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闲情赋》诗中的“十愿”

秦风学老师

陶渊明《闲情赋》诗中的“十愿”

  引导语:在《闲情赋》里,陶渊明找不到出路:“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以无攀。”大家学习过这首《闲情赋》?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十愿”,我们一起来了解是什么?

  《闲情赋》“十愿”: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衿之宵离,愿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

  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

  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

  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

  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与床前。

  愿在昼夜而为影,常附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

  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衿袖以缅邈。

  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伟大诗人陶渊明他用奇特的想象,把自己幻化成各种器物:

  一愿自己是美人衣服的衣领,能承托美人的芳容,但悲哀的是罗衿到了夜晚就离开了美人,埋怨那秋夜漫长;二愿自己是美人衣裳的腰带,能束着她纤细窈窕的身躯,但嗟叹冷热温凉的不同的季节,美人啊,有时脱去旧的换上了新衣;三愿自己是美人头发上的光泽,在美人的肩上梳刷着飘飞的发丝,但悲哀的是美人屡次沐浴,使自己随着白水流去而干枯;四愿自己是美人描眉的黛色,随着美人的顾盼而远望,但悲哀的是脂粉尚且新鲜,美人啊,有时毁掉再化上浓妆;五愿自己是芦苇为美人编织成席,使美人柔弱的身体在三秋都得到安逸,但悲哀的是被有纹彩褥子替代,刚过一年又要换成新的;六愿自己是美人脚上的绣花鞋,附着在美人的洁白的脚上跟着她周旋,但悲哀的是她行动举止有节制,让我孤独地躺在她的床前;七愿自己是她白天夜晚的影子,常常跟随着她奔走东西,但悲哀的是那高树有太多的树荫隐没了我的身影,感慨有的季节却又有所不同;八愿自己是夜晚美人窗前的烛台,在窗扉之间照着美人娇羞的容颜,但悲哀的是那月亮发出柔柔的光,掩灭了我的身影藏匿了我的光明;九愿自己是修竹数竿为美人编织成扇子,让她温柔地握着我扇出悠悠的凉风,但悲哀的是那薄薄白霜覆盖大地的早上,美人啊,却顾看着衣袖把我放在一边让我归思难收;十愿自己是树中的梧桐,作成美人膝上弹奏的琴,但悲哀的是在美人高兴之极却引来悲凉,最后生气地推开我而停止了琴声。

  《闲情赋》在《陶渊明集》中别具一格,赋中描写了一位作者日夜悬想的绝色佳人,幻想与她日夜相处,形影不离,甚至变成各种器物,附着在这美人身上。他的诗歌,他的小赋并非浑身恬淡静穆,虽然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也有对爱情的追求。

  至于是否是爱情,观点不一。《东山草堂陶诗笺》卷5说:“其赋中‘愿在衣而为领’十段,正脱胎《同声歌》中‘莞覃衾幄’等语意,而吴竞《乐府题解》所谓‘喻当时七君子事君之心’是也。《诗》曰:‘云谁之思,西方美人。’朱子谓‘托言以指西周之盛王’,如《离骚》‘怨美人之迟暮’,亦以美人目其君也。此赋正用此体。”其意思是说,此赋是寄寓政治抱负的作品。但此说显得牵强附会,虽然描写了美人,但并非美人一定是寄寓盛君而言的。这篇小赋确凿是为爱情而作的。其理由有三,其一,他本人在序中说:“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天凤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并因触类,广其辞义。”他是继续张衡、蔡邕之作而作,仍是抒情之作。其二,俞文豹《吹剑四录》、张宗祥《吹剑录全编》第107页也这样论述:“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渊明作《闲情赋》,盖尤物能移人,情荡则难反,故防闲之。”其三,“赋情始于楚宋玉、司马相如,而平子、伯喈继之《定》、《静》之辞。而魏则陈琳、阮禹作《止欲赋》、王粲作《闲邪赋》、应炀作《正情赋》、曹植作《静思赋》、晋张华作《永怀赋》,此靖节所谓‘奕代继作,并因触类,广其辞义’者也。”(何孟春《陶靖节集》卷5)黄子云《野鸿诗的》评价陶渊明:“古来称诗圣者,唯陶、杜二公而矣。……余以为靖节如老子,少陵如孔子。”黄子云评价准确!

