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修身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阿林老师

《论修身》教案

[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会辨析文言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准确理解课文中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修身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加强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

三、了解、借鉴课文中“内省”“忠恕”“诚信”“恭敬”等儒家思想,感受孔子安贫乐道、信念坚定、胸怀坦荡、注重自省的崇高风范,提高自我修养、道德完善的自觉性。

四、学习本文言简意赅,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方法阐明深刻道理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穷、过、患、兴、滥、诛,诸、也、其。

二、着重理解课文中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和坦荡的胸怀。

三、难点:文言语句的翻译、理解,孔子思想的深邃和历史的局限等等。

[教学方法]

在学生反复诵读、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点拨、提示。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是朗读、翻译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

初中时同学们学过《论语》的选段,此外,大家还通过书刊、电视、网络等途径,对孔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的同学还能背诵《论语》中的不少经典语句。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孔子,还可以谈谈你对《论语》中的某句话的理解。

学生发言。教师可让同学们放开讲,不必作过多评论。

教师归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修身养性”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道德教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讲究个人修养有几千年的良好传统。构建和谐的社会,也必须使每一个公民都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才能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社会更加和睦和稳定。

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他说得很多话,即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有很大的教化作用,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真体会。

二、阅读理解。

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疏通文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分别找不同同学将每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其他同学可以纠正,老师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意义、用法。

全文分为四节,每节有五段话。

1第一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

六十而耳顺:耳顺,指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

不逾矩:逾,超越;矩(jǔ),规矩。

朝闻道,夕死可也:朝(zhāo,不读cháo),早晨。

莫能兴:兴,起来。

君子固穷:固,坚持,坚守;穷,困窘,走投无路。

小人穷斯滥矣:滥,过度,没有限制。这里是无所不为的意思。

幼而不孙弟:孙,通“逊”,顺从长辈;弟,通“悌(tì)”,尊敬兄长。

长而无述焉:述,无可称道,指无所作为。

2第二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还要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患,忧虑,担忧;其,这里可译为“自己”。

“不己知”,是宾语前置,应译为“不了解自己”。

君子求诸己: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于予与何诛:与,语气词;诛,责备。

内省不疚:疚(jiù)忧苦,内心痛苦。

3第三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巧言、令色、足恭:令色,满脸堆笑的样子;足,过分,过度。

左丘明耻之:耻,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以直报怨:直,公正无私。

4第四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质胜文则野:质,朴实,与“文”相对;文,文采,指对仪容举止进行雕琢修饰;野,缺乏文采,鄙陋。

文胜质则史:史,虚浮。

君子泰而不骄:泰,平和;骄,自高自大,盛气凌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荡荡,宽广的样子;戚戚(qī):忧愁,悲伤。

居处恭,执事敬:恭,恭敬,端庄,这里可理解为守规矩;敬,谨慎、认真。

虽之夷狄:之,动词,到……去。

三、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次诵读课文。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大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感悟。

四、作业。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一、二、五、六题,并思考第三题,准备第二课时讨论发言。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感悟,提高完善个人道德的自觉性。学习辨析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

一、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可找多名同学朗读课文。

二、请同学们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每一节的主要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可在若干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形成比较准确、比较一致的意见)。

(一)第一节主要内容:修身是不断学习、不断求索、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坚定的信念。

对每段话的理解:

1第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表现孔子从少年时代求学开始直到逐渐走向“仁者”的长期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思考、奋斗的过程,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者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逐渐转化的过程,直至最终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是一个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的境界。

今天看来,这段话仍然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人的一生,学习、思考、道德完善都是没有止境的,对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以达到与外界的融合。

2第二段话(“朝闻道,夕死可矣”),表现了对真理的热爱和执著追求。追求真理,胜过生命,短短七个字,令人感动。

3第三段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比喻的说法,说明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考验人的意志。孔子是第一个用松柏这一形象来比喻具有坚定信念、坚强意志的“君子”的,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4第四段话(“在陈绝粮”),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君子即使在极其困窘的处境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正是对这段话的诠释。

