍妮纺纱机 英国 哈格里夫斯
1779 骡机 英国 克隆普顿
1785 水力织布机 英国 卡特莱特
1785 改良蒸汽机 英国 瓦特
1807 轮船 美国 富尔顿
1814 蒸汽机车 英国 史蒂芬孙
生:(议论并回答)
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织部门的纺纱环节开始,然后推动其它环节、其它部门,层层展开,不断深入。从其各项发明的时间也可以看出,从 1765年到 1814年,各项发明呈逐步递进的关系。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电力、内燃机和交通工具、通讯、化工工业——几乎同时展开的。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小结)是因为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主要发明,都是为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如:英国出现“纱荒”,促成珍妮纺纱机的诞生;纺织部门使用机器后,对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继而有蒸汽机的问世。正像恩格斯所说,社会需求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学研究的新发现为先导的,19世纪科学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它的新发现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因而,第二次工业革命表现为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几乎同时进行。
我们教材还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各项发明的产生、发生的地域范围及其对各国的不同影响等三个方面总结了它的特点。下面我们就逐项进行分析。请一个同学读教材总结的第一个特点。
生:(读书)
师:就两次工业革命中的各项发明产生的特点,教材总结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是工匠在总结自己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发明,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是在科学研究新发现基础上的应用。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生:(回答,并互相纠正或补充)
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较少,因此,生产过程中革命性的创造,利用实践经验就可完成。而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再仅仅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来实现生产过程的革命性发明创造就不够了,就必需以科学研究的成果作为基础。英国人W·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一书中对这一特点进行了总结。请同学们读一读。(放投影)
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摘自[英]W·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生:(读材料)
师:他所说“科学时代”的含义是什么?这一观点对不对?
生:(议论并回答)
师:(小结)科学时代就是指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此后社会生产的每一次飞跃式的进步,都是依赖于科学研究的新发现。所以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下面我们看教材总结的第二个特点。
生:(读书)
师:这一点教材说得已经很清楚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且主要成果也都发明在英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原因何在?
生:(回答并互相补充或纠正)
师:(小结)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只有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基础,即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当时,世界上只有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而其他国家都还处于资本主义前的社会状态。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请学生读教材,总结特点之三)
师: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国家除日本外,还有德国、俄国、美国的西南部地区等。由于这些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较晚,所以,这些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就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这样,对这些国家来讲,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又可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新技术,从而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回答)
师:(小结)说明了后来者居上的道理。因为后来者可以借鉴先行者的经验,避免或少走弯路,这样,他们就可以很快赶上或超过者。但要注意,这需要主观、客观条件都具备,条件具备了后来者才可以居上。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
1.产生
师: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革,这就是垄断组织的产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垄断组织是怎样产生的?
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师:(小结)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先进的企业挤垮、兼并落后的企业,使生产和资本不断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需要实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使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2.主要形式
师:垄断组织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因此,因为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企业部门的不同以及环境等的不同,垄断组织形式也就随之多样化,主要有哪些呢?
生:(找出几种不同的垄断组织)
师:(归纳、简化)
流通领域:卡特尔——分割市场(初级)
辛迪加——设总办事处协调(中级)
生产领域:托拉斯——合股经营(高级)
3.影响
师:从垄断组织产生的途径,同学们可以分析垄断组织的作用和影响。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总结)首先,垄断是在竞争中形成的。在竞争中获胜的必然是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而遭淘汰的必然是设备陈旧、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发展成为垄断组织,显然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其次,垄断是新兴工业部门生产的需要。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如电力工业、化工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部门,都需要巨额投资,进行大规模生产,垄断组织在这些部门发展的程度较高。这些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从而使其能更快取得新的成果,并加快新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步伐。总之,垄断组织的产生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垄断组织,在这些垄断组织内企业经营管理得到改善,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我们可以看到,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调整适应了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我们同时还应该看到,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利润,控制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第三,资本家建立垄断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国内市场显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垄断组织还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这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给亚非拉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时也造成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第四,列宁说:垄断是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高中历史教案比赛设计模板3
秦朝统治
教学建议
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和秦朝的历史地位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
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这里应把“秦的-”和“秦朝封建-主义制度”区别,封建-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这是因为-主义制度具有其-性。但是,封建-主义制度不等于“-”。“-”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主义制度,而是“秦的-”。
例: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B.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它表明秦期不仅要取缔与-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即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焚书坑儒虽对巩固维护统一的封建集权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整体上看却适得其反,因为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说压手段所能统一的。焚书坑儒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
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用来巩固统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秦始皇没有认识到守成与进取不同,应变换指导思想,采取不同的统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学说,一味强调法治,结果愈益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旋即灭亡。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开始。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开发西南,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这是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与中央政权设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现象。
例: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A.战国时期 B.西汉 C.蜀汉建立以后 D.南朝时
答案 A
教学目标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有关秦朝修长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长城起到了少受少数民族侵扰的作用。
B.修长城的耗费,是秦灭亡的原因之一。
C.中国历最早的人工城防
D.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和智慧
分析:这是一道否定选择题,主要是选出对长城不正确的描述,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长城的修建,作用和评价的把握正确,答案就迎刃而解了,秦长城之前,秦赵燕以有长城,答案C
例2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分析:此题属于材料选择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还要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大意是天下长期受战争之苦因为有诸侯,天下刚稳定,再建立侯国是再生战争,想求安定不就太难了.基于此秦始皇反对分封,于是推行郡县制.答案B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新书·过秦论》 请回答:
①上文中的“废先王之道”是秦亡的原因吗?