  陶渊明他对爱情的热烈追求,正是他对生活的热爱的体现。我们借此能看到伟大诗人的另一侧面。他的《闲情赋》正是这样一篇充满想象的爱情佳作,他的爱情长出了翅膀。

  《闲情赋》与《归去来辞》的承接与照应

  纵观陶渊明的作品,《闲情赋》一文就思想内容而言与陶渊明其余的作品也是紧密相关的,这一点突出地反映在了该文与《归去来辞》一文的承接上。在《闲情赋》的第三段中,陶潜决定放弃爱情,回归田园。里面描写他的心情特别迷惘、迷茫,好像在大沙漠里没有水,没有出路,最后他决定把这些感情扔掉。在这篇文章中,爱“契契以苦心”给作者带来的忧愁和痛苦胜于快乐。这中间盲目的情、色也好(“在衣而为领”),高尚的情感也好(“在木而为桐”),都让作者“拥劳情而罔诉”,不知所措。这种独愁和失落(“独悁想以空寻”),也不能给作者任何满足感。在这一段描写中,陶渊明决定回归田园,引用《诗经》、《论语》、《楚辞》中的象征。比如,作者决定把自己藏起来,以大自然为保障:“翳青松之余阴。”在这里,作者所提出的青松,有道德高尚的含义。以青松代表君子,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孔子就说过,青松是一种强壮的、令人尊重的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左芬也在她的赋里把自己比喻成青松,为了表示出她的高尚品德:“若君子之顺时。又似乎真人之抗贞。赤松游其下而得道。”由此可见,青松在陶渊明的前后都赋有高尚的含义,而作者如果要把自己藏在青松的树荫之下,那么我们可以猜测,作者的放弃爱情,是在追求更高的道德。但是,第三段中,大自然也不完全是道德高尚的象征,也不完全是提供安慰的源泉。大自然也是作者感叹的对象:“瞻夕阳而流叹。”在这中间,关于田园的描写与《归去来辞》有对比,也有回应。比如说,在《闲情赋》中“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所表达的意思,是作者为太阳落山而哀悼,可是在《归去来辞》中,作者反而把夕阳写得很正面:“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这里陶渊明的天才显露出来了。他在两篇辞赋里用同一样的情景:月亮出来,太阳落山,鸟归巢,来表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在《闲情赋》里,太阳落山是一种负面的情景,因为日头“没”,鸟归巢,也是孤独的,是孤独的声音和意象。最后的一句“兽索偶”,指的是别的动物同作者一样也找不到伴儿,孤独而不还。《归去来辞》中同样的描写,却可以用来表达积极、热烈的情感态度。云从山间出来,鸟飞累了而归巢,反而表达出一种舒服的安慰。同样,太阳模模糊糊的,看不清“将入”,作者就抚摸着青松。这里我们又见到青松,道德高尚,给隐士以安慰的一个东西。由此可见,陶渊明在两篇辞赋中,以同样的景物来抒情,正可以说明:《归去来辞》是《闲情赋》的一个比较对象,也是它的回应!

  这种回应或者说回音,在两篇辞赋中具有一问一答的作用。《闲情赋》因为在时间上比《归去来辞》写得更早,那么《闲情赋》里的.情景就是问,《归去来辞》中的描写则是答。在《闲情赋》里,为了表达他的哀悼,作者用秋冬两个季节的描写,来渲染一种悲哀的气氛:“叶爕爕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可是在《归去来辞》中,陶渊明则引用春天的例子,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归去来兮”的兴奋:“农人告余以春及……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大自然不但可以表达出完全不同的情绪,也在两篇文章里,让读者感觉到两者之间不绝如缕、前后承接的关系。所以,我认为,《归去来辞》在语言上和意义上与《闲情赋》都有密切的联系。陶渊明用华丽流畅的语言,把两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委婉地连接起来了。

  在《闲情赋》里,陶渊明找不到出路:“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以无攀。”可是在《归去来辞》中,陶渊明是有办法,有出路的:“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而且险峻的山崖,反而没有《闲情赋》里的“无攀”之山那样可怕,甚至是完全可以克服的:“登东皋以呼啸”。两相比较,这么多相互照应的例子,读者可以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两篇文章是有内在的连贯性的。也可以说,在《闲情赋》里,陶渊明一方面是在自然中找能够安慰他的青松之余荫,可又感叹时间的流逝和前路之长远:“神飘飖而不安”;可是在《归去来辞》中,“寔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他特别坚定,知道前路不远,也知道以前感情的“非”,现在的决心才是——“是”。在《闲情赋》最后,陶渊明最终因为难过(“徒勤思以自悲”),就觉得应该放弃这些让他难过的情绪:“寄弱志于归波”。由以上的分析来看,陶渊明的《闲情赋》并不是萧统所说的“白玉微瑕”,也不单单是鲁迅所称赞的“自白”,更是体现了陶渊明内心挣扎的一篇文章。里面的感情是陶渊明生活中真有的感情。无论是“弱体难安”这种跟他人有关的忧愁,还是“兽索偶而不还”这种对自己孤单的感叹,陶渊明的感情都延续到了《归去来辞》,也在此中得到回应。这样,也许陶渊明的《闲情赋》可以在《陶渊明集》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