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初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刘莉莉老师

《雁》教案

教学目标

品读描写大雁心理活动的言语,感受大雁在困厄中对自由、对尊严的渴求和宁死不屈服命运的可贵品质,体会爱情与自由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说明:

本文是一篇短篇小说,文章叙述了一个两只大雁殉情而死的美丽而凄婉的故事。小说对大雁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受伤大雁的不屈、悲哀、伤感与绝望表现的淋漓尽致。大雁是群体活动性很强的动物,受伤的母雁离开大部队是无奈之举,那只孤雁离开雁阵,久久徘徊让读者深深感动,这是大雁之间生死相依的真情流露。最终两只雁一起倒在地上,死了头颈还向着天空,这一幕如同一个定格的镜头,让我们悲哀伤心之余,也受到了内心的强烈震撼。小说的叙述与描写都很精彩,全文故事结构紧凑,叙述简练而生动,大雁的心理活动揭示得很生动,建议有重点地阅读这些内容,并分析大雁的心理变化过程和状态。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反复品读描写大雁心理活动的关键词句,感受大雁在困厄中对自由、对尊严的渴求和宁死不屈服命运的可贵品质,体会爱情与自由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说明:

描述雁对天空依恋、向往是本文的重点,而雁心向蓝天也就是对自由、对尊严的渴求,只有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描写大雁大量心理活动的关键词句,才能感受到这一点,尤其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熟悉和了解,理解文章的结尾——两只大雁头颈相交,死死地缠在一起,殉情而死的这一举动的价值,更能激起心灵的震撼,只有感受大雁宁死不屈的精神,才能体会爱情与自由对于生命极其重要的意义。

《雁》赏析

白 萩

白萩(1937—),原名何锦荣。台湾台中市人。1956年商业职业学校毕业。1959年加入“创世纪”。1964年发起组织“笠”诗社。现为《笠》诗刊主编。主要作品集有《娥之死》、《风的蔷薇》、《天空象征》、《白萩诗选》、《香颂》等。

我们仍然活着。仍然要飞行

在无边际的天空

地平线长久在远处退缩地引逗着我们

活着。不断地追逐

感觉她已接近而抬眼又是那么远离

天空还是我们祖先飞过的天空。

广大虚无如一句不变的叮咛

我们还是如祖先的翅膀。鼓在风上

继续着一个意志隐入一个不完的魇梦

在黑色的土地与

奥蓝而没有底部的天空之间

前途只是一条地平线

逗引着我们

我们将缓缓地在追逐中死去死去如

夕阳不知觉的冷去,仍然要飞行

悬空在无际涯的空中孤独如风中的一叶

而冷冷的云翳

冷冷地注视着我们。

赏 析

诗人妻子陈文理在一篇文章中曾这样谈到她的丈夫和这首诗:“对一个生活在安稳环境中的人,是不会了解白萩颠沛失所的困顿。生存对我们而言,是一个重担,从诗作便能领会”。《雁》这首诗当然同诗人的生活际遇有一定关系,但作为艺术创造,也不能做简单理解。此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虽九死而不悔”的生存状态,更主要是来源于诗人内在的生命意志的投射。

诗中的“雁”,是诗人所借用的基本形象,而其中寄寓的则是诗人的灵魂。这首诗一开始就把雁推到了一个无奈的生存空间:在无边际的天空,追逐一条随追随退、永远也达不到的“地平线”。这里隐喻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处境。这是一种无法擅离的宿命。只要我们活着,就只能如此,这一节,写雁的生存状态和意志,为全诗定下了悲苦的基调。

第二、三节,从两个方面深化这一主题。一是生存历来如此。天空还是“祖先飞过的天空”,翅膀还是遗传的“祖先的翅膀”,从古到今,一代代地永远“继续着一个意志隐入一个不完的魇梦”。这是人类生存的亘古不移的法则,任何人也无法逃脱这一生命定律。一是生存万分艰难:天空无底,地平线无垠,从生到死,即使太阳冷去,即使“孤独如风中的一叶”,也“仍然要飞行”。这里已不单纯是生存的困顿,而是以困顿的生存烘托生命意志的执拗与顽强。不再是无可奈何的悲叹,而是顺应自然的人生信念的高扬。

