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教案1
《项链》
【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物性格和小说的主题,以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等
【教学工具】多媒体、常规教具
【教学准备】关于小说人物形象和主题问卷调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略
二、 作者介绍
幻灯片展示
三、 情节简要回顾与结尾猜想
问:整个故事围绕什么展开?
项链
问:故事基本上可分为几部分,以“项链”为中心词来概括。
借――丢――赔――假
问:哪个情节最为震撼人心?
结尾
问:故事结尾“抖了一个包袱”,出人意料,奋斗了十年竟然就是为了这一挂假项链!真相大白了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请你大胆推想,同组讨论。
估测可能结果:
a、得到全部赔款(可能性不大)
b、得到部分赔款,玛蒂尔德坦然接受了,皆大欢喜
c、得到部分赔款,玛蒂尔德放弃了(可能性不大)
d、表示同情,但没有赔款,玛蒂尔德索要赔款(可能性不大)
e、表示同情,但没有赔款,玛蒂尔德淡然处之
估测玛蒂尔德情感表现:
a、伤心难过,感到命运不公。
b、非常生气,抱怨对方未能提醒(可能性不大)
c、感到震惊,但很快调整过来,明白了生活的一个幽默,淡然处之。
d、百感交集以致精神崩溃、喜怒无常。(可能性不大)
四、 人物性格分析
过渡:刚才同学们的各种设计都是基于对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理解,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根据文本来分析一下主人公玛蒂尔德。
1、问:在借项链之前,莫泊桑对她有过一些介绍。从首先外貌看,她长相如何?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让学生1读)
问:莫泊桑说“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美丽动人”意味着什么?
是通往上层社会,过上奢华生活的敲门砖。
问:文中有没有现成的例子?
佛来思节夫人,她是玛蒂尔德的“一个有钱的女朋友”,而自己则连陪嫁的资产也没有。
问:长相是美丽动人,那么为什么作者用一个副词“也”?
主人公欲望与处境的反差,虽然具有这一资格,但是她缺少机遇、确切地说是门第和金钱,因此她不甘心。这里表现出主人公微妙的心理感受。(让学生1重新读)
问:一、二两段还有没有表现这种“不甘心”感觉的词语了?
只得、只好
问:当我们心有不甘,内心自然会充满对未来的各种想法,那玛蒂尔德在梦想什么?思考三、四、五段,总结为几类。
豪华的住宅、精美的饰品、与男子闲谈、美味的食品――――“物质享受”
问:对于这些物质享受作者用了“梦想”一词,却没有用“幻想”或“想象”之类的词语。为什么?
“梦想”本身有两层含义:一是妄想,二是渴望。玛蒂尔德对这些物质享受的渴望是显而易见的。但玛蒂尔德的社会地位似乎暗示了这一切是难以实现的。
问:当梦想不可得,玛蒂尔德感到怎样?用文中话来说。
“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整天地哭泣”一个“常常”,表现出这种苦痛的“绵绵无绝期”。
过渡:在痛苦之中的玛蒂尔德终于得到一个绝好的机会,那就是可以参加教育部部长举行的夜会。接下来就是借项链和陶醉于舞会幸福的云雾里的情节了。乐极生悲,在慌忙赶回家的时候,丢失了项链。
2、我昨天作了一个问卷调查,我发现同学们有一个观点惊人地相似。这些同学的观点都是基于小说开头的介绍和参加舞会前后的情节。
展示幻灯片:
玛蒂尔德充满了虚荣心,借项链和丢项链都是对其虚荣心的极大讽刺
玛蒂尔德为虚荣心付出了青春
话题:你是否也认为是“虚荣”,为什么?如果不是,你认为应该是什么?
话题准备:
什么是虚荣?虚荣应该是“停留于表面上的光彩”,言下之意是一种虚幻的荣耀,这种荣耀在汉语中指得是虚幻的、不切实际的。
玛蒂尔德虚荣吗?我认为这肯定是有一点的,例如“她一向就是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这种虚荣我们有没有?这是人的一种正常心理,只要不是在虚荣里面迷失自我,就无可非议。
但是仅仅认为她虚荣是浅显的。
理由是:
一、玛蒂尔德七个“梦想”侧重于物质生活,很显然,她极度渴望能进入上层社会,过着一种高贵奢华的生活,这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似乎是被人鄙弃的,因为中国人讲究“安贫乐道”。而西方则讲人权,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是无可非议的。特别是在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物质生活的极度渴望是整个社会的特点。因此,我们能否说,玛蒂尔德有着对梦想的渴望,不甘于现状。刚开始这种渴望仅仅停留于幻想之中,而不是以辛勤劳动来换取,这就是她人性的弱点了!
