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阿林老师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 辨认“蓊蓊郁郁”、“丰姿”、“袅娜”、“脉脉”、“棹”的读音、意义。

2、 了解朱自清的身份、作品,其作品的艺术特征。

3、 通过朗读、背诵4-6段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品位散文语言。

4、 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高洁的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师:“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我们在初中时学过的《爱莲说》,其作者是——

生:周敦颐

师:对,周先生笔下的莲就是荷花,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看看朱先生笔下的荷花荷塘又是如何的。

【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另有《你我》、《欧游杂记》等,1948年,因不食美国送来的面粉,于贫病交加中病逝。毛泽东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的散文朴实无华,感情真挚动人,如《背影》,另有一些写景抒情的散文则语言清新、淡雅、充满诗意,如《春》、《荷塘月色》。

【写作背景介绍】

文章末尾注明了写作时间1927年7月,当时,作者正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由一直在呐喊、斗争的“大时代的一名小卒”而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塔中。但他毕竟是个爱国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的黑暗,而不能安于这种“超然”。此文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荷塘月色》课后练习

1.下列加粗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载客(zǎi) 遁辞(dùn) 陨星(yǔn) 国殇(shāng)

B.辐射(fú) 贮存(chǔ) 蚩尤(chī) 鹢首(yì)

C.膨胀(péng) 炫目(xuàn) 生吞活剥(bāo) 惋惜(wǎn)

D.一瞥(piē) 棒槌(chuí) 良莠不齐(yǒu) 缱绻(quǎn)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

B.迷迷糊糊地哼着氓歌。

C.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瞌睡人的眼。

D.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

3.选出对下列加粗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有不确定之意,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荷塘的幽僻。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4.下列四个句子都用了“像”字,其中不表示比喻的是(  )

A.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B.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5.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当一个七岁的小孩倒在血泊中时,___________的巴勒斯坦人们向以色列军警投掷大量的石块。

②南陵制药厂推出的这个新药的药方,是综合了几个流传的民间秘方___________而来的。

③四十年后再回此地,他___________的记忆被激活了,许多的人和事又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

A.激愤  衍化  淡薄 B.激愤  演化   淡泊

C.激奋  衍化  淡泊 D.激奋  演化   淡薄

6.“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对这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常的自己”指被哀愁困苦的自己。

B.“另一世界”是指超脱了困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C.“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指因美好的景象熏陶,自己也觉得超脱了许多。

D.整个句子流露出作者希望借对眼前幽雅淡静景色的欣赏,来摆脱心中苦闷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荷塘月色》选段,完成

后面题目。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________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________过一样;又像________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小题1:填入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泻 浮 洗 笼 B.照 飘 滤 托

C.流 升 洗 笼 D.泻 浮 浸 罩

小题2:对下列句子或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这些语句用叠词法描绘景物,音韵和谐,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原指用眼神或行动表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既写流水无声,又用拟人手法赋予人的情意。

C.“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博喻的手法写出荷花的动人之处。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用比喻的手法,侧面描写荷风的轻柔。

小题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答:

小题4:“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代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答:

小题5.赏析“袅娜”“羞涩”的妙处。

小题6.本文描写的景物色调有什么特点?你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写作时间推断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的原因。

小题7.“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1.答案:D

2.答案:A

解析:B氓歌-——眠歌 C瞌睡人---渴睡人 D掂着----惦着

3.答案:C

解析:这句话是作者的猜测,他觉得在这种月光下应该有另外一番样子,而不是“就会另有一番样子”,在判断是错误的。

4.答案:B

解析:B不是比喻句,就是“好像”的意思。

5.答案:A

解析:“激愤”是激动愤怒之意,原句中“七岁小孩倒在血泊中”,在巴以两边的交火里丧生,人们的反应就是“激动愤怒的”。“激奋”是激动振奋的意思,显然不符合句意。这样就排除了CD。“演化”意思是……的过程。“衍化”是演变产生变化的过程,原句中药方经过几个的变化,所以应该是“衍化”。

“淡薄”1.(云雾等)密度小:浓雾渐渐地~了。2.(味道)不浓:酒味~。3.(感情、兴趣等)不浓厚:人情~。他对象棋的兴趣逐渐~。4.(印象)因淡忘而模糊:时间隔得太久,印象非常~了。而“淡泊”指的是把名利看得很淡。从句意上可知第三句应该选“淡薄”,所以选A。

6.答案:C

解析:在荷塘月色之下,作者只是暂时的宁静,而不是真的有了超脱之感。

《荷塘月色》练习

1.加点字正确的一组是( )。

A.脉脉(mò) 颤(zhàn)动 乘(chéng)凉 独处(chǔ)的妙处

B.酣(hān)睡 参差(cēncī) 袅娜(nà) 蓊蓊郁(yù)郁

C.点缀(zhuì) 倩(qiàn)影 皱缬(xié) 斑驳(bó)

D.煤屑(xiāo) 羞涩(sè) 踱(duó)步 幽僻(yōupì)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霎时 倩影稀疏 没精打彩 笼着轻纱

B.缈茫 虚无缥缈 隐隐约约 嬉游无度

C.和谐 櫂櫂童山 纤腰束素 迁延顾步

D.风致 丰姿绰约 不绝如缕 叶嫩花初

3.加点的词语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的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的”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僻。)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点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C.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的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D.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点明本文“文眼”的一项是( )。

A.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B.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C.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D.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主观深化】

6.开篇揭示文眼和描述了夜游荷塘的起因之后,接下来两段是如何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的?

答:

7.分别用不超过10字的短语概括第二部分三段的大意。

答:

8.课文写忆采莲旧俗表现了作者思想感情怎样的变化?

答:

9.文中运用了很多比喻和拟人手法,增强了表现力。试说说下边几例的巧妙之处。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答:

10.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和叠词,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试就下边几例作一些说明。

①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②(黑影和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③悄悄地披了大衫 轻轻地推门进去

④路上阴森森的 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⑤田田的叶子 一粒粒的明珠

⑥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答: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由内而外】

〖甲〗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11.第1段中作者沿着荷塘,注意到哪些有特征的景物?

答: 。

12.第2段中的“这一片天地”、“另一个世界”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答: 。

13.第2段末尾说“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中哪一个词可与作者心中的“妙处”相对应?

答: 。

14.上段中所说对的“妙处”具体指什么思想内容?

答: