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之年的春节散文

李盛老师

幼学之年的春节散文

  “骏马奔腾辞旧岁,三阳开泰迎新年”,新年愈来愈近,年味愈来愈浓,看着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看到他们一张张欢喜富足的笑脸,不由人想起我儿时的春节。六零后童年的春节,物质不富裕,但,年味丰富多彩,醇厚、浓郁。

  我们当地有句俗语:吃过腊八饭把年的事来办,那就意味着腊八粥吃过后就该抓紧办年货。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腊月。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冷。那时候,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子)”,屋檐上的冰凌能有七八十公分,但,过年的热情却越来越高。童年的我对自己的新衣服,看了一遍又一遍,但舍不得穿,必须等到大年初一才能穿,所谓的新衣就是老妈用家织的黑色粗布,用针缝起来的,带有大襟的褂子,可那时看着一年在春节的时候才可以穿的新装,心里特满足,甚至晚上睡觉都梦见自己穿上新衣,和小朋友显摆。

  那时的寒假,老师不布置作业的,闲不住,怎么办?于是,全村庄的小孩组织在一起,玩打仗的游戏,每个小朋友都从家里拿来木棍,木片,木条。然后,年龄稍大一点的,做司令,制成当年八路军的盒子炮、还有小鬼子的三八大盖,这些都是从电影《地道战》、《地雷战》、《红色娘子军》里学来的。然后分成敌我双方,在生产队的的大土堆上,展开激烈的枪战,那真玩的天昏地暗,玩的酣畅淋漓,玩的无拘无束,玩的“误入藕花深处”。忘记老娘在喊:狗蛋啦、狗剩啦、拴住啦等等,快来家睡觉吧,再不来,娘关门了,让老猫咬你。这时才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回家,走时,司令还说:明天晚上老地方见,不要让我在一一通知了。另外,那时打琉璃蛋、踢毽子、跳大绳等游戏也是我们的最爱。

  腊月二十三,小年,送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母亲把头发围起来,用竹竿绑上扫帚,尘土、蜘蛛网一扫而空。家具、用品洗刷干净,焕然一新。那时候过年,蒸炸是必须的,一般是先蒸馍,蒸馍分成三个档次,先蒸馒头,第一锅馒头出锅后,老妈要用盘子摆上两盘,敬神与祖先,态度极为虔诚,不让我们这些少不更事的孩子讲话,敬过后才每人分一小块,那时的馒头真是叫香,并且筋道。第二个档次,是蒸的花卷,所谓花卷就是用小麦面粉做皮,卷上玉米面。第三个档次是蒸的纯玉米面和红芋面窝窝头,(我们这叫杂面团子)。三个档次的馍馍,各有分工,馒头留着来客人吃,花卷留给常年辛苦劳作的父亲和我们几姐弟吃,团子是老妈的专属。嘴馋的我,还时不时的偷个馒头享口福,自然老妈知道后要给我讲道理的。

  大年三十,村小学,也有集体活动,敲锣打鼓,要给村里的'烈军属慰问,他们的门牌上有一篇光荣人家的牌子。村委也会给他们准备部分年货。年三十,贴春联,我们那里叫对子。除夕,吃团圆饭,母亲包饺子(我们叫扁食)。饺子里面是要放钢镚、枣、豆腐等,第二天谁能吃到哪一种,寓意也不一样。

  除夕,家里的长辈们喝酒、守岁,一夜不能睡的。一过12点,村里的鞭炮声开始响起。父亲,四五点钟就把我们都叫起来,放鞭炮,当仁不让,那是咱的专利。每次,偷偷拆下几个来,揣到兜里和小伙伴们单放。饺子煮好,第一碗敬天地,第二碗,那是灶王爷的,然后才是我们几姐弟的。

  初一大拜年:太爷爷、爷爷是不出门的,晚辈们来拜年。新衣服穿上了,欢天喜地,天不亮就在父亲、叔叔带领下,给家族中长辈们拜年,要磕头的。爷爷奶奶们会往我们兜里塞红芋糖、麻糖棍(这些都是自家用红芋熬的糖稀制成的)纯天然,无污染食品。每到此时,总觉得衣服口袋小了。压岁钱是没有的。那时的拜年很纯净,就是相互说些吉利话,没见有人提着大包小包甚至红包来送礼的,虽然小孩子会有父母给的几张崭新票子,也都是一分两分一毛两毛的,意思意思而已,绝不会有现在的动辄几百元,上千上万元的,小孩子之间也没有什么可攀比的。

  初二,给外姥爷姥娘拜年,那时候母亲用篮子装满带红点的馒头,还要带上果子,比如:麻饼,山刀子、寸金等,回来时,里面留一半。外姥爷,还会给我们几个五分的硬币。

  那时文化活动多姿多彩,正月里唱大戏,一大早,拜过年,全村老少成群结队去到临涣大礼堂看电影,过年,悠闲、安逸、欢乐。虽不富足,但每年都有变化,也在进步。走在路上,看到的天是蓝的、水是清的,但是,这些年村边的小河已不再清澈,鱼儿、河蚌不见了,虽有治理,业已难复鱼翔浅底之美景了。现在城里的溪岸人家、碧溪左岸与小时候村边的小河相比,真是天壤之别,那才叫敞亮、气派、富足。

  如今,城市改造是如火如荼,农村也在快速发展,但与城市差别还是蛮大的,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孤寡老人与留守儿童多了,年味也就缺乏生机、活力...功利性强了,味道也变了。

  四千年历史的春节及文化氛围正在快速的离我们远去、坠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