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华书局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讨论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读、讲、议、练”的综合教学法,目的是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适时给以鼓励和指导,充分当好“导”的作用。
三、说学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法与学法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导入新课。
(二)讲授、学习新课:
1、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1)首先,用剪辑好的音像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用制作大事年表的方式列举出孙中山的主要革命事迹。
(2)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讲述孙中山创立同盟会的背景: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其性质;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
2、武昌起义
(1)历史背景
先让阅读课本P41第一段及有关新军的小字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2)经过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1课文,讨论记录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主要力量、主要事件。
(3)影响
运用电脑展示《辛亥革命形势图》,体现全国各省的响应情况。
3、中华民国的成立(约10分钟)
(1)中华民国的成立
播放电影资料《孙中山》节选,让学生明白中华民国的成立的准备和成立过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提出三个问题,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性质。
(3)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复习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等内容,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性质、功绩及失败的主要原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小结课文
利用表格,让学生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个全面的认识。
课堂练习(如有时间做填充图册)
2021中华书局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2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的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核心思想是如何科学地艺术地处理好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乐学;让自己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让教材成为我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合作的依托。
桥梁(教材):
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满族的兴起 2、清朝的建立 3、君主集权的强化
自清朝定鼎北京,迄至逊位,有国长达268年。作为我国历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管辖广大疆土,保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长期稳定,尤其康乾盛世持续百二十年,堪称清朝创造的一个奇迹。其中政治上的严密控制时重要原因之一。
清朝的政治体制是传统政治体制的集大成。从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经唐朝的完善发展,明朝的强化,到清朝、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系统而严密,十分成熟。君主集权已达到了顶峰。本课知识,对客观评价清朝、后期学习的延续起开篇之义,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三个“一”为教学主线:
一个民族——满族的兴起;
一个政权——清朝的建立
一个主题——君主集权的强化;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总结历史规律,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主体(学生):
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初一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历史比较、分析的能力,既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特别是外校的学生,自我表现欲强、思维活跃,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技能。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要求,对本课我设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满族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2、能力目标:认清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在历所起的积极作用,也要初步地认识到该制度的消极作用,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
通过比较清朝文字狱和秦始皇焚书坑儒,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把握时代特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为祖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个目标在整堂课中始终是一个整体,有机结合,在教法、学法中我会进一步谈到。
四、本课重点
君主集权的强化。
五、本课难点
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累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理解。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如何通过教学手段的合理设计,引导学生从强化君主集权的目的和作用等方面理解、分析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六、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方法的设计,依托于面对哪些学生、处理哪段教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实施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针对外校学生自主、独立、大胆、思维活跃、爱表现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了辩论、探究、体验等教学方法,和学生一起以“学”的身份,师生同堂,解读《君主集权的强化》。
七、教学目标的实现
下面我就具体教学过程说明一下教学目标的实现。
(1)渲染气氛 吸引注意
关键词:影片片头剪辑、清帝王动画显示
一堂课成功与否,开头抓住学生的心,吊起学生的胃口很关键。所以我采用影片片头剪辑进行课堂导入,利用《康熙大帝》、《雍正王朝》《戏说乾隆》、《鸦片战争》等清史戏的片头剪辑,调动学生情绪、渲染气氛,营造历史课堂独特的感觉。同时指出,影视作品与历史史实间的区别。
清帝王画像动画(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
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进一步刺激学生情绪、激发兴趣,使学生对清有一定宏观了解,同时点明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政绩的区别(后金――清),轻松、有趣、学生很容易接受,而且能够在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学生,提起学习兴趣。
(2)启发思维 培养能力
关键词:图说历史 史学辩论 总结规律
地图是历史课堂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唐边疆各族分布图》、《南宋、金对峙形势图》、《满洲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图》,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明了地掌握靺鞨-女真-满族的历史渊源,区分金与后金的概念,概括努尔哈赤、皇太极的活动,并形成正确的空间地理概念,从而在有效的视觉冲击下,于不知不觉、轻松的状态中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满族的兴起。使学生认识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为祖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外校的学生有小组学习与课堂辩论的优良传统,而且学习的自主性较强,表现欲也很强,因此为突破本课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我采用了层层设疑、史学辩论的方法,设置辩论题: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面对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大国,统治者怎样才能有效地实行统治,并维护满洲贵族的特权地位呢?
