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
一切有情成为卑劣凡夫从无始以来在生死之中,五趣流转轮回,皆因于五蕴十八界久经惯习,即于彼五蕴十八界等而生贪著,执有为法为实有,是故如来宣说自性皆空。
心经 广释
〔古印度〕扎夏萨生论师释 任杰由藏译汉
顶礼妙吉祥童子及圣观自在菩萨
此经当以十义显明释:(一)般若之名,(二)因缘,(三)入定,(四)论议,(五)趣入般若,(六)般若之相,(七)般若之所行境,(八)般若之功德,(九)般若之果,(十)般若蜜咒。
(一)般若之名: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若无有名即不能了知其法,为了所缘法故而说经名,是故名为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如是于彼“般若”有世间、出世间和无上般若三种。世间般若谓染污,于无常执为常,于不净执为净,于苦执为乐,于无我执为我。出世般若谓声闻独觉了知补特伽罗无我,因了知有为法无常,有为法皆苦,补特伽罗无我,及了知涅盘寂静。无上般若者谓如来知补特伽罗无我和法无我,因知无相、无愿及空性,故此为无上般若。“圣”谓由般若远离忧苦,是为世间出世间最殊胜的般若,即是无上般若。“波罗蜜多”者,是说生死为此岸,涅盘为彼岸,一切有情在被生死轮回贪欲逼使的中间,要由此般若船筏而度向涅盘彼岸,即名波罗蜜多。“心”谓《般若十万颂》一切经皆合集于此经内,故名为“心经”。同时,如来所说教法之内,唯此胜义般若波罗蜜多最为殊胜,故名心经。
(二)因缘:
经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刍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
若不说明此经因缘,即不能了知于何处,于何等众宣说,为了说明于何处,于何等众所说,故说因缘。“如是”者是说以下之经义,由此断除虚构增益和损减。“我”是表现前亲耳听闻,因为仅有现前听闻,但并没有通达其义。“闻”谓能听闻之耳根由识所取之词义。“一时”者谓一次听闻,前时或后时。“薄伽梵”(世尊)谓永断见道所断和修道所断的一切烦恼,故名薄伽梵。问:于何处宣说耶?答:是故说言“住王舍诚”,因彼城特别殊胜,故名王舍城。彼城广阔住于何处尚未确定,是故则说“鹫峰山中”,因彼山高大,如鹫鸟形,故名鹫峰。摧伏一切烦恼故名“●刍”,由诸外难不可转移,名之为“僧”。“大”谓数多及功德广大,故名为大。自己为求安住无上菩提,故名“菩萨”,为安立一切有情于不住涅盘地故,名为“摩诃萨”。“俱”者,当知是由修圣道者共所俱住。即由此等,说明于何时,谁于何处,宣说何等教法。那末,是何时耶?谓于一时之时宣说。由谁宣说?由薄伽梵。由此说明大师圆满。于何处宣说?于王舍城鹫峰山中,由此说明住处圆满。于何等众宣说?谓于大●刍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众,由此说明眷属圆满。
(三)入定:
入定者是说:若不入定,观察诸法尚未明了通达,为观察诸法所应通达明了故而入定(佛经因缘有二。一是共因缘,即一切经共有:时间、处所、大师和眷属四种;二是特殊,即此经有别经无,如主伴皆入定,即《华严经》及此经是。)
经云: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
“尔时”是指何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之时,入三摩地之时。入何等三摩地?谓“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此中若是能持自相及共相即名为法。彼等“法之异门”者,即是法蕴,应作为五蕴、十二处和十八界。“甚深”者应是无生无灭由自性空之义,因为入三摩地时,即证蕴等诸法无生无灭,是故此定之名为“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明了”谓所通达义,“入”者即是于三摩地相续安住,心一境性之词义。
(四)论议:
若不说论议,当成为无谓之谈而词无联系,为了令词句联系而不失其本意,故说论议。
经云:复于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
“复于尔时”,是指何时世尊住王舍城入三摩地时,即是彼时。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之时。菩提谓心中之真如实际,为获得彼真如实际而勤奋精进者名为萨●(菩提萨●即菩萨)。历经长时断除烦恼所知二障,即名为“圣”。“观自在”者谓从三种大悲心(生缘悲、法缘悲、无缘悲)中,以无缘大悲之理趣,悲愍观一切有情,即名观自在。为了所断一切有情之忧苦而获得自在者,即名自在。般若有三种,若就能断除五蕴自性,名般若剑;若就摧伏苦蕴,名般若金刚;若就破除无明暗昧,名般若灯。总的来说,以一切相无分别般若,证一切法空,即名般若,由此般若即能到达彼岸,即名波罗蜜多。波罗蜜多亦有三种,即世间波罗蜜多,出世间波罗蜜多,出世间的胜义波罗蜜多。此中世间波罗蜜多者,谓能遮止三恶道苦;出世间波罗蜜多者,谓永断生死轮回后,获得寂灭一方面之涅盘;出世间的胜义波罗蜜多者,谓观三界如梦,亦不乐欲于涅盘,观一切有情如幻,亦不希求佛果,因为一切法皆自性涅盘,若获得无住涅盘者,即名获得胜义波罗蜜多。
