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四年级上教案文案

秦风学老师

最新小学语文四年级上教案文案1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能仿照课文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教学难点:

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能仿照课文写法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设疑激趣。

1、出示:平凡的就是伟大的。指名读、齐读。

2、为什么要读这句话呢?因为这句话是有哲理的。我相信同学们学完这节课后就会明白这句话的道理。

二、导入新课。

1、大家都有过各种各样的理想,比如做科学家、画家、医生、运动员等等。可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做这种工作呢?(板书:扫路人)

2、指名说说想不想,并陈述理由。

3、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为什么要写“扫路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扫路人。(补全题目,板书:天游峰的)

4、齐读课题,突出“天游峰”和“扫路人”。

5、从课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课文既写了天游峰,又写了扫路人)

6、课文洋洋洒洒几百字,实际上就是写了这两个方面,那么天游峰是个怎样的山峰,这位扫路人又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三、品读课文,感悟天游峰的“高”和“险”。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天游峰是个怎样的山峰?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用“ ”画出文中写天游峰的语句,读读这些语句,想一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带问题默读课文,自读自画自悟,师巡回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

3、交流:(指名说,相机出示第2节、第7节(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天游峰的高、险)

①“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险)“九百多级石梯”,(高,台阶多)“银丝”、“抛”、“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险)。教学时抓住“抛”字用换词法(落)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②“终于”、“好不得意”(以人物的心情来反衬天游峰的高和险,天游峰很高,要上去很不容易,正因为不容易,所以作者上去了才会“好不得意”)

③“顶天立地”(高)“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多,要登上去很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游人上去都很吃力,烘托天游峰很高很险)

④指导看图体会。

4、整体出示第2、7两节(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听课文配乐朗读,体会天游峰的高、险。

5、齐读这两节。

6、天游峰是这样的高这样的险,台阶是这样的多,可是有一位老人却要天天扫这些台阶——(红色显示第7节最后一句)

①齐读。

②我为什么要倒抽一口气?(因为天游峰又高又险,老人的工作量很大,令人敬佩。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不顾劳累地扫石阶,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③可不可以把“一级一级”改为“一级级”?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荀)

④指导朗读:“一级一级”要慢些,要读出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荀,是一点一点扫的。省略号要慢两拍,因为扫地扫得很累,“倒抽一口气”要轻些。

7、过渡:天游峰很高很险,游人登上山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位老人却要每天重复做着这样繁重的工作,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老人呢?

四、品读课文,感悟老人形象。

1、出示文中彩图,师解说:这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他手里拿着一把扫帚,头发、胡须都是白的说明他的年纪很大,从他微笑的神态可以看出老人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也很快乐。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位老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写老人的句段,用“ ”标画有关语句,并注明你画的文字是从哪个方面刻画老人形象的。

2、生自读、自画,师巡回,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交流:(指名说,相机出示相关段落文字,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老人的形象)

①老人的外貌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出示第3、8两节(写外貌的文字用红色强调)

②这样的老人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褪色”“运动鞋”说明老人节约、朴素、辛苦、生活条件不优越。“精瘦”“瘦削”“黝黑”“炯炯有神”说明老人很健康、有精神、很勤劳。“慈善”说明老人很善良。

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概括一下。指名说。

4、我为什么会注意到这位老人?是什么吸引了我?(声音,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听到了扫路声)

读第2节相关文字。

5、这两段文字都是描写老人外貌的,为什么要分开呢?两次描写有什么有不同?(从作者的角度看,第一处是粗看,因为“及至到了跟前,才看清”。 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所以这时候只能从穿着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第二处是仔细打量,因为“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这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读这两外文字(以蓝色出示)

6、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打量这位老人呢?指名说(敬佩、佩服)。老人是怎样谈自己的工作的?