②上文中的“焚百家之言”是指什么事件?应如何全面评价其作用?
③你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分析:做材料题有一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步,1.读懂材料(包括选自书本和问题)2.联系课本的相关知识3.分辨问题做答.
答.①不是。 ②指“焚书坑儒”。它一方面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另一方面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
一。 ③是秦的-激起的农民大起义-了秦的统治。
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
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 ①结束了长期-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
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
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
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
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
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这里应把“秦的-”和“秦朝封建-主义制度”区别,封建-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这是因为-主义制度具有其-性。但是,封建-主义制度不等于“-”。“-”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主义制度,而是“秦的-”。
高中历史教案比赛设计模板4
★课程标准:
熟知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1929年大危机的爆发、大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大危机分别对德国和日本造成的重要影响:欧亚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
2、理解:30年代大危机爆发的社会原因和根本原因以及德日法西斯势力兴起的原因和特点。
3、了 解:通过对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分析,认识它是资本主义由社会经济危机进而演变到政治危机,是其国内矛盾激化的产物。
(二)过程与方法:
1、比较归纳:通过德日法西斯专政形成的过程,比较两国法西斯势力上台的不同特点。
2、问题探究:通过对德日法西斯势力建立过程,探究其各自形成的历史根源以及各自走上法西斯道路的不同特征。
3、问题评价:评价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和日本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20世纪30年代,在大危机面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其中的德国和日本等走上了扩军备战、对外扩张的道路。世界大战的两个策源地由此形成。
2、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思想与和平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德国、日本法西斯势力掌握政权的原因。
难点:大危机爆发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下简称“大危机”)的爆发及其对世界造成的影响,以及德日法西斯乘机掌握了政权。由于本课的部分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重要方式。
教师要引导学生指出本课探究的主要内容有两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怎样爆发的?”“德、日两国为什么会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以先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问题。要说明,本课的重要概念有“法西斯专政”、“纳粹党”以及“日本军部”,以加深印象。还要说明,在本课中还有一个“学思之窗”,它是一个 需要深入分析的重要问题。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导入:
“自美国建国以来,历届国会审度国势,但莫有本届所见之兴旺繁荣,……但观今日生存之必要条件,已由生活所需,进入美衣美食豪奢之境地。……我国今日之成就,实足快慰。我国未来之前途,实很乐观。”
这段话是美国总统柯立芝于1928年发表的国情咨文。20世纪2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经济相对稳定繁荣的“黄金时代”。正因为如此,柯立芝才能如此自信和乐观。然而,仅仅一年后,当美国人民重温这段话语时,却彷如隔世,完全没有了这种“美妙”的感觉……。
问:美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件,使美国人民“完全没有了这种‘美妙’的感觉”呢?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1929~1933年危机的爆发:
1、开始:1929年10月从美国开始
大危机由1929年10月美国股票行情猛跌而引发,所以在历被称为“黑暗的十月”,由此导致资本主义发展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股市作为国民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带动了整个经济形势的变化。11月中旬,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下降40%以上,证券持有人损失达到260亿美元。股票市场的变化,冲击了美国的金融体系,银行出现挤兑风潮,这又动摇了企业界的信心,使美国经济陷入停滞状态。1929~1932年,银行破产达到100多家,企业破产达到约11万家。1931年美国工业生产总指数比1929年下降53.8%。
2、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主要原因:社会的贫富悬殊造成社会购买力的下降;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与市场矛盾的激化;
美国20年代的经济繁荣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之上,一些垄断组织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造成了国民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均衡和贫富差距的越来越大。一方面,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20年代国民收入的1/3为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所占用。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1929年约60%的美国家庭的收入仅够维持生活,他们的收入在全国的总收入中不足24%。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了国内市场的相对狭小。
(3)直接原因:股票投机制造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股市的崩溃成为大危机来临的信号。
20年代后半期,美国市场上盛行分期付款的购货方式,以此来刺激消费,但也造成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局面。这种繁荣并没有反映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而是一种鼓励消费的形式,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消费的疲软。但资本家为了追逐眼前的利润,仍盲目扩大生产,致使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
(4)导火线: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成为危机爆发的导火线。
