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1
《致女儿的信》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名言警句和一些文学常识。
2、理解文中故事的寓意,和作者对爱情的诠释,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故事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收集有关爱情的歌曲、名言、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歌曲《最浪漫的事》)刚才的这首歌曲是《最浪漫的事》,老师很喜欢其中的几句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孩子们,这首歌的主题是什么呢?(相守到老的爱情),那么爱情是什么呢?(学生发言)有一个小姑娘也曾经向她的父亲提出过这个问题,而她作为教育家的父亲苏霍姆林斯基,不回避,不敷衍,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致女儿的信》。
二、明确学习目标(齐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说说阅读感受。
2.学生讲述童话故事。
一生讲述,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四、小组交流展示
1、多媒体出示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东西?想一想,为什么把这三者放在一起解释“爱情”?
(2)在信的开始和结尾,父亲表明了对爱情的态度,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回答:父亲是告诉女儿应怎样对待爱情呢?
2.小组长组织讨论。
3.学生展示。
(1)学生回答:
第一次:爱情(不可理解美和从未见过的力量)——勃然大怒
第二次:忠诚(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怒不可遏
第三次:心灵的追念
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可以是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2)学生回答:
要做明智的人、要懂得爱、要有人性美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4、学生自主质疑(可针对含义深刻的语句、写法等),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课文。
五、我提升,我幸福
同学们,爱情是最美好的感情,她像春天里的百花,带来浓郁的芬芳;她像夏日的晨风,带来丝丝的凉爽;她像冬日的阳光,带来融化冰冷的温暖。那么古今中外也有很多经典的爱情故事,你知道吗?
1、说说你知道的经典爱情故事、成语、物品歌曲、诗词等。
(学生发言后多媒体展示)
2、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的爱情,然而过早的摘取爱情的果实,能收获甜美吗?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1)学生发言。
(2)教师小结:的确,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早恋不属于我们。
爱情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一种生活的智慧。今天的这节课,我们理解了爱情的真谛,老师希望你们能够珍视爱情、善待爱情,相信一定会有一天,你们能够享受至纯至美的爱情。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2
《孤独之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杜小康的成长,探究题目的深刻含义
2.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奋发进取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并理解题目的深刻内涵;
2、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用具】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情节,领会标题含义。品味语句.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感悟。
【教学流程】
一、_导入启迪智慧
同学们,你们正值十五、六岁,可谓是花季少年,在你们成长的岁月里,快乐和幸福充满着你们的生活,可是,人总要长大,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而来,每个人面对孤独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财富,是历经磨砺后铸就的坚强。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生活吧!(板书课题:孤独之旅,作者)[设计说明]:曹文轩小说恒久的主题之一,主要是成长一族被命运所抛,在绝望之际,重新诞生的奇迹。因此在教学中紧扣两个关键词“成长”和“孤独”,以生活中学生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为切入口,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整体感知,理解孤独
1、在上节课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即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回答时,老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师归纳:这篇文章通过对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学而不得不跟父亲到野外放鸭经过的记叙,表现了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文章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_、结局几部分,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一说每部分的内容。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_: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设计说明]:在学生熟知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这样既能概括全文内容,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为接下来深入文本做充足的准备
三、走进心里品味孤独
1、杜小康在离家放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这体现在文中哪些语句里?
(学生自主阅读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心理活动的发展:(找学生朗读。)
杜小康经历了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到孤独;时间久了不再感到恐慌;在暴风雨的洗礼后变得坚强、长大了。
[设计说明]:文本细读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等因素进行仔细的解读。文本细读的过程是在对语言的感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灵间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动。解读文本时,要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力图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探幽发微,以此彰显语文的味道。
四、走进环境造就孤独
作者成功的展现了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其实,我们在分析文章时不难发现杜小康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环境,那么,让我们走进小说的环境,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⑴有关鸭群描写:
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⑵有关芦荡描写:
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广阔的背景和舞台;为下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烘托人物形象。
[设计说明]:在较多的环境描写中,笔者有所取舍,抓住描写暴风雨这一段文字重锤敲打,通过文本细读,促使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从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五、教师解题诠释孤独
