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为王》教案
一、导入,读一首打油诗
皇上
皇上最勤政,皇上最刻苦。
皇上最爱民,皇上最民主。
皇上最多情,皇上最英武。
皇上最有才,皇上即大儒。
皇上最寂寞,皇上最痛苦。
皇上最寡欲,皇上最简朴。
皇上最难受,皇上尽受苦。
皇上最可怜,皇上最没福。
皇上最无私,皇上真圣主。
二、皇帝是这样的吗?做皇帝如何?你想不想做皇帝?(学生七嘴八舌)
三、有个怪老头,他也瞄上了王位,写了一篇杂文《我若为王》,过了一把皇帝瘾。他就是蹲过大牢却常常怀念监狱的聂绀弩。
四、课文我们已经读过一遍了,也已经随着聂先生去领略过一番做王的滋味儿了,那么大家说说做王以后到底是怎么样的呀?(学生说出做王后的种种光景,教师指导:作者层层递进,尽显帝王威风八面,越说越起劲,简直心花怒放了)
五、文章既然题为《我若为王》,作者把为王以后的种种好处都写尽了,那么到此文章是不是可以结束了呢?
明确:如果到此结束就浅陋了,属纯粹的“无厘头”,假想为王成了泄欲的工具,那么就毫无杂文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了。下面,就让我们来品读文章的最后三段。
1、那么作者为王后感觉如何?
感到单调,寂寞,孤独——这样做王有劲吗?没劲。刚才心花怒放的热闹一下子冷却了。
2、孤独寂寞可以使人更加冷静地思考问题,于是作者接下来想到了一个什么问题呀?
提出“为什么人们要这样”的问题。
3、作者醒悟到:我生活在奴才们中间,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个奴才的首领罢了。
4、醒悟之后,“我”要怎么做了?为什么要这样做(用文中的话回答)?
醒悟之后要杀奴才、灭奴种;因为“我认为世界之所以还大有待于改进,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
5、结果会怎么样?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为什么?理解一个疑难句子
六、再读课文,思考聂先生为什么要对奴才那么深恶痛绝?奴才到底是怎样一副嘴脸呢?结合课文概括出奴才的特点。 由师生讨论分析后得出:
奴才: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俯首帖耳,惟命是从;尽力实现王的愿望;不指摘王的过失、罪行。
卑躬屈膝 低头、鞠躬、匍匐
巧言令色 谄媚、乞求、快乐的表情
低微、柔婉、畏葸的声音
欺软怕硬 也曾是昂首阔步、耀武扬威
心怀叵测 也会把王赶下王位
像这样可恨的奴才有很多。比如:在先秦时期,齐桓公的厨师易牙为了讨好主子,心甘情愿的杀掉自己的孩子,烹成肉羹,献给齐桓公;五代时期的后唐节度使石敬唐,为了达到篡权的目的,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还,把小自己十岁的辽太宗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留下千古骂名。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回忆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或看过的影视作品等,说说给你印象最深的“奴才”形象,并加以评价。
七、讨论:结合课文和历史,说说王权和奴才是什么关系?它们有什么危害?