当时美国的股票投机活动十分普遍,不少普通人也参与其中,将它作为迅速致富的捷径。人们不但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股市,还向银行贷款购买股票。这一投机的结果是导致股票价格被不合理地抬高,有些股票以其账面价格3~20倍的价格卖出。这无疑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为货币和信贷体系的崩溃准备了条件。因此,以1929年10月纽约股市的崩溃为开端,引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
3、特点:
1)时间长:从1929年到1933年,1937年又陷入新的危机;
2)范围广:在经济领域,大危机期间出现了货币危机、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并发,相互交织;还指从地理范围上看,危机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不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德、日、英、法等国未能幸免,就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也受到影响。只有*国家苏联未受冲击。
3)破坏性大: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国际贸易下降2/3以上,失业工人有3000万人之多。
二、危机冲击下各国的选择:
1、大危机造成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激化社会矛盾;失业人数增加;法西斯势力兴风作浪。
以美国为例,大危机期 间,由于工业、农业、商业的萎缩,到1933年3月,美国的完全失业和半失业工人达到1 700万,还有大约102万农民破产,许多中产阶级也纷纷破产。美国的国民收入从1929年的878亿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402亿美元;1933年的商品消费额,下降到1929年的67%。也是在危机期间,出现了一种十分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为了应付生产过剩、商品积压,销毁了大量农产品和牲畜,以保持利润;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缺衣少食。据1932年9月的《幸福》杂志估计,在美国有3 400万人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无法维持生计。有200万人到处流浪,栖息于破烂的“胡佛村”中。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工人罢工和失业者的--;法西斯分子也乘机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安。
2、大危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世界市场的影响: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转嫁危机;引起全球范围的经济战。
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大量输出商品,致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遭受毁灭性打击,造成这些地区人民生活的进一步贫困。此外,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将国内矛盾转移到国外,拼命争夺世界市场,也引发了全球范围的空前的经济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关税战。1930年,美国提高了近900种商品的关税,以期阻止其他国家商品的进口,其他国家则采取报复性措施,提高自己的关税壁垒。这种为争夺世界市场而展开的经济战愈演愈烈。
3、为了摆脱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和道路。
①美国:实行“新政”,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
②德国和日本:走上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扩张之路。
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危机的情况下,那些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比较稳固的国家采用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做法,以缓解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缓和社会矛盾。如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缓解了大危机造成的破坏。但在那些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不那么稳固、资产阶级革命未能完全消除封建势力影响的国家,如德国、日本,则建立起法西斯专政,走上了对内镇压广大劳动人民、对外实行侵略扩张的道路。这些国家走上不同道路 的结果,最终对世界形势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特别是这两类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对抗,成为维护与破坏世界和平的两种对立力量。
三、希特勒的上台和德国的扩军备战:
1、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
①历史原因:
第一、缺乏民主传统,同时具有军国主义传统。从历来看,德国长期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1871年,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开始走上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魏玛共和国只是德国战败后成立的一个民主制度不健全的共和国,基础薄弱。
第二、德国战败后,协约国强加给德国的制裁性的《 凡尔赛 和约》,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
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接受了美国的大量贷款,从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几乎立刻就波及到了德国。危机对德国的打击非常沉重。)
③直接原因:纳粹党的兴风作浪
【备课资料】纳粹党
德国法西斯政党。即民族*德意志工人党。曾译为德国国家*工人党(简称国社党)。纳粹是德语Nationalsozialist(民族*者)一词的缩写词Nazi的汉语音译。前身为1919年1月5日由A?德莱克斯勒和C?哈勒建立的德国工人党。纳粹主义自我标榜为“*”,却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背道而驰,主张通过对内独裁和对外侵略谋求发展,实质是极端野蛮的帝国主义、种族主义和恐怖主义,必会对人类文明造成毁灭性的灾难。1920年9月30日,该党用德意志民族*工人联盟的名义在慕尼黑登记。其含义有二: (1) 表明纳粹德国继承“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既第一帝国.962-1806 )和“德意志帝国” (既第二帝国,-1918),系德意志民族历可以延续千年的国家。(2)因在中世纪神话传说中,“第三帝国”被视为持续千年的太平盛世社会,以此美化纳粹政权。1921年6月29日,A?希特勒任党的元首。1946年9月30日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判为犯罪组织。
1919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工人党党员。1920年2月该党公布他与德莱克斯勒合作起草的25点纲领,后改名为德意志民族*工人党,1923年啤酒店-失败后纳粹党被取缔,1925年2月重建。重建后利用德国人民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大肆煽动日耳曼民族主义情绪,党员人数激增,1928年为10万人,1932年达140万人。在1930~1932年的国会选举中,该党议席从12席增至230席。1929~1932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为纳粹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愈来愈多的垄断资本家支持纳粹党。纳粹党私自筹集武器,组建冲锋队.1932年11月,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联名上书魏玛共和国总统P?von兴登堡 ,要求委任希特勒为总理,并最终于次年1月30日将希特勒推上台,纳粹党成为执政党。希特勒当权后,宣扬泛日耳曼主义,打击和取缔其他政党,确立法西斯-。 在国内取消民主自由,煽起排犹运动,实行法西斯恐怖统治。对外撕毁《凡尔赛和约》,疯狂扩军备战,组织轴心国集团,实行侵略扩张政策,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德国和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纳粹党的党徽是“卍”。 这个字梵文读“室利踞蹉洛刹那”,意思是“吉祥海云相”,也就是呈现在大海云天之间的吉祥象征。它被画在佛祖如来的胸部,被佛教徒认为是“瑞相”,能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千百色”。中国佛教对“卍”字的翻译也不尽一致,北魏时期的一部经书把它译成“万”字,唐代玄奘等人将它译成“德”字,强调佛的 功德无量,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又把它定为“万”字,意思是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
