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经典授课教案五篇

莉落老师

二年级语文教案1

《赵州桥》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十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全部、横跨、创举、减轻、冲击力、重量、节省、坚固、美观、石栏、栏板、精美、图案、前爪、回首、遥望、双龙戏珠、才干、宝贵、遗产”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和同学交流读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情感。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产生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设计上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三、教学策略

《赵州桥》这篇课文意在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第一处,对“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句话的体会。引导学生的解读要一环紧扣一环,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层层深入的体会,不仅体会到雄伟这一特点,而且激发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处,紧紧扣住“创举”一词,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激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才能与智慧的敬佩之情。由一个词,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了引领的作用。理解了“创举”的含义,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和探究,使整个学习有过程,有思考,有收获,有情感的共鸣。教学环节的细化,使教学设计从粗放型向细腻型转化,使教学过程更趋于完美和体现实效。

第三处,对过渡句的学习不仅告诉学生它的名字,而且还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句话,旁边写上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把训练落到实处使学生加深了对过渡句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深读文本,体会“世界闻名”

学习第一自然段:谁来读一读,说说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出示课件:

赵州桥是一座()的石拱桥。

1.读第一自然段,同时想一想读了这个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2.点名答,师做总结。

赵州桥的位置、名称、设计者、影响。

3.质疑过渡。

什么叫“世界闻名”?

赵州桥为什么世界闻名?

赵州桥之所以世界闻名,除了因为它历史悠久,还有什么原因呢?

(二)深读文本,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默读文章的二、三自然段,找到作者都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哪些特点。

总结:雄伟、坚固、美观。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赵州桥的雄伟?

第一处: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1.引导:估一估我们的教室有多长?赵州桥至少有几个我们教室这样的长度?(五、六个教室长)你们在体育课上一定都跑过五十米,感觉会怎样,跑完了觉得挺累的吧。五十多米的赵州桥长不长?

2.指导阅读,仔细体会这些数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把“雄伟”的气魄读出来。

出示课件: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层层深入的体会,不仅体会到雄伟这一特点,而且激发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处:

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

1.引导学生理解赵州桥建造的艰难。

在今天,科技和经济都迅速发展的今天,别说是五六十米长的桥,就算是五六百米,五六千米,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有推土机,起重机,搅拌机,我们有钢筋,有水泥,有混凝土,然而赵州桥呢?它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

没有搅拌机的轰鸣,没有吊车的巨臂,也没有钢筋混凝土的浇筑,有的只是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们身背一块一块的大石头,建筑着这五十多米长,九米多宽的大桥。你能想象他们是怎么修建的赵州桥吗?想对建桥者说点什么吗?

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颂,对赵州桥的赞颂。

2.指导朗读,读出赵州桥的雄伟,读出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

出示课件: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设计意图】紧紧扣住“创举”一词,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激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才能与智慧的敬佩之情。由一个词,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了引领的作用。理解了“创举”的含义,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和探究,使整个学习有过程、有思考、有收获、有情感的共鸣。教学环节的细化,使教学设计从粗放型向细腻型转化,使教学过程更趋于完美和体现实效。

第三处:

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1.看示意图,讲解。

2.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对过渡句的学习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句话,旁边写上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把训练落到实处使学生加深了对过渡句的了解。

第四处:

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被称为一个创举。

1.“创举”是什么意思?(从来没有过的举动)为什么称它为创举?

2.“这种设计在建桥是一个创举”,它有什么好处?再次结合示意图讲读。

这种设计,在建桥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词语拓展:减轻的反义词(加重);节省的反义词(浪费)。

3.师生对读。

师: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生:这种设计,在建桥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4.总结升华。

也正是这种设计使赵州桥巍然屹立于洨河之上一千四百多年。像赵州桥这种设计,直到公元1883年,欧洲才有,比我们整整晚了一千多年。所以说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这种设计在建桥是一个创举。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5.带着感受再次朗读。

6.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读出赵州桥坚固与雄伟的气势,读出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三)深读文本,感受赵州桥的美观

1.说它美观是因为桥两侧的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文中描写了哪些精美的图案?

有的……;有的……;还有的……。

2.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然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3.你最喜欢哪一种图案?把这句话读出来。

4.“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引导想象: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在栏板上雕刻怎样的龙呢?