二、舞会时候的陶醉是不是强烈虚荣心的暴露呢?
是暴露了,但仔细分析似乎有些浅显。她“得到成功”,她“狂热”、“兴奋”地跳舞,疯狂地陶醉了!那她成功的表现是什么?因为什么而兴奋?文中写道“所有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很显然,他现在正在享受上流社会的生活,他当初的“梦想”得以暂时的实现了,她证明了自己可以在上流社会中获得尊重。
总之,虚荣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渴望幸福生活更是无可非议的。因此虚荣心不应该成为批评她的最大理由。
渴求幸福,无可非议。但是这种渴望仅仅停留于整天的幻想之中,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她输给了自己性格的弱点。
4、过渡:中国人说“乐极生悲”,项链丢了。经过十年辛苦,玛蒂尔德终于还清了债务,十年后的玛蒂尔德有什么变化?
外貌和性格都发生了变化
外貌变苍老了:由一个“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变成了“显得老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出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 (学生2读出来)
问:那性格有变化吗?
性格变化1、变得勤劳了。过去停留于幻想中,后来的她能够以“英雄气概”面对,变得非常勤劳。
性格变化 2、敢于面对现实。由过去的舞会后“逃跑”,到现在勇敢面对佛来思节夫人。
问:玛蒂尔德对于当初那个舞会感到后悔吗?文中哪句话有表现?
“他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学生3读) 还是很向往那种生活的美好。也许如果生活能够再来一次,他还会选择参加舞会,但是悲剧也许不会重现。
总之,玛蒂尔德外貌变得苍老了,但是她得性格却变得现实了,成熟多了。具有了更多美好品质。
5、照应课堂开头:
根据以上分析,玛蒂尔德听到假项链的消息时会怎样呢?可能是获得部分赔偿,皆大欢喜,赔偿方式可能是多样的。
五、 主题分析
过渡:小说借助这样一个人物要告诉读者什么呢?
幻灯展示学生观点
总结:幻灯片
主题1、从哲理角度概括,也许就是莫泊桑本人所说的:“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主题 2、从情节角度看,对玛蒂尔德遭遇表示同情,赞颂了玛蒂尔德的美好品质。
主题 3、结合作者作品看,莫泊桑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关注生活细节与人物精神的结合。(幻灯展示《羊脂球》等故事梗概)结合这些作品和时代背景可以看出,这篇《项链》主题在于表现玛蒂尔德克服人性弱点,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并歌颂了玛蒂尔德的美好品质。这是对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欲望膨胀、精神贫瘠现象的鞭挞和指引。
六、 引申拓展
通过鉴赏这篇小说,我们有很多收获:
1、 小说三要素中人物形象的解读往往是理解小说主题的钥匙。
2、 小说人物,是立体的、发展变化的,我们要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追寻人性发展轨迹。
七、 课外思考
高一语文必修教案2
《柳毅传》
1、学习本文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的写作技巧。
2、学习传奇通过幻想反映现实的特点,了解本文反映封建包办婚姻和封建家长制度迫害妇女的罪恶。
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个性和体现的思想。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二、导入课文。
唐传奇是一种文言短篇小说,是在六朝志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对此鲁迅曾有论述: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朗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胡应麟(《笔丛》36)云,“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其云“作意”、云“幻设”者,则即意识之创造矣。(《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
唐代称小说为传奇。唐人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成熟。因为它已超出了记录传闻逸事的范畴,而成为文人有意识的创作。唐人传奇大体可分为三类内容:
1神怪故事。这是直接继承笔记小说的神仙怪异小说,着名作品有沉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这两部作品讽刺了热中功名富贵的封建士子。
2恋爱故事。这一部分是唐代传奇小说中最有价值的作品。如《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任氏传》、《柳毅传》等都是有名的作品。它们大都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谴责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并且塑造了一系列争取婚姻幸福的妇女形象。