问曰:此处所说是何般若波罗蜜多耶?答曰:是故所说“行深”,“深”谓无生无灭,“行”谓修行的境界,因为修无生无灭,即是行“般若波罗蜜多”。“观察”即是所缘无生无灭,不但缘无生无灭境,亦皆“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此中有二种空,即无为法如虚空之空,及胜义中圣者根本智远离能取(内心)所取(外境)以各各自证空(根本定唯缘自证智境空),即名照见五蕴远离能取所取之空义。见有三种,即凡夫异生及外道见,声闻及独觉见,菩萨及如来见。此中凡夫异生及外道见者,谓见五蕴为命者,有我和有补特伽罗。声闻及独觉见者,谓见五蕴为苦为集。菩萨及如来见者,谓观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
(五)趣入般若:
由于不了知趣入般若的方便,即说明请问词。
经云: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作是语已。
问曰:彼又云何请问耶?答曰:“时具寿舍利子”等文,说明圣者舍利子是问者。问曰:为何不问其他菩萨,而唯独问一切菩萨中的观自在菩萨耶?答曰:因为尔时即是说此般若波罗蜜多之时,无数百千眷属集会之内,彼观自在菩萨是会主,因此圣者舍利子,承佛威力,为断自他之疑故,于此即有以下请问等义。“时”谓显示以下所说何等之义。“承佛威力”即是诸如来之加持义。“舍利子”是随母亲舍利迦之名,故名舍利子。乃至“作是语已”之文义,皆是请问义。“若”者是说于谁根性堪能听闻之词义。般若波罗蜜多有世俗智般若,及胜义智般若二种。此中世俗智般若者,谓了知一切法如幻、如阳焰及如梦。胜义智般若者,谓了知一切法犹如虚空,离言说绝思惟,由此般若即能到达无住涅盘,故名般若波罗蜜多。其实,无生无灭甚深义,即名般若波罗蜜多。“修”是指菩萨补特伽罗(人),“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之法。问曰:“复当云何修学”耶?答曰:从闻思修三门如是趣入般若波罗蜜多义,即于四种修行都应当修学。四种修行者,谓以无分智修胜义;以离烦恼修三十七菩提分法;以无耽著修行成熟一切有情;以无贪染修行成熟一切佛法。复当云何修学者,即是于此四种修行都应当如是修学。
(六)般若之相:
若不了知其相即不能悟解义理,故说明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的答问词,即是答具寿舍利子如是所问以下之词义,若“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应如是观察”。
经云: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应如是观察,五蕴体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问曰:应当如何观察修学耶?答曰:是故上说“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五蕴者谓色受想行识皆由自性空。空有五种:即先无空、灭无空、毕竟无空、观待无空和无性空五种。如乳中无酪名先无空,酪中无乳名灭无空,兔子头上无角名毕竟无空,马中无牛名观待无空,一切法皆无自性名无性空。从这五种空中,五蕴等以无自性空,即是应当观察之空义。
色空者谓色为地水火风四大种能造色(色的因素,名因色),空谓胜义法界空性相,彼色等皆性空,因彼空性相无二,超越算数,及永离我及我所见。若是远离能取所取即是无二真如相,一切法无不摄于空性相中。地水火风四大种亦是无相,因为无实有、无我、无自性,但并不是极微灭后而成为空性。若是由自性本空,即名“色即是空”,若色由自性本空,其色自己即是胜义空性,因为若离彼色自性空,则别无胜义空,故名“空即是色”,因为胜义空自己即是色的.空体之词义。问曰:那末,如何证知色空即是胜义空耶?答曰:如《圣无尽慧经》云:“菩萨入法界圣智(根本智)的法界,虽是地水火风界,但法界非坚湿暖动相,法界与一切法相应。何以故?若以空相应,说名相应,是故当知色空即胜义空性。”于此二种即名色空。色有三种,即:遍计色、所分别色及法性色。此中诸凡夫异生计地水等坚相者,名遍计色;与境相应识所行境之色者,名所分别色;远离遍计色及所分别色的真如相者,即名法性色。因为彼法性色中若无遍计色及所分别色,即名“色即是空”。法性色空性,岂离所分别色及遍计色别有,故说“空即是色”,因法性色空,彼自己即与所分别色及遍计色同一相义。凡所有色,彼即是空性,即名“空即是色”,因离开色别无空性,色相空与胜义空二者不异,若彼是一,则离色别无空性。问曰:何为不异?答曰:远离增减,及永断二边的自性空相不异故。若色自己即是空,故所有色相彼亦是空性相之词义。若是空性彼即是色者,谓所有空性相彼亦是色相之词义。
由此说明,一切有情成为卑劣凡夫从无始以来在生死之中,五趣流转轮回,皆因于五蕴十八界久经惯习,即于彼五蕴十八界等而生贪著,执有为法为实有,是故如来宣说自性皆空。若执色相以坏灭为空,另有一种对治为空者,即是贪声闻寂灭一方面之涅盘,故说彼色即是空,为离贪著于色,则堕生死暗昧边,故佛说对治。若空性即是色,声闻人证无我后,计色坏灭为空而生空相,则堕涅盘边,故佛说对治,说明色空则以为无有者应当断除。于此是说,为了断除执色相故而说空性,若又起一心于空执为相,所以空色二种相执都应断除,因为相者谓缘某相而成为障碍所应通达彼真如相,故执空性为实有亦是相。譬如有人眼患翳障,离舍出走,走道右边,则有荆棘陷井,若走道左边,则有深渊悬岩。若有一人眼无疾患,言有荆棘陷井,则堕深渊悬岩边,言有深渊悬岩,则堕荆棘陷井边。此显中道安乐悉无障碍险阻,则能到达本处,此喻相同。翳障者喻诸异生由烦恼所遮障,声闻由所知障所遮障,荆棘陷井,谓补特伽罗贪著色等相,则堕生死轮回边,深渊悬岩,谓声闻贪著涅盘,则堕空边。有眼士夫者即是如来,以般若明净慧眼,观见色等皆由自性空性,因生死如幻故,亦不弃舍生死轮回,三界如梦,亦不乐求涅盘功德,由入中道无相、无愿及空性之道,即能到达无住涅盘究竟之处。是故,说明执相者则有深渊悬岩险峻之过患故;及不应取著一切有为与无为相。如是受想行识悉皆是空,亦复如是。
