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窃符救赵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刘莉莉老师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教学重点:⒈进一步了解人物传记的特点与写法;

⒉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辨清文章的主题思想;

⒊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信陵君的人物形象;

⒋学习本文记事写人、布局谋篇的方法。

心理渗透点:⒈遇事能冷静处理,不急不躁的品格;

⒉培养自信,体验成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信陵君、候生的性格特点

二、学生分组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⒈认为本文的主题在于突出魏公子待客以诚,和宾客们的以死相报。

⒉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是赞扬信陵君的政治远见。

⒊认为作者主要是赞扬信陵君的爱国精神。

⒋认为课文主要描述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⒌归纳学生观点:通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经过,表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高贵品格,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反映了他的政治远见和爱国精神。

三、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讨论归纳史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⒈善于选择典型材料。

⒉通过对比互衬,明暗交错的手法刻画人物。

⒊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富有个性。

⒋情节曲折生动,细节细腻逼真。

⒌结构式上前后照应,详略得当。

四、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⒈侯嬴为什么要“北乡自刭”?信陵君又为何不加劝阻?

学生甲:侯嬴“北乡自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为了报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第二,中考虑到将来东窗事发,魏王如果怪罪下来,他一定难逃死命,与其将来被开刀问斩,不如现在为节义而死,还能留下一世美名,至于劝阻,那是因为信陵君以前劝过侯嬴但是没有劝住。

学生乙:侯嬴“北乡自刭”是不想与信陵君阴阳相隔,因为信陵君在救赵以前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从后文他让士兵回家的做法可以看出这一点。信陵君看出了侯嬴的良苦用心,因此没有劝阻侯嬴。

学生丙:侯嬴“北乡自刭”是古代士为知己者死的表现,无论“信陵君窃符救赵”是否成功,他都不会独存于魏。因为如果信陵君救赵成功,肯定不为魏国所容,他肯定会留在赵国,而侯嬴自己一个人留在魏国也没有意思。如果信陵君救赵失败,侯嬴肯定不会一个人留在魏国苟活于世。信陵君很了解侯嬴的为人,知道他一旦决定了的事是绝对不会改变的,故没有劝阻。

教师补充:侯嬴以死相报,信陵君为何不劝阻呢?这就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尚、道德观念来分析。在当时,尽管社会处在大变动中,但是守信用,践诺言还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士为知己者死,以死报知遇之恩是他们坚守不渝的信条。如果对以死报知己的行动加以劝阻,就会被认为是不以知己相待的表现,是对人格的蔑视,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信陵君认为侯嬴的以死相报将会激励自己在夺军救赵的斗争中必须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也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侯嬴。显然,这样的处理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⒉信陵君为了怜“姊”而牺牲魏国的利益,这是否算得上“义勇”?

学生甲:信陵君“窃符救赵”不是义勇行为,他是一个叛徒。首先,他身不应该背叛魏王私调魏国大军去做一件无益于本国的事情;其次,为人臣子,不能报效祖国反而做了违背国君之事,事后他就不应该留在赵国苟且偷生,而应该以死来向国君谢罪。

学生乙: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义勇行为。首先,信陵君杀死晋鄙并非出自个人情感、个人道义,而是以大局为重,拔兵救赵实际上是救六国,从另一种意义上是救魏国,这里更能体现出他的政治远见。而杀死晋鄙是不得得已而为之,从文中“于是公子泣”“晋鄙嚯咋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说明信陵君在杀晋鄙之前已经做了激烈的思想斗争,而杀晋鄙是别无选择的做法。

学生丙:信陵君“窃符救赵”不是义勇行为。我们不应将信陵君神化,信陵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有远见。如果他有远见,那么在出发前他就应当在窃符之前对魏王阐明唇亡齿寒的道理;其次,信陵君是热血男儿,他的举动在特定的条件下成功了;如果信陵君失败了,我们会说他有远见吗?