《柳毅传》讲的是落第书生柳毅替遭受婚姻折磨的洞庭龙女传书,使她获得解放,后历经坎坷,俩人终成眷属的浪漫故事。人物描写是这部小说最成功的地方。柳毅的正义、龙女的深情、钱塘君烈火般的个性,都刻画得十分鲜明。它用幻想反映现实的手法,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李娃传》通过妓女李娃与荥阳公之子这对地位悬殊的恋人历经风雨,终于获得幸福的故事描写,批判了封建门阀观念,歌颂了郎才女貌的爱情标准。小说人物形象丰满,情节曲折,笔法清丽。
3侠义故事。这类作品描写侠客义士惩强扶弱的英雄行为,代表作品有《红线传》、《谢小娥传》等。
唐人传奇不仅在题材、思想上超越了前人小说,而且艺术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较之魏晋南北朝小说,情节更曲折完整,人物性格更鲜明,文辞更华艳,结构更阔大。在唐人传奇中,很多篇章描述了一个人物某段时期或一生的经历,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及思想发展。唐人传奇是中国风格小说形式的开始,它的体制短小,但初具长篇小说的轮廓。……
三、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轨迹:
小说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咏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就是小说的起源。
中国古代小说经历的几个阶段
①古代神话: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最早的文学,几乎都是神话,其次是诗。中国古代的神话名篇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
②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有生动的形象,有较完整的情节,促进了小说的孕育和形成。主要作品有《刻舟求剑》、《愚公移山》等。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
一、志怪小说。志怪小说以《搜神记》为代表。《搜神记》有《干将莫邪》、《南柯太守传》、《韩凭夫妇》等名篇。
二、轶事小说:《世说新语》开我国轶事小说的先河,有一定的艺术成就和思想道德价值。作者刘义庆(403-444)是南朝刘宋王朝的宗室。
④唐人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唐代传奇大都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结构完整,文辞华美,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陈鸿的《长恨歌传》都是名篇。
⑤宋人“话本”。话本,即民间说书人所用的故事的底本。《京本通俗小说》中的《碾玉观音》、《错斩崔宁》,《清平山堂话本》中的《董永遇仙传》、《快嘴李翠莲》都是“话本”名篇。
明代出现“拟话本”,《灌园叟晚逢仙女》就是拟话本名篇。
⑥明清小说。明清时代,我国古典小说,特别是章回小说发展到了高峰,产生了大批不朽的名篇,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
四、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
①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但人物性格单一、少变化,缺乏立体感。如《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张飞,除了“忠”这一封建臣子的共性以外,就是有勇猛这个性格特征了,如丈八蛇矛,大吼三声,刚硬的扎须都是这一性格特征的外部表现。
②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独特的艺术传统。如《水浒传》,它包含了许多故事,每个故事又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但又与其它故事紧紧相连,一环扣一环,互相牵制,从而展示了农民起义的如火如荼的广阔画面。
③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如《世说新语》中“管宁割席”的故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草,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歆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只六七个字,细致地描绘了两件生活小事,显示了两人对金钱权贵的不同态度,突出地表现了管宁蔑视金钱权贵,严于择友的品质。
④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我国古代小说原本就是“说书”,它的叙述方式,总是带有说书人的印记。“看官听说”、“闲话休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就是古代小说典型的叙述语气。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分析人物个性,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小说的相关知识。
师生互动:
阅读小说要紧紧抓住情节、人物、和背景三个要素。首先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书信。请求传书,允诺传书,洞庭传书,传书的结果,组成了完整的故事。
2、情节曲折是传奇的鲜明特点,请结合课文说说哪些方面体现了情节之奇?
