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科书教案五篇

莉落老师

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1

《彩色的翅膀》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了解海岛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边防战士艰苦的生活条件。

2.细读课文,从战士们的言谈、行动中,体会边防战士对祖国海岛的真心热爱之情。

情境导入

1.出示语段,要求学生自由朗读:

小瓜果然结了不少,水灵灵的,真惹人喜爱。谁料一阵暴雨过后,巨浪扑上了小岛,把小瓜一个个打掉了。后来一检查,只有种在大石头后边的一棵瓜秧上,还残存着一个小瓜。

2.指名若干学生分别朗读语段,教师简单评价朗读的投入程度,相机提问学生:

A、“残存”是什么意思?

B、有哪些词语可以在这里替换“残存”?

C、通过“残存”,在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3.揭示课题。

教师:读了这个语段,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学生质疑:

这个残存的小瓜最后长大成熟了吗?

小瓜为什么种在小岛上?

小瓜一个个都打掉了,主人会有怎样的反应?

……(教师选择课文能够解答的问题进行板书。)

教师:(板书:彩色的翅膀)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水平啊!请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残存的小瓜和“彩色的翅膀”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读读《彩色的翅膀》这篇课文,不但要把课文读通顺,而且把刚才我们的提问整理一下,看看课文可以解决哪一些问题,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建构“海岛”意象

1.根据板书,指名汇报读后所得,引导学生用读书的方式来回答提问,要求把相关语句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

2.引导学生建构“宝石岛”的意象。

教师:课文中的“宝石岛”是一个怎样的海岛?你能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仔细找找答案吗?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巡视帮助。

4.指名汇报读后收获。

学生可能汇报的要点:

海岛离陆地远。

海岛面积小。

海岛的自然环境相当恶劣,连昆虫都没有。

海岛上除了一群可爱的战士,好像没有其他什么人了。

……

(在指名学生进行汇报的时候,教师需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感情朗读,尽量不要作过多的分析和说教。)

重点指导下列句子的朗读:

两年前,战士们来到宝石岛上,建立起这个新的阵地。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教师引导语参考:荒芜的海岛开始显现绿色的生机,寂寞的海岛终于迎来了可爱的子弟兵!战士们笑了,小岛也笑了!)

瓜苗出土了,瓜秧拖蔓了,还开了一朵朵小黄花。可是到了收获季节,竟连一个小瓜也没结。有些战士灰心了,撅着嘴巴,说:“西瓜嫌我们的岛艰苦,不愿在这里安家。”

(教师引导语参考:海水是咸涩的,土地是贫瘠的,没有和风细雨,多的是风急浪高,西瓜啊西瓜,确实难为了你,但是,我们实在是不甘心啊!)

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

小瓜果然结了不少,水灵灵的,真惹人喜爱。谁料一阵暴雨过后,巨浪扑上了小岛,把小瓜一个个打掉了。后来一检查,只有种在大石头后边的一颗瓜秧上,还残存着一个小瓜。

海岛“尝瓜会”

1.找到课文第九自然段描写“尝瓜会”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思考,观察通讯站站长如果问大家:在我们的宝石岛上,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大西瓜,今天,我们应该把第一块西瓜送给谁尝呢?为什么?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归纳总结──雷达兵。

教师:是啊,如果没有雷达兵头脑里那些农业知识,恐怕宝石岛上的战士们吃不上自己种的大西瓜了!我们应该让雷达兵在吃第一口大西瓜之前,先向我们介绍一下他找到答案的过程,你们说好不好?那么,他可能会怎么介绍呢?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写一段雷达兵的“战功”介绍吧!

