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
《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汛、谴”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挽”等10个字,会写“汛期、山洪”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4、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
1、刘章爷爷是当代诗人,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对搭石的印象非常深刻。三十年前,刘章爷爷来到大城市工作,当他看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看到人们无序地忽然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潺潺的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他突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1980年,他写出了散文《搭石》,把他心中长留的那份景、那份情传达给我们。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刘章的家乡,去看看给作家刘章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面对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检查反馈,指导“惰、衡”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摆放”搭石的画面、“调整”搭石的画面、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搭石。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孩子们,如果你是刘章的乡亲,你能不能用书中的话语告诉大家什么是搭石?
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
抓住“方正、二尺左右”体会人们精心选择搭石,细心摆放搭石。
2、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日常生活会怎样?
扣住“脱鞋挽裤”反复朗读去感受。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作业设计:
练习有感情地读文。抄写生词3遍。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说搭石。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谁来为大家说一说什么是搭石。
二、细读文本,品搭石。
(一)品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搭石,文章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出了搭石很美,谁能找出来?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细读课文,边读边想,搭石构成了怎样的风景呢?你看到了怎样的风景?边想边画出相应的句子,如果有感受及时写出来。
2、学生读出找到的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在你们的理解中,“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
(2)文中的“协调有序”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自由地再读一读这两句话。
(3)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速度再渐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也没有人指挥,一行人走得既轻快又整齐,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那么的和谐,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3、你还可以从什么词中感受到走搭石的美?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1)绰字在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
A.宽裕,缓 B.舒缓柔美 C.外号
在“人影绰绰”中,“绰”是什么意思呢?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2)读一读这两个词,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溪水,溪水中怎样的人影?
(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我们可以由词联想到画面,同样也可以由画面联想到词:
出示画面:杨柳( ) 白雪( ) 明月( )
4、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同时想象:你还看到什么?还听到了什么?
(学生说说自己脑海中出现的画面。蓝天、白云、晚霞、绿树、青草、红叶、夕阳……人们的欢笑的声音,谈话的声音,孩子歌唱的声音……)
5、指导朗读,运用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随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二)品味: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统观全文,文中还怎样评价了搭石?
(1)学生读出这样的句子。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你从文章的语句中体会到了这样的情感吗?你从哪儿体会到的呢?画一画句子,想一想感受以备交流。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老人踏上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是怎样的呢?你此刻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表达,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从“总会”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招手示意、说家常话是一种习惯;乡亲们谦让的品格、和睦的情感。)
(3)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A、这里描写年轻人动作的的词“伏”。这个字的意思是:趴,脸向下,体前屈
学生站起身做一下这个动作,师:你伏下身子准备做什么?你伏下身子时是什么心情?(尊敬老人)你为什么要背老人过搭石?你期待老人感激你吗?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B、假如你是一位身强体壮的年轻人,你还愿意帮助谁,并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在这里你又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尊老爱幼)
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如果——
假如——
三、关注写法,总结拓展
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搭石上传递。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搭石上发生的那样平平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时时温暖着我们。有一天下课时,老师又看到两个女同学弯着腰,睁大眼睛,仔细认真地帮一位小妹妹找她丢失的一个发卡,就像是在干一件什么大事。这也是一种美……这样的美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也睁大发现的眼睛,找找身边的美吧!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2、结合具体事例写一写身边令你感动的事。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2
《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间、谴”等7个生字,会写“汛、挽”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间”,理解“无名、汛期”等词语。
2.快速阅读课文,不回读。从具体事件中,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受到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快速阅读课文,不回读。从具体事件中,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受到熏陶。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间、谴”等7个生字,会写“汛、挽”等10个生字,理解“无名、汛期”等词语。
2.快速阅读课文,不回读。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受到熏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读一下课题,并说出你们的问题。(出示课件1)同学们想知道什么是搭石吗?它有什么用呢?搭石承载了哪些美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板书:搭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出示课件2)
1.各小组自学生字词,对易错字词互相提醒。
2.互读。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读,互相纠正读音。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出示课件3)
谴责 俗语 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汛期
三、精读课文,解决问题
1.学习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读。(出示课件4)
师:(1)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明白什么是搭石了吗?人们是怎样挑选、摆放搭石的?从文中找出重点词语理解体会。
平整方正 二尺左右的间隔摆放
(2)从这些搭石的挑选和摆放,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乡亲们的善良、质朴。
师小结: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找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距离摆放搭石,让人们从上面平稳地过去。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乡亲们的善良与质朴。
2.学习2-4自然段。(出示课件5)
(1)指名读这三个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想,说说你都看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2)“风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搭石构成家乡一道风景呢?