如上所说“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说色空即说明色即是空,及空与色不异之词句,释彼三种类推,即成六种。释三种者,第一由自性空说为一种;中间三种假设名言类推,说为一味;最后轮回异生住实有边,声闻住涅盘空边,断除彼二边即入中道正行,这三种一一中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一类推,即成六种。五蕴或四蕴,其理亦如此释。如是所释,彼此五种皆空,其余受想行识,亦应说为彼此五种皆空。
彼等诸法在自心相续中,心者谓于无色空性相,由习气成熟即依彼色蕴。又如空器而依于器,器若坏灭则无依处,大空不异,与彼相同,是说由观察此色蕴空,其心蕴亦无依处,因为与胜义法界不异。问曰:如何观五蕴是由自性空耶?答曰:如《圣无尽慧经》云:“色蕴如聚沫,不堪执取,受蕴如水泡,刹那无常,想蕴如阳焰,由渴爱颠倒执取故,行蕴如芭蕉树,剖析无实心,识蕴如梦,执取错乱境故。是故五蕴无我、无补特伽罗、无有情、无命者、无养者、无士夫,五蕴体性亦复如是。由因我及我所空,无生不生,无虚空界无为,说为自性涅盘。”如是了知外境四大(地水火风)皆空,即是色空,了知内四心识皆空,即名空空,由于永断色与空一相,远离能取所取,即名解脱身。
(七)般若之所行境:
若不了知所行境界,即不能修行,为了安住观行修习故而作解说。
经云: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无相无生无灭,无垢离垢,无减无增。舍利子,是故尔时空性之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亦无有识。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
“是故舍利子”者,谓指如上所说。“一切法空性”的一切法者,是说依于五蕴,乃有五根、五境、十八界、十二处,及缘起等事。说明一切法皆依五蕴,若通达彼五蕴皆空,当知彼五蕴的一切支分皆是空相。譬如若通达身之主体皆空,当知附带手足等亦皆空。“无相”谓超越一切法的相与相,即名无相。“无生无灭”,是说先无而后有者名生,先有然后无者名灭。然此佛性法界胜义空性者,既无前际亦无后际可得,是故名为无生无灭。有情在五趣之内流转时,佛性并无有垢染可清净,虽圆满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但佛性亦无有增加清净,故名“无垢”。譬如蚂蚁虫子身中而佛性并无有减少,名为“无减”,虽然成佛法身而佛性亦无有增加,故名“无增”,何以故?超越思惟言诠不可称量故。彼二种法界中由于业烦恼不生,名为“无生”,若是无生则无有灭,故名“无灭”。因法界自性清净,故无有净,名为无净。这是说自性清净,并不是说客尘离垢清净,名之为净。(客尘离垢清净者)谓若永断杂染品惑,于法界无减,名为无减,若清净增长时,但于法界并无增加,故名无增。
如上所说五蕴各各差别,说明体性皆空,若谓于心中分别相是五蕴空,则对于空无有分别,即色等名言不应施设建立,所以分别名相应当破除故。如是所说空性者,即名无色无受等,是说五蕴由自性空,因为已超越名言无分相,即无有施设色等相故,即名无色无受,是名无色无受之词义。又于空性中色等名亦不可说,亦是受等不可说之词义。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此为六根,因六根虽是依于五蕴,但六根非五蕴,六根亦不异五蕴,故名为无(六根)。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此为六境,由因无明增上,业习成熟,以杂染心执有为果法为实有,但在胜义中皆由自性空,故名为无(六境)。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此乃十八界。于彼十八界,由无六根,则无六识之所依故,若无外六境,内六识则无依处,单一不生,故六识亦无故,是故亦名无十八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者,此是入独觉乘的所行境界。因以无明为缘,乃至老死之间是为总说,广则以无明为缘乃至则见有: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和老死。无明者谓从我见所生,我执从无实法生,是故无明亦是无实法,譬如家中长夜暗冥,由一灯生其暗刹那即无,亦不现彼无实之法。如是说明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的无明暗昧,若以般若灯观察刹那即无,亦不现彼无实之法。明者但从无明相反唯假立名言,由于无有无明,明的名言亦不成立,故“无无明”。亦无无明可尽,因无有无明之事,故无无明,即不现无明之事,故亦无有无明可尽,故名“亦无无明尽”。