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也是孔子树立的修身典范,孔子曾多次大加赞赏。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第五段话(“原壤夷俟”),以一段尖锐的语言和一个形象的动作表明孔子对没有修养的人的极度蔑视,从而树立起一个嫉恶如仇的君子形象。应当注意的事,孔子对原壤的谴责是从他“幼而不孙弟”说起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小不注重亲情孝道是道德沦丧的起点。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是有所启迪的。

(二)第二节主要内容:主要谈修身的方法——内省。孔子十分强调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以“仁”为最高道德规范,那么怎样实现“仁”呢?孔子说“为仁由己”。也就是说要实现“仁”,还得靠自己。修身的本质就是不断进行内心反省的过程,孔子称之为“内自省”、“内自讼”、“躬自厚”、“求诸己”等。

对每段话的理解:

1第一段话(“不患人之不己知”),强调在别人不了解自己,即在自己的品德、学识等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不埋怨别人,而是反躬自问,反省自己的不足。这段话表明,人要有自知之明,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2第二段话(“君子求诸己”),以君子和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应自强、自省。

3第三段话(“宰予昼寝”),以“朽木”“粪土”两个通俗形象的比喻,说明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自己不觉悟,不奋发努力,教育的作用就将是有限的。而且,判断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到底如何,不仅要看他怎么说的,更要看的实际行动。

4第四段话(“过而不改”),说的是一个人要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孔子认为有过失是难免的,但要勇于承认,更要勇于改正;如果坚持错误,不肯改过,错误就真地成为错误了。这段话不仅说明了修身的方法,更强调了修身的一个重要原则。

5第五段话(“司马牛问君子”)中“内省不疚”与“君子不忧不惧”是因果关系。当遇到批评、诽谤时,孔子要求首先是自省,检讨自己是否有过错,但如果经过认真反省,确认自己没有过错(问心无愧)时,就不必有什么忧虑和惧怕的了。这是多么可贵的品德!既严于律己,又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决不盲从或屈从外界的否定和压力,做到这一点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论修身》原文和译文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懂得礼仪,可立身于世,四十岁时遇事有主见而不迷惑,五十岁时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六十岁时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七十岁时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不会超越规矩。”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坚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原文】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译文】

原壤(孔子的一个朋友)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顺从长辈,尊敬兄长,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残害道德的人。”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忧虑自己没有能力。”

【原文】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什么事都依靠自己,小人什么事都责求别人。 ”

【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

宰予(孔子的学生)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说:“不忧虑不害怕便是君子。”司马牛说:“不忧虑不害怕,便是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无愧於心,又有什么值得担忧惧怕呢?”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曾参(孔子的学生)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尽心竭力、推己及人罢了。”

【原文】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说:“大概就是‘宽恕’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过分恭敬,左丘明讨厌他们,我也讨厌他们。把怨恨藏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看不起他们,我也看不起他们。”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牛车没有輗(连接车辕与架牛横木的部件),马车没有軏(连接车辕与架马横木的部件)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公正无私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原文】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平和大方而不自高自大,小人自高自大而不平和大方。”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原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

子夏说:“孔子的变化在于:其看上去很严肃,接近了却很温和,听其说话又觉得非常准确与犀利。”

《论修身》同步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毋意(wù) 不逾矩(jù) 子路愠(yùn) 原壤夷俟(sì)

B.不疚(jiù)叩 其胫(jìng) 长戚戚(qī) 文质彬彬(bīng)

C.俨然(yǎn) 不可杇(wū) 不孙弟(sūn) 忠恕而已(sù)

D.夷狄(dí) 莫能兴(xīng) 不孙弟(dì) 小车无(yuè)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语言基础知识中的语音题,其中选择的主要是口语中易读错的字音。A项“毋”应读“wú”,“矩”应读“jǔ”;C项“孙”应读“xùn”;D项“弟”应读“tì”。