引出4-6节。指名读。交流、体会:“沏茶”说明老人热情好客。“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上,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说明老人不怕累、能吃苦,喜欢自己的工作,对这份工作很满足,工作虽重但心情很好。“扫一程,歇一程”,如果天游峰不干净,就没有“好山好水看一程”。他把扫路当成了欣赏风景,一路扫来,风光无限,尽情欣赏,免费旅游。累在身上,乐在心里。

7、这位老人多大了?(70岁)出示第9-12节。读。老人说这话时是什么神态?(悠然)老人会离开这里吗?(不会)把“我能舍得走吗?”改为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强烈语气,更能从中体会老人对生活的热爱)。为什么不想离开?(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体会老人对大山的情怀。)用“因为……所以……”进行说话练习。

练读,读出老人的悠然神情和不舍的语气。

8、过渡:这位老人的态度感动了我,所以我在临走时----(出示第11、12节)

抓住“紧紧”“再”体会。(“紧紧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握手表示友好,“紧紧地抓住”抓得更紧了,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靠得越来越近了。“再”就是又一次。下山后他还要回来,30年以后还要来,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忘记这位扫路人,可见扫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为什么是30年后再来看老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祝福,对老人的信心)“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表现了老人的自信和对生活充满信心。老人能活到100岁吗?为什么?(勤劳,天天这样扫,锻炼了身体;山上空气好,环境好;老人不会离开这里更不会死去;老人有自信有信心能活到100岁)

引读这两节,体会老人的乐观、自信、豁达的人生态度。

9、课堂练习。

①老人爱天游峰,爱自己的工作,不舍得离开这里,宿鸟也不舍得离开这里,它们扑棱棱地飞起来又悄悄地落在原外。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回到住地,作者打开笔记本,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

②笑声能持续这么长时间吗?为什么说“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笑声留在我的心里,“一直伴随”表示时间很长很久,说明扫路人对“我”的影响太深了,一辈子都忘不了。)

改写课文最后一句话:________“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_________ 。”

练写。指名读一读。

10、分角色或自由朗读3-12节。

五、拓展研讨。

天游峰又高又险,台阶又多,游人登上山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感到很累。我也由于登上了山而好不得意。那这位老人每天都要登山、扫台阶,他累不累呢?(出示相关语句)学生读一读、议一议。

交流:身累心不累。 累:天游峰高、险、台阶多,天天扫当然累。 不累:习惯了;不舍得离开;扫干净了路心里高兴不觉得累;以苦为乐,热爱生活;爱上了这里爱上了这个工作把工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从老人轻轻松松的语气、悠然自得的神情可看出;从老人对生活的态度(乐观豁达)可看出。

六、总结课文。

正因为老人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却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可见----(出示:平凡的就是伟大的)齐读。我们都是平凡的,但我们要向这位老人学习,学习他以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就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吧-----齐读课题。

七、作业。

1、仿照课文写法(外貌、动作、语言、神态、侧面烘托),观察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用准确生动的词句写一段话,反映人物的特点。

2、阅读相关的文章:《峨眉铺路人》、《守林人》、《挑山工》。

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 高而险 台阶多 难攀登

不舍得 累? 岁?

扫路人 不怕累 能吃苦 爱生活

乐观 自信 豁达 开朗

最新小学语文四年级上教案文案2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一定顺序复述课文。

3.默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同学间纯真丰厚的友谊,懂得体贴关爱别人。

4.联系课文情境,进入角色,展开想像,写一段话。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预习,谁能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同学说一说(我们班到千岛湖去春游,同学们主动、不留痕迹地帮助一位从山区来的女孩子)板书:不留痕迹帮助

“痕迹”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不留痕迹帮助”?同学们又是怎样“不留痕迹”地帮助女孩子的呢?

二、朗读悟情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学们是怎样“不留痕迹”地帮助女孩子的呢?

划出有关的句子或段落。

2、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1)同学们讨论。她们在讨论什么?结合下文想象。

(2)吃光她的五个馒头。找出班长的话读一读,他为什么这样说?该怎样读呢?

出示:班长突然说:“哎呀,我还没有吃饱呢,你能给我一个馒头吃吗?”

(3)班长请吃馒头。读一读班长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就在这时,班长最先找到了女孩子,拉起她的手,边走边说:“我昨天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今天的饭由我来解决!”

①师:“!”换成“。”好不好,为什么?再读班长的话。

你就是班长,你怎么对女孩子说。

可以有不同读法:

a突出我昨天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今天的饭由我来解决!

b我昨天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今天的饭由我来解决!c我昨天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今天的饭由我来解决!

d我昨天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今天的饭由我来解决!

e我昨天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今天的饭由我来解决!