最后一节,以冷漠的无情的云翳同大雁的飞行相比并,相对照,有控诉环境的意思,但更主要是在有生命与无生命之间凸现生命的骄傲和价值。整首诗的底色是灰暗的,黑色的土地,奥蓝的天空,冷去的夕阳,冷漠的云翳,这正形象地表现了全诗低抑的情调。初读这首诗,我们仿佛被一种悲慨的浓雾所包围。但是,且慢,不要浅尝辄止,当我们反复吟读,真正进入到诗的深层底蕴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悲慨中蕴含着一种巨大的力量,就会从心灵中迸发出一道哲理之光,照彻天地间的迷雾。这时,你必将会昂起头来,满怀崇敬的心情,望眼前那一行大雁排空而去……

《雁》课外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辽阔的亚马逊平原上,生活着一种叫雕鹰的猛禽,它有“飞行之王”的称号。它的飞行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被它发现的小动物,一般都难逃脱它的捕捉。

但谁能想到那壮丽的飞翔后面却蕴含着滴血的悲壮?

当一只幼鹰出生后,没享受几天舒服的日子,就要经受母亲近似残酷的训练,在母鹰的帮助下,幼鹰没多久就能独自飞翔,但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这种飞翔只比爬行好一点。幼鹰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训练,否则,就不能获得母亲口中的食物。第二步,母鹰把幼鹰带到高处,或树边或悬崖上,然后把它们摔下去,有的幼鹰因胆怯而被母亲活活摔死。但母鹰不会因此而停止对它们的训练,母鹰深知:不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就不能飞上高远的蓝天,即使能,也因为难以捕捉到食物进而被饿死。第三步则充满着残酷和恐怖,那些被母亲推下悬崖而能胜利飞翔的幼鹰将面临着最后的,也是最关键、最艰难的考验,因为它们那正在成长的翅膀会被母鹰残忍地折断大部分骨骼,然后再次从高处推下,有很多幼鹰就是在这时成为鹰们实现飞翔的悲壮祭品,但母鹰同样不会停止这“血淋淋”的训练,因为它眼中虽然有痛苦的泪水,但同时也在构筑着孩子们生命的蓝天。

有的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偷偷地把一些还没来得及被母鹰折断翅膀的幼鹰带回家里喂养。但后来猎人发现那被喂养长大的雕鹰至多飞到房屋那么高便要落下来——那两米多长的翅膀已成为累赞。

原来,母鹰“残忍”地折断幼鹰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是决定幼鹰未来能否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关键所在。雕鹰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很强,只要在被折断后仍能忍着剧痛不停地振翅飞翔,使翅膀不断地充血,不久便能痊愈,而痊愈后翅膀则似神话中的凤凰一样死后重生,将能长得更加强健有力。如果不这样,雕鹰也就失去了这仅有的一个机会,它也就永远与蓝天无缘。

没有谁能帮助雕鹰飞翔,除了它自己。

1.雕鹰为什么被称为“飞行之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那“壮丽的飞翔”后面蕴含着的“滴血的悲壮”指的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没有谁能帮助雕鹰飞翔,除了它自己。”?

4.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8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它的飞行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

2.(1)雕鹰出生不久,就要经受千百次残酷的训练,否则,就不能获得食物。

(2)母鹰把幼鹰从高处摔下,胆怯的幼鹰便被摔死。

(3)母鹰折断幼鹰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并将幼鹰再次从高处摔下,有很多幼鹰成为飞翔悲壮的祭品。

3.只有自己经受住了磨练,增长了才干,才会取得成功。

4.可从磨难成就人、溺爱不可取等角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