“无苦集灭道”者,此是入声闻乘的所行境界,名为四谛。谛有三种,即世间谛,出世间谛,及胜义出世间谛。此中世间谛者,谓了知五蕴为集及老死之苦。出世间谛者,谓了知苦集灭道。出世间圣谛者,谓了知五蕴无生即是苦谛智。谁能摧伏三有即是集谛智。由于了知无明及诸随眠皆由自性无者,即是灭谛智。于法平等性而无一切虚构增益,此名道谛智。如是诸谛在胜义中皆自性无,即名为“无”。问曰:云何名为诸谛皆由自性无耶?答曰:如《圣无尽慧经》云:“云何菩萨观谛善巧,谓此五蕴是苦,若如实通达苦相性空,即名苦圣谛。五蕴为爱因及见因者名集,若不执取彼等爱因和见因而不虚构增益者,彼名集圣谛。若了知五蕴前际不来,后际不去,现在不住者,名为灭圣谛。若以无二圣智根本定知四谛悉皆空性,即名道圣谛。”
“无智无得,亦无不得”者,此是菩萨入大乘的所行境界。彼菩萨断除烦恼及所知障的圣智,即名无二智,因在胜义中无智,故名“无智”。得者谓先无名得,若有得亦有空,若有果当有坏灭,佛性于一切有情平等安住,彼昔本皆空,后亦无得。仅约十地次第而言,但以渐次净治阿赖耶识无明习气,无明习气净治后,如佛大圆镜智之法界中,谓得与不得,皆无名言可施设,即名“无得亦无不得”。是故,如《般若波罗蜜多七百颂》云:“不行一切相是名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者是名得无上菩提。”
(八)般若之功德:
观行无上菩提者,虽是空性之体,但并非无有般若波罗蜜多之果,说有,是为生起欣乐精进故而说功德。
经云:是故舍利子,以无所得故,诸菩萨众,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心无障碍,无有恐怖,超过颠倒,究竟涅盘。
“是故舍利子,以无所得故,诸菩萨众依止般若波罗蜜多”而住,“是故”谓如上所说。“以无所得”者,是说无上菩提之果无所得故。“依止般若波罗蜜多”而住者,是说不住一切相。“心无障碍”,是说断除内心习气及外境一切相,故名为无。“无有恐怖”,是说设若心无障碍,即无有生死轮回及生恶趣之恐怖;及于甚深法无生无灭之境无恐怖故。“超过颠倒”者,是说于阿赖耶识中无明习气,见外境无实法而有种种行相,即名颠倒。此中是说,若证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断尽烦恼障及所知障后,即“超过颠倒”,即名到达“究竟涅盘”。无明是一切烦恼之所依事,内十二缘起为生死轮回之因,以至最后际皆唯与苦蕴而结合。若了知无有无明,即无诸苦及无一切烦恼,是故名为“究竟涅盘”。
(九)般若之果:
若无有般若波罗蜜多之果,而修行则无义意,为此,故释果义。
经云:三世一切诸佛,亦皆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三世一切诸佛,亦皆依般若波罗蜜多故”是说此处的三世,即过去世、未来世和现在世的不同时期,住在三世中的诸佛善逝。“佛”谓超越三界生死垢染,已获得般若眼,名之为佛。其实,成就如来法身后,般若、圣智(佛本有智德圆满)、三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及佛不共法等,无数功德悉皆圆满,彼即名佛。“依止般若波罗蜜多”者,是说安住一切无相。三世一切诸佛亦皆从般若波罗蜜多而生皆是相同,所以此般若波罗蜜多,名为一切诸佛之母,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即名佛陀。“无上”谓超越三界,“正等”谓真如无倒法究竟圆满。“菩提”谓真如法界。佛以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理趣而修行成佛,与过去诸佛无不相同,因为功德相同故。
(十)般若密咒:
为了不堕于一切相故而解说。
经云:舍利子,是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大蜜咒者,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诸苦之咒,真实无倒,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秘蜜咒。即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曰:峨帝峨帝,波罗峨帝,波罗僧峨帝,菩提莎诃。
“是故”是说真实无倒,以离言说名无愿,彼等为(语)真实;由无身行后无相,为身真实,以离心思名空性,为意真实,如是即与圣者三解脱门而不相违。以般若波罗蜜多断除一切心行分别相,同时入胜义门,与无分别之胜义相顺,故名“真实无倒”。能灭除内识一切习气,即名“般若波罗蜜多大蜜咒”。外境一切相由自性智断除,即“是大明咒”,灭除内外二者一切相,即“是无上咒”。由能成就佛果,即“是无等等咒”。能断除一切恶趣诸苦而能作一切有情义利,即名“能除一切诸苦之咒”。“当知”者,是说当知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能到达成佛之因的定词。此般若波罗蜜多咒者,是为世间及出世间福德资粮之因。世间福德谓其利益,不为烦恼魔障所损害,并能保护。出世福德者,谓依此咒当成为般若及圣智。