柳毅入龙宫一段,传书的方式奇特,按照这种方式,果真见到了水府龙宫,见到了人世间没有的奇景,还见到了神龙世界的奇人。(具体见课文)
3、思考作者这样构思情节有什么作用。
以书信为线索,又能突出人物性格,龙女托书柳毅,说明龙女不屈服于命运,想方设法要跳出苦海,寻求幸福;柳毅传书,表现了急人之难的侠胆义;钱塘君闻讯而怒,食婿除恶,表现了正直刚烈的特点。
4、课文以后的情节是这样的:
洞庭君感柳毅之德,设宴款待。钱塘君提出将龙女许配给柳毅,但因出语傲慢,遭到柳毅的严辞拒绝。柳毅辞归,娶妻屡亡,乃迁居金陵。而龙女于直感柳毅之恩,“誓心求报”,她闭户剪 发,断然拒绝父母欲她许配给濯锦江的小儿子的愿望,后知柳毅在金陵鳏居,乃化名卢氏女,由媒说合,与柳毅终成配偶。夫妻感情甚笃。谈起往事,柳毅方知卢氏即龙女。后夫妻徙迁南海,复归洞庭。
5、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故事。
6、撰写课文故事梗概。
一日,柳毅下第还乡,路缝牧羊女,貌若甚戚者。问其故,乃知龙女也,为无情朗所厌薄,又得罪舅姑,以致毁焉。托书于毅。慨然许之。以水府深,遂叩通达之术,径引别东去,月余还家,诣洞庭,果如其言,由武夫揭水指路,数息至宫,会洞庭君,幸玄珠阁,须臾方临。设拜后进书,哀吒良久,举宫悉恸。钱塘怒食无情郎,龙女获救回宫。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师生共同小结。
龙女:是一个美丽善良,追求幸福而又有反抗精神的女子。
要点:不满父母包办,不屈从于命运,力求改变命运,
面对丈夫公婆的迫害,不是逆来顺受,而是要跑出苦海。
柳毅:是一个见义勇为,扶弱锄强的青年。是作品的主要人物,也是作者全力歌颂的对象。要点:刚毅正直,有正义感,同情弱者。他把代人传救人于危难看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显出他坦荡的情怀。
钱塘君:是一个剪除恶暴伸张正义的勇士的形象。他性格刚烈,嫉恶如仇,坦直莽撞,敢于承担责任。
课堂练习:
就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任选角度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分析文章。
高一语文必修教案3
《》过秦论》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中的文言实词“蒙”、“亡”、“爱”、“遗”、“弱”、“愚”、“制”、“固”、“致”。掌握本文中的文言虚词“以”、“因”。
2、理解贾谊在本文中提出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
3、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和背景。
1、贾谊,西汉人,是着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2、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二、朗读课文,分析把握文章内容。
1、板书课题,解释“过”:指出……的过失,动词。解释“论”明确文体为议论文。
2、检查预习,请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崤(yáo)膏腴(yú)逡(qūn)镞(zú)系(jì)颈黔(qián)首
牖(yǒu)氓(méng)隶隳(huī)鞭笞(chī)
3、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特别注意将文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读清楚,把本文多处的骈偶句式的特点读出来。
三、让同学齐读本文后,讲读第1自然段。
1、教师强调:
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席:像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
是:这,指示代词。
衡:通“横”(通假字)
2、学生翻译:略
3、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强调:这一段主要写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商鞅辅佐下秦国取得的成果。
4、请学生按板书思路背诵。并检查或抽查背诵情况。
四、讲析第2段。学生朗读后:
1、教师强调以下词句: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
因遗策:因,沿袭。
因利乘便:因,趁着。
开关延敌:延,引。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延续。
2、请学生简述本段大意。
3、教师提问:
九国诸侯的强大都是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
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了准备。
4、学生朗读第2段。
5、作业。
(1)复习本课所学内容。
(2)完成书后练习第一题。
(3)预习第3、4、5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强调。
1、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信臣精卒:信,诚信、可靠。
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
2、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本段写作的顺序,为背诵打基础。
教师提问:
(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
强调:“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
强调:“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3)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
强调:“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让学生根据板书练习背诵。检查背诵。
三、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强调:
1、瓮牖绳枢:“瓮”、“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
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词“于”,为省略句。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见书下注释)。
3、教师提问,学生在本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问(l)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
学生回答:
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
问(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
出身:缺乏号召力
才能: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
兵力:弱少
武器:低劣不堪一击
问(3)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目的是为了什么?
