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羊肉香散文

刘莉莉老师

冬天的羊肉香散文

  我离开故乡板桥铺村已经三十多年了,它在我灵魂深处的有许多记忆,尤其是那些美食,竟让人终生难忘。

  我每年都要回家乡几次,品尝自己喜欢的食物,这种间断冲击着味觉,思念更加浓烈。

  板桥铺的腊羊肉可以说是肉中的上品。最为常见的腊羊肉火锅,是无法拒绝的美味。每到冬天,羊肉的香味就四处飘荡,搅动人回忆的胃口,萌生出品尝的念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家家都有缺粮的时候,但户户少不了山羊。养山羊的积极性高的原因是不需要上缴食品公司,除了吃羊肉外,卖了还贴补家用。那时卖一只山羊,可供家里几个孩子读书,还可买些五谷杂粮,度过那青黄不接的岁月。

  我在读小学时,因年纪小不能干重活,放学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到山岗上放羊,山羊好伺候,不需要粮食,吃山上的青草就行了,且食量小,吃得快,一天放养一次就够了。另外是山羊繁殖能力强,一胎能生两三个,最多的还生过四个呢,喂一年就可长到七、八十斤,骑在成年的大山羊背上玩耍就是儿时的常规项目。

  家乡的山羊在外地很有名气,据在外贸工作的亲友说,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地区生产的山羊、羊皮都是打的家乡的牌子。

  冬天来了,是杀羊、吃羊肉季节,但要杀自己家里养的羊,心里也不是滋味,小时连到现场看都不敢看。或许是胆小,或许喂养的时间长了,也有了感情。

  土家人喜欢吃羊肉,不但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的正桌上必有羊肉。那时没有带皮的羊肉,我想过去的人不是不喜欢吧,只是人们舍不得吃它,因为羊皮在那时很值钱哩,好点的家庭还用羊皮加工成皮袄。

  在老家弄羊肉吃很讲究,先将羊肉洗净,剁成小块,扔进铁锅里(或用鼎锅),加上必要的姜、辣椒,蒜头等的调料,就开始点火煮,火候是先武火后文火,伴随阵阵的`诱惑,两个小时左右,香气四溢的羊肉就出炉了。羊肉炖豆腐是土家人的一道美食,常用来招待客人,如将羊肉煮好后再往里放些清江鱼一起炖,那也是别有风味,这样烧出的羊肉没有一点的腥味,文火和用木柴的烧法也是为了保持羊肉的纯正,油而不腻,保留其天然的香气和质感。像现在用高压锅做的,那怕是同样质量的羊肉,那味道也就差远了。

  吃羊肉不像猪肉,季节性强,冬春季的味道最好。家乡虽说是南方,但在那一千八百多米的高山上,每到冬天积雪都有几尺厚,也一遍北国风光。据一位在高山工作的同学介绍,那儿的农村人每年只能做农活六到七个月,一年四季烤火房的火都不会熄灭。不难想象,在飘雪的冬夜里,三五成群的大老爷们围坐在烤火房炉旁,吃着花生米、山羊肉,喝着性烈如火的老烧,临到兴起,划拳吆喝,也算是抵挡寒冷的一件快事。

  土家人喜欢吃广椒(土家人对辣椒的俗称),大革命时期在家乡就流传着一首民歌:“要吃广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显示土家人豪放的性格。土家人家家户户做的有十多种辣椒食品,平时或为主菜,或兼佐料。正如旧志所云:“丛岩幽谷中,水冷泉冽,岚瘴郁蒸,非辛辣不足以温胃健脾”。特别是吃羊肉需大味,更离不开一个辣字。记得有一年,我到省城学习,有一位老乡带两斤羊肉,做时就放了半斤广椒皮,老乡们吃的津津有味,而外地的同行却被辣得直摇头,有的眼泪都流出来了。

  上周一老乡接我们到他家聚会,说弄了平时少吃的新鲜菜,原来是羊头,是先将羊头煮几个小时,再将肉撕下来,放在原汤汁里,加上半斤土辣椒皮。在开吃之前,那香味让客厅里的人早已有些坐不住,但苦于主人还没有邀请入席,只好到室外走走,免得心里难受。有的人喉结已上下滑动,只是口水没流出来而已。

  与羊肉有关的还有那羊油,特别是那酸懒豆腐加一些羊油,那是板桥铺人喜欢吃的,外出久了的游子回家时大多会点这菜。前些日子到乡下,还吃了老乡用羊油炖酸菜,又感觉出了儿时的味道。小时吃菜油困难,吃羊油的日子多,记得上小学时的一天早上带的午饭,走到半路就将中午的饭吃完,那次就是羊油酸菜,可见那味道非同一般。

  羊肉有驱寒的功效,是冬季进补的佳品,羊肉可制成许多风味独特醇香无比的佳肴,如羊肉火锅,涮羊肉、烤、炸羊肉串,葱爆羊肉等,是老少皆宜的美味食品。羊肉和猪肉不一样,不是能经常吃的,主要是它有补性,吃多了上火。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吃羊肉已不是难事,在超市随处可见,就是难得吃出孩提时那山羊肉的味道来。原来是现在羊大多不是当年那种山羊品种,吃纯天然的羊草的少,吃是专用饲料的多,羊生长周期短,三、四个月就可以上市了,有的还没有发育成熟就端上人们的餐桌。就像那山上的树,有的长得快,有长的慢,可长得快的树的木质并不坚硬,人们不会用它做栋梁。看来有时光的沉淀才会有味道。

  如今板桥铺的公路四通八达,不远就上高速,只要有时间,开车一个多小时就可回到家乡,也可在那儿找个相对封闭的农庄,亲自做一做家常菜,自得其乐。观故乡的山水,品儿时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