3.课内小练笔。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组织学生交流表演。

结识战士“小高”

教师:小高是宝石岛观观察通讯站的信号兵,是他陪着“我”来到宝石岛的。这个小战士很有意思,请通讯们把课文中描写小高的一些词句用”“画出来,多读读;说说你觉得这个小战士的身上有些什么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可以同桌或者小组之间相互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对战士“小高”的印象。

重点指导下列句子的朗读:

小高在码头上有说有笑,这时候不吭声了,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楞。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教师引导语参考:一边是一个大提包,一边是一只纸箱子,同学们,这两样东西,你能够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吗?──装的东西不同,和小高的距离不同,小高对他们的重视程度不同……读读这个句子吧,好一个可爱的小高啊!)

小高点点头告诉我,晚饭以前,他已经把纸箱里的小昆虫全放了。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认识升华

1.用一两句话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海岛,海岛上有一群怎样的战士。

2.指名学生汇报后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战士们为什么要到这样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岛上生活呢?

战士们守着这样一个环境恶劣的小岛,有什么意义吗?

……

教师:同学们问得真好,这些问题,也是老师一直在思考的。让我们再来关注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这个小岛,可能位于祖国的那些方位?

第二:如果这个小岛上没有战士驻守,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3.学生发言后,播放《说句心里话》结束课文教学。

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给宝石岛的战士写一封信,可以刊登在黑板报上,也可以投稿给编辑部,有条件的把信发布在网站上。

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2

《穷人》教案

教学要求:

1、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苦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9---11自然段的心理活动描写的理解,体会桑娜的忐忑不安与善良。

教具:文字片一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质疑:

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什么了?桑娜一家和西蒙一家是什么关系?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理解课文

1、桑娜和西蒙两家到底穷到什么程度呢?打开书,放开声音读1——7自然段,边读边填空,先自己填,然后同桌交流。

2、他们的确是穷啊,可是当西蒙死后,桑娜是怎样对待西蒙家的两个孩子的呢?迅速浏览有关段落,用一句话来概括。

3、当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呢?默读8——11自然段,边读边把桑娜是怎样想的划下来,划好后大声朗读一遍

(1)指名读划下来的句子。

(2)出示投影: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指名读——齐读——指名说:你觉得桑娜是怎样的一个人?

把这种善良读出来。通过你的读要让人感到桑娜的善良,应该怎样读。练读——指名读——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4、桑娜的确是善良,可是当她真的把孩子抱回家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投影:“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1)指名读——想:桑娜的内心有什么变化

(2)再读这段话:读出由害怕、紧张、矛盾到坚定。

(3)自己再读读这段话,看看还有那些不懂的。

(4)处理五个省略号

A、看第一个省略号,他忐忑不安的想……受得了吗……如果你是桑娜你会怎么想——学生说第一个省略号。

B、一个省略号看出桑娜思绪万千,以下四个你任选一个,就照刚才的方法,想一想桑娜会想些什么?但要记住你就是桑娜。

(先自己准备,准备好后同桌交流。)

C、通过对省略号的理解,我们知道了,桑娜抱回这两个孩子心里充满了矛盾,那我们在读这段话的时候,一读到省略号就要想一想,要读出桑娜矛盾的心理。自己试着读读-指名读。

5、我们体会到了桑娜的高尚品质,打开书看看,跟桑娜有同样品质的人还有谁自己读12——结尾

6当桑娜把西蒙家的情况告诉丈夫后,她的丈夫有什么表现呢?齐读24自然段。

(1)处理“熬”。这个字还可以换成什么,为什么用“熬”不用别的。

(2)通过这个熬,将来渔夫和桑娜的生活将怎样?(生命受到威胁,流落街头。板书:牺牲自己)

(3)当看到自己的丈夫是如此的通情达理,这时的桑娜心情会是怎样的,体会着说说。。。。。。这些话桑娜说出来没有?

师:是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此刻,是两颗善良的心在进行心灵的碰撞。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题:你想说点什么吗?

