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与爱荣誉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李盛老师

《荣誉与爱荣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比较深入地探讨荣誉的内涵,领会本文的论证思路,培养质疑能力。

情感素养目标:提高对荣誉的认识,增强集体荣誉感,提升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领会本文议论思路,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设想]

文章思路清晰且有特点,让学生先整体把握文章论证思路,明确论述主旨,再抓住关键问题领会概念内涵,可就作者提出的观点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独到见解。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荣誉的内涵,人应如何对待荣誉,讨论后可让学生写一篇学后感,也可让学生模仿本文思路结构写一篇议论文。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导入。议论文具有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事物或者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科学原理和典型事实,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在议论文里,论点是灵魂,论据是血肉,论证是骨骼。

(一)速读全文,勾画文中表明思路的词句和关键句,试写结构提纲。

问:本文的论述主旨是“荣誉”,作者反复强调的“荣誉”的内涵是什么?

答:荣誉就是人格,是人格最光辉的完成。

请同学简述文章论述思路:

文章针对当时国人荣誉的观念“不太发达”的现实,区别了荣誉与名誉、虚荣、野心、荣宠的界限,明确了真正的荣誉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指出爱荣誉特别是爱集体荣誉的必要。

(二)为了明确荣誉的内涵,文中是怎样将这一概念与“名誉”“虚荣”“野心”“荣宠”进行对比分析的?请一一指出并分析。

作者将这一概念进行区分,明确“荣誉”一词的内涵,指出:“名誉是外加的,而荣誉却是内足的”,“名誉只是外界的称许,而荣誉则是内部发出来的光荣”,“荣誉具有内心的价值,较名誉还要可贵”;“虚荣乃求他人一时之好尚,或是庸俗的称颂,而即沾沾自喜,以为满足的”,“虚荣的表现,就是好炫耀,好夸大,借此以博得他人对自己的称赞”,“他不是求之于外的,而是求之于内的”;野心是“求自己政治的名誉,权力,地位,官阶,以作个人自私的满足”,而所谓“门第”“头衔”“豪富”,只可叫作“荣宠”,不是真正的荣誉。

(三)作者认为,真正的荣誉“是人格最光荣的完成”。请用150字左右,从文中提取信息,描述“人格完成”的人的主要特征。

答题要点见“练习题设计意图和参考答案”。

(四)自学讨论:

1你如何理解“真正的荣誉”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

2请就“爱荣誉”特别是“爱集体荣誉”说说你的理解。

(五)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五,准备发言提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就课文内容扩展生发,向写作拓展。

(一)看课后“相关链接”文章《论荣誉》,概括其基本思想。(见“‘相关链接’说明”)

(二)结合两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荣誉的看法。

(三)讨论:我们在第二册《居里夫人传》的学习中曾经讨论过居里夫人“拒绝荣誉”的品格,在阅读本文之后,你对“拒绝荣誉”有没有新的认识?你对应该“爱荣誉”还是“拒绝荣誉”有什么看法?

(四)作业:写一篇读后感或仿照本文论证思路,写一篇以“论谦虚”为话题的作文。

《荣誉与爱荣誉》同步练习

1.“荣誉不是名誉,更不是‘虚荣’”,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答案:这句话承上启下,起着过渡作用“更”字强调“荣誉”与“虚荣”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2.作者为什么说“错觉是虚荣的粮食”?

答:

答案:从前一句“虚荣是从错觉来的”来看,“虚荣”是求之于外的“错觉是虚荣的粮食”是比喻论证,强调“虚荣”是依赖错觉的,是求之于外的

3.体会“至于所谓‘门第’‘头衔’‘豪富’,那是更说不上荣誉了”这句话中“更”字的妙处

答:

答案:“更”用来表示程度的副词说明“门第”、“头衔”、“豪富”这些概念与“荣誉”是迥然不同的

4.选文第三自然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答案:本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说明“荣誉”与“门第”、“头衔”、“豪富”的不同,即使是比较高贵的荣宠,也有别于真正的荣誉

二、语言运用

5.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完成下列句子

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十八岁;;整个世界填满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

答案:(示例)使我想起初离母马、扬蹄奔腾的小马驹

使我想起角喙泛黄、开始飞舞于天地间的乳燕

《荣誉与爱荣誉》参考资料

【学习目标】

1. 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2. 比较深入地探讨荣誉的内涵,领会本文的论证思路,培养质疑能力。

3. 提高对荣誉的认识,增强集体荣誉感,提升人文素养。

【学习重难点】

领会本文议论思路,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学习方法】

讨论法 点拨法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绍兴柯桥镇江头人。父传珍,曾任江西进贤等县知县,思想比较进步,家伦幼年就受其父影响。1914年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肄业后进入北京大学文科,成为蔡元培的学生。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亲笔起草了惟一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并在5月26日的《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很多文章中支持蒋介石的政策。1928年,任以蒋介石为首的总司令部政务委员会教育处处长。同年8月,任清华大学校长,使清华大学由教会学校转为国立大学。1930年后,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中央政治学院教育长、中央大学校长等职。在执掌中央大学期间,提出建立“诚朴雄伟”的学风,改革教学方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1941年9月起,任滇黔考察团团长、新疆监察使兼西北考察团团长。抗战胜利后,任国民中央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1947年5月,出任驻印度大使,两年后回台湾。先后任国民中央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中国笔会会长等职。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清华学校,改称国立清华大学,直辖于教育部。9月,罗家伦受命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他长校期间,增聘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员,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停办国学研究院,创设与大学各系相关联的研究所,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