5.指导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段话。

6.指导背诵本段。

7.第三段有这样一个句子,教师朗读“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句话好在哪儿呢?

小结:这句话前面的内容讲了赵州桥坚固,后面的内容讲了赵州桥美观,这样的句子叫过渡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画出这句话,写上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自由读二、三自然段。

(四)深读文本,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1.总结。

这就是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赵州桥,这就是气势雄伟的赵州桥,这就是不但坚固而且非常美观的赵州桥,这就是世界闻名中外的赵州桥,这就是值得我们骄傲自豪的赵州桥。这桥啊,我们看也看不够,说也说不够,课文仅仅是写桥吗?还写了造桥的──人们。所以课文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2.师生接读,升华主题。

师:赵州桥非常雄伟,它表现了劳动人民的──

生:智慧加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师:赵州桥坚固,表现了──

生:劳动人民的智慧加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师:赵州桥美观,表现了──

生:劳动人民的智慧加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3.拓展延伸。

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宋代赵州刺史杜德源有诗赞曰:“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元代刘百熙有诗赞曰:“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认定中国赵州桥为世界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充分证明了赵州桥在世界建桥史中的地位。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到这里你想不想再次夸夸赵州桥?

二年级语文教案2

《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培养他们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体会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练习用“仍然”“虽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柯里亚最后讲的话。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哪些写得真实、具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预习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哪些事?

三、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

2、指名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四、结合课后第2题,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3)写柯里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写柯里亚挖木匣。

第三段(13)写柯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发。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

2、读后评议。

3、默读第一段,思考:

(1)柯里亚埋木匣是在什么时候?那时他几岁?

(2)柯里亚是怎样将木匣埋起来的?

(3)柯里亚为什么把东西埋起来?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4、讨论思考题,检查默读情况。

(1)讨论第1题,简介时代背景。

(2)讨论第2题,重点理解“刚学”“只会”两个词语。

(3)讨论第三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受到妈妈埋东西的启示。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提出默读思考题。

(1)他们什么时候挖埋藏的东西?从埋到挖经过了多长时间?

(2)妈妈是怎样挖箱子的?结果怎样?

(3)柯里亚开始是怎样挖的?结果怎样?后来为什么又挖着了?

3、讨论思考题。

4、指导朗读第二段。

七、讲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怎样理解柯里亚最后说的这段话?(年龄小,步子小;年龄大,步子也大。)

3、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谈认识。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课文写的是柯里亚埋木匣、挖木匣,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木箱、挖木箱呢?

2、课文为什么要写小伙伴们的话呢?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1、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2、指名说哪些内容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5题。

1、指名朗读,齐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

4、将课文中含有“仍然”“虽然”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5、指导口头造句,纠正不当之处。

6、将句子写下来。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年级语文教案3

《狮子和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这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3、情感与态度目标:教学难点是使学生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使学生体会故事中的寓意: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不要光图外表的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展示:在大森林里,有一美丽的小鹿。同学们,你们喜欢它吗?最喜欢它的什么?

2、这头鹿也认为自己的角很美,可是它经历了一件事,使它改变了一些看法,咱们先来听听它自己是怎么说的?(放音,出示句子)“唉,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句子。

3、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还得从《狮子和鹿》的故事说起,板书课题,生齐读题。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1、你想想自己读一读课文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吧!(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2、老师要看看同学们读书时认不认真,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词语,你都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词语)

A、同桌互相读。

B、开火车读。

C、生齐读。

3、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根据提示说一说。

三、深读课文,体会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态度改变的原因。

1、师:故事到底怎么向我们展开呢?让我们一起慢慢走进课文,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1-3段,想一想小鹿认为自己的角怎么样。(板书:鹿角)

2、小鹿认为自己的角怎么样?(美丽)板书:美丽

小鹿是怎样赞美自己的角的?

(1)学生朗读,师在屏幕上出示句子,齐读。

A、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 (珊瑚)出示珊瑚图,感受读

B、小鹿,小鹿,你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你心情如何?是怎么想的?(兴奋、惊讶)

C、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这只漂亮的鹿,谁快来夸夸自己?