(体会班长帮助小女孩真挚、强烈的感情。)

②师:读读写小女孩的句子,开始她“悄悄地流泪”,后来“她的眼圈红了”她两次流泪心情相同吗?谈谈你的理解。

③角色换位体验:如果你就是小女孩,当你和班长一起在餐厅里吃着香喷喷的馒头,眼圈红红的,心里会想什么?   (4)同学轮流请她吃饭。读读小女孩的句子,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出示: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地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

出示: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她接受了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

再有语气读原句。突出“渐渐”和两个“默默”

(5)浏览5-7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学们为什么不直接请她吃饭,而要先吃光她的五个馒头呢?他们这样做好吗?在哪写着呢?

再读: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地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突出“笑容、接受、享受”等词。

3、是呀,帮助同学本来是一件好事。可同学们为什么不直接帮助她而是要先找个理由“不留痕迹”帮助她呢?是对所有的人都这样做还是针对这个小女孩才采取的特殊办法呢?轻声读读全文想一想?(小女孩是一个自卑、胆怯、自尊心强、不好意思的孩子,如果直接帮助她可能会给它带来刺激,不接受同学的帮助)(13`)

师:你从哪看出小女孩自卑、胆怯、自尊心强、不好意思呢?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她的性格特点。

(1)谁也没有注意到,坐在角落里那个来自山区的女孩子,她微举着手,手指颤抖着却没有张开,颤巍巍的嘴唇,一张一合却没有声音。

(2)过了好久,女孩子才站了起来,用极低的声音问:“老师,我可以带馒头吗?”

(3)她的脸通红通红的,低着头默默地坐下了,眼泪沿着脸颊流了下来。

(4)出发的前一天,女孩子到食堂买了六个馒头,然后低着头跑回学校宿舍,迅速地把馒头装进了塑料袋。

(5)大家纷纷冲向饭厅吃饭去了,只有女孩子一个人待在招待所里,等大家都走了,才从背包里取出馒头。

(6)女孩子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7)第二天,该吃早饭了,女孩子偷偷走了出去,坐在招待所附近的一座矮山上。她在悄悄地流泪,原来可以不来的,她有点后悔来了。

师:同学们针对有这样性格的同学采取了“不留痕迹”的帮助,可谓用心良苦,但他们真地成功了,再读: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地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突出“渐渐、笑容、默默、接受、享受”等词。

也可以读最后一段:从此,这个女孩……同学的友谊是金钱买不到的善良和纯真。突出“买不到、善良和纯真”

师:对于同学们采取的这种办法帮助同学,你有什么感受呢?(同学间的友谊是纯真丰厚的)再读: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地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突出“纯真深厚”。

再读:同学的友谊是金钱买不到的善良和纯真。突出“买不到、善良和纯真”

三、复述升情

这个故事很感人,请你看着板书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总结,布置作业:

师:是呀,帮助同学真可贵,不留痕迹更难求。献出善良与真诚,友谊金钱买不到。

基础性作业:熟读课文。

拓展练习:完成课后第4题的扩写。

最新小学语文四年级上教案文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一定顺序复述课文。

3.联系课文情境,进入角色,展开想像,写一段话。

4.默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同学间纯真丰厚的友谊,懂得体贴关爱别人。

教学重点:

体会同学间纯真丰厚的友谊。

教学难点:

理解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及进入角色,展开想像,写一段话。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按时间顺序分段

教学重点:

1.学会9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分段。

教学难点:分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正音: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表里的生字的读音。

2.交流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拓展生字组词

沸( )( )( )( )

悔( ) ( )( ) ( ) ( )

纯( )( )( )( )

4.掌握字形:请你仔细观察“恶”、“享”谊三个字,提出书写时注意事项,并在每个字下面写一遍。

5.学习多音字

xìng (   )   兴{     xīng ( )   二、检查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1.自读预习中不熟的自然段。

2.四人小组采用接力的形式朗读一遍课文,注意纠正不正确的字音。

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分段。

1.独立总结:教师提示: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总结,每一方面用一句话。

2.集体交流。

3.理请课文的顺序:默读课文,划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

4.交流明确:出发前一天 出发那天 第二天 后来

5.按时间的不同给课文分段

(1、2) (3) (4、5) (6) (7、8)

说一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6.同学总结: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找到哪一种分段依据?