主人公杜小康在家道中落_辍学随父亲去放鸭后: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3
《心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积累写作手法,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对理想目标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心声”含义。
2、在熟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
教学难点:了解心理描写的不同分类及作用,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归纳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心声》。
1、组织上课。
2、同学们,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上课,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上,同学们能踊跃发言、展示自我,好吗?大声点,说出我们的十中气势;可同样的公开课,有一位小学生特别渴望朗读课文却遭到了老师的拒绝,他到底有什么样的心声要急于表达呢?让我们一起走进15课《心声》,作者,黄倍佳。
3、出示学习任务。
①、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心声。
②、赏析小说的心理描写,品味人物魅力。
二、梳理情节,感知心声。
1、理情节(14分钟)
①师:课文写了四个场景所发生的故事,依次是:放学铃声响过后,教室里;回家路上树林里;第二天放学后教室里;公开课上。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每个场景所发生的事情。
接着提问学生,自由回答补充。
老师出示幻灯片明确:
⑴、公开课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读课文,可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
⑵、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起课文,并深情回忆起乡下的爷爷和妮儿。
⑶、第二天放学后,李京京听被指定的赵小桢读课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却反遭嘲笑。
⑷、公开课上,在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的情况下,李京京勇敢地举手并深情地朗读课文,以至打动了程老师和同学们。)
②师:小说的故事情节包括四部分:开端、发展、_、结局。请对号入座。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⑴--开端;⑵、⑶--发展;⑷--_。
2、感心声。
师说:根据刚才情节的把握,补充题目。(要求:补上谁、什么样的心声)(3分钟)
的心声
请学生自由回答。并适时表扬。
(明确: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
三、分析人物,走进心声。
师说:本文作者可谓是在“心”上下足了功夫,不仅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反映心声,还通过精彩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声。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心”的世界。
1、知识卡片。
师说: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了解心理描写的概念、作用及分类。
出示幻灯片:
心理描写主要指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其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心理描写分为直接心理描写和间接心理描写;直接心理描写:⑴用内心独白刻画;(我想……自言自语等)⑵用梦境刻画;间接心理描写:⑴用传神的动作刻画;⑵用细腻的神态刻画;⑶用形象的语言刻画。
3、赏析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4、如: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课文17段)
(直接心理描写。写出京京渴望朗读的心理,刻画了一个朴实真诚的少年形象。)
师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文中心理描写的句子,说说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刻画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交流,学生可能会找以下句子:
⑴、讲义从他的手指间滑落,飘在地上,他没有发觉,一动不动。他也有一个乡下的爷爷。小时候,他是在爷爷那儿长大的。(课文20段)
⑵、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凡卡不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课文32段)
⑶、她一定害怕的厉害。是啊,这么多老师看着呢,万一一慌,读的结结巴巴,多难为情!京京心里倒有点可怜起她来。(课文49段)
⑷、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课文11段)
⑸、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课文15段)
⑹、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课文52段)
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明确:
⑴、直接心理描写;写出京京对爷爷的怀念,从中流露出京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⑵、直接心理描写;言为心声,真情流露,写出了京京朴实真诚的性格;
⑶、直接心理描写;写出京京对赵小桢的同情心理,体现了京京善良、宽容的性格;
⑷、间接心理描写;通过传神的动作、神态写出了京京渴望读书的心理,也体现了京京的朴实的性格;
⑸、间接心理描写;通过形象的语言写出了京京渴望读书的心理,也体现了京京的勇敢精神;
⑹、间接心理描写;通过传神的动作、神态,写出了京京当时矛盾的心理,突出了京京勇敢执著的性格。
3、教师总结:
通过刚才的赏析,我们看到了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执著追求不轻言放弃、铭记亲情友情并渴望表达的少年形象,同时,也会发现,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会使人物的形象刻画的更真实、丰满。在今后的写作上可加以借鉴。
四、拓展延伸,升华心声。
1、师:从刚才的人物分析中,你认为李京京得以成功朗读源自哪个性格品质?(自由回答)
(明确:自信,勇敢,执着。)
2、师: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有过被老师误解、被同学误会、与家人隔膜、与集体对立……曾经我们困惑、苦闷、彷徨、甚至逃避……学了本文,你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不要轻言放弃而是执著追求,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
3、师总结:
同学们说的真好,这也是本文的心声。(出示幻灯片)本文通过写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倾诉思念之情,却遭拒绝,最后勇于争取表达心声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执著追求,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
五、吟诵诗歌,放飞心声。
1、师说:同学们,一首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节选部分送给大家。齐读配乐朗诵。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师说:同学们,让我们放飞心声,乐观的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吧。
六、板书设计,梳理《心声》。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4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1.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2.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掌握页_释,思考课后“探究?练习”中的问题。
2.三个回形针,一张卡通纸。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出示图片)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设问:1+1=?