(2)带着你的满足,带着兴奋再次来读一读这句话

3、正在小鹿得意洋洋的时候,一阵清风吹过,池水泛起了层层波纹。鹿的视线往下一移,看到了自己的腿,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四段,

找一找它怎么评价自己的腿?板书:鹿腿

A、它认为自己的腿怎么样?(难看)板书难看

B、小鹿为什么会认为腿是难看的?(太细、配不上自己的鹿角)

C、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特别不满意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师:看起来它十分不满意自己的腿啊!小鹿,小鹿,撅起嘴,皱起眉头,把你的抱怨告诉大家吧!

课件出示句子: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能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个别读、齐读

4、师:就在小鹿抱怨的时候,危险也向它逼近了,看,你看见了什么?(狮子)小鹿,你心里怎么样?(害怕)

多么紧张,多么危险的时刻啊,带着你的害怕和紧张,谁来读一读第5段

(1)师:狮子正向小鹿逼近,多么危险啊,我们都很想知道,鹿能脱险吗?它又是靠什么脱险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2)反馈,小鹿靠什么逃离狮子的追赶?(腿)这是怎样的腿?(有力的腿)从哪儿可以看出腿的有力?(读课文第六段的第一句)

(3)那美丽的角是不是也帮了它很大的忙?(没有,差点害了它)朗读剩余部分,读出危险

(4)幸好有惊无险,鹿最终逃脱了狮子的追捕,这让我们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小鹿也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唉,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四、师生共同总结,提示寓意,拓展延伸。

1、好了,学习到这里,我想你一定有很多收获,你懂得了什么?

2、师总结:很高兴同学们从这则寓言里悟出这么多道理来,在生活中,任何事物不可能完美无缺,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板书)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他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3、小鹿经历这样一件事,它也懂得了许多。现在,它又一次来到小溪边,看见了自己的角和腿,它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请你拿笔写下来。

二年级语文教案4

《咏柳》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古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学会4个生字,会认2个生词。

3,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感诗境——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导入: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这轻快飞行的燕子,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羞红了脸的桃花,柳枝轻摇的柔柳,组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你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杨柳图)

3、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咏鹅就是赞美鹅,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4、揭题解题:柳树真美啊,唐朝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咏柳》。

5、欣赏配乐朗读,学生感受古诗节奏。

6、自由读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7、突显生字,指出这些字是今天所要学习的生字,再让学生读字。

二、交流切磋,诵读求悟——品味美。

1、指导学习第一、二句。

(1)通过预习,你读懂了哪些词的意思,学生交流后回答:

(2)(放远看柳树的图片)大家预习得很充分,你们看到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多么婀娜的柳树啊,在诗人的眼中,她就像一位什么呢?是啊,诗人感叹((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合作学习第三、四句。

(1)和同桌一起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一树碧玉,万条绿绦和数也数不清的`细叶,原来是二月春风的杰作啊!继而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3、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

4、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三、分组活动,熟读成诵——抒发美。

师:大家都喜欢这首古诗,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喜欢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创造、表现这首古诗,告诉老师,好吗?

(学生考虑、讨论,并纷纷说出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朗诵、写作、(画画等)

1、教师根据学生的提议分成四组:诗朗诵组、表演组、图画组。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小组。

2、学生分组讨论、创作表演。(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开阔思路)

3、分组展示表演。

(1)诗朗诵组;

(2)表演组:

(3)图画组:

(4)写作组:

4、师:刚才同学们都运用了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了这首歌曲,我觉得大家都做得非常好,回家后把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好吗?

四、总结写法,网络拓展——延伸美。

1、小结:诗写得精彩是因为作者观察仔细,能抓住柳树的特点善于运用比喻手法,抒发真情,才使得我们对柳树,对春天的也产生了喜爱之情。希望同学们也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灵,去观察身边的一切,领略身边的美景!

你还知道哪些歌颂、赞美其它事物的诗?

2、告诉学生相关古诗的网址拓展学生课外学习,并搜集。

3、作业:画一幅春景图。

二年级语文教案5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学生自主自学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根据阅读提示,对照图画,通读课文。

2.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通过图画对照,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让学生当小讲解员讲讲文中涉及的风景和人物。

3.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用恰当的方法来解决。(查字典、观察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历史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策略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作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写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学习描写方式,体会语言的生动,在课文学习中理解句子表达效果并体会、积累表达方式的多样性,领悟细节描写的细致。

2.展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己讲解学到的内容,提出质疑,选择恰当的方式解决。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在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多种艺术作品散发出璀璨的光芒。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名扬中外的古画。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理解词语意思。

(1)什么叫“名扬中外”?名扬中外:很有名气,名字传遍了世界。

(2)让我们一起用赞美的语气再读读课题,读出你的感情。

4.读题质疑。

(1)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叫什么名字?你对他有多少了解?