清代的军机大臣与秦朝的丞相权限有何不同?
对比乾清宫、乾清宫门外的军机处与沈阳故宫大政殿和十王亭的建筑布局,从中反映出君主与臣下的权限关系有何变化?
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通过辩论,建筑对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知识、情感、能力三个目标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重点。课堂效果非常好。
(3)激发兴趣 活跃课堂
关键词:历史剧表演竞赛 二次辩论 新词旧曲
历史剧场一直是外校的传统,以外校传统为依托,我设计了本课的一个兴奋点、一个兴趣点:历史短剧表演兼竞赛:《君臣办公》、《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之文字狱》来进一步突破本课的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之军机处、文字狱。通过课前自学,学生收集资料、编排剧本、设计台词,选定角色,完全独立完成。加上两个小剧组的竞赛,提高演出质量。一个历史剧表演,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综合协调能力、并极大地延伸了课堂教学,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紧密结合,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并在课程进半时制造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
二次辩论:结合秦、唐、明、清四代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以“君主集权的强化的利弊”为辩题,通过回顾、对比、正反双方的辩论,老师的点拨,从君主集权的目的、作用等方面突破本课难点。
新词旧曲:结合白云区“快乐历史教学”课题研究,我用旧曲填新词作为课后基础知识的巩固,让学生用本课知识为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改写歌词。学生既能体验再次创作的乐趣,巩固知识的目的也可以达到。
八、课堂反思:
关键词:学生主体 快乐课堂
一切的课堂设计围绕一个主体:学生,一个原则:课堂轻松、充满未知,一个效果:不知不觉、意犹未尽。总体来看,课堂效果比较好,达到了预期目的。但如何根据教材的变化、学生的不同,设计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辅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让历史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强烈的探知欲望,是我今后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比如:如果按帝王专题讲解清代历史,如何处理得更加符合初一学生年龄特点?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分析和安排,请各位老师指教。谢谢!
2021中华书局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3
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 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1、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战争起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4、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5、战争影响。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6、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2021中华书局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4
“五四爱国运动”是高一历史第18课的内容。现就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部分加以说明。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先讲解学生熟悉的过程,在通过过程来分析背景和意义。考虑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课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所以重点放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将形成本课的一个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五四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
二、思想教育目标:
1、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三、能力教育目标
a) 引导学生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b) 通过五四运动和以前革命(特别是辛亥革命)的比较,引导学生分析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四运动
爆发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为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说教学媒体:电脑及教学软件
第二部分:说教法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教学采用了讲述发、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2021中华书局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5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的第一节,上承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下启整个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和工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和影响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在整个世界近代现代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其依据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制定的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实际而确立。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基本发展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1、知识与能力
⑴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经济、政治、思想状况;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的一些重大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和影响等。
⑵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线索的概括和掌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对本课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及进行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考、研究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试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采用自助式"学案"教学法:1、课前印制"学案",指导学生进行自助式预习。2、课堂进行师生互动教学:(1)让学生根据"学案"的知识线索提示,对本节课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的概括,交流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方法,老师进行适当的点评。(2)指导学生对相关历史问题深入思考与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练习题进行能力训练,对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能力进行测评。3、布置学生依照"学案"预习下节课学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认识一种新社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进步的事业最终会取得胜利。以此加深学生对我国*曲折发展的理解,并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其依据
1、重点分析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要求学生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概括,从而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也可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一般条件和基本规律。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及其对发展资本主义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长达近半个世纪,中间经历了曲折和反复,最终的结果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以君主立宪的形式掌握了政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仅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而且开辟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具有世界意义,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二、难点分析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宗教问题:学生对宗教缺少切身的体验,有关的知识也较少,因此在宗教对人们的精神、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不易形成深刻的理解。