经云: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尔时世尊从彼定起,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当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亦当随喜。时薄伽梵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子,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尔时世尊从彼定起”者,是说唯除如来宣说般若波罗蜜多义外,其他不能宣说。圣者观自在菩萨宣说,及舍利子听闻,是承佛三味加持之威力,而作宣说及听闻。是故世尊从彼定起,观察因清净及果清净后,世尊即“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是说佛观察因果清净后,即说善哉善哉已,天人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十义显明广释竟。
内蒙古高考排名117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湘南学院在陕西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保定学院和滁州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西高考排名1345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14239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3363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念诵的正确方法
倓虚大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浅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念诵的正确方法
倓虚大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浅释
醉翁亭记主旨句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桂林旅游学院和辽宁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2954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210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西高考排名783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佳木斯职业学院要多少分黑龙江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河北高考排名1314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12588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41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在黑龙江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安徽高考排名1137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7385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要多少分贵州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399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要多少分内蒙古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西高考排名1897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广东高考排名160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5146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1921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醉翁亭记导游词怎么写-导游词范文
醉翁亭记的意思是什么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关于醉翁亭记教案汇编十篇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赏析(六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释义
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宏涛法师)
心经是如何指导我们破除我执的(清宏法师)
慧广法师:谈谈般若心经修法
心经与玄奘法师的传奇因缘
席慕容贝壳教学反思
般若波罗密心经释解
心经暨廻遮仪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