“卍”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右旋,—种是左旋(“卐”)。佛家大多认为应以右旋为准,因为佛教以右旋为 吉祥,佛家举行各种佛教仪式都是右旋进行的。这个被佛教徒视为吉祥和功德的具有神秘色彩的符号,竟被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用来做了他的党旗标志。当然这与佛教毫无关系。希特勒亲自设计的党旗为红底白圆心,中间嵌一个黑色“卐”字。希特勒对他们设计非常满意,认为“这是 一个真正的象征”。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说:“ 红色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白色象征民族主义思想。‘卐’字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斗争的使命。”后来,希特勒还为他的冲锋队员和党员设计了“卐”字臂章和“卐”字锦旗。
2.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933年初,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了。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以此为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3、扩军备战:1933年退出国联;1935年,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大力扩充军备。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四、日本法西斯势力的膨胀和对外扩张:
1.日本法西斯势力膨胀的原因:
①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历史原因。
②经济危机的打击是现实原因。
日本原有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比较大。在大危机影响下,世界市场出现了萎缩,使日本的出口受到严重打击。1930、1931年,日本的出口分别比前一年下降了32%和53%,进口也下降了30%和57%。由于日本资源缺乏,外贸的缩减直接影响到工农业生产。经济危机期间,工业生产下降,农产品价格惨跌,阶级矛盾尖锐,更多的工人农民为了求得生存展开了大规模的罢工和反对地主的斗争。
③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是直接原因。
“军部”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最初出现在1913年2月田中义一少将(时任第2旅团长)致朝鲜总督寺内正毅的信件中。军部 是指当时日本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它包括陆军省、海军省、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以及关东军和其他军事机关。军部法西斯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势力,是与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有关。1889年宪法规定,天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军部直接听命于天皇,而政府无权过问。相反,军部却可以利用陆相、海相等在政府中任职的现役军官有力地影响政府。它依靠陆海军或其总体的军事力量,恣意操纵全部国政。在日本军部法西斯势力中又分为“统制派”和“皇道派”两大派别。前者以高级军官为主,后者以少壮派军官为主。两派在建立法西斯政权、对外侵略扩张方面虽然是一致的,但在如何控制政权的具体做法上有所不同。“皇道派”比较激进,主张利用日本社会对当时政党政治的不满,发动政变,取消资产阶级政党内阁,确立军部的执政地位,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为此,“皇道派”制造了一系列暗杀事件,杀死与他们意见不一致的人,甚至几度发动军事政变,以夺取政权。其功能和作用包括:其一,“军部”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日本近代天皇制时期的一种历史现象,它是近代天皇制的产物,与近代天皇制和军国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二,“军部”又是一个政治概念,它作为近代天皇制国家统治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具有一般军事上国防上职能的军事力量,而且是对内政、外交等国家政治具有重大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政治力量。其三,“军部”既是一种统治机关(如陆军省、参谋本部等),又是一种军事的政治的势力集团。“军部”势力不仅包括军事机关和军队等军事力量,还包括准军事力量(如在乡军人会等)。它是一个以军事机关的政治力量集合体。
2.过程:
(1)侵占东三省:1931年,在日本军部策划下,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并进一步霸占了中国东北。日本一步步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道路。
(2)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上台组阁
1936年“二二六”兵变之后,在军部法西斯的支持之下,老牌法西斯分子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广田上台后,首先规定内阁中陆海军大臣必须由现役中将级以上的军人担任,这就为军部控制政权提供了合法手段。大政方针要取决于军部,政府的人事安 排也要由军部决定。军部拥有巨大权力,可以不受干扰地推行对外扩张、对内独裁的政策。这样,以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为标志,以天皇和军部的法西斯专政在日本建立起来了。
(3)确立“南进”目标:
在掌握政权之后,日本军部内部在对外侵略的目标上存在分歧。陆军以对抗远东苏军为目标,主张联合德国夹击苏联,被称为“北进派”;而海军以对抗美国、确保控制太平洋为目标,被称为“南进派”。后来,“南进派”占据上风,在广田内阁制定的《基本国策纲要》中,明确把“外交和国防互相配合,在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的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定为日本的基本国策。
(3) 1937年近卫组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合作探究1】德国与日本建立法西斯政权的过程与发展有什么异同?
原因相同:都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政策相同:实行极权统治;都扩军备战,发展军事工业,积极对外扩张;
方式不同:日本没有法西斯政党,通过法西斯组织军部,发动政变上台;德国建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并通过欺骗性宣传获得选举胜利而上台。
【合作探究2】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德、日和美、英摆脱危机的方式有何不同?试分析其原因。
○1历史原因: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日本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这成为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的基础。而美国成立之初建立的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体,使它具有民主传统。
