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期基础语文知识点归纳

秦风学老师

《诗经》两首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好逑qiú

荇xìng菜寤寐wùmèi芼māo萋qī

蒹葭jiānjiā溯洄sùhuí未唏xī湄méi

跻jī坻chí涘sì沚zhǐ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君子好逑逑:配偶。

(2)寤寐思服思服:思念。

(3)左右芼之芼:挑选。

(4)宛在水中央宛:仿佛、好像。

(5)道阻且长阻:艰险。

(6)白露未已已:止,这里是"干,变干"。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好姑娘美丽又善良,我从早到晚追求着她。

(2)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弯曲。顺流而下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上。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关雎》《蒹葭》这两首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窃窕淑女,钟鼓乐之。

蒸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脐。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在创作手法上,多采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

《曹刿论战》知识点

选自《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2)伐:攻打

(3)师:军队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4)公:鲁庄公。 (5)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的军事理论家。

(6)肉食者:原指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当权,享厚禄的人。

(7)间(jiàn):参与。(8)鄙 :浅陋,无知.这里指目光短浅.

(9)乃:于是,就。(10)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这里是‘养’的意思。弗,不。 专,独享,个人专有。

(12)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13)徧:遍及,普遍。徧,同“遍”

(14)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15) 加:虚报 夸大 (16)信:实情。

(17)必以信:一定如实禀告神。信,信用,指对神说实话

(18)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信任。

(19)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0)狱:诉讼案件。 (21)察:明察

(22)情:实情 (23)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24)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5)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26)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7)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莱芜东北。 (28)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29)驰:追赶。 (30)驰之:驾车马追逐。 (31)辙(zhé):车轮碾过的的痕迹。

(32)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的横木

(33)既克:已经战胜。 (34)盈:满,充沛。这里指士气旺盛。 (35)测:估计,预料。

(36)靡(mǐ):倒下。 (37)虽:即使。

(38)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

(39)遂:于是,就。 (40)败绩:大败 (41)属:类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

【注释】

1[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郭]外城; 3[池]护城河; 4[兵革]兵器甲胄;

5[委]舍弃; 6[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7[山溪]山河 8[畔]通“叛”:背叛;

9[环]包围 10[至]极点

11[天时]指天然的时运,自然形成的时机,机会;一说天气和时令。 12[地利]地理优势。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简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整体把握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史实和现代事例

1.周武王姬发伐商纣

2.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3.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4.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

5.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6.抗日战争中,国共部队得道多助,日本侵略军失道寡助。

7.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下》题目是作者加编的,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被任用的。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发,起,指被任用。于,介词,从。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亩,田垄。“畎亩”,泛指田野,田地、田间。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3)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起来的。傅说,商朝人,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举,被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版,打土墙用的夹板。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子中被举用起来的。胶鬲,商朝贤臣,起初贩卖鱼和盐,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又辅佐周武王。于,介词,从。

(5)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群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士,狱官。 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任用。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7)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从市井里被举用而登上相位的。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羖(gǔ,黑色公羊)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市,集市,做买卖的地方。

(8)降大任:下达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降:下达。任,责任,使命。

(9)于是人也:(把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是,指示代词,这。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解释。

(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1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劳,使……劳累。其,代词,他的。

(12)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饿,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之苦)。 (13)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空:使……贫穷。乏:绝。此指让一个人受贫困之苦。空乏:资源缺乏,即贫困,使……不顺。

(14)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拂:违背。所为,所行。 乱:扰乱,使……错乱。

(15)所以:用来(通过这样的途径来……)。

(16)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动,使……惊动。忍,使……坚韧。

(1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做的,使他增长才干。曾,通“增”,增加。所,助词,与“不能”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不能达到的对象。 不能:没有的才能。

(18)恒:常常。(19)过:过失,此处指有过失。(20)然后能改:这样以后才能改过。

(21)困于心:内心困扰。困,忧困。于,介词,在。

(22)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23)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4)征于色:表现在脸上。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

(25)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26)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明白,知晓。

(27)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能坚持法度的大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则,如果。

(2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没有与之敌对的国家或突发事件。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9)国恒亡:国家常常要灭亡。恒,常常。

(30)然后知生于忧患:这样以后,才明白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发展。然后,这样以后。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使……生存。

(31)死于安乐:贪图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死:使……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