明确:首先是相互对立的关系。掌权的人是统治、管理奴才的一方,奴才则接受统治、管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地位不同,做奴才的总想做王,做君王的总想压制奴才。
但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奴才是君王赖以生存的温床,君王是建立在奴才的地基上的。
所以要铲除奴才,也要否定王权,最终实现人人为王,人人不是王的平等、民主的制度。
危害(由学生自由发挥):人人自危,不利创新;娼妓为后,是非不分;白痴当道,贤能不士;欺上瞒下,军昏民苦
八、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讲究的是三纲五常,尊卑有序。官大一级压死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让人精神变的麻木,欺压人的人会心安理得,被欺压的人也会心安理得。有个笑话说:有人无缘无故被大老爷打了一顿板子,他不知道生气,反而沾沾自喜。哎呀,今天真是走运,大老爷只拿板子打了我一顿,要是拿带钉子的板子打我那才惨呢。在封建社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的环境中,很容易让人是非不分、唯命是从、逆来顺受。这就是奴性。就是到了今天“平等”这个词在人们的心中到底有多重,还要好好想想。请大家看课后练习三的材料,说说你觉得身边有奴性吗?你身上有吗?(可补充材料:我就亲眼看到过一个给我们单位干活的民工,因为工程质量我们公司的领导训我们队长,我们队长训施工员,施工员训民工头,民工头就训到了他的头上,他环顾四周再无人可训,又不敢据理力争。懊恼半天,用脚狠很踢了一下石头,用浓重的四川口音骂了一句“GOURI的石头”让人哭笑不得。)
九、再出示打油诗(比第一次出示多一个副标题和一句结束句)
皇上
——看电视剧有感
皇上最勤政,皇上最刻苦。
皇上最爱民,皇上最民主。
皇上最多情,皇上最英武。
皇上最有才,皇上即大儒。
皇上最寂寞,皇上最痛苦。
皇上最寡欲,皇上最简朴。
皇上最难受,皇上尽受苦。
皇上最可怜,皇上最没福。
皇上最无私,皇上真圣主。
教化奴儿们,别长脊梁骨。
作家余杰说的不错,在一个民主、法制、科学的年代,大唱帝王之赞歌,鼓吹专政独裁,张扬奴性意识,宣传封建思想,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看来,走向真正的民主,我们任重道远。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有责任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努力,你觉得从今天起我们应该怎么做?(从个人微观的角度、国家民族宏观的角度都可以)。
引导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没有奴性的人,说真话,做真事。聂绀弩本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课前发给学生有关聂绀弩的介绍)
十、聂先生用他的文字和人格给我们进行了一次民主精神的洗礼,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篇假想式杂文的成功典范。(然后说一下该类作文在高考作文中的优势和成功例子。)
假想式杂文的写法
1、巧设题目,反面切入。撇开本文,你一看到该题认为作者会写什么,或者你拿到这个作文题会怎么写?一般思维会从正面描写,如竞选宣言:《假如我成了班长》。这就不是杂文了这篇杂文要批判王权观念和奴才意识,并不从正面落笔,而是从反面切入。作者充分发挥想像的作用,设想“我若为王”的种种情形,使读者充分认识到了王权和奴才意识的荒谬和可笑,比之正面着手,更具一种揭露的威力。
2、欲擒故纵的行文方法。
3、排比铺陈来蓄势,增强批判效果
提供一个话题,指导学生用假想式杂文的方法写作文。
《我若为王》教学思路
一、导入
让学生上黑板书写篇名,给“为”字注音释义;写作者名字,注音释义。
强调:作者名字多么形象:天青色的、用机栝发箭的弓。在现代文学史上,聂绀弩是继鲁迅、瞿秋白之后的一位战斗的杂文家。如果把鲁迅的杂文比作是投向敌人的匕首、投枪,那么,聂绀弩的杂文就是射出去的箭。
强调:“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但是假借的外物要立得住。
强调:学语文首先重在积累。当遇到生难字词、经典句段的时候,要把它“吃”下来,咽到肚子里去消化,变成自己的营养。
(之所以临时改变了导入,是因为发现课前5分钟发现学生对作者名字的注音全错,是因为他们人手一本的《金榜》上注错了。)
二、读解
(一) 从破题入手阅读文章,先看一个“王”字
1、速读补充材料一,归纳“王”的义项
《说文解字》:“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选文者,三画而连贯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古汉语中“王”字产生了“帝王、天子”的意义。周朝的最高统治者周王,自称是上天的“元子”(长子),王的权力是上天给的,因而他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篇》)说明了周王(特别是在西周盛时)所拥有的极大权威。如果哪个诸侯国不履行义务或超越权力,“周王可以收回或削减他们的爵禄,可以改变他们的封地和爵禄,可以废除和另立国君,甚至灭掉他们。”(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如周共王曾因一小事而灭掉了同姓的密国(“康公不献。一年,王灭密。”《国语·周语上》)周宣王曾派兵伐鲁,杀伯御而立其弟孝公(“三十三年春,宣王伐鲁,立孝公。”见《国语·周语上》)
