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心经

王明刚老师

小结心经

  《心经》是文字般若,指示我们用功的方法。我们明白了行法之后,要于二六时中勤作观行,此即观照般若。

  佛说三藏十二部经,总而言之,皆是说心。这部《心经》则是心法诸说的精华。大凡,人有七个心,而人却迷昧不知。前六个心是凡夫心,即六道轮回心,每日流转不停。忽而天道心,忽而人道心,忽而修罗心,又忽而三恶道心,总是无主地着境,不停地流浪。下根人并不知道什么是心;中根人才知道有善心、恶心的分别;上根人则知道有第七个心——超越的心。这第七个心是真空妙有的心,是无上心,是无住心,是清净自在的心。这个心若没修证到,就不会知道它存在,连二乘人和权乘菩萨也不会知道。众生的心到处可缘,可就是不肯向般若上去缘。所以,他就不知道这第七个心。这个心若能明了,就立地成佛了。

  众生在此岸是前六个心。超登彼岸则是第七个心,即妙有真空之心。它是毫无挂碍、妙用无尽的空明心。但人若不从前六个心上下手,就不能证到这第七个心。所以,要从烦恼上参透,从挂碍上打开,才能成佛。譬如,人落在泥坑里,还须从泥坑里爬出来,这样才能得救。所以说,世间法正是出世间的资粮。

  人要除烦恼,就必须知道烦恼究竟是什么?烦恼即是自己的前六个心。你若能把前六个心都息下来,心空无住,那么,烦恼不除也自除了。第七个心,即那无心的心,不要求见而自见了,此即谓之见性。

  但是,从来修道的人,往往把世间法看得很轻,以为不值得理它,以为出世法就是远离世法。于是,日常动用就不在人事上练心,于做人的道理全不讲究。哪知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忠信是做人的法用,均是尽人道的基础。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为人的基础就不牢固。人格尚不够,如何能成就比人更圆满的佛呢?所以,尽人道正是成佛的资粮,要成佛先需尽人道。人格尚不够,要成佛,是根本不可能的。正如六祖所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要成就大乘佛法,必须首重做人的根本。只有基础牢固了,才能一路直入、一竿到底,中间才不会背失忘道、自入歧途。请想:五蕴法已尽,都空了,根本已断了,那么,名利心又附在何处呢?

  所以,奉劝世人,读经要照经上所说的义理去做,不是诵几遍就算完事了。要正信、正修,才能得正果。第一步,先求得明心见性的法门。得到法后,就一门深入。切不可见异思迁、朝三暮四地胡乱修行。见到了般若实相,智慧自然就开了。第二步,悟后真修,勤除习气。打开般若之后,就有办法在人事上磨练自己了,以扫荡多生的习气污染。这时,般若智慧只进不退,直到成佛。但此生可能只是见性成佛;除尽习气,圆成果地佛,还需多世方能成就,若不用功,还会延迟。不过,见性后,就生生世世不会退转了。

  《心经》是文字般若,指示我们用功的方法。我们明白了行法之后,要于二六时中勤作观行,此即观照般若。启发般若之后,见到自性,开了智慧,则是实相般若。这是归宗唯一的门路,由此永断无明、了脱生死。此经虽然只有二百六十个字,但足以荡空扫有、实证菩提,菩提萨埵与三世诸佛,均不能离此而成就。此经虽有契意,有义理,但却是不二法门,汇万法以归一,更破一以归宗,实是无心可行、无经可说。

  释迦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过一字,就是点明性空之理。故愿行者需从自性之道上领会,而不要执着在文字道理上。只有把心空掉了,才可以和《心经》相应,是为‘印心’。

  拓展:

  未知的余生

  我们都明白有生就有死,都知道有一天一定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却没有明白死期不定,更不会为死亡去做任何准备。当死亡突然来临时,无论是少年、青年还是老年,都是恐惧绝望,手足无措。

  其实,死亡何时来临我们都不应该感到突然,因为它本来就是不确定的。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是一种真相。死亡究竟是在我们几岁、十几岁的时候来,还是几十岁、上百岁的时候来,都是不确定的!它没有给我们特意安排过,但是它通过各种渠道向我们表达得很清楚:它随时随地都会来。

  从我们出生那天开始,它就竭尽全力、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渠道,不停地给我们发信息。但是我们没有在意,更没有深信。手机来信息了,我们会看一下。但是死亡早就给我们发信息了,频繁地警告我们要做准备,我们却根本没有重视。因为我们对它发来的消息已经习以为常了,麻木了,都擦肩而过了。我们不应该抱怨死亡来得突然,应该责怪自己太轻视了。

  知道死期不定有什么意义?知道这些就能鞭策我们争分夺秒地精进学佛修行,在死亡来临之前解脱成佛。这才是最究竟、最圆满的利益!我们可以利用人身承办这样的'利益。其实不是谁都可以学佛修行,解脱成佛的,这是需要条件和机缘的。现在我们得到了人身,并且具备了暇满的功德,就相当于有了学佛修行,解脱成佛的条件和机缘。这些都是很难具足的条件,无法通过钱财、权势来获取。

  但是我们具备了,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缘,这是我们生生世世修来的福报。从世间的角度看,我们是没钱财、没名气的普通人,然而我们却有这么大的福报,这么大的善根!若是我们自己意识不到,不珍惜机缘,不认真学修,那真是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