师:课文学完了,让我们再回味一下托尔斯泰的这篇文章,课文通篇除了课题之外,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处处反映了穷人的贫穷和困苦;全文也没有一个美字,而文章通篇却赞美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作业:学习第9段的写法,写一个心理活动的片段。

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3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学习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学习难点: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学法提示:综合运用读、画、读、想、写、议等多种语文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注意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预习达标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残疾(jījí)瞥(piēpiě)见挣扎(zhāzhá)从(cōngcóng)容

2、读读记记下面词语。

忐忑不安刻骨铭心十指连心泪流不止怒目圆睁不由分说一如既往尴尬叮嘱

3、多读几遍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一共写了哪些人物?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个?为什么?

5、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想一想每次的用意是什么?

6、认真读了课文,我还有以下几点疑问:

二、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找一找,画一画这些句子,然后用心读一读,并把你的理解和感受写在空白处并与同学交流。

学法提示:综合运用读、画、读、想、写、议等多种语文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即:多读几遍课文,画出相关语句,然后用心读一读,想想自己为什么感动,或者是自己从中体会到人物的什么品质。最后把这些心得体会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2、文中的其他人物也都是那么善良,我们可以从多处描写中体会到他们的美好心灵。读文找出相关句子,抄写在下面。

父亲的善良:

碧云的善良:

“我”的善良:

3、认真读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三、大胆想象,学习表达。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根据故事的结尾,请你展开想象,“我”回家后会怎样向父亲诉说?写一段父子俩的对话。

四、拓展延伸

温暖一生的赠与

余艳琰

很多年前,我在整理照片时,发现了一张很老的照片,上面有母亲、我和4个妹妹。在母亲的回忆中,当时的情景又仿佛再现我的眼前。

那是1959年的圣诞夜,空气中弥漫着节日的喜庆。当时母亲带着我们姐妹离开父亲已经一个多月了。那个时代单亲母亲是不被社会接受的。周围的人都用歧视的眼光看我们一家。可怜的我们就住在贫困的温尼伯湖小街区里。那段时间夜里警报声不时响起,母亲望着天花板,眼里噙着泪水,几乎彻夜不眠。

圣诞夜,外面下雪,房间里的光亮是圣诞树微弱的灯光,圣诞树扎得很简陋。母亲给了我们每人一件小礼物。她希望能给我们更多的礼物,但是吃饱才是最重要的。忽然她身子微微一抖,搂着我开始大声哭泣。

这时,有人敲门。原来是那个“丑女”。这是母亲对楼上那个女人的称呼,因为她总打扮得很俗很艳。母亲擦干眼泪让她进来。

“女士,”她说,“我知道你的生活很艰难。你因为要照顾孩子而无法去教堂。你现在马上去教堂吧,我会照顾好你的孩子们的。你的大女儿告诉我,你很想去教堂。”

母亲相信了她的话。但是故事并没有结束,结局也并非是母亲沐浴着圣诞之光做完祷告回来。她刚进教堂就开始担心孩子们的安全,她怪自己为什么相信那个“丑女”。她一点也不了解那个女人。她急急忙忙地跑出教堂,在雪夜里狂奔,心揪得紧紧的。“我为什么这么傻,把孩子们留个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她想象得出:家里满是身份复杂的各色人物和醉鬼,孩子们哭着叫妈妈,那个丑女狂笑着踱着步。

不一会儿,母亲已跑到楼梯口,她听到孩子们的尖叫声!天哪!她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母亲飞一般奔上去,猛地推开门。她见到了和想象完全不同的景象,她首先看到了脸上堆满微笑的我,我就是尖叫的那个,然后是我的妹妹们。当她看到地面。惊呆了:礼物!好大一堆的礼物。堆放在我们那简陋的小房间的地上!母亲愣了,好久说不出话来,“这是怎么……回事?”那个“丑女”什么也不说,只是微微笑着。“我像傻瓜一样误会你……”母亲哭着说。“我只是站在这里说说话。是那些流浪汉、清洁工、乞丐们送礼物给你和孩子们的。你们每人至少有八件礼物。”那个“丑女”仍笑着,但眼里闪烁着泪光。