2、如何正确认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革命与旧的王朝复辟之间曲折复杂的斗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曲折和反复,其原因包括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革命过程中与下层人民群众的关系等,必须从经济、政治、社会矛盾、思想文化诸方面深入分析。
说方法
一、教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本课采用自助式"学案"教学法。
"学案"教学法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助学方案,称之为"学案"。而且"学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又反过来促进老师的教学。
二、学法指导
"学案"的 编制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技能到理论及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指导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手段的利用及其目的
编印自助式"学案",对学生自主学习起到导向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形象性,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说教学程序
Ⅰ、编制"学案",指导学生自助式预习
(见教案附表)
Ⅱ、课堂师生教学互动
(Ⅰ)复习导入
提问:16世纪前后,在欧洲发生了哪些重大的事件?(学生回答:意大利和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等)。导入新课。(Ⅱ)师生交流:学习掌握本课知识、线索
(教学方法:先用提问方式,让学生概述本课相关历史线索,再让其他学生讨论补充,最后由老师点评。对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独到之处给予关注和肯定,并及时在"学案"上记录,鼓励同学相互探讨,取长补短,疑难之处再由老师分析。)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A城市:海外贸易→手工工场(制呢等)
B农村:圈地运动→资本主义牧场、农场
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银行家、大商人、工场主→资产阶级;农牧场主→新贵族
3、都铎王朝的改革:A削弱旧贵族,加强专制:"英国国教会"(听命于英王)
B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16世纪末,打败西班牙,建立海上霸权
4、斯图亚特王朝:A封建专制: 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君权神授",触犯资产阶级
B宗教专制: 迫害非国教徒,"清教徒"(资产阶级)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原因:A议会与国王的斗争:形成反对派,征税权力斗争
B导火线:苏格兰人起义:1638年,反宗教迫害
2、过程:A开始:1640年,新议会召开,否决征税法案,提出限制王权(革命开端)
B内战:1642年,国王发动;议会军,克伦威尔,纳西比等战役;1649年处死国王
C克伦威尔的统治:对内:武力统治,发展工商,清教法规,"护国主"军事独裁。
对外:征服爱尔兰、苏格兰,维护海外贸易(航海条例)
D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年,查理二世。原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巩固统治秩序
两个政党形成:辉格党(资产阶级、新贵族);托利党(贵族地主、国教上层)
E光荣革命:1688年,政变,-詹姆士二世,威廉入主英国,(标志革命完成)
3、《权利法案》:1689年,限制王权;"统而不治",君主立宪制形成和发展
4、意义:A国内:-封建君主专制,确立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B世界:反映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影响欧洲以至世界,标志新历史时期到来(Ⅲ)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教学方法:分小组讨论,让一位同学上来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最后由老师点评。对学生的新见解要给予关注,并及时在"学案"上记录,师生展开探讨,教学相互促进。)
1、都铎王朝改革的性质:封建君主自上而下的改革(不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2、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光荣政变共同原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巩固统治秩序
3、为什么以光荣政变作为革命完成的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基本稳定下来
4、评克伦威尔:(进步性+局限性)(史实+结论),评价要结合历史背景,史论结合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何特点?(从领导阶级、斗争形式、过程、结果、意义等方面分析)
▲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和交流,一些问题课堂上无法解决的,可以留到课后或下一节课解决。学生提出的一些较有创见的问题,要及时记录在"学案"上,以利于"学案"教学的不断优化)(Ⅳ)通过练习对学生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进行测评1.D 2.A 3.D 4.B 5.C 6.C 7.C 8.B 9.C 10.D 11.C(Ⅴ)本课小结及布置预习下节课学习内容
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线索的学习掌握情况、思考探究及能力训练过程中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简要的总结,指出今后学生自主学习中应注意的事项。
布置预习:第二节: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关于高二春学期政治教学计划
岳麓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五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范文模板最新
政治教学教师计划分析总结五篇
岳麓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五篇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教案五篇
八年级历史下册单元复习教案最新范文
高中阶段历史简单高效学习方法
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导入方式的选择最新资料
高效的高二历史学习方法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新疆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1849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746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要多少分宁夏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湖南师范大学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广东高考排名2474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宁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审计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2639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安顺学院要多少分广东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东高考排名94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6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要多少分甘肃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46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辽宁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内蒙古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42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关于高二历史多媒体教学计划
高中高效历史学科学习方法
中学历史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法最新资料
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最新资料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基本情况总结
中华书局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教案五篇
中华书局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范文
八年级历史伟大的转折教案模板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川教版五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教案五篇
高二历史必修3教案五篇
初一历史教学总结与反思五篇
初三历史教学经验总结报告
8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五篇
新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