答案:B

2.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释义无误的一项是( )

A.朝闻道(了解了道) 从者病,莫能兴(起来)

B.长而无述(可以称道的) 小人求诸人(众,多)

C.文胜质则史(虚浮) 于予与何诛(诛杀)

D.君子固穷(本来) 君子泰而不骄(平和,安适)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语境中实词意义的理解。B项中的“诸”相当于“之于”,C项中的“诛”意思为“责备”,D项中的“固”意思为“坚守”。

答案:A

3.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之 B.以

C.而 D.于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用法。A项前者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为结构助词“的”;C项前者为转折连词“却”,后者为并列关系;D项前者为“给”,后者为“对于”。B项两句中的意思都为“用”。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匿怨而友其人 B.左丘明耻之 C.内省不疚 D.幼而不孙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词类现象。A项中的“友”活用为动词,意为友爱;B项中的“耻”,意动用法,“以……为耻”的意思;C项中的“内”名词作状语,“在内”。D项中的“弟”通“悌”。

答案:D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不患人之不己之,患其不能也 B.何谓也

C.何以报德 D.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A、B、C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D项是判断句。

答案:D

6.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译文: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

B.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译文: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译文: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D.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解析:C项中的“言”意思是“字”,应译为:“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答案:C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分别完成7—8题。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十有五:意思是十岁或者五岁。

B.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逾:越出。

C.三十而立 立:树立信心。

D.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自然界的命运。

8.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段文字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B.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C.他看到了人的学习和道德修养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是各自独立的,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只要做好这一阶段该做的事即可。

D.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这种融合完全可以通过外在的客观因素影响去完成。

7.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语段阅读中词语意思的理解。A项“十有五”意思为“十五岁”,C项“立”意思为“自立”,D项“天命”意思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答案:B

8.解析:考查对句子的理解。B项应是“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C项应是“人的学习和道德修养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是相互关联的”;D项应是“这种融合不能完全通过外在的客观因素影响去完成”。

答案:A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分别完成9—10题。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9.下列句子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予与何诛!

意思是:对于宰予这个人,即使杀了能有什么用呢?

B.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意思是: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

C.于予与改是。

意思是: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D.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意思是: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10.对这段文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段文字里,孔子用“朽木”和“粪土之墙”作比,是为了要说宰予这个人心灵太肮脏。

B.孔子对人的观察,一直采取不但要听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行为的方法。

C.看到宰予白天睡觉,孔子恨不得杀了他。

D.在这段文字里,孔子提出了观察人的正确的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9.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和理解。A项的主要实词“诛”的理解错误,正确的意思是“责备”,所以A项对句子的解释错误。

答案:A

10.解析:A项用“朽木”“粪土之墙”作比,是说宰予这个人已经无可救药了;B项是说孔子对人观察前后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所以应先是“听其言而信其行”,后是“听其言而观其行”;C项是说孔子看到宰予白天睡觉非常气恼。

答案:D

二、语言运用

11.《论修身》中,孔子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写的是自然界的现象,同时又阐述了一定的哲理。请你根据孔子所说的这句话,仿写一个句子。要求:①句式相同;②要能阐述一定的道理。

解析:本题训练语言运用的能力,要求从学过的经典著作中吸收精辟的语句,并能学会运用。仿写中要能分析已知句的特点:从自然现象中折射一定的哲理。

答案:略

我创新 我超越

12.孔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他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力求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是,尽管孔子有过不少政绩,如任中都宰时当地社会秩序大为改善,在夹谷之会上为鲁国争得了重大的外交胜利,但从政时间较短,对实际政治影响不大。孔子所主张的仁政、礼治、为政以德等思想,终不为各诸侯国君主所用。他终于在悲叹“吾道穷矣”的凄凉境遇中老病而死。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体系却在后世得到了发扬光大,被后来的统治阶级奉为治国之经典,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相同的思想主张在不同的时代却遭到了不同的对待?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