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散文两篇

马振华老师

优秀散文两篇

  意境深邃的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也是优秀散文的特点之一。

  优秀散文篇一

  书家亭

  一步,两步,三步……不多不少,三十步。

  这是从我老家老房子门口到书家亭的距离。

  我家在书家前路。不远处就是书家亭。书家亭就在书家前路的路口。

  书家亭是一个路亭。往前走五十米是大街;往左边走两百米,会到著名的杉洋古民居“积庆堂”;往右走,就是年代久远的书家前路,走三十步就会到我的老宅门口。再往前走不到两百米,就到了同样著名的余氏焕公总祠(即“三才堂”),和我曾经就读过的杉洋小学(现在它被辟为了杉洋农民文化中心)。书家亭还紧紧挨着“鳌头境”宫,宫里供奉的是和朱熹同时代,后为朱熹仗义直言而被贬到杉洋当巡检司的杨公——杨易。它们某种程度上就是浑然的一个整体,不可或缺。

  亭,是中国古典建筑群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路亭又称凉亭、长亭,一般都是四根柱子,四角顶,四面通风,以前多修造于道路相交处和山岭上,或者桥头处。所以,书家亭也是这样的四根柱子,四角顶,四面通风,但它没有一般路亭都有的供人坐着歇息的长条椅子。杉洋去白溪村的路上,有一个路亭叫“金鸡亭”,和建造于道路相交处的书家亭不同,它建造在山岭上;但无论是金鸡亭,还是书家亭,只要是路亭,它们都可以供人休息和躲避风雨。除了书家亭这个路亭外,杉洋村还有水心亭、龙潭亭、观音亭等多个路亭。

  古代交通非常不发达,人们出门办事经商都是靠步行骑行坐轿子,于是,挑着沉重柴禾的樵夫穿草鞋的大脚被小石头硌疼了,就盼着早点走到路亭解放双脚;“挑担客”怕筐子里的带鱼黄瓜鱼等海货被太阳晒坏了,也盼着快点到路亭避避大日头;而官人们坐轿子被颠痛了屁股,更是一心盼着快点到路亭舒展身体……因此,古代的富人都很愿意“修桥铺路造凉亭”。在他们眼里,修造这样的一个路亭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而无数旅人,各色人等,在艰苦的跋涉和行走途中,在路亭里歇歇脚,吹吹风,谈谈天,抽抽烟,解解乏,一定也是倍感惬意的吧?

  我无数次想象过最早的“书家亭”的模样,和书家亭这个路亭的最早修造者。他是巨商大贾?还是返乡官宦?亦或就是爱读书却没有多少银子的穷酸书生?不然,为什么这个亭会叫作“书家亭”呢?实际上,根据古老传说,“书家亭”这个名字是因为这里以前是书塾旧地和这一带多是书香门第而得名。沧桑变幻中,当年的书塾和书香门第都已被雨打风吹去,而“书家亭”也是几经兴废。如今人们见到的“书家亭”重建于2000年,钢筋混凝土结构,雕梁画栋。亭内四根柱子上各有一句话,充满了醇厚的人文气息:“书贤万代荣兰桂,家发千房耀鳌头。亭兴明季留胜迹,境展鸿图仗同心。”四句话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书家亭境”。“鳌头境”是杉洋的“四姓八境”中的一“境”。我想,在遥远的古代,或许“书家亭境”和“鳌头境”是互相通用的吧。但如今只要一看到这四句话,过路的人们就会意识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里都是一个多么注重文化的地方啊!

  虽然没有可供坐着歇息的长长的椅子,但记忆里,这亭内的四根大柱子,曾是童年的我和姐妹们的玩具——我经常和姐姐妹妹们在里这玩抢柱子的游戏。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大概三十年前,在我家门口玩耍的五岁左右的侄儿凌程还曾在我们大人聊天时,手脚麻利地爬上了正在晒太阳的老母猪的背上,大吃一惊的母猪吓得一溜烟跑到了书家亭里,接着又窜到了热闹的大街上,而同样大吃一惊的侄儿却紧紧地揪着母猪的.而耳朵。母猪吃痛,跑得更快了。我们闻讯后纷纷拔腿追到大街上去,围追堵截,总算把侄儿给成功解救了下来……书家亭见证了当年那令人欢乐的一幕,不知道现在在外地工作的他还记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