平王东迁之后,失去了控制诸侯的力量,周王室已和一个小国差不多,不但无法向诸侯发号施令,反而只有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才能苟延残喘,王权逐渐削弱。先是强大了的楚国,怨恨周朝(岐阳大盟会上,周成王派楚国君熊绎看守祭神火堆,不让他正式参与盟会,自此结怨),自称“楚王”,继而吴、越也陆续称“王”。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诸夏,秦穆公称霸西戎,楚庄王称霸诸蛮,战国各诸侯国陆续称“王”。“礼乐征伐”不再“自天子出”,形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王”的意义逐渐降低。
随着秦王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王”就不再具有“帝王、天子”的意义,而成了臣子的最高封爵。如西汉初的“异姓诸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等七人以及消灭“异继诸王”后的“同姓诸王”如吴王刘濞、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等。在中国,这种封爵一直沿续到封建王朝结束。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字又产生了“指辈份的尊大”用法,如称祖父为“王父”,祖母为“王母”等;“一类中最特出或特大的”,如王蛇、花王、棋王、拳王等引申意义。
总之,“王”字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意义由一人独有的专指意义逐渐扩大,直至指事物。不难预料,它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还会有新的引申义、转义等产生。
——黄彪:《说“王”》
补充、引导:“王”还有义项:①姓;②《书》:“四夷来王”(请学生课后自己“假于物”解决)
2、文中的“王”指哪个义项?为什么?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分析课文2、3、4、5段(第5段取前半部分)让学生边读边议,读读议议。顺便解决一些语言上的问题,比如“无论他们是怎样的丑陋……”,“他们”指代谁?是前文中的“公主”还是“皇亲国戚”或者是两者的总合?由后文“因为他们是贵人”中“贵人”的解释得出结论。
强调:“王”的背后是“权”,是“王权”。
(二) 接着分析由“王”引出的“权”字。
1、“王”多好啊!那么大的“权”: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至高无上!让人羡慕,令人憧憬。文章作者是不是这样一种心理?为什么?从课文中找答案,找作者明确表示对“王”态度、情感的句子。
学生比较容易找到:
第1段:“王是什么东西呢?难道我脑中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吗?”
让学生改称陈述句比较一下效果,然后读出反问句的语气和作者的感情来。
第7段:“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2、作者为什么是这种态度,这种感情,在文中找答案:
第6段:“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不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强调双重否定句的作用、恍然大悟的深刻含义(并不是每个奴才都能自省,并走向自觉的——铁屋子的呐喊)、奴才的首领的“王”的本质。
3、找出文章描写奴性的内容,朗读并且用成语提炼概括。
第5节:惟命是从、俯首帖耳、卑躬屈膝、巧言令色、欺软怕硬……
一个奴性十足的典例:易牙烹子媚主
(三) 接着分析由“权”引出的“奴”字。
1、那么,“奴性”是怎么产生的呢?结合补充材料二(已经学过)进行分析。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贾谊:《过秦论》
强调:愚民、弱民、防民(前两个材料中直接能找到,后一个需要概括),总之:奴化。
强调:王权的高压是奴性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奴性的不自觉——群体的无意识——是王权得于巩固、延续的温床。
2、引入补充材料三,作进一步的分析论证。
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中国的历史不过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
——鲁迅:《灯下漫笔》
分析:顺民之后也有暴民,但这些暴民,绝大多数是有王权意识的,他们不仅受到了奴化,而且受到了毒化,这是更糟糕的。
(四) 接着分析由“奴化”引出的“毒化”,引出补充材料四。
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这晚上,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请他喝茶;阿Q便向他要了两个饼,吃完之后,又要了一支点过的四两烛和一个树烛台,点起来,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
“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阿Q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的嘴。
——鲁迅:《阿Q正传》
教师有表情地朗诵,并结合补充材料五分析:
古时候,秦始皇帝很阔气,刘邦和项羽都看见了;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羽说,“彼可取而代也!”羽要“取”什么呢?便是取邦所说的“如此”。“如此”的程度,虽有不同,可是谁也想取;被取的是“彼”,取的是“丈夫”。所有“彼”与“丈夫”的心中,便都是这“圣武”的产生所,受纳所。
何谓“如此”?说起来话长;简单地说,便只是纯粹兽性方面的欲望的满足— —威福,子女,玉帛,——罢了。然而在一切大小丈夫,却要算最高理想(?)了。我怕现在的人,还被这理想支配着。
——鲁迅:《随感录·五十九》
