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十五篇)

张东东老师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5篇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

  (14分)(20xx,河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阃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①人。少负②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③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昊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④。

  学射于周同⑤。同射三矢⑥,皆中的⑦,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菩⑧;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②负:具有。③强:擅长于。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⑥矢:箭。⑦的:箭靶的中心。⑨管(ku6):

  箭的尾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 ___②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冠:____

  (2)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R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C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4)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5)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3分)

  参考答案:

  (1)①邀请②没有成年(意思对即可)

  (2)B【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较易。例句中的“与”是“和”的意思。A,C,D三项的“与”都是“和”的意思,只有B项的“与”是“给予”的意思,所以选B。

  (3)①这个人(渔人)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知道)的事,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②岳飞因此更加刻苦训练,全部掌握了周同的射箭技术。

  (意思对即可)

  (4)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答出其中的三点可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5)刻苦读书;苦练射箭。(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2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缘:__________________

  ②俨然: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林尽水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比喻

  B.夸张

  C.借代

  D.对比

  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沿着;②整齐的样子

  2.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

  4.C

  5.活动、穿戴、心情

  6.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3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 选出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__________:

  A.舍:便舍船(舍弃 )屋舍俨然(房子)

  B.寻:寻向所志(不久) 寻病终(寻找)

  C.志: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做的标记)

  D.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代词,代”桃源人’”)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

  小题2:选出下列句子加横线的词古今含义差别不大的一项 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C.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D.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小题3:选出下列句子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________:

  A.桃花源写了渔人奇,桃林奇,洞口奇,人物奇,结局奇可见这是一个亦真亦幻,虚无缥缈的幻想。

  B.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皆叹惋”是因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C.课文以桃花源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D.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写得简单.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4

  (一)(15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释词(2分)

  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 ②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划线词的古今义(4分)

  ①阡陌交通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欲穷其林欲与天公试比高B.初极狭,才通人阡陌交通

  C.便舍船屋舍俨然D.渔人甚异之水陆草木之花

  小题4:、有些成语出自本文,写出其中的两个(3分)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③: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整齐的样子。 ②通“邀” ,邀请。

  小题2:①古义: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②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小题3:A

  小题4:世外桃源、豁然开朗、与世隔绝、无人问津、怡然自乐、鸡犬相闻、落颖缤纷等等。

  小题5:①老人和小孩,都显得安闲快乐(心满意足)。

  ②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所魏朝和晋朝了。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小题2: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古今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

  小题3: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应结合句子理解。A中都是“想”,B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阡陌交通:相通;C、便舍船:离开;屋舍俨然 :房屋;D、渔人甚异之 :指桃花林的美景;水陆草木之花:的。

  小题4:此题考查的是成语,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

  小题5: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如:(源中人)问(渔人)今是何世,(源中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5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__________(朝代)诗人。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桑竹之属( )

  ②阡陌交通( )

  ③便要还家( )

  ④怡然自乐( )

  3.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人穿国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陶渊明 东晋或“晋”或“晋代”

  2.①类;②交错相通;③通“邀”,邀请;④愉快的样子。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5.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6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选贤与能神情与苏、黄不属

  B.外户而不闭月色入户

  C.具答之天下之伟观也

  D.问今是何世是日更定

  小题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交通: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翻译:

  (2)林尽水源翻译:

  小题4:用原文填空。(2分)

  乙文中的“世外桃源”,具有甲文所描述的“”社会的基本特征,如甲文提到“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乙文“”一句就是这一特征的具体体现

  参考答案:

  小题1: B(2分)

  小题2:(1)交错相通(2)请(共2分。每小题1分)

  小题3:(1)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2)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共2分。每小题1分)

  小题4:大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共2分。每空1分。没用原文回答,该空不得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各句中字词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加点的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B项“户”皆是“窗”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本题中两个加了皆是古今异义,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小题3: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故”“独”“亲”“尽”,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4:

  试题分析:疏通两篇短文的文字,了解内容,抓住关键信息,比较两文思想内容,找出相关点,概括填空,注意要使用文中原话。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7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词的的含义。(2分 )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小题2】下面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小题4】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类(2)全、都(2分)

  【小题1】A

  【小题1】略(2分)

  【小题1】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3分)() A.读xiān,活鱼。B.读xiān,新鲜。

  C.读xiǎn,少。D.读xiān,鲜艳。

  小题2:、选出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3分) A.林尽水源欲穷其林B.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中人语云

  C.悉如外人咸来问讯D.莲之爱渔人甚异之

  小题3:、对课文《桃花源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作者用“遂迷”“未果”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不存在的。

  C.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和平富足的社会。

  D.当时的社会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就如桃花源一样。

  小题4:、把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2)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9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作者是 ,东晋时人。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延至其家 (2)处处志之

  3.作者在第①段描绘了桃花源的美丽景色,从全文来看,这段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作者在文中寄托了自己的美好理想,这种美好的理想能从哪些具体的描写中体现出来?