五、作业。

读课文,预习思考题。

板书: 15 六个馒头

宣布 出发前一天 出发那天 第二天 后来

最新小学语文四年级上教案文案4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生动描写了同学之间纯真、丰厚的友谊;表现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实际,语言朴实,表达的情感真挚。这样的文章学生感兴趣,有亲近感,有利于 学生主动学习课文, 自觉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现实生活体验相联系,顺利与文 本对话; 有助于学生在学文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增进彼此的了解, 受到情感熏陶, 增强班级凝聚力。 只是由于学生认识水平较低,对同学们为什么要不留痕迹地帮 助女孩子这一问题认识可能会比较肤浅,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 深刻理解。

教材分析

《六个馒头》一文,讲的是在一次春游前,其他孩子都在准备春游的零食, 而一个来自山区家境贫困的女孩子只到食堂买了六个馒头。在出发那天,女孩子 刚刚吃完一个馒头,同学们就以没吃饱为由吃光了她剩下的五个馒头。后来,同 学们都以吃了她的馒头为理由,总请她吃饭。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吃着 香喷喷的馒头,默默接受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 此后,女孩子则以努力学习、为集体做好事来表达谢意。全文有三条线索:一条 是春游过程的时间线; 一条是围绕女孩子吃馒头的变化展开的事情线;一条是同 学们不留痕迹、表现纯真丰厚友谊的帮助线。三线并行,相互融合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围绕女孩子的三次流泪,进一步了解内容,体会同学间纯真丰厚的友谊, 懂得体贴关爱别人。

教学重点

体会同学间纯真丰厚的友谊。

教学难点

理解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及进入角色,展开想象

课的类型

综合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材教具准备

教材、电脑、投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3 分钟)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15 课,齐读课题。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 间的事呢?(指名回答)板书:女孩 同学 围绕六个馒头写了女孩和同学之间哪些感人的事呢?

二、新授   1、什么类型文章?按什么顺序?(叙事、按时间顺序)10 分钟

2、下面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围绕六个馒头的变化,填写幻灯片上的表格

3、(1)随着六个馒头的变化,女孩的心情也发生了改变。我们可以看到,文中 女孩流了几次眼泪,请大家在文中画出。 10 分钟

(2)点名回答,是那些句子?(学生回答)

(3)这三次流眼泪的含义相同吗?(不同)

第一次是“一阵其实并没有恶意的笑声刺激着女孩,她的脸通红通红的,低 着头默默地坐下,眼泪沿着脸颊流了下来。 ” 女孩为什么流眼泪?(板书:自卑)(女孩性格:敏感)

第二次是“雨已经停了,女孩子的心却在落泪,本来可以不来的,干吗非要 央求父亲借钱交春游费呢?女孩子一边后悔一边默默地落泪。” 这一次女孩,为什么落泪呢?(板书:后悔)(对同学有了误会)

第三次是“女孩子喝着热腾腾的粥,吃着软软的馒头,眼圈红红的。” 这时,女孩的眼圈红了,为什么红呢?(板书:感动)(理解了同学)

15 分我们看到,女孩的感情从自卑到后悔,最后感动,发生了两次变化。那么, 是什么原因,让女孩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呢?(提问) (同学的帮助)下面请大家, 把文中同学对女孩做出帮助的语句画出来。(请同学念所画语句) 刚才同学们找的句子都很典型, 老师也找到了一处,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体 会一下。   宿舍里几个女同学正在收拾春游要带的零食,一边唧唧喳喳地议论着什么。 (ppt 展示)

师问: 他们在讨论什么呢?大家首先是在商量如何帮助女孩子,那同学们都 想出了哪些帮助办法呢?

生答:

大家把自己的零食分给女孩子。

大家想用自己的钱去给女孩子买 零食。

偷走女孩的书包。

抢吃女孩的馒头, 请她吃饭。 (问: 哪种方法?) 引导:同学们知道了女孩子家境困难,同时又自卑而敏感,如果同学们直接对她 提出帮助,她会接受么?