(五)作者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要从“自省”走向“自觉”,采取行动。阅读分析文章最后两节。先朗读,后分析。
1、 民国的情状(作者写作的背景)。
2、 课文联系二:两个句子的理解。稍改动:第二个句子,侧重在“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了,却也真地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中两个“王”的不同含义上。
三、结语
在一个专制横行的时代,人们的心灵可能被奴化,也可能被毒化。如果不彻底争取到民主与自由,那么,“权”与“奴”的游戏就依旧会进行下去。“权”与“奴”的游戏在现代社会在我们身边存在不存在呢?这个问题留待同学们课后去思考,去讨论。
让学生齐读补充材料六: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鲁迅:《灯下漫笔》
师:你们就是现在的青年,你们正有创造的使命!老师最后介绍你们看一本书《总统是靠不住的》(林达)的。
《我若为王》说课稿
各位同行,下午好:
我今天的说课篇目是《我若为王》。
我觉得这篇课文很有时代意义。消灭王权意识,消灭奴性,在今天的内政外交上都显得非常重要:即如何践行三个代表来强国富民;如何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等,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反国家分裂法答记者问》这样说:“我们不干涉外国,也不怕外国干涉。”多么理直气壮!没有丝毫奴性!
可以这样说,欺压百姓,是奴性的表现;崇洋媚外,霸权主义也是奴性主义的表现。
基于此,我从三个方面去把握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明确课文的批判对象.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整合,把握作者的说理过程。3、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拓展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把握作者的说理过程。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而言,把握两点:1是通过作者的思想境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2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掌握写作杂文的方法。即从阅读到写作。
所以,我在本课采用阅读、讨论的方式,分两节课讲解分析。
第一节课:主要解决生难字词、经典句段,以及由王权到奴性到毒性的认识的问题,明确作者的批判讽刺对象。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文本问题。
布置作业:如何理解“奴性”和服从管理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要布置这个作业呢,因为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会弄不懂“奴性”和服从管理之间的关系,会以为服从管理就是奴性,所以这样布置。
第二节课:从上节课的问题引入,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完成从阅读到写作的教学。
一、通过作者的思想境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先来看看上节课的作业,奴性,是王权意识的产物,而所谓“王权意识”,就是将个人意愿无原则、无限制的上升为国家意志,王权是一种失去监督的权力,它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高压之下就必然导致奴性。而服从管理是服从集体意志。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结合现实,我们为什么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呢?就是要避免王权意识,避免个人意愿无原则、无限制的上升为国家意志。就好比三个代表,是由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也只有写入宪法,才能成为国家意志。
作者聂绀弩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从“自省”走向“自觉”,采取行动。他采取了什么行动呢?让学生分小组边读边议,读读议议。学生的分组读读议议,既是合作学习,又是探究学习,也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我们得出结论,破除奴性的办法是:“杀掉所有的奴才。”对此,学生的理解可能是单一的,所以必须让学生明确,这个杀掉有两个层面:肉体的毁灭和精神的改造。人是不可能杀光的,也是杀不光的。由此,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推测:作者提倡的是对奴才进行精神上的改造,而不是对肉体的毁灭,是消除每个人的精神奴性,从而破除形成王权思想的奴性土壤而最终消灭奴性;从而成为最大的民主之王。
但是,或许是由于作者的局限性,作者并没有明确最大的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也可能是作者对于人性的认识还是具有非常善良和天真的一面。所以作者并没有表述,奴性的土壤铲除之后,新立的土壤又是什么呢?
毕竟,人既然杀不光,精神改造也是有一定的度的,有一个过程的,而且,人性总是有恶的一面的,所谓“本性难移”,所以我们“扬善隐恶”,所以要监督机制。就好比在网络上的人和现实中的人就两样,因为网络上缺乏有效监督。
同样,一个国家,一个组织,既不能是王权主义,也不可能是无政府的绝对自由主义。
在这里让学生,讨论,发挥,我们该怎么办?文以载道嘛!