学生丁: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义勇行为。他在“说王万端”的情况下,他欲率门客与赵国共存亡,在偶然中得窃符救赵之计,虽说这是违背魏王命令,但这也是救赵的最好方法。他能养门客3000人,并能推贤任士,这也是他的领导才能。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标准来要求古人。

⒊在这篇课文里突出表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甲:这是司马迁的一种理想道德。他歌颂那些忠于知己、能为知己者奋勇牺牲的人而憎恨那些朝秦暮楚,不念旧交,甚至落井下石,卖友求荣的败类。在此,他所正面歌颂的人物大都具有忠于知己,为知己尽心尽力,甚至在紧要关头能为知己奋勇献身的特点。

学生乙:在封建社会里,士能如此,不失为一种美德,是值得称颂的。但是,这一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信条,是一种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处世哲学,尽管侯嬴、朱亥与信陵君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但本质上他们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种主子与奴才、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因为封建社会是“家天下”,所以统治者与士的关系只能是“知”与“被知”、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某些士人得到封建统治者的赏识之后便踌躇满志,把统治者视为知己,表示要为知己者用,甚至为知己者死,无非是要报知遇之恩,尽力而为效忠而已。这与我们所提倡的为中华民族利益而献身,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思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⒋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对我们当前的高考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学生甲:信陵君从大局着眼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前我们复习备考应该不拘泥小事中,不要被生活中的一些不快搅乱了自己的心情,而应该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也就是抓住最后的90多天时间,一心一意迎接高考,服务于高考。

学生乙:我们应该学习侯嬴善于用智谋取胜的策略。侯嬴知道不能通过武力夺取兵权,就用智先骗取虎符,而后让朱亥强行夺权,椎杀晋鄙,从而解除了赵国之围。高考备考也是一样,我们不能仅仅凭苦学——这种“勇”,更要动脑思考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也就是巧学——这种学习中的“谋”。

学生丙:我觉得侯嬴遇事冷静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高考,要做到急而不乱,这样学习效率还会高一些;在平时考试甚至是高考时,保持平常心尤为重要。因为高考不仅是对我们智力因素的检测,而且是对我们非智力因素的检测,谁赢得了非智力因素的胜利,谁就赢得了高考。

教学反思:本堂课上得较为成功,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思维非常开阔并且能够恰当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在紧张的高三复习备考中,该文的学习起到了缓解备考压力、激励斗志的作用。

《信陵君窃符救赵》立意

审题是写作的前提,立意是写作的关键,也是写作的难点。这里是网上专家对于近几年高考作文立意进行分析的结论。近几年一些考生的作文立意,常常出现“偏”“糊”“浅”“旧”“乱”五种不良现象。所谓“偏”,就是偏离了话题的要求。所谓“糊”,就是立意不明确,有些则是似是而非的胡乱联系。所谓“浅”,即立意低幼化或只按字面意或话题提示语的的本义解说话题。所谓“旧”,就是认识陈腐,见解陈旧,立意与其它文章雷同。所谓“乱”,就是支撑文章的理性思维混乱,缺乏清晰的逻辑梳理。

针对考生经常出现的“偏”“糊”“浅”“旧”“乱”等五个问题,这里有与之相反五个字:“准”“明”“深”“新”“理”。准,就是立意要准确;明,就是立意明确;深,就是立意深刻;新,就是立意新颖;理,即立意要有理性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导到欣赏作品立意的这五方面特点上来。

《信陵君窃符救赵》虽然是历史散文,但其在立意上也一样精彩。为了突出信陵君仁而下士,智勇双全的性格特点,(立意)作者精心组织材料,通过几个典型细节,将信陵君这个大智大勇之士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由于篇幅所限,《史记》不可能象影视剧那样长篇大论。因此其文处处显示了选材精当的特色。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大框架,重细节。二是重神轻形。“大框架,重细节”,是指司马迁在选材时,注重选择人物一生中最重要的历史贡献,或是选择人物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信陵君一生最重要的有两件事,“救赵”和“存魏”。《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作者的中心事件就定在了“窃符救赵”这个环节上。“窃符救赵”牵扯的人物和事件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作者给人留下的历史空白极多,想象空间也巨大。仅凭“如姬盗符”郭沫若就创作出了抗战名剧《虎符》。其他比如信陵君如何进的晋鄙军,如何带兵击败秦军等等,都写得极粗。作者却以细致的笔墨写了“虚左迎士”和“候生献计”两节。将信陵君“得士即得天下”的这种因果关系阐述的源源本本、清清楚楚。即使在具体事件的叙述过程中,作者也是如此。“虚左迎士”,作者侧重写了候生的几处关键性的表现,将主要人物放在了后台,只在紧要处以“愈恭”、“愈和”、“色终不变”细节点缀一下。这样就突出地表现了公子“仁而下士”的品行和风范。至于公子“从哪里听说候生有才”的等问题,只字不提,却在最后以候生的话来卒章显志地提示公子目光深远。