②国际原因: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中。德国受到严厉制裁,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受到遏制。因此.德国存在复仇情绪,日本急于打破这种遏制。而美国是这一体系中的受益者.不想破坏现存秩序。
③直接原因:德、日经济实力比美国弱.只有依赖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扩张,才能使经济复苏。而美国在大战后.由于其经济实力雄厚,可通过国家于预经济的方法来缓和危机。
④个人原因:代表资产阶级民主势力的罗斯福,代表法西斯纳粹势力的希特勒在决策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讲述了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爆发、特点、影响以及在危机的打击下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过程。与以往教材相比,新人教淡化罗斯福新政,而重点讲解了德日两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的过程。
在讲到导致经济危机的三个原因和根本原因时,可以说明:第一个原因是美国国内贫富悬殊的扩大、广大劳动人民的相对贫困,这一因素导致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低于社会生产的发展,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不出去,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扩大了。第二个原因强调了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下,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盲目地扩大生产,又使得 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第三个原因是股票的投机活动最初掩盖了这种矛盾,但当矛盾积累到一个阶段,又促使矛盾最后激化直至总爆发,经济危机也就不可避免了。因为在正常的情况下,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可以反映国民经济的状况。但由于当时美国的股票投机活动大幅度地抬高了股价,使其无法真实地反映生产和市场的情况。只有当工业生产恶化的实际情况被充分暴露出来,并通过股价暴跌反映出来,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但为时晚矣。虽然当时一些美国的银行巨头也出手企图救市,但根本无济于事,根本阻止不了股市的崩溃。以上这三个原因,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它们之间紧密相联,但其总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回顾罗斯福新政时,教师可以点明: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的形势下,对生产关系做出的必要调整。而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这一理论的具体体现。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即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全面干预,既是罗斯福新政区别于以往资本主义政府对经济发展采取放任自流政策的做法,又对二战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极大影响。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让学生梳理一下原有的知识,二是为本课的“学思之窗”做一铺垫,并且为学生以后学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历史打好基础。但不分渲染,以免造成课时的紧张而无法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在谈到纳粹党能够夺取政权的原因时,教师可以指出这既包括现实原因,也包括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就是在大危机的冲击下德国社会的状况。而历史原因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第一,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缺乏民主传统;一战后建立的魏玛共和国基础薄弱,也是一个民主制度不健全的共和国。第二,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后,协约国强加给德国的制裁性的《凡尔赛和约》,又导致了德意志民族的强烈不满。
在讲述日本法西斯上台过程时,可与德国作比较,尤其突出:德日法西斯上台的不同点就是德国是由纳粹党的蛊惑与欺骗宣传,而日本则是借助于军部的好战势力而上台的。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同样面临经济危机的打击,美国采取新政的途径来摆脱危机,而德国则走上了法西斯专政道路。你认为造成这种明显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比较稳固;在危机面前,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以逐步克服危机带来的种种问题和最终摆脱危机。德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不稳固;由于在国家统一时采取了王朝战争的方式,封建势力在国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遇到大危机,在国内面临困难的情况下,采取了扩军备战和对外侵略的方式,以摆脱危机。
⊙本课测评: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什么?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提示:(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主要原因:社会的贫富悬殊造成社会购买力的下降;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与市场矛盾的激化;股票投机制造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股市的崩溃成为大危机来临的信号。(2)危机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将危机转嫁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了关税战等经济战;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危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影响到世界的发展。
2、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有何异同?
提示:请参考【合作探究】有关部分。
⊙学习延伸:
作者从哪些方面为日本侵略中国进行辩护?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为侵略行径辩护的荒谬之处?
参考答案:(1)作 者认为,由于美国、苏联等国都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必须侵占中国东北等地区。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有许多具体原因,因此,不能认为这一事件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2)按照作者的逻辑,似乎日本侵略中国十分有理。这是一种强盗逻辑,也是一种十分荒谬的逻辑。日本的生存和发展,不能建立在牺牲别国利益的基础上,不能通过侵略扩张达到自己的目的。日本过去这样做是错误的,今后如果还这样做仍然是错误的。坚持这一强盗逻辑的人,在今天的日本还有市场,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剧。这也是造成在历史观问题上,日本某些人与亚洲其他国家、国际社会共认的观点截然不同的原因之一。
高中历史教案比赛设计模板5
教学目标