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失去了仁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由此可以明确看出了本段已经为文章最后提出的“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4、让学生熟读本段,根据以上板书的顺序,在课上背诵此段。然后集体背诵。
5、作业:
(1)巩固背诵第3、4两段。
(2)预习第5段;找出本文对比的内容,体会本文论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找两位学生分别背诵第2、3两段。
二、学习第5段。学生朗读。教师强调:
1、崤函之固: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度”“洯”,对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对文,都是比较的意思。两句话译为:度量一下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序;“朝”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致万乘之势:“致”达到。
2、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分析本段层次。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强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同九国之师和陈涉对比,结果是后者远不如前者,却“功业相反”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本文的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从全文结构上看,本段的第二层照应了全篇,归纳出了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本文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本文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根据本段层次,背诵。
三、请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讨论: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强调:
使用两方面的对比: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为秦国和秦朝的对比:秦国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发展,是“仁义之施”逐渐强大是必然结果。秦王朝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这就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横向对比:首先拿秦国与六国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秦国历代君王“因遗策”施行仁政,势力才如此强大,为论点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次拿秦朝与陈涉对比,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涉竟能一呼百应,共起灭秦,原因正在于秦朝的“仁义不施”。最后拿陈涉与“六国之师”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一举灭秦;后者势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灭亡,突出了陈涉的弱小以及败案的“轻松”,实际上还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由此看来,几种对比,纵横交织,无疑增加了强大的论证力量,最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教师带领同学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1、首先让同学找出本文的对偶句和排比句。
如(1)“席卷天下,包举守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3)“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教师简析。
以上第(1)句虽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都有“并吞”之意;“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之意。但没有重复感,却突出地表现出了秦的虎狼之心。
以上第(3)句三句话均为一个意思,但句句有力,强调了秦始皇的暴虐之行。
以上句子从结构上起到了强化作用,显得语势强烈,铿锵有力。
另外还有些句子骈散结合,非常灵活,变化多端,句式丰富多彩。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
1、总结本文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2、完成书后练习三。
高一语文必修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龚自珍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2.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掌握活用实词及积累相应的实词、虚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过“九州生气恃风雷”一诗,诗作想象奇异,奔放豪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热切盼望新兴社会力量出现,一扫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今天,我们来学习龚自珍的一篇小品文《病梅馆记》
二、作家作品
略
三、解题
从题目字面上看,本文写作对象是“梅”,落笔重点在“病”字上,引起读者深思。作者采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以梅议政,含意隽象。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欹(qī)蟠(pán)诏(zhào)
鬻(yù)诟(gòu)遏(è)暇(xiá)
2.学生对照原文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第1段:剖析产生病梅原因。
第2段:表明自己病梅的行动和决心。
第3段:抒写自己辟馆病梅的苦心。
3.学生齐读课文,深入体会。
4.找出文中所用比喻,进行分析。
梅花:人才。
斫其正:对正直人才进行摧残。
删其密:大批人才遭到压抑。
夭其稚枝:新生力量被扼杀。
锄其直:忠负之士受扼杀,迫害。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就一些重点语句、段落进行讨论。
二、讨论学习
1.为什么文章开头起笔先写梅的产地?
明确:产梅之地多,喻天下人才多,“皆”字隐示产梅之盛。
2.将梅的“曲和直”,“疏和密”,“欹和正”对照着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几句话道出了病态社会的病态的评梅标准,实则是统治阶级选择人才的标准。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_者忌恨和扼杀那些正直的,有骨气的,生气勃勃的人才,而要人们变为委曲,邪侫,毫无生气的庸才和奴才。
3.“文人画士”“心知其意”却不敢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他们心中虽默许这一标准,却不敢出开用这一标准云衡量“天下之梅”,实际是不敢把自己的政治目的直接暴露出来。
4.那些封建统治者的帮凶的具体做了什么?
(用原文回答)
“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
5.目睹梅的病态,作者发出了“誓疗”的决心,具体是怎样疗梅的呢?