生读,师总结:
风景是指美丽的地方。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家乡搭石的“美”?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好好体会家乡的搭石到底美在哪里。我们下节课来解决这个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带着上面的问题朗读课文。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重点句子,感受家乡的景色美以及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心灵美,并受到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质疑。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搭石》这篇文章,同学们从中读懂了哪些内容?(出示课件7)
二、新授课。
1.师: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的搭石。就是这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大家速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让你体会到搭石的美,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交流反馈,出示重点句。
①(出示课件9)“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指名读这句话,思考:这句话说了什么事?体现了家乡人的什么特点?
生思考,讨论
师总结:秋凉人们摆搭石,体现出人们的勤劳。
(板书:秋凉 勤劳 摆搭石)
“上了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读段落,想象:上了岁数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老人踩到不稳的搭石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怎样?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抓住重点词语“无论、只要、一定、踏几个来回、直到”)
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来。)
(板书:无私奉献换搭石)
②(出示课件11)欣赏第二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每当上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真是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谈谈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美?你能把这美感读出来吗?读出叠词给人的韵律感。
理解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
进一步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生活默契,所以动作协调。
(板书:协调有序走搭石)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人们摆搭石、换搭石、走搭石的情景,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搭石的美?
③(出示课件1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交流,师总结:理所当然的事,就是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指名学生说出答案和感想,并有感情地读课文。师相机指点。)
师:是啊,这两句话读来让人感到融融乡情,读起来让人感到那么亲切。谁能把亲切感读出来?(再指名读)
(板书:谦让敬老过搭石)
三、用朗读来理解最后一段。
生速读第五自然段。(出示课件13)
师:“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这赞美了搭石的什么?
(板书:热爱家乡 赞搭石)
师:还赞美了谁?
师:对,还赞美了像搭石一样的乡亲们。乡亲们有哪些美好的感情?请你们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吧。(生小组讨论,师指名回答)
那为什么不直接写乡亲们,而写搭石呢?
再读第五自然段。
(在反复朗读练习中,指导学生悟出无私的搭石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情感纽带,体现了乡亲们的心灵美。)
(板书:搭石是联结家乡人们美好感情的纽带。)
四、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
五、总结写作方法:(出示课件15)
1.仔细观察,生动描写。
2.用心感受,以小见大,平凡事物中见真情。
六、课外延伸,布置作业。(出示课件16)
1.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景物美和人们的心灵美。
2.小练笔。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想写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3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今天,我们要同季爷爷一起去德国,去看看德国的花。(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
暇:与“瑕”区分记忆,偏旁表义
锦:与“绵”区分记忆。
嫣:右部的上下结构分配要合理。(师可范写)
4.生写生字,师巡视。
5.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6.结合预习情况,理解文中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初读课题的时候,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谁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找答案。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文
1.在初读了课文后,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根据学生的体会,以学定教确定教学的顺序)
2.生:我明白了德国人把自己养的花给别人看。
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语句“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谈谈自己的理解。(“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而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己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让我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请接着说……
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师: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有条件可观看德国街道的图片,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随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然后让全班看插图,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接着抄写本段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4.现在,你还会不会为你刚才在屋内没有看到自己种的美丽的花儿而后悔呢?(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明白人人都把自己美丽的花奉献给大家,才能欣赏到如此美丽、奇特的风景。)
5.随机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2)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再读读这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6.学到这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7.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谈谈你的理解。(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4
《草船借箭》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知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需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实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同学认知到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同学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知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俺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胜利,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俺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
(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俺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迫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
一(1、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1段:
什么叫“妒忌”?