所以同学们要对她进行“不留痕迹的帮助”(板书)

问:谁能解释一下什么叫做“不留痕迹”?(生:不暴露的,不显露的,没有迹 象的)

现在找一找,哪些是不留痕迹的帮助?(同学找)

(1)出发那天同学们争吃吃女孩子女孩被水浸泡过的馒头的情景。

①大家纷纷冲向饭厅吃饭去了,只有女孩子一个人待在招待所里,等大家走 了,才从背包里取出馒头。女孩子刚刚吃完一个馒头,同学们就回来了。 (同学急于去饭厅吃饭,而且时间不长就回到招待所里,唯恐女孩子吃少了,就 没法找到帮助她的理由了。)

②抓住班长的语言(班长突然说:“哎呀,我还没有吃饱呢,你能给我一个馒头 吃吗?”)想象班长当时是怎么说的?读出来

③抓住其他同学争吃馒头时的句子,(同学们纷纷拿起馒头嚼起来,转眼间,剩 下的五个馒头都被吃光了。)体会同学们在短时间内吃完馒头,是要女孩子看出 他们确实很饿,不露出破绽。

(2)第二天以及后来,大家以吃了女孩馒头为由,带她到饭厅吃饭的情景。

①第二天,该吃早饭了,班长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②“女孩子和班长一起来到饭厅,喝着热腾腾的粥,吃着香喷喷的馒头, 她的眼圈红了。”会想些什么?

③“后来,总有人以吃了女孩子的馒头为理由请她吃饭。女孩子的脸上 渐渐有了笑容, 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地享受着纯真丰厚的 友谊。”

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第七、八自然段),体会这样的帮助形式,不是简单的 同情和施舍,女孩乐意接受。

板书设计

六个馒头

女孩 自卑 后悔 感动

同学们 不留痕迹的帮助

最新小学语文四年级上教案文案5

教材分析:

《语言的魅力》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它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在繁华的巴黎大街上,一位衣衫褴褛的盲老人在行乞,开始人们无动于衷,后来,法国大诗人让?彼浩勒在老人的乞讨木牌上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六个字后,人们便纷纷解囊相助。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巨大力量——它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指出爱的纽带。教学这篇课文不但可以让学生产生同情别人帮助别人的善良品质,更能在生动的故事叙述中初识语话的力量,对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言语实践能力都能起到有效地促进。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故事本身的内容也迭荡起伏,趣味性强,所以学生能比较快地把握课文内容,但教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对文本表层意义的理解,还要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在理解文中“春天到了,可是……”一句时产生魅力的原因是有难度的。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衣衫褴褛、无动于衷、陶醉”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了解让、彼浩勒用语言帮助盲老人的故事,学习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

3、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感受“春天到了,可是……”这句话的巨大作用,感悟其打动人心的原因。

而第三个教学目标也是本文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感悟语言的魅力所在。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还准备了四张校园真实照片、多媒体课件、硬纸卡片等。

教法学法:

文章用一个小故事将课文主旨直接指向了------语言的魅力,课题也表现了这点,也就是说教学要紧紧围绕“语言的魅力”来进行。对此我抓住可以统领全文的“语言的魅力”一词,并设置了三个具有梯度性的问题:文中最有魅力的语言是指哪一句?它的魅力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能产生魅力?这是我处理教材的整体思路,对此,我将采用变序教学法、关键词品析法、比较分析法、以读促思法、想象感悟法等教学方法。 在学法上,我主要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展开合理想象,并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妈妈不在家,外婆外公来我家”为情境,引导学生谈谈如何当好一个热情的小主人。用这样轻松有趣的谈话导入新课, 既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情感体验,又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了语言妙处。这个环节看似轻描淡写, 不着痕迹, 实际上为学生对本文中的“语言的魅力”产生更多的认同。