补充《清明上河图》的简介:闻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是中国十大_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这幅画是谁画的?这幅画都画的什么?这幅名扬中外的画独特在哪儿?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课题产生兴趣,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影响力与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祖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之情。培养对课题质疑的能力,学会思考提问,带着问题读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给我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让我们了解了这幅名画,知道了关于它的很多知识。

2.指名分段读文,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分别组词。

作zuō(作坊)溜liū(溜冰)乘shèng(千乘之国)

作zuò(作业)溜liù(一溜烟)乘chéng(乘法)

3.请你们试着概括一下每段段意。

第一段:概括介绍《清明上河图》背景。

第二段:写画上人物多,各行各业,各色人物都有。

第三段:写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

第四段:写画面上有险些发生“交通事故”的场景。

第五段:写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怎样划分段落?可以分为几部分?

总结:简介、内容、历史价值。

【设计意图】将语言概括的能力放在理解课文的前期来培养,培养学生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求抓重点词语。初读的过程中读准字音,完成读通顺、读准确的要求,并能大致概括文章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现在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再欣赏一下这幅画吧。

2.出示阅读提示:读了阅读提示你知道了什么?

总结:阅读方法──对照图画读课文。阅读要求──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哪些内容;交流读后感受。

3.读了第一段,你都了解到了什么?

总结:《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作者、名字;尺寸,画面内容;现状。

4.学习第二段。

(1)这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总结:《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

(2)用什么方式描写的?你感受到了什么呢?省略号的含义是什么?

出示课件:

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

小结:用排比的修辞方法描写的。省略号表示画面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物没有被写出来,表示人物之多。

(3)这段话不仅在写人多,还从哪个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人多的?在书上把你找到的词语画一画。(从各种行业这个方面,向我们描述了人十分多,有各种职业)

(4)课文不仅详细地给我们举例说明有各行各业的人,还有哪句话向我们直接说明了人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5)请你来说说你的感受,当你看到这幅画上有这么多的人。

预设:体会出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这么多人都能画出来很了不起。

5.学习第三段。

(1)这段主要写的哪儿?

总结:街市。

(2)你能找出这段的中心句吗?

第一句: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3)这段的结构怎么划分呢?

总起句;各类商店,形态各异的人;画技精湛。

(4)从这段体会到什么: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5)谁来给我们当小导游,发挥你的想象,先给我们介绍介绍街上的人,再补充还会有什么样的?

6.学习第四段。

(1)说说看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

总结:局部情景。

(2)“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如何理解“传神”?

预设:画得十分逼真,就像真的一样!

小结: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或物生动逼真。“传”又读“zhuàn”,如“自传、小传”。

(3)这句话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敬佩)

总结:这句话是一个感叹句,写作者在欣赏画家的作品后,情不自禁的赞叹,所以作者是饱含赞美之情的。请大家也带着这份赞美之情来读读这句话。

7.朗读课文第五段。

(1)这段是在介绍它的历史价值,那么你是怎么理解它的价值的?

能再现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这是十分难得的。

(2)你想对这幅画的作者说些什么呢?

预设:谢谢您,为我们留下这么好的作品,能为我们再现八百年前的场景,让我们理解到百姓的生活,仿佛看到了他们热闹的场景。

【设计意图】将内容理解作为文章学习的主线,情感理解作为理解内容后的提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及其中油然而生的赞美之情;观察作者的表达方式,将句式与以前学习过的内容相结合,如“有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与《赵州桥》一课的相似句式作比较,对比学习,激发学生读书乐趣。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自由抒发情感,表达心中感慨。

(四)课后思考,扩展延伸

1.谁来为我们当一下解说员,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怎么给别人介绍?

北宋名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2.你还知道我国哪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绘画作品,你能说说它们好在哪儿吗?

【设计意图】在巩固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口语表达的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学会熟练、简洁地组织语言。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在说的过程中这种热爱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五)布置作业

1.继续了解有关《清明上河图》的相关知识。

2.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回家向父母介绍一下《清明上河图》这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