我估计,学生基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那就是,有完善的法制,有公正的执法,有健全的监督体系。因为“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会变成一种罪恶。”
这时,我来补充:只有在提高公民素质的同时,完善监督机制,自然,奴才不杀自灭,人人当家作主,实现了真正的最大的王。如果在一个专制横行的时代,人们的心灵可能被奴化,也可能被毒化。如果不彻底争取到民主与自由,那么,“权”与“奴”的游戏就依旧会进行下去。
上述补充,是让学生明确不要片面的以为管理就是奴性,把奴性无限扩大。从而达到通过认知作者的道德品质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二、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掌握写作杂文的方法。
1、对杂文艺术的理解。
形象化说理是杂文创作的最主要的艺术规律,也是衡量杂文艺术的最主要的标尺。这篇杂文,正体现了这个特点。这篇杂文要批判王权观念和奴才意识,并不从正面落笔,而是从反面切入。作者充分发挥想像的作用,设想“我若为王”的种种情形,使读者充分认识到了王权和奴才意识的荒谬和可笑,比之正面着手,更具一种揭露的威力。
学生或许会问(即使没有学生问,我也要引导,因为安排这一块内容的意图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杂文写作):如果从正面着手,该怎么写?写《我是奴才》?那会有“他”是不是奴才的疑问,似乎涉及面不广;难道用纪实的手法,写《奴才众生相》,罗列奴才的种种嘴脸?
这样一来,对读者而言,一则没有“我若为王”的大气,二则没有反面入手那样形象幽默,想象的空间不大。所以,相比较而言,批判力会弱一些,会让读者感觉不到批判,只会觉得奴才好可怜好可笑,如阅读《小公务员之死》就是这感觉,从而不能引起共鸣。
或者又如鲁迅《灯下漫笔》那样写:(中国的历史不过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样的描述,对学生来说,要理解这个层面,的确有点难度。所以,对于形式,无论正面还是反面,以“形象化”这个标准来衡量。
2、语言运用(本文的逻辑推理。)
同时,对议论文而言,强大的逻辑力量是议论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本文中的二难选择的逻辑:
如:“我若为王——不过是奴才的首领——只是奴才,不是王。”(这个说法有点深,所以另举个通俗的例子:我是一只鸡王,也是一只鸡。来论证),(前后矛盾,在矛盾中幽默的揭示王权意识的可笑,来增强批判的力度),再举一列:上帝是万能的——上帝能造出一块自己也举不起的石头——上帝不是万能的。
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举例,让学生明白这种写法。这是批判性的文章经常用到的有效的写法。
3、冷峻思考是关键:杂文是低沸点的,燃烧的点很低,也就是说,要敏锐的感知社会现象,冷眼看世界,冷静思索。如本文,“权”与“奴”的游戏在现代社会,在我们身边存在不存在呢?这个问题留待同学们课后去思考,去讨论。
最后,作业,之所以布置这样的作业,是从关注身边的教学考虑:我们住在杭州,运河从我们身边流过,她流淌着我们的骄傲,也流淌着王权和奴性,她看着多少王朝的变迁,多少人事的起落。每一个王朝的兴衰都是“奴才首领”和“奴才”的位置的替换,多少人事又是围绕这个替换而起落。请以《沿着运河走下去》为话题,作文。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学生会生活部工作计划范文10篇
个人月工作总结汇报10篇
中秋之夜作文800字五篇
军训感悟个人心得体会2024
品质苏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胡同文化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胡同文化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
二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授课教案样本
贵州高考排名1757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5578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4472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高考排名974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的水电站设备安装与管理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河南高考排名3360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8511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3210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252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2773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08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和漳州理工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洪州职业学院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1343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2477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471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助产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江西高考排名1052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380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东方学院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最新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模板
二年级语文第三册教案文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练习2教案模板
二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呢
最新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范文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设计模板
语文高二教学设计范文
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的目标教学设计五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神奇的极光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案
拿来主义沪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老王苏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册教案
荷塘月色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