后来,母亲从他人的口中得知,楼上的那个“丑女”早已跟整个街区打过招呼。哀求人们来帮助我们。她的善心感动了人们,所以人们慷慨地赠与我们礼物。

无数次,母亲讲着讲着,就戛然而止,那故事永远没有结局。她只是意味深长地看着那张照片,仿佛故事的结局就藏在那张照片里。

就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圣诞夜,我们被礼物的海洋包围着。你可以从我和妹妹们惊喜地尖叫声还有母亲的笑容里知道这些礼物的意义。就是那群身份卑微的人,给了我们一个永生难忘的圣诞节和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那才是我们一辈子的礼物……

请从下面的语句里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

(1)“母亲望着天花板。眼里噙着泪水,几乎彻夜不眠。”当时,母亲的内心:

(2)“那个‘丑女’仍笑着,但眼里闪烁着泪光。”那是因为:

(3)“无数次,母亲讲着讲着,就戛然而止”因为:

你怎样理解画线那句话的意思??

五、相关链接

一张电影票

蒋溢轮

雨细细地下着,灯光迷蒙。我悠闲地向电影院走去。

电影院门口,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穿着一件灰色的茄克衫,手里捏着钱,不声不响地站在雨里,一个四五岁的男孩,牵着他的衣角。

等退票的人很多,我刚走近电影院,不少人凑上来问我有没有余票,我一个劲儿地摇头。我只有一张票,怎么能给人呢!谁知这时,男孩的父亲迎向了我。

“有票吗?”男子低声地问,声音带着点企望。

小男孩仰起头,急切地看着我,深深的眸里闪着温柔的光,一眨不眨地盯着我。望着我渴求的眼神,热切的神情,我的“没有”哽在喉咙口上。

我突然记起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也是这样的细雨迷蒙,灯光冥冥,我也是男孩这样的年龄,不同的是,牵着我的手等退票的是母亲。顿时,那种遥远的热切的记忆渐渐涌向心间,我的心柔柔地震颤了。那次,是一位满脸络腮胡子的叔叔把票给了母亲。当母亲付过钱接过票时,我是多么欣喜雀跃啊!这时,一种崇高的感情在我心间升腾,我突然感到把票让给这个男孩是我的责任似的。

我将手里捏着的票递给了孩子的父亲。

男孩的脸放光了。“谢谢叔叔!”

“没什么。”我答,情不自禁地伸手拍了拍男孩的头,仿佛大哥哥对小弟弟那样。

看着小男孩蹦蹦跳跳地向电影院走去,我抬腕看了看表,离开映正好还有五分钟。我心里涌上一种恬淡熨帖的感觉,那是一种做了一件应该做值得做的事的感觉。

回家的路上,我没有撑伞,任细雨丝丝地洒落在我身上。我吹起了口哨,看着街灯闪烁的光晕,树枝摇曳的碎影,突然感到这世界是多么美好和亲切。

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4

《用心灵去倾听》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2.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医院、商场、银行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2.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谁用心灵去倾听?我想知道怎样才能用心灵去倾听的?)

[评:引导学生解题质疑,直奔主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快速地读几遍。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说说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

[评:把握全文大意,了解“我”与苏珊是怎样进行交往的,有助于理解“我”对苏珊的依赖之情是怎样产生,有助于下文提炼苏珊有耐心有爱心地帮助孩子的品质。]

三、精读课文,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

1.课文的哪些内容让自己感动,把感动自己的语句画下来,和大家交流

2.交流感动的地方(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

①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找到听“我”说话的人,其实就是找到了希望,非常希望得到帮助,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叫“问讯处”的小精灵身上。听到苏珊的温柔的嗓音,“我”孤独的心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终于放声大哭。这既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独中找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

②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苏珊就像一位母亲那样“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在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中,两个人的心走在了一起,结成了母子般的情谊。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苏珊的爱心,语言虽然朴实,读来却令人十分感动。)