1.文艺复兴运动的时间、分期和性质;意大利首先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文艺复兴的主要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成就;文艺复兴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2.(1)通过对文艺复兴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了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2)通过使用《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课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的。
3.(1)通过对文艺复兴中的科学探索的认识和宗教在历的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理性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反对宗教迷信。(2)通过对人文主义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3)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4)通过对布鲁诺为追求真理而殉难事例的介绍和文艺复兴时期先驱者的大无畏战斗精神的讲述,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科学素养和优良品质。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信念和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文艺复兴运动是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的反封斗争,一次思想解放。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宗教改革,使欧洲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教材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分析
(1)通过对文艺复兴的前因后果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的历史过程、历史人物、思想和作品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现象、人物的能力。
(3)通过对文艺复兴中重要作品的了解,培养学生文艺鉴赏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文艺复兴时期重要人物的事迹以及自主完成书面介绍材料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学会分析、学会整理,独立形成观点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分析
人文主义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人文主义”是贯穿文艺复兴的基本思想,是理解文艺复兴各个领域和各项成就的基本依据,也是文艺复兴反封建性的基本体现,在资本主义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开端,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乃至在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理解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对于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非常重要。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于文艺复兴运动中,因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在科学发展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尤其是天文学的发展沉重的打击了天主教会,进一步将人们丛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
重点的突破方案
(1)通过讲解“人文主义”的英文单词“Humanism”的构词法,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相关的小字部分,使学生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
(2)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有关拜占廷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历史,结合已学过的有关意大利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以及回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意大利的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原因,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总结;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政治上的成就,制作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使学生能够较全面的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发展的背景,使用《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课件以及相关图片和资料进行讲解,并由学生设计《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成就一览表》,使学生掌握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发展。
难点分析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本节课的难点。高中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强,对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一理论更是缺乏了解,因此,较难理解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了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
难点的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和思考为何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核心的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使学生理解文艺复兴的实质。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的原因;文艺复兴是否是古典文化的复兴;文艺复兴传播到西欧各国并继续发展的原因;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讨论意大利文艺复兴为什么要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掩护。指导学生制作意大利文艺复兴、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成就一览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 文艺复兴
重点:意大利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手段:电教手段应用:使用《创世纪》Flash动画、相关视频资料和图片;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让学生对比中世纪的绘画作品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推测两幅画出现的大概时间,并带着“为什么两幅画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它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开始学习新课。
二、 意大利文艺复兴
详细内容参见“重点突破”。
