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简介及乡愁写作背景

李盛老师

  【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 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 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 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 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 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 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 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 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 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 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余光中作品

  序/谢冕

  诗歌

  算命瞎子

  舟子的悲歌

  昨夜你对我一笑

  祈祷

  珍妮的辫子

  新月和孤星

  西螺大桥

  招魂的短笛

  新大陆之晨

  呼吸的需要

  我之固体化

  我的年轮

  五岭少年

  月光光

  大度山

  莲的联想

  等你在雨中

  满月下

  观音山

  月光曲

  下次的约会

  茫 握 诀 醒

  情人的血特别红

  回旋曲

  灰鸽子

  当我死时

  枫和雪

  火浴

  如果远方有战争

  每次想起

  一枚铜币

  一武士之死

  江湖上

  收藏家

  民歌

  乡愁

  盲丐

  上山

  呼唤

  飞将军

  白玉苦瓜

  乡愁四韵

  灯下

  贴耳书

  小褐斑

  红叶

  听瓶记

  与永恒拔河81

  漂给屈原

  菊颂

  夜读

  隔水观音

  赠斯义桂

  戏李白

  惊蛙

  五十岁以后

  杏灯书

  将进酒

  两相惜

  水仙乡

  风铃

  木棉花

  梅雨笺

  寄给画家

  一枚松果

  小木屐

  踢踢踏

  橄榄核舟

  六把雨伞

  甘地之死

  不忍开灯的缘故

  堤上行

  漂水花

  老来无情

  纸船

  香港结

  望海

  欢呼哈雷

  控诉一枝烟囱

  中国结

  珍珠项链

  昙花

  雨声说些什么

  停电夜

  天问

  大度山怀人

  壁虎

  秦俑

  雨霖铃

  三生石

  周年祭

  嘉陵江水

  桐油灯

  未来

  停电

  与海为邻

  苗栗明德水库

  只为了一首歌

  苍茫时刻

  雕花水晶

  永念肖邦

  琉璃观音散文

  石城之行

  塔阿尔湖

  书斋·书灾

  鬼雨

  逍遥游

  九张床 四月,在古战场

  登楼赋

  地图

  焚鹤人

  丹佛城

  万里长城

  山盟

  借钱的境界

  听听那冷雨

  尺素存心 思台北,念台北

  催魂铃

  牛蛙记

  我的四个假想敌

  开卷如开芝麻门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夜读叔本华

  假如我有九条命

  关山无月 耶释同堂 莲恋莲 没有邻居的都市 自豪与自幸 另有离愁 回顾琅媛山已远 日不落家 金陵

  子弟江湖客

  另一段城南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