③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不仅痛苦,同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苏珊采用了更美好的一种说法。是啊,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听着这样的话,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苏珊善良、乐观。)

④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谋面”就是见面的意思,用“如同我第二个母亲”来形容苏珊,看得出“我”对苏珊的爱。苏珊不是“我”的母亲,我们也从没见过面,是电话线把两个人紧紧地连在一起:苏珊就像母亲那样,耐心倾听“我”的心声,困难时给予帮助,痛苦时予以安慰。)

3.品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心中的苏珊

苏珊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工作中一丝不苟,尽心尽力做好服务工作。苏珊像母亲不仅用心灵倾听,更用心与孩子交流,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灵守护神。

.你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吗?在这个大千世界中,值得我们用心灵倾听的有些什么?

[评:“用心灵去倾听”,是对苏珊工作的高度概括与肯定,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令自己最感动的词句来学习课文,感受苏珊的美好心灵,让孩子明白用心灵倾听能给他人带去帮助,教会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当一个倾听者。]

四、总结全文

虽然苏珊是问讯台里普通的工作人员,但是她能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希望孩子们也学会用心灵去倾听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目前,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声讯台,这些声讯台良莠不齐。有的确实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有不少声讯台以赚钱为目的,希望大家能在家长的指导下正确利用现代信息渠道。

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5

《少年闰土》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少年闰土的特点,体会“我”与闰土之间深厚的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运用多种方式(联系上下文、借助背景资料、抓住关键词等)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抓住人物特点(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

5、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及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参赛课时)

一、展示图片,引出闰土

1.出示鲁迅照片,师生交流鲁迅资料。引出感叹词“啊”。

2.展示“看瓜刺猹”图,了解鲁迅笔下的闰土。

二、整体感知,初识闰土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闰土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用笔做上记号。

2.交流印象深刻的内容,并梳理出课文结构,其间注意生字的读音和长、难句的指导。

3.归纳出对闰土的总体印象,回扣“啊”字。

三、顺学而导,了解闰土

1.找出文中带有“啊”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

2.以闰土语言为突破口体会人物特点:

(1)指名轮读闰土的话,让学生明白闰土的话中包含着“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四件事。

(2)自读闰土的话,边读边想象画面。问:你最感兴趣的是闰土的哪些话?生读师相机指导。重点指导“雪地捕鸟”和“看瓜刺猹”,采用“情境渲染、联系实际、引入背景资料、对应比照”等多种方法理解感悟、入情入境朗读。

3.用上“啊”说说对闰土的感受。

4.出示课文插图体会两人对话时的神情、动作,问:闰土和“我”的对话中,“我”的语言很少,只有一些感受,你能根据“我”的想法想像出“我”当时说了什么吗?写在“我”的感受旁。

5.同桌分角色朗读、指名读。

四、多元解析,记住闰土

1.师小结引说,比照“我”与闰土的不同。

(1)你从这个“啊”中读出了什么,如果用语言表示“我”的感叹,你会怎么说?让生带着各自体会有感情读句。

(2)借助多种方式(联系上下文、图片对比、联系生活等)体会“四角的天空”的深刻内涵。

2.引导生回扣第一自然段并背诵。

五、拓展延伸,再识闰土

1.启发学生想象说话:“我”和闰土分别近三十年后,再一次相见了,见面时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2.让生快速阅读《故乡》原文片段: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找出闰土和“我”的语言,用上“啊”表示自己的心情。

2.布置学生读小说《故乡》,自主探究原因。

五、小结全课,升华认识

师以“啊”作小结。(主要从鲁迅、闰土、学生表现及展望未来等方面去说。)

第二课时(简案)

一、简要复习全文,听写部分新词,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寻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部分,深入探究其妙处,小练笔实践:请学生或老师做模特,生口述后写片段,师生共同评议。

三、结合《故乡》进一步让学生认识作品内涵、了解鲁迅。

四、简介鲁迅部分代表作中的典型人物,如;阿Q、祥林嫂,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其作品,观看其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