在引导学生赏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各个方面的成就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文主义精神。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要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掩护?”在学生思考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当时封建神学在欧洲的地位、封建神学的理论体系的来源、当时资产阶级与封建神学力量对比等方面分析。要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资产阶级为什么会以以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运动这一形式,开始了反天主教会和封建神学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什么没有公开举起反封建制度的鲜明旗子?”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理解,是理解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的本质的关键。教师“导”正是体现在引导学生的思路集中在“关键”问题上,由此使学生迅速掌握事物的本质。
三、 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文艺复兴在十五世纪后期传播到西欧各国并继续发展,在十六世纪达到高潮?”
这一问难度较大,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前两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思考,使学生将前两节课所学内容与本节内容较好的联系起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路和贸易中西移大西洋沿岸,刺激了西欧诸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西欧诸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使文艺复兴传播到西欧各国并继续发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主义萌芽是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基本原因,进而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制作《西欧诸国文艺复兴成就一览表》。有重点的引导学生分析莎士比亚等人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并对比此时的作品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作品的区别。
四、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详细内容参见“重点突破”
指导学生将十四、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的成就与十六世纪文艺复兴的成就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了解文艺复兴的范围、时间,认识到文艺复兴在十六世纪达到高潮的史实。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小结
学生回答在导入 时提出的问题,并总结归纳文艺复兴的时间、范围、性质及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有关问题,制作一系列表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设计问题、点拨和适当讲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第三节 文艺复兴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的背景
2.人文主义
3.最早的代表人物:但丁和乔托
4.早期的代表人物: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5.全盛时期的“美术三杰”
6.马基雅维利
二、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1.英国的莎士比亚
2.法国的拉伯雷
3.西班牙的塞万提斯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1.哥白尼和“太阳中心说”
2.开普勒和伽利略
3.数学、物理学的发展
4.布鲁诺和弗兰西斯·培根
探究活动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发展的探究活动的设计
举行莎士比亚戏剧节。组织学生编排莎士比亚的名著。在组织时,将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观众,同时,他们也是评委;另一部分,组成几个剧组,他们自行编排、表演莎翁某一剧本的某一片断。各组表演完后,与观众举行见面会,进行交流。之后,由观众评选出表演奖、导演奖、编剧奖、服装奖等奖、音像效果奖项。
教师可以组织多个班级的学生举行这一活动,同时,根据条件,向学生提供有关剧本、莎士比亚戏剧上演时的剧照或已改编为电影的莎剧录像。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教师资格初中思想政治练习题(二)及答案
字母表示数苏教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
七年级政治教学设计素材五篇
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
高中历史教案简写范文
都江堰高中历史教案五篇
高中历史教案的标准格式范文五篇
高中阶段历史简单高效学习方法
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导入方式的选择最新资料
高效的高二历史学习方法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新疆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1849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746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要多少分宁夏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湖南师范大学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广东高考排名2474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宁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审计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2639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安顺学院要多少分广东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东高考排名94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6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要多少分甘肃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46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辽宁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内蒙古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42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关于高二历史多媒体教学计划
高中高效历史学科学习方法
中学历史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法最新资料
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最新资料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基本情况总结
高中历史教案环节最新模板
初高中衔接历史教案范文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人民版五篇
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教案五篇
高中历史教案案例范文
高中学考历史教案五篇
高中历史教案范文标准范文
高中历史教案北师大版范文
新高中必修三历史教案范文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