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资料整理

莉落老师

初三中考语文复习资料归纳

一、基础知识

1.复习和运用语音知识,能认读字的读音,能根据拼写规则,判断注音的正误。

2.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要能结合语境,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特别要了解分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的作用。

3.对于教学目标中规定的字要做到会读、会写、会组词。了解形声字的构造,能指出一般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能区分常见的同音字、形似字;书写时做到笔画清楚,字形规范,不写错别字。掌握常见字的音、形、义;特别要了解多音字多义字在不同词语中的意义。

4.理解、掌握基本课文中规定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会运用。会辨析一些同义词和反义词。能够理解多义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辨析褒义词、贬义词。

5.了解词的分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了解短语结构: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动补短语、形补短语)、主谓短语。了解单句六种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了解复句的几种主要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了解常用的关联词语。

6.了解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能在具体语境中辨别所使用的修辞方法。了解常见的句式(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及其作用。了解句式变换的几种形式(陈述句与疑问句的变换;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能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变换句式。了解运用语言要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7.文体知识要了解记叙文的一般知识: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记叙的中心和材料,记叙的详略(详写、略写)。说明文的一般知识: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事理的本质),说明的条理(总分、并列、层进的结构层次和时间、空间、逻辑的说明顺序),说明的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等)。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知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据和论点的关系,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8.文学知识要了解小说的常识:小说的一般特点,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侧面描写)。了解散文的常识: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散文揭示中心的独特方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了解散文的线索(人、事物、感情、景物、时间、地点等)。了解诗歌的常识:诗歌的分类,诗歌的基本特点。了解戏剧的常识:戏剧的分类(话剧、歌剧、舞剧;独幕剧、多幕剧;历史剧、现代剧;悲剧、喜剧、正剧)。了解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归纳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九年级下语文复习资料

(一)句子仿写

所谓仿句题,也叫句式运用题。它用于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品析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对修辞知识、语法知识、句式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这种题型,一般是命题者提供一定的语境,要求考生参照规定的句式模仿写作。其实质是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要求,写出与例句内容和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的句子。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的积累与运用能力;对语法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能力;对表达方式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仿写和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具体有:

(1)词语型

例:结合语境,在横线上仿写恰当的词语。

示例:“如果生命是水,尊严就是流动”如果生命是,尊严就是。

仿写: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生命是鹰,尊严就是搏击。

(2)修辞型

例:仿照例句写一句子,要求句子由两个比喻句组成,比喻要合乎情理,分句间要有联系。“历史”、“时间”仍为本体。

示例:如果历史是一条长河,那么时间就是这条长河上涌起的波涛。

仿句:如果历史是一曲乐章,那么时间就是这乐章上跳动的音符。

(3)托物寓意型

例:仿照示例,任选事物,用语言解释其特点并阐发一定的道理。

示例:蜡烛A.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B、为不能照亮所有的黑暗而流泪。

仿写:粉笔A.一张智慧的犁,耕耘在神奇的黑土地上。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煤A.千年的期盼,只为燃烧自己的一生。B.不经受磨练,发不出生命的光辉。

(4)名人名言型

例:仿写句子,使内容句式都与前句协调。

示例: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

仿句: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的追求。

(5)情境型

例:根据文句所提供的情境,将句子补充完整。书是我的精神食粮,它重塑了我的灵魂。简爱说过:“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白朗宁说过,“拿走爱,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我懂得了为他人奉献爱心是多么重要。”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懂得了反抗精神的可贵。每读完一本书,我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

(6)话题型

例:仿照下面句子,以“腐烂”为话题补写句子。

人生只有两种生活方式:腐烂或燃烧。我们选择燃烧,因为燃烧意味着给予,且在给予之时,会让自己闪光。我们摒弃腐烂,因为腐烂意味着变质,且在变质之际,会让别人恶心。

(7)阅读型

阅读文段,分析句式特点,在横线上写句。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自古以来就进行着绿色与.的殊死决战。哪儿充满绿色,哪儿必然水源充足,草木茂盛,那是生命滋衍的乐园。哪儿弥漫.,哪儿一定水源干涸,尘沙肆虐,那是生命凋零的荒漠。在我国,沙漠正在以每年两千多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扩展,.对绿色的伤害是绝对无情的。

(二)修辞方法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中考重点考查的是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四种修辞手法。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多数情况下,‘像“、“好象”、“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1)表示比较的。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2)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3)表示例举。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4)表示想象。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