我们在写作时,常常喟叹如何选用材料,如何拿捏材料的分寸,司马迁这一粗一细的艺术功底,应该对我们有所启示。

什么时候粗?什么时候细?这就牵扯到本文选材上的“重神轻形”的方法了。所谓重神轻形,就是注重人物精神面貌的刻画。选材时,只选取与人物本质特征有突出作用的材料。其他材料一概略去。古代文学最精彩的我认为就是这一点。环境、心理、语言、动作。。。。描写少而又少,精而又精。如上述事件中,环境等描述文字仅以“从骑皆窃骂”即完成了绿叶衬托。尤其是在候生献计一节里,文中“候生日‘公子畏死邪?何泣也?’”这句话是不会不会是历史真实?应该不会。以候生的头脑,怎么可能认为公子怕死?公子与候生合谋窃符前,就已经“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了,候生如果笨到问出这样的问题,恐怕就不是公子老谋深算的知已了。这里还是为了突出公子之“仁”的。

由此也可见,作者在选材上受立意影响之深。也更表现了作者立意的“准、明、深、理”的艺术功底。不把握公子的品行,就不能准确点明其事之因,不明晰公子仁而下士之为,也无法理解其存赵之本。没有精到的功力也无法提炼出公子人品的精华。

《信陵君窃符救赵》同步练习

一、字词

1 选出注音、解释有误的一项( )

A.釐(xī) 俾倪(pìnì) 同“睥睨”,斜着眼睛看使辙(zhé)交驰车行之轨

B.北乡(xiàng)自刭 同“向” 馁(něi)虎饿都督诸路军马 宋代行政建制名称。

C.嚄唶(huòzè) 大笑大呼,指此威势 勒(lè)兵整顿、治理 矫(jiǎo)杀 假托王命

D.韊(lán)矢 箭筒和弓箭缙绅 代指有官职或作过官的人 留军壁邺 驻扎

2 注释加点的多义词

3 下列加黑的“之”、“其”全都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

①公子往,数请之

②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③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④欲求将军报其父仇,莫能得

⑤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⑧而复请之,事必危矣

A ①②⑤⑥ B ③⑧④⑦

C ①③④⑤ D ①④⑤⑧

4 选出“所”字用法相同的两顶( )

A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B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C于众人广座之中,不宜有所过

D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二、语言运用

1 翻译下列各句,并指出句式特点

①何功之有哉?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 解释加黑的词,指出用法特点

①公子怪之

②且公子纵轻胜

③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④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3 古文中常用“曰”、“言”、“云”领起所说的话,据此,可在其后点冒号、前引号,再据文意确定后引号的位置。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孟子》)

注:“攘”,偷。

阅读思考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后面问题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1)之所能,而加之以(2)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箭的末端)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孔子家语》)

1 解释加黑的词

以(1):

以(2):

及:

于:

括:

羽:

镞:

砺:

2 翻译加红的句子,说明句式特点

①汝何好乐?

②吾非此之问也。

③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④其入之不亦深乎?

3 用你自己的话概括子路“受教”的内容

二、翻译下面一段话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史记》)

附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 \pnb0

1 D(韊,盛箭的器具,不包括弓箭)

2

①头;方;理由;办法;正

②为……而急;使……急,逼迫;急难之事(形→名);紧急;急忙

③估计,考虑;考虑之事;尺码;同“渡”;量;法度

3 D 4 BD

二、

1

①有什么用处呢?宾语前置

②公子能够解救别人困难(的精神)表现在哪儿呢?谓语前置

③你们认为廉将军与秦王(哪个更厉害)?省略谓语句

2

①以……为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②轻视,形→动

③使……立,动词的使动用法④从袖中拿出,名→动;椎击,名动

3 曰:“者,曰:‘道。’曰:‘之,鸡,年,已。’义,矣,年?”

阅读思考

一、

1 凭;把;赶得上;到;削出箭尾(名→动);装上羽毛;装上箭头;磨得尖利

2

①你爱好什么?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

②我不是问这个。宾语“此”前置

③由此看来,还要什么学问呢?宾语前置

④那不是会射得更深吗?反问句

3 学问、知识会提高人的素质、能力,从而把事情做得更好。

二、鲁哀公问孔子说:“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人?”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