学生自由发言,课件提示:
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
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
一个李白+一壶酒”=诗百篇
……
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罗迦?费?因格及其作品简介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明确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进而复习举例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
提高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
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3、检查预习
汲取(jí)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dì)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qiè)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
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持之以恒(héng)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三、默读课文,自主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1).“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
(2).“寻求第二种答案”的途径?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4).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5).找出课文中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6).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教师点拨:
⑴只有这样才会激发人们的去思索,去“寻求第二种答案”,才有发明创造
⑵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⑶①学识渊博,精通各种知识
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③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⑷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⑸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
作用:举例论证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⑹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四、文章小结
论证中心: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论证过程: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拥有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
五、扩展练习:
1、请把你所崇拜的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伟人介绍给大家。
贝多芬:
他幼年早慧,在年轻时就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他却失聪了。但是,在这之后的八年中,他依旧继续着音乐家的生命,大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他是德国最伟大的乐曲家之一,创作了如:《英雄》、《命运》、《田园》等交响曲,《月光》、《热情》、《黎明》等钢琴奏鸣曲。
莎士比亚: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他重要的喜剧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莎士比亚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在过去的几千年人类历史中,最独领风_者为成吉思汗,而才华者是莎士比亚。”
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中国戏剧家曹禺曾赞叹:“莎士比亚是一位使人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
爱因斯坦: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革命的旗手。他从小脑中就充满许多奇思妙想,例如4岁时就奇怪为什么罗盘针总是转向南方?它周围有什么东西推动它?
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论.
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其余略。)
2、认识了这么多的伟人,他们因为富有创造性思维而成功,那么怎样才富有创造性思维呢?谈谈你的理解。
3、发挥你的创造力:
两个三角形(可以任意缩放和摆放)可以拼成什么形状?
六、布置作业:
1、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罗迦?费?因格所说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请你以不同角度从《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提炼观点。(至少两个)
2、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繁华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从他身边经过的人都装着没看见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那诗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
你们猜: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本课时以创造性思维,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着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2、导入部分新颖有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3、学生活动设计比较合理。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活动,在阅读思考表达中进步。学生活动的部分他们都表现得很好。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人的创造性成就由学生来介绍,既有利于发掘他们的知识储备,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你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吗?”“如何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经历与感受,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创造性思维。
4、补充了很多创造性思维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并联系自身。
5、听读课文不必要。学生一边听读,一边思考问题,一边还有自己的默读进程,有一心多用之嫌,不如由学生自由读。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5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知识方面
1.了解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
2.体会语言的感_彩
3.使学生理解篇杂文驳论方法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
方面1.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能力方面
1.能用道理说服别人。
2.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文章的驳论方式:驳论证
2.难点:为什么本文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
3.疑点: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的“中国人”实质指什么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算真正的中国人?
4.解决办法
可采用列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_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用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2)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_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题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反问句,意即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⑶驳论文简介。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思考文章的论证层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二部分:批驳敌论。
第一个层次(3—5自然段)驳论敌论论证;
第二个层次(6—8自然段)驳敌论论
第三部分: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9自然段)
四.阅读第1、2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其中“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等句最富于讽刺意味,揭露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求国联”,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_投降的本质。
(2)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着前后照应的关系。
五.阅读文章3~5段,思考: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沦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明确]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确,那么要想驳斥这——观点,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驳论证了。
六.总结、扩展
本节课着重分析了课文的逐层推进的论证层次,找出了谬论论据和论点及驳斥方式。
七.布置作业
继续阅渎课文,找出作者的正面观点。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研讨课文三、四部分。
(二)整体感知
文章在批驳对力?论证的基础上作了正面立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三)教学过程
1.指名朗读6~8段,要求学生思考: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文章6~8段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证,即谬论论据上所说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是不能代表当时广大人民利益的国民党官僚和所谓的“社会名流”。他们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国的败类。而真正的中国人在国难’当头时,应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我国自古以来就不泛这样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赴后继的战斗。”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正确的观点:“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2.你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
[举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召。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_运动。
3.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齐读文章最后二段。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明确]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文章最后再次强调了上段所立的观点。
5.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_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
(四)总结、扩展
本文以驳论证的方式逐层推进地批驳丁“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有些人慨叹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_投降本质,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文章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作者指出还是一种“自欺力”,揭露了蒋介石“坚决不抵抗”的_投降本质。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与本文背景相关的鲁迅的另一篇驳论文《“友邦惊诧”论》,学习其驳论点与驳论据的方式。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教师师德师风心得体会感悟2024
优秀班主任的个人工作总结
端午节的美妙满分作文五篇
初中学年语文教学计划
初中学年语文教学计划
语文上册部教版九年级教案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最新教案指南五篇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
二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授课教案样本
贵州高考排名1757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5578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4472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高考排名974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的水电站设备安装与管理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河南高考排名3360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8511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3210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252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2773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08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和漳州理工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洪州职业学院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1343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2477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471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助产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江西高考排名1052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380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东方学院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最新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模板
二年级语文第三册教案文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练习2教案模板
二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呢
最新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范文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免费教案设计五篇
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授课优质教案范本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上课教案设计五篇
九年级冲刺阶段语文辅导教案五篇
语文八年级高效教案指南五篇
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沁园春·雪教案精选五篇
语文学习方法小学
三年级下册语文免费教案设计范本五篇
初中九年级重点课文优质教案指南五篇
学生语文教学质量提升方法分享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