  5.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是什么样的人生理想?

  【参考答案】

  1.陶渊明

  2.(1(邀请 (2)做标记

  3.美丽的景物引起渔人的好奇,从而引出桃花源,并为描写桃花源的美景作铺垫。

  4.通过第②段的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绘和第③段的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描写表现出来。

  5.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的理想境界。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0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

  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问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1)屋舍俨然 _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____

  (3)遂迷 ________________ (4)寻病终 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项划线字与现在意思一样的是( )(2分)A.武陵人捕鱼为业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是( )(2分)A.本文采用层层设疑的写法,既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B.见到村中人的生活状况,渔人“乃大惊”,说明眼前的场景是他先前所未见过的。C.渔人“处处志之”,却“遂迷”,让故事亦真亦幻,具有较浓的传奇色彩。D.对于桃花源,刘子骥之后就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小题5】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3分)

  答案

  【小题1】(1)整齐的样子(2)“要”通“邀”,邀请;(3)于是、就(4)不久

  【小题1】A

  【小题1】略

  【小题1】B

  【小题1】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在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解析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A中“捕鱼”古今意思相同。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B中应是桃源人“乃大惊”。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1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与外人断绝了来往。

  2.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个理想的社会,它“理想”在哪里?文中是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的?

  答:①景色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②生活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③人情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文末为什么写众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假设太守找到了桃花源,它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答:这表明桃花源也真也幻,在现在中是不存在的。这样会使桃花源的社会也变得一样黑暗,桃源人将过上困苦生活。“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2

  (一)(16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本文选自课文《 》 ,作者 ,又名,字元亮, (朝代)著名诗人。(2分)

  小题2:、下列划线词古今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B.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单指男方的配偶

  C.无论魏晋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D.来此绝境古义:极其优美的环境今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小题3:、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翻译。(2分)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选( ),译文:

  小题4:、请写出两个源自《桃花源记》的成语。(2分)

  和

  小题5:、下列各句中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陶渊明《桃花源诗》)”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2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小题6:、桃花源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2分)

  小题7:、《桃花源记》叙述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

  请谈谈你的看法 (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桃花源记》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

  小题2:D

  小题3:(1)(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补充必要的成分,得1分;“要”译为“邀请”,得1分。) (2)渔人为(他们)一一具体地说出自己听到的事情,(他们听罢)都感叹惊讶。(“具言”译为“具体地说出”、“叹惋”译为“感叹惊讶”,各得1分,意近即可。)两题都选者,改第一题。除标准外(1)只出现半句,如“设酒杀鸡作食”被译为“去吃饭”,须扣1分。(2)“具”译为“详细、详尽”亦算对。“惋”必须译为“惊讶”,否则扣1分。

  小题4: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得)、无人问津、鸡犬相闻,正确写出一个,即得1分。)

  小题5:C

  小题6:秦时;躲避秦时战乱

  小题7:因为它勾画了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环境优美,人们各得其所,自得其乐,彼此关心、爱护……这符合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审美追求,令人向往。(言之有理即可。) 表明桃花源是理想的生活境界,得1分(突出“理想”即可);表明“桃花源”是人们千百年来的追求,得1分(突出“追求”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3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2分)

  (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4分)

  答案

  【小题1】(1)原来的,从前的;(2)计划,打算。

  【小题1】(1)捕鱼的人对此感到很诧异。(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小题1】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

  ②便要还家__________

  ③往来无白丁 ____________

  ④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甲】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中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无论是甲文中虚构出的“世外桃源”还是乙文中作者的隐居自娱其实都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的样子;

  ②同“邀”,邀请;

  ③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④官府的公文。 (意对即可)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意对即可)

  3.为桃源外战乱频繁,现实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意对即可)

  4.以古代名贤自况(类比),进一步突出“德馨”(自己品德高尚)。 (意对即可)

  5.不同意。【甲】文通过对“世外桃源”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乙】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5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悉如外人 ( ) (2)便要还家( )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4)寻向所志(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黄发垂髫”中“黄发”指 ;“垂髻”指 。(3分)

  【小题4】“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4分)

  答案

  【小题1】(4分) (1)全部、完全。(2)通“邀”,邀请。(3)与世隔绝之地。(4)标记。

  【小题2】(4分) (1)(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树,竹林这类的东西。(2)(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3分) 豁然开朗;老人,小孩。

  【小题4】(4分)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比如本题中“要”“绝境”“志”是古今异义字中,要注意辨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古文中大多数都是一字一义,本题中“平旷“俨然”“无论”一个字一个字的解释。本题选自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文段中找到与之意义相关的内容,用一成语来概括。“黄发垂髫”是借代用法,用装束借代某种身份的人。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根据课堂老师的讲解,结合作者生活的背景来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