明确:“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这里的“必”与上文的“誓”呼应,表达了作者疗梅必见成效才罢休的决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无不表现作者追求个性解放,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这也正是他民主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6.文章结尾用一长句有力结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在黑暗现实中,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作者有“疗梅”的决心却自责能力渺小,以感叹领起,抒发了自己的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作者意变革现实,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爱惜人才、培养人才,这几点是有积极意义的,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正是这种抱负的写照,表达了作者坚持战斗,为改造社会奋斗不息的决心。
三、总结归纳
关于“托物言志”
①什么是“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指用常见的、具体的、浅显的事物来讲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志”在“物”中,写的是“物”实则读“志”。
②为什么用“托物言志”?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在当时“文字狱”恐怖气氛笼罩之下,作者不能直接批判清朝统治者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主题,只能用这种的托物言志的曲笔来揭露时弊,大声呐喊,托梅议政,拯救人才。
四、背诵全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讲清一个道理。
高一语文必修教案5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和背景。
1、贾谊,西汉人,是着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2、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二、朗读课文,分析把握文章内容。
1、板书课题,解释“过”:指出……的过失,动词。解释“论”明确文体为议论文。
2、检查预习,请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崤(yáo)膏腴(yú)逡(qūn)镞(zú)系(jì)颈黔(qián)首牖(yǒu)氓(méng)隶隳(huī)鞭笞(chī)
3、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特别注意将文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读清楚,把本文多处的骈偶句式的特点读出来。
三、让同学齐读本文后,讲读第1自然段。
1、教师强调:
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席:像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
是:这,指示代词。
衡:通“横”(通假字)
2、学生翻译:略
3、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强调:这一段主要写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商鞅辅佐下秦国取得的成果。
4、请学生按板书思路背诵。并检查或抽查背诵情况。
四、讲析第2段。学生朗读后:
1、教师强调以下词句: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
因遗策:因,沿袭。
因利乘便:因,趁着。
开关延敌:延,引。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延续。
2、请学生简述本段大意。
3、教师提问:
九国诸侯的强大都是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
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了准备。
4、学生朗读第2段。
5、作业。
(1)复习本课所学内容。
(2)完成书后练习第一题。
(3)预习第3、4、5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强调。
1、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信臣精卒:信,诚信、可靠。
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
2、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本段写作的顺序,为背诵打基础。
教师提问:
(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
强调:“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
强调:“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3)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
强调:“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让学生根据板书练习背诵。检查背诵。
三、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强调:
1、瓮牖绳枢:“瓮”、“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
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词“于”,为省略句。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见书下注释)。
3、教师提问,学生在本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问(1)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
学生回答:
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
问(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
出身:缺乏号召力
才能: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
兵力:弱少
武器:低劣不堪一击
问(3)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目的是为了什么?
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失去了仁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由此可以明确看出了本段已经为文章最后提出的“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4、让学生熟读本段,根据以上板书的顺序,在课上背诵此段。然后集体背诵。
5、作业:
(1)巩固背诵第3、4两段。
(2)预习第5段;找出本文对比的内容,体会本文论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找两位学生分别背诵第2、3两段。
二、学习第5段。学生朗读。教师强调:
1、崤函之固: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度”“洯”,对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对文,都是比较的意思。两句话译为:度量一下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序;“朝”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致万乘之势:“致”达到。
2、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分析本段层次。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强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同九国之师和陈涉对比,结果是后者远不如前者,却“功业相反”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本文的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从全文结构上看,本段的第二层照应了全篇,归纳出了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本文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本文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根据本段层次,背诵。
三、请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讨论: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强调:
使用两方面的对比: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为秦国和秦朝的对比:秦国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发展,是“仁义之施”逐渐强大是必然结果。秦王朝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这就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横向对比:首先拿秦国与六国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秦国历代君王“因遗策”施行仁政,势力才如此强大,为论点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次拿秦朝与陈涉对比,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涉竟能一呼百应,共起灭秦,原因正在于秦朝的“仁义不施”。最后拿陈涉与“六国之师”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一举灭秦;后者势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灭亡,突出了陈涉的弱小以及败案的“轻松”,实际上还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由此看来,几种对比,纵横交织,无疑增加了强大的论证力量,最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教师带领同学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1、首先让同学找出本文的对偶句和排比句。
如(1)“席卷天下,包举守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3)“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教师简析。
以上第(1)句虽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都有“并吞”之意;“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之意。但没有重复感,却突出地表现出了秦的虎狼之心。
以上第(3)句三句话均为一个意思,但句句有力,强调了秦始皇的暴虐之行。
以上句子从结构上起到了强化作用,显得语势强烈,铿锵有力。
另外还有些句子骈散结合,非常灵活,变化多端,句式丰富多彩。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
1、总结本文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2、完成书后练习三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春季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范文7篇
销售团队工作计划书五篇
部编版高一语文课文优质的教案采集范文五篇
关于六一儿童节的相关作文五篇
部编版高一语文课文优质的教案采集范文五篇
部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的语文教案采集五篇
五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上册五篇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
二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授课教案样本
贵州高考排名1757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5578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4472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高考排名974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的水电站设备安装与管理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河南高考排名3360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8511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3210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252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2773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08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和漳州理工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洪州职业学院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1343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2477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471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助产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江西高考排名1052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380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东方学院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最新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模板
二年级语文第三册教案文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练习2教案模板
二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呢
最新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范文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的五年级语文教案五篇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语文习作教案五篇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秋游教案指南模板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借鉴教案采集五篇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新课标指南五篇
二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秋天的图画教案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科版指南范本五篇
新课标教科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本指南五篇
二年级语文学期备课教案五篇
二年级上小学语文人教版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