二、初读课文,大胆取舍,直奔主题 。

在学生初读了课文的情况下,我抛出了第一个问题。探究问题一:直奔文章中的关键句子, 抓住文章的重点: 你认为课文中哪句话最有“魅力”?本节课的教学是打乱了从段到篇的程序教学,也摒弃了繁琐的分析讲解,而是抓住文章的核心问题,把“春天到了,可是……” 这句话直接提上来,放到中心位置,有利于突出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而用“你认为的方式”提问,是给学生自主阅读和表达的机会,是一个个性化阅读的过程,有利于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文章内容本身所具有的明确的指向,还是比较容易形成一致认识:春天到了,可是……是文中最有魅力的语言。

三、精读感悟,把握魅力的表现。

在学生找到了“春天到了,可是……”这句话后,我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探究问题二:既然大家都一致认为最有魅力是:“春天到了,可是……”这句话,它具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行人由原来的无动于衷的态度 ,转变成纷纷解囊相助呢?比起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难度加大,但还较好把握,但要从整体上,从老人前后乞讨时的神态、语言及乞讨的结果的对比中把握。学生能说到一些,但缺乏概括性,此时我就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采纳集体的智慧,来补足学生阅读的不足,使学生的阅读更全面,更具概括性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有情感地朗读描写老人家的语句,要读出前面的悲伤,读出后面的喜悦。

四、以读促情,理解魅力的原因 。

学生已经对故事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又抛出了第三个问题。探究问题三:这简简单单的、好像还没说完的一句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非凡的魅力呢?学生直接理解这个问题存在着很大的难度,思路受堵,容易出现课堂上的冷场。这时候要创设情境,找到一个解发点,引发学生的联想,学生就容易入情入境了。

这时我用课件展示一组春天莺歌燕舞的画面,然后我将面对这一幅幅精美的春景图,在柔美的轻音乐中深情演说,并以课文中“是的,春天是多么美好啊,那蓝天白云,绿树红花,那教堂尖顶的莺飞燕舞,那塞纳河畔嬉戏的孩子,怎么不叫人陶醉呢?”我用课文中的句子做演说是为了更好地贴近文本,而不至于游离,也是为给学生提供更熟悉和亲切的语言材料。学生再读这段话,体验春天的美好。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你在春天里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干了些什么?我的这一活动主要是为激起学生面对春天时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被调动起来的情绪越来越高。当学生感受了春天的美之后,我将画面切换成:一片漆黑,盲老人静坐一旁,并配以哀伤的曲子,在这强烈的对比画面中,在这滴血带泪的音乐中,学生的情感跌落到了谷底,当然也就越容易产生共鸣。 “可是”是转折,更是一种情感上的断裂,后面的省略号欲言又止,又给人以无限的想象。我便顺势让学生想象可是背后的内容。

之后,用大屏幕将三句扩展的句子展示出来,我在这里采用了接读的方式让学生读这三个句子。写了春天美景的部分老师读,可是后面的学生读:春天到了,我们看到了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可是(盲老人什么也看不到!);春天到了,我们听到了小鸟婉转动听的声音,可是(盲老人什么也听不到!);春天到了,我们可以走出户外,玩耍嬉戏,可是(盲老人什么也不能干!)。从而体会出老人的辛酸和悲哀。最后教师以小结得形式概括出这句话的魅力所在:同学们,诗人添上“春天到了”,并且用“可是”作转折,把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和最悲惨的现实联系在一起,使人们陶醉于春天美景的同时,不禁想到了盲老人的不幸。它富有诗意,它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它唤醒了人们心灵中最善良、最美好的一面,那就是对残疾人的同情心。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教师的话概括性更强,有利于组织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在这一环节我以图画的形式展现文本,加上音乐的渲染,不仅引导学生感受了 “春天到了,可是……”这一句话的巨大作用,而且感悟了其打动人心的原因。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五、深度拓展, 走出文本。

在课的结尾处, 我设计了“为校园设计魅力的警示语”环节。在这里,我先出示四张校园真实照片:被践踏的草坪、校道上遗弃的花朵、乱涂乱画的课桌、教室一角乱丢的垃圾。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给其中的一张照片写一句最能打动人心的警示语,并最终写在老师准备好的硬卡纸上,上台展示。这是一个展现学生创新思维的个性化使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真正体现出语文课程是开放性、综合性、活动性的课程, 凸显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增强语文学科向外辐射的张力”这一重要理念。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我根据课文内容,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语言的魅力

行人 有魅力的语言 老人

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