(对才干、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身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俺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⑴ 指名2同学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同学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⑵ 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俺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⑴ 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
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⑵ 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俺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俺意”……
⑶ 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⑴ 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考虑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⑵ 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俺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⑴ 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⑵ 讨论、交流:
6、小结,俺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俺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⑴ 考虑: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⑵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考虑这些问题。
①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②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俺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
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问: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战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4、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⑴ 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⑵ 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俺的计划就完了。
⑶ 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⑷ 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⑸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⑹ 俺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⑵句,用“假如……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⑴ 指名读第三节。
⑵ 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书:
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⑴ 比较句子:
①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② 希望你借给俺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问: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示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心中有数。)
⑵ 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⑶句。
2、理解这句句子:
⑴ “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
⑵ “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
(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合吗?(符合)用上“果然”表示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⑶ 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
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示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⑴⑷句)。
2、指名读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动身?
板书:
四更时候,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⑴ 板:大雾弥漫。
⑵ 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⑴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⑵ 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动身。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胜利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动身的原因。
⑴ 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动身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⑵ 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板书:识天象
⑶ 齐读小黑板上第⑴、⑷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⑴ 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⑵ 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由惊讶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第三课时
一、温故
二、继续学习2~4局部
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3、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自然段)
4、这样少的战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是他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板书:
知曹操性
5、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写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6、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
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⑴ 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同学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⑵ 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⑶ 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这表示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书:
晓地利
4、齐读第9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四、朗读全文(分组朗读)考虑概括各段段意
五、分角色朗读全文,考虑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胜利的原因。(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六、完成课后练习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5
《草船借箭》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妒忌、擂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梳理文章结构,品词析句,感悟作者的叙述特点和刻画人物的方法,内化、积累课文中的经典语言和表达方法。
学习重难点:
研读文本,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自主预习:
1、自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能够读准“调度、擂鼓”等容易读错的词,能正确书写“妒忌”等容易写错的词。
2、自由读课文,并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通过刚才的读,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这些人物中,你最欣赏谁?
为什么? 把你认为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词句用横线划出来,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和体会。
合作探究:
1、交流故事中你最欣赏的人。
2、理解“神机妙算”。针对“神机妙算”你有什么幸想法?
3、探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语。
dù jì dū du tuī què yán chí tàn tīnɡ màn zǐ sī zì
( )( ) ( )( ) ( )( )( )
diào dù shuǐ zhài léi ɡǔ nà hǎn zhī yuán chénɡ xiànɡ xiàn qī
( )( )( )( )( ) ( )
二、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周瑜( )知道了,我的计划( )完了。
2、( )诸葛亮( )能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3、( )诸葛亮识天文,懂地理,( )他答应周瑜三天内造十万支箭。
三、把两边的词语连起来组成歇后语。
曹操南下 尽是计谋
诸葛亮立军令状 有借无还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 来得凶败得惨
诸葛亮开口 面不改色心不跳
草船借箭 糊里糊涂
课外延伸:
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更多的三国人物。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优秀初二母爱的范文五篇
教师大练兵心得体会范文10篇
教师工作目标分析总结
怎么写好五一主持串词范文五篇
教师版人教版公开课五年级上册教案五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授课同步教案五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参考样本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
二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授课教案样本
贵州高考排名1757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5578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4472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高考排名974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的水电站设备安装与管理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河南高考排名3360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8511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3210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252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2773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08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和漳州理工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洪州职业学院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1343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2477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471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助产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江西高考排名1052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380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东方学院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最新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模板
二年级语文第三册教案文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练习2教案模板
二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呢
最新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范文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设计指南参考
五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教案参考样本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电子版授课范文五篇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同步授课教案样本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参考教案模板五篇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精编教案上册五篇
小学五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参考样本
鲁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推荐教案文本五篇
五年级语文教案下册设计五篇
五年级语文编辑复习教案指导案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